首先申明概念,在观测厄尔尼诺时,多使用海温距平来表示厄尔尼诺的发展程度。其次对海温监测时,将赤道东太平洋划分为四个区域,即NINO1区、2区、3区、4区。因为1/2区处于上升流活跃区,海温距平变化比较迅速,因此在观测中意义不大。NINO3.4区变化平稳且对整个沃克环流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厄尔尼诺的观测比较有意义。
谁都不会忘记,1998年中国南方的特大洪灾,而罪魁祸首,毫无疑问,是一年前的世纪厄尔尼诺。今年的厄尔尼诺发展的程度已经和1997年相去无几。
11月末的时候,逐日数据NINO3.4区高达+3.1的正距平,NINO4区高达+1.8。这意味着,2015年的厄尔尼诺,已经成为本世纪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过程。而随着12月NINO3.4区海温开始逐渐下降,意味着厄尔尼诺的巅峰已过,开始进入厄后。
厄后的一大特点,是厄尔尼诺发生后,虽然表层水温正距平逐渐消退,但是赤道太平洋地区信风异常并未完全恢复,低纬度异常角动量依然存在。反应到环流上,将是异常副高。下图为1950~2010年ENSO事件次年春季500hPa高度平均距平场。需要注意到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次年北亚高纬度整个被槽所覆盖,而日本朝鲜一带的位势是偏高的,副高控制区的菲东也存在偏高区,可以大致判断,次年副高形势趋向肥大偏强,且和朝韩半岛附近的一个小脊合并,纬向带状分布。
我们都知道的是副高和急流轴是影响着中国南方降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随着西风带的北收与夏季风环流的建立,副高是显著偏南偏强偏带状分布的,异常位势分布西脊向南海北部延伸得相当显著,厄后的这种异常副高状态,非常有利于雨带的维持,以至于造成部分地区的洪涝
例如:
1954年 长江全流域大洪水,一年前中等偏弱厄尔尼诺。
1983年 长江、淮河均发生一般洪水,一年前强厄尔尼诺。
1998年 长江全流域大洪水,一年前极强厄尔尼诺。
2003年 淮河大洪水,一年前中等厄尔尼诺。
2007年 淮河大洪水,一年前中等厄尔尼诺。
可以看得到,长江淮河流域的洪水与厄尔尼诺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但是又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我国长江淮河流域的降水,影响因素非常多。如高纬度几个关键地区的冬春积雪状态。例:青藏高原,因为积雪过多,导致高原热力条件偏弱,这种热力条件建立起的季风环流畸态,夏季风异常,季风雨带偏南。如热带印度洋模态IOBW因为其将影响着夏季热带印度洋的水汽通量。
所以,即使我们已经了解了今年发生了极其强烈的厄尔尼诺过程,但是中国长江淮河流域的洪水并不可以照搬1998年的模态,还是要将各种因子联系起来。也并不能现在就直截了当的指出,明年长江流域将遭遇洪水,这是不合理的。
不过,美国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的CFSv2(NCEP Climate Forecast System Version 2)季度数值展望指出,2016年夏季6、7、8三个月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而华北和华南偏少,这也与厄后年份雨带维持的常态非常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