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了,充满味道的夏天又来了,尤其人神共愤的狐臭。但是!!!今天必须郑重地告诉各位:其实一开始人人都是有狐臭的,只是后来有的人变种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快听我娓娓道来!
1.狐臭的元凶可不只是那几滴汗
人体的汗腺分为两种,一种是小汗腺,另一种是大汗腺(又称顶浆腺),这俩都负责排汗,但是,并不产生狐臭。
那么狐臭是怎么来的呢?其实狐臭是大汗腺的分泌物被细菌分解而产生的气味,因此细菌与大汗腺分泌物共同作用才是造成腋臭的根本原因(为汗水正名,它们才不是「臭东西」)。
注意关键词啊:大汗腺分泌物+细菌=狐臭
2.大部分东亚人都因为变种而摆脱了狐臭,在中国,狐臭也有地域差异
那么,有的人有狐臭,而有的人没有呢?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后来开始走向世界各大洲。
而在一开始,其实人人都是有狐臭的,但就是这么巧,人类在迁徙到东亚时,偶然产生了基因突变,是由于ABCC11基因编码的酯类转移酶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汗腺分泌功能减退或丧失,因此大部分东亚人才没有了腋臭。而世界上其他地区绝大多数人都是有腋臭的,我们东亚,真的是香香净土了。
虽然中国整体的腋臭人群占比相对很低,但有趣的是,腋臭的分布在国内也能看到较明显的地域差异。
可以看出在两广地区比例相对较高,而我国北部和东部则分布较少。
3.另外,还有一个神奇的事情:狐臭和湿耳shi其实是对孪生姐妹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母上的教诲下误以为湿耳屎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
直到长大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人跟人之间,本来就是有湿耳屎和干耳屎之分的,并且!控制湿耳屎和狐臭的是同一个基因,都是大汗腺。中国人是干耳垢的居多,而歪果仁耳垢基本是湿漉漉、稀啦啦、黏糊糊、油腻腻的。
你拥有怎样的耳垢类型(干/湿)几乎完全取决于你的基因ABCC11的一个变异。ABCC11基因编码一种脂类转移酶,其上的变异会导致耳垢中的油脂减少,因此使得耳垢偏干。
导致干耳垢的遗传变异可能发生在人类迁出非洲之后的二千代左右。人类一部分迁徙去往欧洲而另一部分去往亚洲,而在亚洲的这个群体中出现了第一个ABCC11的变异。
在东亚,大多数人都有着ABCC11基因上的这个变异,这也是为什么干耳垢在东亚非常常见。而在其他地区,湿耳垢才是最常见的类型。
耳垢的类型不单单在世界上有着区域性分布;在中国,观察干湿耳垢的分布也会发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可以看出湿耳垢的人群在两广地区比例相对较高,而我国北部和东部则分布较少。
综上,我国两广地区多狐臭和湿耳屎,而东部和北部基本都是没狐臭的干耳屎人群,东部和北部的胜利啊。
特别注明:
*西藏,香港,澳门,青海,海南,宁夏由于样本量偏少,会与实际有所偏差
**以上内容为23魔方遗传研究组初步研究,信息仅供参考。
围观我们的其他的可爱的回答:
一二三亖
在11世纪上半叶的巴格达,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医生,写了一本面向奴隶贩子的小册子,其中引述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认识,介绍来自不同地域的奴隶的特点:
来到巴格达的奴隶中,来自印度与阿富汗的能够吃苦耐劳,不容易患病;斯堪的纳维亚人和斯拉夫人体格强壮,很少会“过劳死”,可他们的妇女不来月经,难以繁殖;非洲来的奴隶大都狡诈多疑,易于拉肚子;亚美尼亚人则是“白人中的孬种”。
大便吃起来不是臭的,也不是苦的,而是根本尝不出味道,口感和烤红薯差不多。
之所以闻着臭吃着无味,是因为口腔的唾液/食道/胃/大肠/小肠里都存在一种β—抑止酶,食物进入消化系统被分解后会产生难闻的气味,这种β—抑止酶会降低味觉系统对这种食物残渣/大便的灵敏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身体里大便的臭味的原因。当消化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这种β—抑止酶会失去作用,所以我们会感觉到口臭。
所以,人在身体正常的条件下,吃大便是感觉不到臭味的。
尝到臭味,说明你消化系统出现了问题。
真的去尝,说明你脑子出现了问题。
跟随柴静的视角,重温一下非典当年的记忆,仍冰冷刺骨却又带有温热。
文段摘自《看见》
车开到中国农业大学宿舍楼底下,之前有病人住过这里,两个穿墨蓝西装的物业在等着接应,看见一大车全副武装的人下来都傻了。医生给他们手里塞了口罩:“戴上。”他们木然着,以绝对服从的姿态戴上,一人戴两个蓝口罩,压在一起。其中那个胖子,不知道从哪找了一个白色护士帽戴着,有一种让人恐惧的滑稽。
病人的房间在二楼,防疫消毒人员上了楼,没有敲门,先拿喷雾器往门上喷,声音很大。房里的人打开门,看见一群通身雪白的人,一声尖叫,“咣”给关上了。门被叩了几下,从里头瑟缩地打开,喷雾器比人先进去,印花格子被子上,墙上张曼玉的画像上,粉红色兔子上……过氧乙酸的雾体漫天飘落下来,掉进桌上热气腾腾的方便面桶里。
后来我发现,人在那样的状况下,通常不是哭或者抗拒。一个女生隔着桌子,茫然地把一张火车票递给我:“我今天下午回家的票……能给我退了么?”我不知怎么办,把票接过来,又放在桌上。
临走的时候,她们本能地想跟着出来。门缓缓带上,我看见她们的脸重重地往下扯着,眼看就要哭出来。那个有一岁小孩的医生又走了进去,安慰她们。我在门口等着她,她出来的时候大概知道我想问她什么,说:“我也是母亲。”
那时候我才能回答陈虻的问题——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到七二一医院的时候,我看到医生护士冲过来,飞奔着跑向卫生院的消毒车。一个四十多岁、戴金丝眼镜的男医生拍着车前盖,泪流满面:“政府去哪儿了呀?怎么没人管我们了呀?”
去消毒的是海淀区卫生院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他把手放在这个医生肩膀上,拍了拍:“拿桶水来。”小伙子把过氧乙酸沿着塑料桶沿慢慢倒进水里,打开背上的喷雾器,齿轮低声闷响,转动,他说:“让开一下。”喷嘴处无色的水破碎成细小的雾滴,被气流吹向远处。
“以后就这样用。”他说。旁边的人点点头,镇静下来。
但是重症病房他只能一个人去,我们的镜头也不能再跟。
我给他提了一下淡黄色的乳胶手套,往袖子上箍一箍——他的手套太小了,老滑下来露出一小段腕子。他看着我。我们不知道对方叫什么,都穿着防护服,只能看到对方的眼睛。
他说:“五一后才是高峰,小心。”
他孤零零,背着喷雾器拐过一个弯,不见了。
五一前,能走的人都走了,因为传说北京要封城。还有人说,晚上飞机要洒消毒液。北京像一个大锅,就要盖上了。人们开始抢购食物。我回不了家,只有我妹一人,她在超市里挤来挤去不知买什么好,找到一箱鸡蛋扛回家。
好像“轰”一声,什么都塌了,工作停了,学校停了,商店关了,娱乐业关了,整个日常生活被连底抽掉。
我们只能守在急救中心,跟着他们转运病人。到哪儿去,运到哪儿,都不知道。
二十二号,突然通知有临时转运任务,开出两辆急救车。长安街上空空荡荡,交警也没有,司机周师傅开金杯面包皮车载着我们,跟在急救车后面开了个痛快。那年天热得晚,来得快,路上迎春花像是憋疯了,纯金的枝子胡乱抽打着往外长,衬着灰扑扑的荒街。老金杯在长安街上开到一百二十码,窗开着,外头没人,风野蛮地拍在脸上。我原来以为这一辈子,就是每天想着怎么把一个问题问好,把衣服穿对,每天走过熟悉又局促的街道,就这么到死,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天。
到医院,车一停下,我看到两个医生推着一个蒙着白布的东西,颠簸着跑过来。
我吓了一跳。
他们把它往救护车上抬的时候,我才发现,是个轮椅,一个老太太坐在上面,从头到脚被白布罩着,白布拖在地上。她是感染者,但没有穿隔离服,没有口罩,从普通的客梯里推出来,身上的白布是病床上的床单,大概是临时被拽过来,算隔离手段。
病人一个接一个地出来,很多人自己举着吊瓶,我数了一下,二十九个人。这不可能,公布的没这么多。我又数了一遍,是,是二十九个。
运送病人的医生居然没一个人穿隔离服,眼罩、手套也都没有。只是蓝色的普通外科手术服,同色的薄薄一层口罩。我拦住一个像是领导模样的人,慌忙中,他说了一句“天井出事了”。事后我才知道,他是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副院长王吉善,一周后也发病了。
晚上回到酒店,大家都不作声。编导天贺抽了一会儿他的大烟斗,说:“觉得么,像是《卡桑德拉大桥》里头的感觉,火车正往危险的地方开,车里的人耳边咣咣响——外面有人正把窗户钉死。”
我们住在一个小酒店里。人家很不容易,这种情况下还能接收我们。一进大门,两条窄窄的绳子,专为我们几个拉出来一个通道,通往一个电梯。进了电梯,只有我们住的三楼的按钮能亮,其他楼层都用木板封死,怕我们乱跑。进了三楼,没有其他客人,空荡荡的长走廊里靠墙放着一溜紫外线消毒灯,夜里磷光闪闪。
楼层的服务员挺好的,给我房间打电话,说我们要撤了,以后你们自己照顾自己吧,给你们一人留了一个体温计,自己每天量量吧。平常窗外男孩子们打球的操场空无一人,挂了铁丝,满场晾的衣服,白荒荒的日头底下,飘来荡去。
我家小区也知道我去过病房了。物业给我打电话:“挺好的吧?大家都挺关心你的……最近不回来吧?”我理解,拍完了我们也不回办公室,车开到南院门口,把带子放在门口传达室。会有人来取,把带子消毒后再编辑。
我妹来酒店给我送东西,我让她带只小音箱给我。晚上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隔着三四米远,我让她站住:“放下,走吧。”
妹妹在黯淡的路灯下看着我。去病房前我俩谈起过父母,我问她:“你觉得我应该去病房吗?”她说:“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
一天晚上,张洁莫名其妙地跑来酒店住,还带着一大束花。“咳,领导,这时候您来干嘛呀?”大家心想,还得照顾您。他不解释,还一一拥抱,男人们着实不习惯,倒拽着花,绷着身体忍受领导的亲热。
事后,我在媒体报道里看到过张洁说:“他们几个早期的时候回到南院来吃过一次饭,结果大家找我反映:你还注意不注意我们大家的安全?唉,一瞬间,真是……但转念想,是啊,大家的安全也重要啊!”
他怕我们心里难受,就来酒店陪着我们。
记者问我,我一点不记得去南院吃饭这事儿了。费劲地想半天,解释说:“那时,南院好像不存在了,不那么真实地存在了。”
每天早上醒来,我闭着眼从枕头边摸到体温计,往腋下一夹,再半睡半醒五分钟。反正发烧就去医院,不发烧也要去。有一天,我觉得鼻子里的气是烫的,热流直蹿到脑门上,觉得肯定是感染了。
闭着眼睛想,怎么搞个DV进病房之类,不能白死。睁开眼看了看体温计,才三十六度五。
有位女法警,负责给刑场上已被执行死刑的囚犯拍照。她说从不恐惧,只有一次,晚上洗头的时候,打上洗发精,搓起泡沫的一刹那,所有那些脸都出现在她面前。
她的话我觉得亲切。非典时,我很少感到恐惧,有一些比这更强烈的感情控制了人。但那天晚上,我站在水龙头下,开着冷水,水流过皮肤,一下浮出颤栗的粗颗粒,涂上洗面奶,把脸上擦得都是泡沫,突然觉得是死神在摸着我的脸。我一下子睁大眼睛,血管在颈上嘣嘣地跳。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后来我才知道,有一阵子,我们几个都认为自己肯定感染了。从医院回来,大家不约而同冲很长时间的热水澡,觉得有什么粉末已经沾在身上,鼻孔里嘴里呛得都是,但谁也不说,好像不说就是一种保护。
台里给了我们五个免疫球蛋白针指标,这在当时极稀缺,是当保命的针来打的,但司机周师傅不是本台职工,没有指标,这五针被安排到当晚八点打,过后失效。
“要么六个都去,要么都不去。”我们打各个电话争取,但台里也协调不了。
录音刘昶一边听着,说了句:“别球争了。”七点半,他把门一锁,不出来了,敲也不开。陈威跟他多年好友,扯了扯我:“走吧,这样他安心。”
我们五个回来的时候,他正泡好功夫茶等着,一边给他的录音杆弄土法消毒——罩个女式黑丝袜在杆头的绒上,一根烟斜衔在嘴角,眼睛在烟雾里眯起来:“没事儿,该死吊朝上。”
第二天在医院里碰到个女病人,举着自己的吊瓶,看陈威拿镜头对着她,转头跟身边医生说:“再拍,再拍我把口罩摘下来亲丫的。”我们哈哈大笑。
“九·一一”后不久,美国人就开始做娱乐脱口秀,一边捶着桌子忍住眼泪,一边继续说笑话。我当时不太明白,现在理解了,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我们待在急救中心,摄像小鹏每天去找漂亮的护士消毒。他最喜欢一个叫“钢丝眼”的,因为那姑娘戴着口罩,眼睛又大又亮,睫毛漆黑像一线钢丝。他老站在远处瞄着,又不好意思近前。钢丝眼呵斥他:“过来!消毒!”
他说:“我不怕死。”
钢丝眼冷笑一声:“不怕死的多了,前几天我拉的那两个比你还不怕呢,已经死了。”
他立刻凑过去了:“多给点儿。”
钢丝眼白他一眼,咕咚咕咚给他倒消毒液。
“要不要头上也来点儿?”他嬉皮笑脸指着自己的光头。
姑娘拿起就倒。
他服了。
混在他们当中,我迅速变得粗野了,车在空无一人的长安街上,他们递给我根糙烟,说抽一根能防非典。工作完找地方吃饭,饭馆大都关了,就一家湖南小馆子彪悍地开着,几个服务员大红袄小绿裤,闲来无客在门口空地上抡大绳钻圈,见我们车来,一笑收绳,上几锅最辣的干锅驴肉,颤巍巍地堆成尖儿。多要一碗白蒜片,一碗红辣椒圈儿,一碗碧绿的蒜苗段,齐投进去,滚烫得直溅猩红的泡,往米饭里浇一大勺,再拿冰矿泉水一浸,把头栽进去吃,几只光头上全是斗大光亮的汗珠,跟服务员说:“给我一万张餐巾纸。”
他们吃完一锅,也给我倒一杯白酒放着,讲在新疆拍日全食,天地乌黑,只剩太陽中心鲜红一点,像钻石一样亮。小鹏说他把机器往戈壁上一扔,放声大哭。他就是这么个人,拍人物采访时,常是大特写,有时镜头里只剩一双眼睛:“看这人的眼睛,就知道真不真诚。”
我说不上的跟这些人亲。
我们拍过的从人民医院转运的一部分病人,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治疗,我们去采访时已经可以正式进病房拍摄了,一位大姐半躺在床上,看我蒙面进来的身形,边喘边笑:“中央台怎么派个小娃娃来了?”
我也笑:“把脸遮住就是显年轻。”
问她现在想得最多的是什么,她看外头:“要是好了,真想能放一次风筝。”
出了门,我问主治的孟医生:“她情况怎么样?”女医生四十多岁,笑起来像春风,没直接答:“一个病人来了之后晚上从来不睡,总张眼睛坐着,怕睡着了就死了。再这么着就垮了。我说给我三天,我一定让你好。”
天塌地垮,人只能依靠人,平日生活里见不着、不注意的人。这个病区里的人,连带我们这几位蛮汉,看着孟医生的眼神,都带点孩子式的仰赖。告别时她对我说了句:“医生要让人活着,自己得有牺牲的准备。”
“你有么?”
“我有。”她为我们拉开了玻璃门。
在空地上收拾家伙的时候,天贺拿只小DV,突然问我:“你害怕非典吗?”
“我不怕它,我憎恨它。”我掉头就走。
从医院出来,五月玫瑰色的晚霞里,看着湿黑的老榆树,心想,树怎么长得这么好看呢?晚上用小音箱听钢琴,这东西怎么能这么好听呢?走在路上,对破烂房子都多看两眼。
干完活,无处可去,我们几个到北海坐着,架鸟的、下棋钓鱼的、踢毽子的、吃爆肚的……都没了,四下无人,大湖荒凉,热闹的市井之地难得闻到这青腥野蛮的潮气。远远听见琴声,顺声望,只一位穿蓝布衫的老人,坐在斑驳剥落的朱红亭子里,膝上一块灰布,对着湖拉胡琴,琴声有千灾万劫里的一点从容。我们听了很久,一直到暮色四合。
这期节目叫“非典阻击战”。播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坐在宾馆房间看,只看了前面的十分钟,就都埋头接电话和短信。在那之前,我还真不知道我在这世界上认识这么多人,那期节目的收视率是百分之五点七四,意思是超过七千万人在看。那时候才知道电视的阵势真大,短信里有个不认识的号码,说:“要是你感染了,我能不能娶你?”
一瞬间确实一闪念,要是现在死了,总算不会浑身散发着失败的腐味儿。
小鹏看了一会儿手机,没理解为什么舆论会有这么大反应,抬起头说:“咱这不就一恪尽职守么?”
陈虻也给我打了个电话,没表扬,也没骂我:“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我父母在山西,不知道我去病房的事情,我妈学校停课,正在邻居家打麻将,一看见片子,手停了。邻居说我妈哭了。但她没跟我说。她不是那种碰到事多愁善感的人,就问了我一句:“你接下去做什么?”
接下去,我要去人民医院,因为心里一直没放下那个叫“天井”的地方。四月二十二号,我在那里看到病人从头到尾盖着白布推出来。两天之后,我们的车又经过那里。这个有八十五年历史的三级甲等医院刚刚宣布整体隔离。
黄色的隔离线之后,有三个护士,坐在空空荡荡的台阶上。她们手里拿着蓝色护士帽,长长的头发刚洗过,在下午的太陽底下晒着。相互也不说话,就是坐着,偶尔用手梳一下搭在胸前的头发。
车在医院门口停了十分钟,小鹏远远地拿DV对着她们。
人类与非典最大也最艰苦的一场遭遇战就发生在这里。从四月五号开始,陆续有二百二十二人感染,包皮括九十三位医护人员,有将近一半的科室被污染。门诊大楼北侧的急诊科是当时疫情最重的地方,天井就在这里。我不明白这家医院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感染,但我知道应该跟上次拍转运的那二十九个人有关系,我得知道这是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
到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什么是陈虻说的“欲望”。
采访中,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告诉我,当时这二十九个病人都是非典病人,世界卫生组织检查的时候,他们曾被装在救护车上在北京城里转。
九年后,再看二〇〇三年对他的采访,那时候我还不能明白这个人为什么说话语速那么慢,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现在我理解了,那是沉痛。
我用了很长时间说服他接受采访。我说:“你不用作什么判断和结论,只要描述你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就可以了。”
在电话里,他沉默了一下说:“回忆太痛苦了。
有次奉命收集人员信息,也就是有张个人信息表格需要大家填写,填完我汇总。汇总时我就发现一个情况,就是表格上有一栏“个人成分”和“家庭出身”,大家填的五花八门,比较正常的人填的是:工人、农民、军人之类,但有的同学填的是“贫农”、“无党派人士”。于是我请示上级,这一栏的填写有何规范,上峰答复:“自己看着办。”
艾玛,我这个严(xian)谨(de)较(dan)真(teng)精神就上来,然后我就查阅各种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中组部的一份文件上看到,“家庭出身”的填写标准是有国家标准的,要按照1984年中国国家标准《家庭出身代码》(GB 4765-84)颁布的要求来,进一步查找《家庭出身代码表》原来国家把人的家庭出身区别为45类,具体如下图
从表上可以看出家庭出身的划分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农民区分为:地主、富农、破落地主、地主兼工商业、富农兼工商业、富裕中农、上中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农民。
比如有:管公堂、旧职员、旧军官、旧军人、旧官吏这些旧职业。
还有奴隶、农奴、领主、土司、千户、百户这些离我们已经很遥远的东西。
从这个标准的起源来说,原本就是1979年文革结束后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这种因家庭出身而对人进行划分的方式已经不再符合时代潮流
所以………2004年国家废止了该标准。
好了,请问你是什么家庭出身?
我先来,我是奴隶
@李雷苹果公司CEO库克是在造访清华大学后一周宣布出柜的。
相关报道,注意日期
正所谓基本校情...
--
我曾经不知好歹地问钱颖一院长他和这件事情有没有关系,
院长宣布不对库克的决定负责==
原来我们念“喉”“牙”“舌”“齿”“唇”这五个字的时候,发声重点就恰好在这五个发声部位上。
其实以下冷知识有一定程度是辟谣
1.大象真的会给自己口交,但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偶然发生的,真正大象发情时自慰的方式是用充血的丁丁抽打自己。
“请鞭挞我吧,公瑾!”嗯,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鞭”挞
2.猪一次性高潮并不能持续30分钟,猪的射精高潮仅仅平均6分钟而已。
6分钟而已?别拦着我,人设不要了,我要去做猪
3.海豚并不是唯一一种除了人类以外为了爽而做爱的动物,不过海豚真的很乐意为了爽做爱,而且它们还蛮喜欢用强奸的方式来搅基。
不算冷知识吧,
长江七号大家都看过吧?徐娇知道吧?
在长江七号里面扮演一个假小子,我还以为真的是个男孩子,谁知道现在长大了这么漂亮,
可你知道长江七号里面那个扮演富二代的那个小演员吗? 外号叫蛋挞头,
诺,就是他,
这是她现在的样子,
漂亮吗?可爱吗? 心动吗?
我当时知道了是很震惊的,
据说当年长江七号里面的男孩扮演者都是女生,
长江七号里面的暴龙,也是女生,
这是人家现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