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历史上是存在的,至于到底做到了什么程度又是一回事了。
原始住民大多是有这样或那样的信仰的,民间各地民俗不同,至今保留下来的仍然比较混乱,但这已经很好了,属于是已经清理过的。
古代祭祀耗费大,浪费多,又多用血肉及珍贵之物,可以说奢侈浪费耗费了极多生活资源,严重的地方甚至有活人祭祀的情况,加上各种淫祀,典型如类似后世祭祀五通邪神,除了私心不正的人会供奉外,人多了必然还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所以才有禁绝淫祀的行为。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道教出现提倡俭,正所谓““民不妄淫祀他神,使鬼不饮食。”对避免资源浪费有积极意义。
最先产生这样意识的是道教,统治者们也是后来发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才有了官方的禁绝。
不过古人对庙的意识很重,大多害怕毁庙会受害,除了实在胆大的,所以总是要请道士来处理。无论是否信仰,起码有个安抚民心的作用。
不过即使到了现代,邪教屡禁不绝,可以说,古人做的统一工作在客观历史条件下已经不错了,现代也没更好的办法。
由于,这是跨越很长历史时期的事,所以问及有没有,这个是可以答一定有的。
顺便说一下,佛教的兴起其实也就在这个时候,与道教处理不同,道教因为最早历史传统大多道士在俗世生活,并不注重宫庙这类外在形式的东西,所以一般毁了民间淫祀庙后,行教化培养信众,而所得财物等大多会分发出去,佛教则是把所有的资源占为自己的,然后四处传教。
典型的比如净土宗祖师的慧远(慧远实际上完全弄错了佛教教义),有个弟子叫弟子法安,在新阳县遇到有祭祀虎的淫祀,做法驱虎后,直接改俗神神庙为佛寺,按佛教自己的说法“士庶宗奉,虎灾由此而息。因改神庙,留安立寺,左右田园皆舍为众业。”因为这种做法是从安世高和尚开始的,所以慧远还在庙里立了个安世高的牌位供奉着。
所以在传教上,佛教口头上一个说法,但骨子里功利性是很强的,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寄生与侵占的行为,与道教伐庙的主旨是不同的,到了现代,这种天然功利与部分地方政府不良官员的功利相呼应,于是屡屡出现佛教侵占道教宫观,把很多历史遗址都被拿来改建成佛寺,并极力大修商业寺庙,通过忽悠诚心的信众,用以圈骗信众的财物情况,其实也并不是现代才这样,其根源其实早早就有了。
PS:
懒得在评论里瞎扯,说一下净土宗祖师的慧远是哪里把佛教教义弄错了。
早年的佛教中,认为轮回是没有主体的,然而这会导致一个问题,既然没有主体,那么业力是怎么转移的。按《杂部经》的记载是这样:一个比丘问佛陀:老师!如果没有我,那受的业报?在轮回?老师回答道:“我已经教过你了,比丘们啊!要在一切处、一切事,一切物中见缘起。”这个显然不属于明确答案,佛教于是自己有就有了相应的解释。
第一个就是犊子部,直接不承认“无我”这回事,公开承认灵魂的存在,经量部也继承了犊子部的观点,并且还用反证法来证明“我”的存在。
慧远当年传播的就是犊子部的东西,不但说有我,而且还说人有灵魂,也就是那个不可说的补特伽罗,这是犊子部的特点,范缜写《神灭论》就是在批这个。
而且慧远早年犊子部里还是六道轮回,这是犊子部在其它部中多加了一道,本来应该是五道轮回的,再后来犊子部加入了七道轮回,时间显然要晚于慧远,佛教后来净土的《楞严经》里也是七道,所是在后来造出来的。
而犊子部思想本来在佛教里就被其他小乘部派及大乘佛教的攻击,指称为附佛外道,《大毗婆沙论》卷九、卷十一及《大智度论》卷一等处,对其破斥,在巴利《论事》中的补特伽罗章,也反驳此等说法。
至于争论什么死与灭是不是一回事,什么灵魂不死不等于不灭,这种转移焦点扯犊子的内容,要扯自己找孔乙己扯去。
第二个就是唯识宗认为的阿赖耶识为主体,但它有没有实体,也是内部在互撕的,不过认为轮回的其实就是业力迁转,这是玄奘取经回来后中国佛教才认识到的。
第三个就是中观说属于有一定诡辩性质,因为一切是无常的,所以“我”也是无常的,所以“我”同样是时时在变化的,所以“我”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