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知识区域下传播流言会被当成真相
两个“君子报仇,百年不晚”的故事。
侵略的英军陆上部队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本土步兵团,东印度公司的土著步兵,军舰上的海军陆战队。
自1840年6月开始到1842年彻底结束,英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始终是5个团,实际人员4700人左右;后期入侵长江中下游,增兵至1.2万,但历次登陆兵力都不超2000人。
就是这2000人,面对数倍清军如砍瓜切菜。由于落后封建农业国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巨大差距,纵使中国军队三四倍于敌,战斗力也完全是两个概念。
而英国本土调来的现役步兵团:最早来华的第18爱尔兰团,第26苏格兰团,第49团,第55团,第98威尔士亲王团,个个劫掠如火,手持先进的短身燧发枪,打起中国人来如同打猎。
尤其是攻克镇江之役中,镇江都统海龄率2400名清军死战,或是弯弓搭箭,或是手持腰刀长矛,甚至举着城砖和木棍,和攻进城的英军拼杀,有些士兵甚至在英军攻城前就将妻儿老小全数杀死,决绝地上城御敌。伤亡比竟然达到了7:1。
“至血积刀柄,滑不可持,尚大呼杀贼...而贼之由十三门登者,已蜂拥蚁附而至。犹复短兵相接,腾掷巷战...”
“妇女闻叩门,往往自戕,身殉者无算。奸民或导之,比户劫掠,无家不破……西门桥至银山门,无日不火,市为之空,城乡皆被蹂。”
城破之时,海龄投火自尽。
仅消灭英军185人。何其悲惨的现实。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南京条约签订,该赔钱赔钱,该放毒放毒,该割地割地。自此中国门户大开。
讲真,1840年的英军看中国军队,跟看非洲土著没什么区别。
志愿军50军149师第445团、446团南下追击,首先在碧蹄里击溃驻守的美军第25师1部,然后自碧蹄里出发,连下高阳、仙游里,阻断英军2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和重坦克营。
历史的巧妙之处就在这里:
3日夜,149师446团2营5连首先持炸药包、爆破筒发起突击。
志愿军官兵熟知英军坦克的弱点:晚上不敢开灯。看着唬人,其实根本看不见也听不见外面是怎么一回事儿,全是盲目射击,没什么了不起。
所以大胆上前,3辆3辆的挨个爆。英军习惯用3辆一次的冲击战术,对于志愿军来说正如同一道道上菜一样,先以机枪冲锋枪扫掉坦克上的步兵,再挨个起爆。
5连官兵连爆6辆坦克,己方无一伤亡。
一夜战斗,第446团共毙伤俘英军官兵300余人,毁伤和缴获“百夫长”式重型坦克31辆、装甲车1辆、牵引汽车24辆,全歼英军奥斯特皇家来复枪团1营和重坦克营。
仅5连就爆了12辆坦克,1辆装甲车。整个149师全歼英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第1营及第8骑兵团直属重坦克营,毙伤俘敌690余人。
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军队歼灭的最大建制的敌军坦克部队,而且完全是被步兵用轻火器和炸药包所消灭的。
从镇江英军记载的“中国人像爆竹一样一个个燃烧起来”,到志愿军回忆“英国坦克一个个爆炸了”,多么令人唏嘘。
哦对了,志愿军50军149师的进攻出发阵地——碧蹄里,正是1593年明军李如松粉碎日军进攻的碧蹄馆。
当然,和三百年前的明军一样,50军随后拿下汉城。
1860年8月1日,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14日,攻占塘沽。
9月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清军全军覆没。
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
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京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
当然了,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样,少不了殖民地印度的身影。印度军队作为雇佣兵跟随英军参战。
尤其是人高马大的锡克族骑兵,依托强大炮火逞威,竟冲的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七零八落。
印军杰特联队第五营第一连1个排,翻越塔拉昌山口侵入绝拉沟,在距中国空6号卡约2公里的一个小山包上,设立了据点。
历史又一次出现了巧妙之处:
8时,我军边防部队炮兵304团2营3连,携迫击炮3门,抽调6连守卡分队51人,共117人组成拔点突击队。前出对敌杰特联队第5营实施攻击。
3连首先正面用迫击炮开轰。
6连从侧后冲入印军阵地,藏族战士马万德,击毙依托阵地进行顽抗的两名印军,不幸负伤倒地,又捡起印军武器再毙印军两名,战后记二等功。
两支突击分队前后夹击,战斗至9时30分全歼守军,毙14人。俘13人,缴获51迫击炮1门,90火箭筒1具,轻机枪3挺,长短枪12支,电台1部及其它物资。
而杰特联队第五营整体作战被我歼111名,在东线彻底被我军教做人。
(还有说杰特联队是段子谣言的,证据在此。 @赤胆忠心我张三 )
当然了,相比1962年东线反击战中消灭敌四个旅的辉煌战绩来说,这只是一场小规模的出击拔点战斗罢了。
1951年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打下汉城。
这是自万历年后几百来,再一次有中国军队的旗帜飘扬在异域都城。
亲历了1894年丢失汉城、甲午国耻的北洋水师萨镇冰,老泪纵横的写下了:
师入三韩大有声,海东形势一番更。
美军屡败终难振,华裔方兴孰敢轻。
结日阴谋违夙约,援朝义举治群情。
中苏两国临斯世,同德同心致太平。
从第18爱尔兰团到皇家奥斯特来复枪团,杰特联队从圆明园到加勒万河谷。
1、上班吃外卖,对身体特别不好,珍爱生命,劝大家不要上班了。
2、橘子和牛奶千万不要一起喝,因为橘子是用来吃的。
3、熬夜真的不好,特别伤手机。
4、教大家一个生活小窍门,衣服上染了油渍,多数人为此很头疼。其实,只要洗衣服的时候吃点头痛药就好了。
5、啤酒加冰块伤肝,白兰地加冰块伤肝,威士忌加冰块伤肝,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吃冰块,伤肝。
别的我不知道。
这个绝对是假的,据我一个朋友说,大便又涩又苦还带着一丝辣,我能百分之百确认我朋友的描述是真实的。
大便怎么可能跟烤红薯一个味道?
看了一圈都没有,作为坚定的袁黑,我来讲一下红衣(夷)大炮这个梗吧。反正搞明白了现在明清历史里随处吹捧的红衣大炮是个什么鬼后,我是彻底震惊了,进而让我坚定地在袁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目录分割线--------------
前言:“伟大”的宁远之战
一.红衣大炮究竟是什么东西?
二.开花弹到底有没有用?
三.宁远之战到底歼敌多少?
--------正文分割线---------------
(正文的部分内容节选自我本人的回答
有哪些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扭转战局的经典事迹? - Morphling 的回答觉得太长不想看的同学可以看另一个抖机灵的回答
袁崇焕究竟是民族英雄还是国贼? - Morphling 的回答)
前言:“伟大“的宁远之战
对明清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旁友想必对这炮并不陌生,它在明朝末年对战后金军入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乃至明末官员对于这种西洋大炮有了一种病态的迷信,它在袁崇焕指挥的宁远之战“大捷”后声望更是攀上新的高峰。那今天我就带大家起底一下这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顺道一并欣赏一下现在百度百科历史词条编辑者的低劣水平。
宁远之战是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今辽宁兴城)进行的作战。明朝单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据记载,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进抵宁远,二十四二十五日攻城,二十六日撤军,满打满算也就打了两天多,伤亡如何呢?
我略略查阅了一下,据“史料”记载
是役也,奴贼糜烂失亡者实计一万七千余人。而大炮以封,今所称‘安边靖虏镇国大将军’者,职所首取四位中之第二位也
——《徐光启集 》
徐光启何许人也?天启三年(1624年)之前,徐光启本是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但是与阉党不和,不肯做官,一直在写书,退隐到了崇祯元年才复出,很快被提拔为礼部侍郎。崇祯五年已经明定副国级次辅了
这么一位至少正厅局级往上的纪委官员,要威望有威望,要人脉有人脉,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回去写书,加上还是大科学家,他的文集,被认为有相当高的还原度,说明明廷的一帮大佬,无论是出于愚弄天启皇帝,还是宣传战的需要,亦或者就是杀了这么多敌军,他们就是这么向全党全军通报的,这也是现在普遍认为宁远之战1.7万杀敌的原因。
李永芳督阵严酷,城内架西洋大炮十一门,从城上击,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
——《明季北略》
(宁远)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攻具焚弃,丧失殆尽。
——《大明熹宗实录》
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石匮书后集》
天哪,这个红衣大炮真是好厉害有没有,我读书不多,看到这里都深深的震撼了。
可是,我幼小的心灵里却一直有个朴素的疑问纠缠着我:
辽沈、浑河、广宁没有红衣大炮,“打输了情有可原”;
柳河之战虽然开始用大炮,但是袁崇焕没上台,还是孙承宗这个有忠心没能力的家伙话事,“打输了也情有可原”:
大凌河保卫战、松锦会战时候袁崇焕被千刀万剐了,祖大寿只会逃跑,洪承畴“只会”投降,不会用红衣大炮也不奇怪,“打输了也情有可原”。
那你袁崇焕当辽东巡抚的时候,宁锦之战怎么打成这个屎样?整个防线被皇太极从头凿穿,打到最后一路上就赵率教的锦州还坚持下来,其他关宁军降的降,跑的跑,修得城堡还有物资都拱手让人?最后哭着喊着叫边军家长来找场子?
历史从不会自相矛盾,矛盾从来都是我们自己骗自己!
当发现不对劲的时候,我们就该从头审视我们最初的结论。
一.红衣大炮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红夷大炮是16世纪初欧洲制造的前装重型滑膛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我从来都不是什么军械专家,顶多算个半个军迷,但是以我有限的军事知识,我也十分清楚前装滑膛炮是个什么鬼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将火药在有限空间内燃烧爆炸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炮弹的动能,炮弹作斜上抛运动落下,砸死一个算一个,运气好在地面上产生跳弹就能再次杀伤,当然能量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都可以装什么炮弹呢?是以实心炮弹为主的,铁球是主要的炮弹。明朝人的弹药比例很难考证,但是拿破仑战争时期西方装备最多的是实心炮弹,约占各国军队弹药配给和使用总量的70%~80%。其次是散弹(用于抵近射击的铁砂跑之流,威力大但是射程近,适宜守城),两者加起来约占弹药配给和总量的90%以上了。
那这就没道理了啊,依靠直接撞击达成杀伤目的的火炮,没有战斗部,没有弹片,凭什么打出成吨伤害,还糜烂数里?分明就是纸上谈兵的文人们的臆想嘛。
更有一个令人震惊的冷知识,宁远城的红衣大炮有多少门?答:十一门。
二.开花弹到底有没有用?
百度百科在红衣大炮词条底下很快给出了自己的说法,明朝的红衣大炮,不用实心炮弹,人家用的是开花弹,并且指出”努尔哈赤就是被开花弹弹片打中所以才苟延残喘了八个月没死“。
相信我,我的表情是懵逼的,因为我在铁血上混的时候曾看到过一篇科普开花弹的帖子,此开花弹非我们今天常说的开花弹。现转载部分,侵删。
所谓的“开花弹”,就是利用弹丸爆炸后产生的破片和冲击波来杀伤或爆破的弹药,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榴弹、榴散弹。
李鸿章、曾国藩他们所订购、引进的榴弹可是工业革命后由英国少校亨利与那破仑战争时期发明的,(为此英国陆军部提升他为准将)即便连当时工业革命前的法国人都造不出来。
用先进引信技术的榴弹、榴散弹。打得远、安全性好、爆开的时机也准确,专门对付步兵。跟明朝时期的所谓“开花弹”根本就是两回事,早期的开花弹非常难操作而且危险。
当时先进的时间引信的结构大体上是一段中空,两端开口的木管,内装一种燃烧速度很稳定的慢燃火药。木管上标有刻度,使用时炮手先估算一下发射距离,从火炮手册里查出距离和炮弹种类对应的飞行时间,再按引信上的旋钮调整引爆时间,同时在引信的相应位置打个孔,最后塞进炮弹的引信孔。这时,引信的一端露在弹体外,另一端与炮弹内的炸药接触。最后把炮弹塞进炮膛,引信的位置朝前。由于滑膛前装火炮的内膛直径略大于炮弹的直径,发射药爆炸时一部分火焰从炮弹和炮膛间的空隙渗透到炮弹的前方,直接点燃了引信露在炮弹外的部分,炮弹在空中飞行特定的时间后,引信按先前调整好的时间燃烧到炮弹内炸药的位置,点燃炸药,炮弹爆炸。
而明朝时候的老式开花弹,根本没有这么先进的引信,用来引爆的引信是通常为一根中空的芦管内置药捻,装填前根据所要射击目标的距离裁剪相应长度,开炮前先从炮口点燃炮弹上引信,再速燃火门上引信发射。
这样的发射方法是非常危险的,上边说了,点燃发射药产生的火焰从炮弹跟炮管的间隙窜到炮弹前方,极容易引燃暴露出来的药捻,导致提前爆炸甚至炸膛。《清会典·武备》中记载威远将军炮发射开花弹的情景:“用时先将火药装入药室,间以木,加土寸许,然后将炮弹放入前膛,弹外用火药填实,再隔一层湿土,最后用腊封炮口。发射时,先从炮口点燃炮弹上引信,再速燃火门上引信。”
清朝平定葛儿丹时就曾使用开花弹对付他的骆驼阵。老式开花弹的缺点非常多,不但不安全,并且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加工起来可谓费时费料,不但清军不喜欢用,就连西方军队也不普遍装备。
其实这位大神说的也是够客气够保守了,因为他首先假定了俩个前提:
一是明军的操炮手都是像西方列强一样的高素质的职业技术军人。然而对明朝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明末烂大街的军户制度与文武地位的严重失衡让军户们连乞丐都不如,连军人都当不好更别说技术兵种了。
我举一个例子,在这场传奇大捷中有个倒霉蛋叫做金启倧,长期驻守宁远城任督屯通判一职,是当初和袁崇焕一起当带头大哥对抗上级决定的人之一,牛逼吹的山响,结果在宁远保卫战中被一门因为长时间开炮而炸膛的红衣大炮给炸死了。炮手们根本不懂如何使用那个时代大炮,不懂基本的降温措施,不懂的基本的保护措施,把大炮当炮仗使,也就造成了金启倧的悲剧。
二是天启五年(1626年)明军在开花弹里使用的火药材质和比例等系列因素都科学到19世纪拿破仑战争期间西方各国所使用的材质比例,才能保证开花弹能达到19世纪的爆炸水平。
这俩个前提假设显然都是不成立的。
更何况,19世纪水平就很高吗?再高也高不到糜烂数里吧!连人都糜烂不了你还糜烂数里,你咋不上天呢?
有人又不乐意了,说这个不过是文人的修辞手法啊。文人者,皆真性情也,听说大捷后心情激动,狂放一点、夸张一点,记载的时候艺术加工一下,也不是不能理解嘛。然而这又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宁远之战到底歼敌多少?
三.宁远之战到底歼敌多少?
徐光启在自己的文集里记载说歼敌1.7万,1.7万是个什么概念?后金满八旗加起来能有几个1.7万?
我说明朝的后金人口的例子可能不直观,我举一些解放战争的例子吧,你会发现其实在虚报战功的无耻程度上我国军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明的姿势水平还是要提高一个。
1945年5月,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日本鬼子也长不了了,在重庆,国军宣布:国军经过八年英勇作战,消灭日本鬼子85万人,缴获日本鬼子枪支3万多支;同样在重庆,共军宣布:经过八年艰苦作战,消灭日本鬼子54万人,缴获日本鬼子步枪,机枪,火炮,掷弹筒足够装备50万部队;消灭伪军96万人,缴获枪支90万支,八路军发展到100万主力部队,300万游击队,其中100万主力部队有50万部队是全部日式装备!
这个战报一出,全国哗然!八路军消灭日本鬼子54万人,缴获日本鬼子的武器足够装备50万,怎么国军消灭日本鬼子85万人,缴获日本鬼子的武器只能够装备几万?
1934-38年,单单空军就歼灭TG
2282578人,先不说TG土地革命期间有多少人,我就想问空战怎么精确到个位数的?
鄧文儀正式證實 劉伯承確被炸斃 另有匪軍將領五人同死
本報南京六日電
共匪「中原解放軍」司令員劉伯承,於指揮淮北之戰時,被空軍炸斃之說,六日復經國防部發言人鄧文儀正式證實。鄧氏於招待記者時宣布:劉伯承係於上月十三日上午在皖北桃園舖被空軍B24機羣密集轟炸時炸死,當時劉係指揮匪軍攻雙堆集之黃維兵團,與其他高級將領五人,分乘小汽車一輛,吉普軍二輛,赴前綫指揮,被炸彈命中,該將領五人均當塲炸斃,惟尚未查明其姓名,劉係炸斷一腿,腹部受傷,於運回途中斃命;睢溪口宿縣鄭州等地匪曾於十八日開會追悼,鄭州偽中州鎮行所發行之鈔票因之大爲跌價。劉之死訊業經軍方情報,匪俘供詞及當地民衆口述予以證實,劉屍係由匪軍出麥三十担購得棺材一口,埋於桃園集東北之東平集。鄧氏又稱:「劉匪斃命後,其部隊由其部屬陳賡統率,因劉伯承之死,盤踞華中之匪,因領導無人,軍事顯已因此而暫取守勢,蓋劉伯承爲匪軍中卓越之軍事首領,從軍已卅餘年,曾在蘇聯及德國受軍事訓練,作戰素以詭詐著稱。」
刘伯承元帅活到了80年代,努尔哈赤被传言炸死后又神奇续命+8月,异曲同工之妙啊……
从古到今,战功的评定都是要有证据的,明朝一般都是砍下敌人的脑袋当成报功的证据,不然以后宣传报道出了偏差,是要负责任的。所以消灭多少敌人,常说是“斩首XX级”,那么问题来了,宁远之战斩首总共有多少级呢?
庚辰兵部覆辽东经略高第题:宁远捷功奴夷首级二百六十九颗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献俘报可
我读的书少,数学不好,269+1+17加了十几遍都没上三百,说好的一万七呢!
我承认:斩首数和实际杀敌数不能等同,但是一场单方面大捷的守城战,杀敌数和斩首数能差了两位数,我也是生平仅见!
问:首级都去哪了?
袁崇焕说:我可以解释,炮火太猛烈了,敌方首级都糜烂了。
然而,红夷大炮是个什么情况现在大家都知道,炮弹战斗部都没有,你告诉我都怪这炮,都怪实心炮弹打得太准炮炮爆头绝大部分后金尸首“糜烂”不能斩首?或者你说这种老式开花弹技术水平高到爆炸产生的弹片打的人脸面目全非?
我还能说什么……
袁崇焕又说:其实后金人民军有光荣的抢回战友遗体火化的传统。
听听,多么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理由,原来袁大人长期受儒家培养,如此深具人道主义精神,尸首说给人抢就给人抢!
袁崇焕悲天悯人似乎也说得过去,毕竟受儒家教育多年,不是不能辩解下嘛。但我们都知道明朝的武将官兵都是以斩首数计算功勋的,当满地尸首上大写着升官发财,一群不读圣贤书的“低文化低素质人群”,居然也心怀圣母情怀:都不容易,后金是令人尊敬的对手,就让他落叶归根,安葬故土吧。然后让后金人把尸体抢了?
以后金的奴隶制军队水平,竟然也能像现代军队一样,对集体和袍泽有着极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哪怕正面战场“一败涂地”,也要冒着再次被炮火杀伤、自己受伤身死、老婆改嫁孩子改姓的风险只为抢回袍泽的所谓的“尸首”?
我觉得以建奴的一贯作风,应该是回去把人老婆孩子牛羊牧场据为己有来的更合理些吧!
这言语与逻辑的自相矛盾之下,千言万语啊,化作一句话,你特么在逗我!
难道真正原因不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1.7万杀伤的宁远大捷!
事实上,据满文老档记载:
二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
更为著名的是,努尔哈赤之死居然也能和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搭上关系!
努尔哈赤死因在历史上颇有争论,有人说是袁崇焕在宁远城外打死的:
《石匮书后集》记载:
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然后又有朝鲜的《春坡堂日月录》记载:
我国(李氏朝鲜)译官韩瑗,随使命入朝。适见崇焕,崇焕悦之,请借于使臣,带入其镇,瑗目见其战。军事节制,虽不可知,而军中甚静。崇焕与数三幕僚,相与闲谈而已。崇焕即送一使,备物谢曰:‘老将横行天下久矣,日见败于小子,岂其数耶!’努尔哈赤先已重伤,及是具礼物及名马回谢,请借再战之期,因懑恚而毙云。
但清史专家李鸿彬在《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一书中,却对努尔哈赤炮伤而死论者的关键证据《春坡堂日月录》提出了质疑。
疑点一既然朝鲜译官韩瑗都知道努尔哈赤“先已重伤”,那么守卫宁远的最高统帅袁崇焕就应更加清楚,何况袁崇焕还曾派遣使臣前往后金营中察看过呢。但是,无论是袁崇焕本人报告宁远大捷的奏折,还是朝廷表彰袁崇焕的圣旨抑或朝臣祝贺袁崇焕宁远大捷的奏疏,其中都只字不提努尔哈赤受伤之事。
疑点二努尔哈赤战败于宁远,是1626年正月,至8月20日死,其间8个多月。从大量史料记载看,在这8个多月中,努尔哈赤并没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并且到“远边射猎,挑选披甲”,积极准备再进攻宁远,以复前仇。4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5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后方吃紧,这才回师沈阳。6月,蒙古科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他亲自“出郭迎十里”,全不像“重伤”之人。
而且前文也说了,红夷大炮基本不存在弹片溅射问题,越要往远打越要用实心弹,而实心弹主要是以自身动能摧毁敌人的,如果那一炮真的轰中努尔哈赤,当场就死透了好吗!更别说还能活蹦乱跳长达8个月之久!
还有解释说是铁砂打中了努尔哈赤,那就更扯了,努尔哈赤身为一军统帅,怎么可能亲自带队攻城,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下?若他在城外指挥,那么以用于守城群攻的铁砂炮的射程来看,是绝对不可能打中他的!
努尔哈赤之死只是他纯粹是年老体衰,再加上多年征战,旧伤复发而亡,真不明白怎么会有好事者把这功劳都算到袁崇焕身上去。
还因为没打下宁远愤懑而亡,把努尔哈赤当王朗啊!朝鲜棒子是《三国演义》看多了吧!
按这个逻辑:
卫青霍去病收复河套,封狼居胥,匈奴远遁,然后单于死了,也可以说:因为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致使单于因懑恚而毙云!
李靖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假设颉利可汗逃了,之后死了,也可以说,因为李靖攻破突厥,致使可汗因懑恚而毙云!
种家种世衡一门五代抗击西夏,是北宋西部的坚实屏障,西夏打了几代都没打下陕西,那西夏皇帝死了,也可以说,因为种家防守得当,致使皇帝因懑恚而毙云!
这逻辑,当真感人!
所以说,搞明白了现在明清历史里随处吹捧的红衣大炮是个什么鬼后,我是彻底震惊了,进而让我坚定地在袁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欧洲中世纪,很多埃及木乃伊被当做药物给吃了……
一个舞会,后面节目就是拿出来一个埃及木乃伊,然后碾成粉大家吃了……
后来我觉得金字塔的诅咒应该是吃木乃伊引发的
原来电视台的收视率不是把所有人家的都算进去的,原来只计算了样本户的收视率。。。而样本户在买电视机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样本户了,他们的遥控器和普通人家的不一样。。。以前一直以为我们收看电视机接受信号的时候会被卫星或者信号塔检测到,这样子来算收视率。。。所以这么多年我每天没事就把电视机开到湖南卫视放一整天不关机也没有用的,也不会让湖南卫视的收视率变高。。。虽然是学新闻的但是我直到读研才知道。。。当时我就震惊了。。。。。。。。
6月18日更新:
有很多朋友问收视率统计设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这里搬运几张照片给大家看吧~!图片来自答主
@李小川【3.25日继续更新民国人物,在文尾】
几年前,我问一位“婴儿潮”(生于二战后十年)时代的老美,世界上的最有名的中国流行歌曲是哪首?我以为答案是《茉莉花》或者别的什么。没想到,答案是《rose rose I love you》。
天哪,我一直以前《玫瑰玫瑰我爱你》是一首中文翻唱歌,没有想到竟是中文原创音乐。
1
我查阅了资料,40年代风靡大上海的《玫瑰玫瑰我爱你》,1951年被:Franke laine翻唱为爵士风格的《rose rose I love you》,一度冲到美国Billboard榜第三名,最后列1951年度榜单的第23名。至今为止,这是进Billboard榜的唯一一首的中文原创歌曲。完全可以说,《玫瑰玫瑰我爱你》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中文原创流行歌曲。
1999年,中国女足在亚特兰大与美国女足决战世界杯时,全场华人高唱的,也正是这首《玫瑰玫瑰我爱你》。
(《玫瑰玫瑰我爱你》的首唱者:姚莉 )
比起《玫瑰玫瑰我爱你》,这首歌的曲作者陈歌辛作词作曲的另一首歌在华人世界更有名,这就是“过年超市神曲”《恭喜恭喜》,当然,它最初是为庆祝抗战胜利而写的。
陈歌辛还是《夜上海》、《苏州河边》、《永远的微笑》《花样的年华》曲作者,周璇所唱红的电影插曲,至少有三分之一由陈歌辛谱曲。
和创作上的成就比起来,它们的曲作者陈歌辛的经历更为传奇。
他一生三度入狱,第一次被当成共产党,关进人间魔窟的“76号”,第二次被当成汉奸,关进了国民党的大狱,第三次以“右派”的身份,进了劳改农场。
陈歌辛是旧上海的“歌仙”,当红明星以唱他的歌为荣,到了新中国,他的音乐立刻成了被批判的“小黄歌”。
《玫瑰玫瑰我爱你》在海外累积了百万美元的版权,但当时国内的环境下,陈歌辛能说的,只有“如果给我,我会捐给国家买飞机”——当时是抗美援朝时期。
他的歌在美国成为“洗脑神曲”时,他在国内被戴上“右派”的帽子。
三年困难时期,他的儿子陈钢凭《梁祝》红遍中国,而一代“歌仙”的他,饿死在安徽。
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这个典型的旧上海文人,也与那个政治风云动荡的时代格格不入。
(陈歌辛和妻子金娇丽 )
2
陈歌辛的名曲都是创作于40年代,这个年代压到一切的主题是抗日、是救国,是黄河大合唱、是放下你的皮鞭,陈歌辛的那些靡靡之音与时代主题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心理学中有一个分支叫叙事心理学。名字很玄,但其实是说,人生经历虽然复杂,却都在寻找一个明确的主题,讲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在我看来,陈歌辛寻找的人生故事是“孤岛式的浪漫”——一个无关时代,只属于自己的浪漫故事。
1937年之前上海,时局虽动荡,对普通中产阶段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好莱坞的电影同步上映,爵士音乐随着收音机进入千家万户。那时的上海是一个无关中国时局的“孤岛”、属于世界的上海。生于上海的陈歌辛,跟随流亡上海的犹太音乐家学习钢琴和作曲,已经为自己今后的“孤岛式的唯美主义”音乐风格定下了调性。
《永远的微笑》陈歌辛第一首流行音乐,是一首写给妻子的一首永恒的情歌,他觉得妻子长得像蒙娜丽莎,有着永远的微笑。在抗战的背景下,它是一个无人可以进入的内心孤岛,纯粹是个人的情感。
罗大佑《永远的微笑》现场版 http://www.iqiyi.com/yinyue/20110425/bf59ab5c922cbe96.html在抗日的大环境里,陈歌辛也写过几首抗日歌曲,很快被汪精卫抓去,折磨了三个月。出来后,陈歌辛仿佛才知道自己注定不是个革命者,风花雪月的舞榭歌台才是他人生的宿命,他最有名的歌都是这之后创作的。
创作《苏州河边》时,日军已全面占领上海,上海的“孤岛”时代结束,歌中唱到“不知是世界离弃我们/还是我们把它遗忘/夜留下一片寂寞/世上只有我们俩个”,你说是“粉饰太平”也好,你说是“心中幽怨”也罢,外面世界的“孤岛”虽已不在,内心的“孤岛”谁也进不了。
就连《恭喜恭喜》这首庆祝抗战胜利的歌,后来也成了没有任何政治色彩的“过年洗脑神曲”。
也难怪,它和一般的雄纠纠气昂昂的抗日歌气质相差了十条苏州河。仔细体会一下歌词“经过多少困难历经多少磨练多少心儿盼望春天的消息”,没有“漫卷诗书喜欲狂”式的欢庆,仿佛在说,不错不错,噩梦都过去了,大家恢复正常的生活吧。
堪称国民花样美男的陈歌辛自然也有他的风流往事。
陈歌辛的儿子陈钢在《母亲教我的歌》中写道:“妈妈(金娇丽)是上海吴宫饭店大经理的千金小姐,而爸爸则是个风流倜傥、目空一切的穷书生。”事实上,陈歌辛当时是复旦中学的音乐老师,金娇丽是他的学生,仅17岁,大着肚子嫁给了他。
未婚先孕,师生恋,即使是那个时代的新派文人,也不多见。泡在明星堆里的陈歌辛还与李红、李香兰、姚莉相继传出绯闻,至少与李香兰的纠葛是被儿子陈钢后来证实的。
1949年后,陈歌辛再次希望融入这个时代,先后为多部电影写了很多现在已完全想不起来的曲。写惯了十里洋场的才子佳人,突然要歌颂起劳动人民,这个气质完全不搭啊。
《游击队歌》的作者贺绿汀在多年后回忆,这顶帽子本要给他戴上,因为上海市长陈毅的力保,就让陈歌辛“顶替”了。看上去有点冤,可是仔细一想,他就算躲得过1961年的肉体折磨,也逃不了1966年的精神肉体双重折磨。
陈歌辛在旧时代是个新派文人,在新时代又成了个旧派文人,其实变的不是他,而是这个时代。
3
艺术家从来都是有两种,一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博,用艺术融入时代,比如贺绿汀、冼星海,一种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只会在自己的“孤岛”中,表达自己的内心,比如陈歌辛。
我们今天已经淡化了《苏州河边》的政治色彩,从姚莉和姚敏,到凤飞飞、蔡琴、费玉清、邓丽君、奚秀兰、梅艳芳,不同年代的歌手都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了陈歌辛的“孤岛”。
蔡琴 苏州河边 http://www.iqiyi.com/w_19rs4hi2ut.html正如蒋勋在《孤独六讲》中所说:“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
(完)
本答案于3月8日发布后,收获了很多高质量的评论(非常感谢评论区的知友,不一一点名了)
结合这些评论,昨天我又重新整理一下,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同时发布于本人的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的民国人物系列专栏
个人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二维码
————未录入本文的资料,以及其他一些补充:————
1.陈歌辛,生于1914年9月19日浦东北蔡镇杨桥村,祖父是印度人。1932 年—1935年间,他曾任复旦附中,洋泾中学等校的音乐教师。
2.陈师从德籍犹太音乐家梅也学习钢琴、声乐及作曲等专业知识,也曾跟著名作曲家弗兰克学习曲式,弗兰克是20世纪30年代流亡到上海的犹太音乐家,在30年代的上海,有几百位犹太、白俄的音乐家,他们中的许多人生活窘迫,靠教授私人学生为生,这也为陈歌辛等人学习西方音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歌词的开头两句“玫瑰玫瑰最娇美,玫瑰玫瑰最艳丽”中的“娇美艳丽”四字,正巧是陈歌辛妻子金娇丽和二妻妹金娇艳三妻妹金娇美的名字。不过,歌词并不是陈歌辛写的。
4.《枕边禁书》的片头片尾用了《玫瑰玫瑰我爱你》,导演彼得·格林纳威后来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我爸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来以后,每天晚上洗澡时都要哼这首歌,我从小在这个歌声中长大,我有一个情结。”
5.国民政府曾以“涉嫌汉奸罪”将他逮捕,几天后就将他无罪释放,当时的国民党对汉奸的处理很严厉,所以,陈歌辛在沦陷区应该没有什么大的劣迹。
6.前一稿我说上海解放后陈歌辛立刻把儿子送去当解放军,在陈钢的书里,他说是自己是”14岁时自作主张虚报年龄参加了解放军“,考虑到陈歌辛当时刚刚回到国内,以及他的性格,我觉得后面的说法更可信。
6.1949年后,上海音乐学院专门把他聘请去给作曲系的学生讲配器。一个没有留过洋,没进过音乐学院的人给作曲家们上课,这在现在是不能想象的。
7.陈歌辛在农场中他听见广播里传来《梁祝》的旋律,听到儿子陈钢的名字时他非常激动,写信让妻子带本《梁祝》的总谱,并让陈钢签上名。陈钢虽然寄了总谱,却不敢签名。
8.陈去世的地方是安徽白茅岭,名字却叫上海市白茅岭农场,系上海市监狱管理局下辖的行政单位。1956年3月作为上海市内游民、残老、流浪儿童和孤儿的教养外移基地。
9.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的周巍峙,当年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批斗黄色音乐》,黎锦晖的歌成了黄色歌曲,陈歌辛的歌也成了黄色歌曲。在回顾这段往事时,周巍峙曾说,那时的他,真是“从无知到狂妄,从狂妄到乱说。”
10.陈歌辛的绯闻很难考证,本文的说法出自他的儿子陈钢的书《玫瑰之恋》,陈钢很奇怪,一方面说父母感情很好,一方面又津津乐道父亲的绯闻,我对这些诽闻是持怀疑态度的。
11.《rose rose I love you 》第二段将”玫瑰玫瑰“音译成”make way make way(让路) ",算是向原作致敬吧。
——————3.25日补充——————
为了让大家理解陈歌辛在解放后的处境,我特贴上最近网上流传的一本奇书
这是一本出版于80年代的书,要知道当时的政治气氛已经比50年代好不知道多少倍了。
其中有一篇批评陈歌辛词曲的《蔷薇蔷薇处处开》,摘录其中两段
——————民国人物系列知乎链接——————
“人间四月天”系列
穷养的女孩和富养的女孩的区别在哪? - 人神共奋的李刚的回答 离婚后,女人们是怎么一夜长大重塑人生的? - 人神共奋的李刚的回答张爱玲系列
為何女生的友誼難以長久? - 人神共奋的李刚的回答 张爱玲人品如何? - 人神共奋的李刚的回答文化伉俪系列
你如何评价杨绛先生? - 人神共奋的李刚的回答中国的草原面积竟然达到了国土面积的40%,是中国耕地面积的三倍。仅仅中国的草原面积就比印度整个国土的面积还要大!
我也说两个吧,虽然答案已经这么多了,但是我第一次知道的时候确实非常惊讶
第一个:牛会捕食鸡,鹿会捕食鸟,原来我以为牛和鹿是纯粹的食草动物,没想到它们是杂食动物也吃肉,有的牛和鹿甚至会非常主动地捕食小鸡小鸟吃,视频在这,需要翻墙
https://www. youtube.com/watch? v=oXhElaGCZVU https://www. youtube.com/watch? v=sQOQdBLHrLk第二个视频里那个拍摄视频的人也感到非常惊讶,一直在说:“天哪!它竟然吃了鸟!你看见了吗?”
第二个:男性的乳头是可以产奶的
原来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男性会有乳头,后来才知道是用来产奶的........男性也可以产奶,但通常是在内分泌失调的时候,比如从长期的饥饿中回复过来的时候,肝脏的恢复速度不够快时,体内多余的激素就无法被分解,于是大老爷们就会产奶..........我常年健身,胸肌很大, 在知道了男人也会产奶之后,我有时候会低下头陷入深深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