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易中天声称“三国演义是混蛋,不建议大家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三观不正”?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三国》讲了这么多年,易中天自己倒是掉进三国的坑里了。

如果你说《三国演义》拥刘贬曹,含有明显的倾向性,所以不建议读倒也罢了,但《三国演义》何来三观不正?

《三国演义》的核心,如果用三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忠”(诸葛亮)、“仁”(刘备)、“义”(关羽、张飞)。这样的三观,就算是放在今天,也是堂堂正正的。怎么能说是“三观不正”?

当然了,《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改造是有的。把历史事件改编为文学作品本身,就带有着作者的倾向性,但易中天错误的地方在于,将对历史事件的改编视为了三观的扭曲。

这中间应该怎么理解?打个比方,《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剧其实严重扭曲了纪晓岚的真实历史形象——因为历史上的纪晓岚并没有敢硬刚和珅胆量。但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三观有问题吗?如果你揪着《清史稿》,说《纪晓岚》是混蛋、三观不正……那别人真得怀疑你智商有没有问题。

最后再说一句,易老师,年龄大了,消停点吧。


user avatar   ji-yu-1-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论区有个叫李岩的哥们儿有点轴,以至于我不得不再在答案里唠叨几句。

其实吧,三观这东西最难聊,为什么呢?如同那句“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一样,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一个样儿,而是非观、荣辱观、道德观什么的都要以世界观、价值观为根本。

我们评价另一个世界观下的是非观、道德观是基于我们现在的世界观之下的,这本身就是很不客观,不公平的。我们不能说某某历史、某某书中的与其世界观相符的是非观、道德观不正,只能说与我们所在的世界观之下的不同。(聊聊不同之处是很有意思的,为什么不同,会如何变化等等。)

别说今时与古代了,就这次疫情时期,某国与某国公民大讲人权,拒绝隔离,闹出多恶心的后果。我们能说人家讲人权就一定是错的吗?是三观不正吗?你可以说,在你看来他这种行为是愚蠢的,但绝不能说是三观不正。我们认为生命大于自由,那就是错的,人家如果认为自由大于生命,那就没有错,脱离于世界观的价值观才是错。

生命与自由孰重?价值观不同,不好讲的。

小说中的内容也是贴附于其时的世界观之下的,比如《水浒传》里李逵滥杀无辜,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人渣。可是水浒传里怎么解释的?因为凡人杀孽太重,所以上天派天杀星下来惩罚他们。罪有应得,上天惩罚,这也是现实中宋、元、明、清四个王朝天命观的一部分,这就合理了,你不能吐槽。

然后再说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三观,我在原答案里说过,汉儒的宇宙论哲学所影响的三观与宋儒天理世界所影响的三观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

《三国演义》是小说,有七实三虚(章学诚语)很正常,陈寿的《三国志》其实一样存在着对“历史”的构建,只不过尺度较小而已。

硬谈三观,《三国志》里那个“高贵乡公卒”就是好吗?史书中存在的故意扭曲、视而不见与小说中的虚构、移花接木来比较,哪个更加“罪恶深重”?

李岩这个哥们儿认为篡改历史就是“三观不正”,可是我想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啊!小说和戏曲、评书、诗词、电影、漫画之类的载体一样,进行艺术创作是难免的。如果完全搬照事实,那还要文学和艺术做什么?

另外,扭曲现实也未必代表主观的污名化历史人物。《三国演义》本身对曹操、周瑜、司马懿等人的能力都是拔高了的,虽然只是为了做诸葛亮的垫脚石,服务于剧情。(并非是为黑而黑,为黑而黑才是三观扭曲)

就像是下面这段话一样:

我骂你女马不是真的骂你女马,这时候你妈不是你妈,是一种意识体,这个妈不止一个,也没有具体形象,也没有感情,她什么也不是,只是寄托我对你辱骂的一个部分,并且你有这个妈,跟你是孤儿也没有冲突,我说nmsl,我说的妈只存在于这场游戏里或者这个阶段的你无中生有的妈的这个形态,而如果在现实中碰到了你妈妈,我还是会说句阿姨好。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并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那只是一个半脱离历史人物的抽象时代形象,或者说一种元素符号。讨厌演义中的曹操与佩服现实中的曹操是可以并存的,前提是你可以分清什么是史学,什么是文学。(我觉得只要不是文盲的话,都能分得清)

诚然,历史上曹操、孙权那边也都有很多“正面形象”,问题是罗贯中没写,也没必要写。小说是人家的,人家为人家小说主纲选择性取材、塑造,天经地义,毕竟是人家写的书。

就像是一盘地三鲜,人家土豆放的多,辣椒放的少,你来一句对辣椒不公平,多放辣椒少放土豆就不好吃了吗?人家多半会泼你一脸热油。

说的很多了,这要是还不懂,就是抬杠了,聊《三国演义》你说篡改历史,三观不正;聊《杨家将》你也得吐槽书里黑潘仁美了;聊《水浒传》梁山哪有那么猛?把宋朝数波大军虐的人仰马翻,这是黑我大怂?聊《隋唐演义》、《封神演义》这种被改的面目全王的,你更得气的七窍生烟了!杨贵妃能是隋炀帝转世?文王、武王哪有那么软弱?

妥了,这辈子至少有百八十本古典小说不能看了。

————————————————————

以下是原答案:

已尿,《三国志》的三观和《三国演义》的三观有啥区别?汉儒的宇宙论哲学所影响的三观与宋儒天理世界所影响的三观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有区别?不都是忠君爱国、父慈子孝、仁义礼智信那一套?真正意义上改变三观的思想变革都是明末王船山的“气一元论”和“进步观”了,且民国时期才借《黄书》盛衍,那时候罗贯中骨头渣子都烂了。

《三国演义》所表达出来的三观是儒家礼、仁概念的缩影,可以说《三国演义》里有的《三国志》都有,而且更细致。怎么就《三国演义》是混蛋,陈寿高大上了?

《孟子集注》:“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三国演义》的核心就是“仁”与“义”,强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不是三观不正吧?求仁得仁,求善得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些有错吗?

也不知道易老爷子这一套把式和谁学的,易老爷子偶像吕思勉也没说《三国演义》是混蛋,反而说学生不知其他朝代事,却很少有不懂三国的,这无疑是演义的功劳。易老爷子能不能和偶像学习一下,摆正三观?

不过,也不对劲儿吧?

易老爷子一个古代文学专业的教授真不知道史学和文学如何界定?以至于一直咬着《三国演义》来标榜?按易老爷子这个说法什么许仲琳、褚人获、施耐庵之流都是反动学术权威,需要拉出来鞭尸批斗,笔耕600余万字的蔡东藩更是要五马分尸,给全国人民谢罪了。

一个文学工作者老老实实搞文学,跨专业讲讲历史也是好的,毕竟做经验式科普,像南怀瑾、曾仕强一样,也算造福大众。没事扯什么三观呢?自己三观都不成熟,也没解读出什么东西,从思想学术、哲学方面能剖析出什么?啥都没有,就一顿口嗨。

有识者笑之罢了。

——手动分割线——

瞧瞧,这说的是人话么?还毛氏父子之前无人问津,无人问津的《三国演义》能在明代出四十家版本?还知识分子对《三国演义》嗤之以鼻,余象斗是不是知识分子?李渔翁是不是知识分子?与谭元春齐名的竟陵派之主钟伯敬是不是知识分子?宣党党魁汤宾尹是不是知识分子?把《三国演义》列为宇内四大奇书的冯梦龙是不是知识分子?这几个哪个不在毛宗纲父子之前?哪个不是在明代就名扬天下?

笑了,《封神演义》、《前汉通俗演义》、《后汉通俗演义》、《两晋 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 、《隋唐演义》、《唐史通俗演义》、《五代史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 、《元史通俗演义》、《明 史通俗演义》、《清史通俗演义》、《 民国通俗演义》。

这些是不是历史?他们都不是,凭什么《三国演义》就要是?就要背大黑锅?

历史学的任务和《三国演义》有卵子关系?

我真怀疑易中天老爷子一个搞文学理论的人连三国演义序和三国志(即演义,明代多称三国演义为三国志传)读法都没看过,才能满嘴骚话。


user avatar   bei-yun-wu-nu-jie-g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易教授为祸多年,天下苦其久矣。到了0202年,本已是明日黄花,谁想还没凉透,硬是要出来挨一波千夫所指。何苦来哉?

易之生平,我略有所闻:

——1981年,三十四岁的易中天从武大中文系毕业。这时的他正当壮年、兢兢业业,做着每个中文系学子都从小怀揣的梦想——立功、立德、立言。

中国知网收录其1981-2005年期间所发文稿55篇,在这期间,其人文稿所涉偏重于文艺美学领域,而这方面确实写的有板有眼。

——白驹过隙,转眼间已是新纪元,写了将近二十年文学理论的易教授,也许是发现正经治学的方法救不了中国人,开始另辟蹊径,朝着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一些话题上靠齐。

也正是这一时期,易教授的文稿里开始涉及古典小说名著,不过质量却乏善可陈,无风不起浪,仅有的几篇如「晁盖与宋江」、「替宋江拿个主意」,也不过是一些如晁盖遗嘱阴谋论的陈词滥调,以及认为宋江应该毒打高俅以胁迫其招安的奇葩观点。



——岁月荏苒,易教授的事业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

直到2006年,他的命运发生了惊人的异变。

也许是国内一直缺乏百家讲坛那么一个平台,以及缺乏那么些个善用嘴皮子来讲解三国的人物,致使易教授自登上那讲堂以后一炮走红,倏然间一部《品三国》街知巷闻。

如果说94版《三国演义》是为国民叩响了三国热的大门,那么易教授《品三国》就是彻底把这扇门给踹开了。



——三国热的头确实是开了,可是开得好不好那就另当别论了。

时代使然,易中天身上也不可避免地显露着当代知识分子如何从“文化精英”的定位纡尊降贵从事大众文学的浪潮痕迹。

踏入市场经济以后的知识分子,已经不能再将自身凌驾于读者之上,同时也就抛弃了经世致用、指导人生的初衷,继而开始迎合市场、迎合大众。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易教授不过是过江之鲫。



——为了努力迎合市场大众,易教授不断标榜自己的立场。一如他这次标榜自己读的是“陈寿《三国志》”一样,不过是一贯的自欺欺人,他的《品三国》里品的内容到底是啥,他自己能不清楚么?

《三国演义》再混,三观再不正,那也是他的老本行,儿不嫌母丑,犬不怨主贫。何况演义也没不堪到如此地步。这样的背义忘本,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消费完了《三国演义》就可劲埋汰,拼命和过往划清界限,可见易教授读了这么多经典,其他本事都不见长,数典忘祖、饮水忘源、吃谁家饭砸谁家锅的本事倒是突飞猛进。


user avatar   zhi-xu-yixiao-bu-xu-c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正眼看他一下你就输了。 by郭德纲。


user avatar   lang-xie-yang-w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找了本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三国演义》,瞅瞅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前言是怎么写的。

毕竟论起激进、反封建、革命性,捎带替老曹翻案,和那十年相比,他易大教授连个弟弟都算不上,大约勉强能当个孙子。











一分为二,辩证分析,批判英雄史观、封建糟粕的同时,充分肯定其艺术成就以及人民盼望仁政的朴素愿望。甚至对于毛宗岗父子改写本也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认可其对于演义文本提升的贡献。

谁是真革命,谁是真疯狗,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末了还得请老杜代言: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过一百年,易大教授在中国文学史估计一个字的评价都落不着,但《三国演义》仍然是绕不过去的青山大河。

跳得再高的小丑,终究不过是小丑而已。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罗老先生的作品就摆在那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但是就我来看,罗老先生的三观很正。没有哪部小说的三观正得过《三国演义》了,近些年来是有那么一小撮人故意蹭热度瞎解读,导致另一小撮人有了易中天那样极端的想法。

我们直接看《三国演义》里塑造的几个人物:

刘备:忠厚仁义、敬贤爱才、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这样的人设简直就是人君的典范啊。罗老先生透过刘备在教我们如何当领导。

关羽: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几乎成为了传统中国人的道德楷模,当年天下哪个行业不敬二爷?哪条道儿上的敢不拜二爷?罗老先生刻画二爷的形象是在教我们如何做兄弟。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与诸葛亮绝对是千古君臣第一佳话。罗老先生树立起武侯的完美形象,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做好一个CEO。

罗老先生的三观非常正,整本《三国演义》就是传统儒家思想处处闪光之作。我个人觉得在这个尔虞我诈、欺兄盗嫂的年代里太需要罗老先生的三观了。如果罗老先生的三观大行其道,宝强会被绿得那么惨?国庆会被枕边人逼宫?


user avatar   ling-lao-shi-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罗贯中把我最喜欢的周郎黑得体无完肤,但是有一说一,小说中论三观之正,莫过于《三国演义》。

易教授不学无术,毫无自知之明,要是自嗨也就罢了,他却偏偏要孜孜不倦地跑出来哗众取宠,误人子弟,不配为人师表。

以下是正经回答。

我们看看《中国文学史》是怎么评价《三国演义》的吧。

小说《三国演义》秉持鲜明的拥刘反曹立场,以蜀汉为中心来组织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

所以,小说的灵魂人物有三个,刘备、诸葛亮和关羽,这三个形象分别寄托了小说作者对三种美好人格的向往和讴歌。

1、刘备是仁君的典范,是“仁”的化身。

刘备自桃园结义起,就立志匡扶天下,救民水火,把”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为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抱负,他一生百折不挠,终成帝业。

刘备仁义爱民,可以说是天下皆知。他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刘皇叔在被吕布所败只身亡命的时候,村民听说刘豫州来了,“皆跪进粗食”。后来曹操大举南下,竟然有十数万百姓追随刘备。而在危在旦夕的逃命之际,他还是不愿意背弃跟随他的百姓。

他爱民,也爱才。刘备一生都礼贤下士,以一片赤诚之心和下属相处,肝胆相照,所以“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如鱼得水”、“白帝托孤”等等诸如此类的典故流传千古,家喻户晓。在刘备身上,寄托了作者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

2、诸葛亮是贤相的典范,是“忠”的化身。

诸葛亮的后半生,就是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践行。就连死对头,也打心底里钦佩诸葛丞相的忠诚,称赞他“竭尽忠诚,至死方休”。

诸葛亮第四次领兵北伐中原的时候,形势一片大好。而在关键时刻,蜀汉后主刘阿斗却听信谗言,下令召回诸葛亮。面对“如不从之,是欺主矣;若从之而退兵,祁山再难得也”的进退两难境地之时,诸葛丞相最后还是退兵了。他放弃了可能是唯一的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而选择遵命退兵,以成全自己的“忠”。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为了恢复汉室,报先主的知遇之恩,他活活把自己给累死。

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何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

这段临终时的哀叹,每每读之,都是情难自已。

3、关羽是良将的典范,是“义”的化身。

关羽死守下沛,身陷绝境的时候,就决心以一死来成全自己的忠义。后来,他没死。但是他又坚守大义,身在曹营心在汉,无论是面对富贵还是美色的诱惑,他都毫不动摇。一得知刘备的消息,他就毫不犹豫地挂印封金,甚至不惜以过五关、斩六将的方式去和兄长团聚,可见其忠义。

至于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作者对此评价是“义重如山”。因为曹操有恩于他,他可以不惜违抗军令来报答。当生和义二者不可兼得时,他选择了舍生取义。

正是因为关羽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忠义,是人性的光辉,是美好人格的寄托,所以他历来都广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崇敬,以至于在民间越来越被神化。这不仅仅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不断追封的结果,更是因为他的故事和传说满足了人民群众内心对美好的道德、人性的光辉的渴望和追求。

《三国演义》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悲剧英雄史诗,是文学作品中歌颂传统美德的集大成者。

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融合着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对于明君贤臣的渴望心理,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

根据儒家的思维逻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或“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但历史的发展恰恰是事与愿违:暴政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

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产生悲剧美的重要原因,《三国演义》中蜀汉集团中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是一群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几经沉浮,百折不挠,用尽全部的生命去匡扶正义,最后却落得个悲剧结局,让读者从深深的惋惜中受到了强烈的悲剧冲击美。

作为仁君典范的刘备,颠沛半生才大器晚成,借荆州,入西川,取汉中,称帝立国,结果却在一场大火中几乎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基业,不得不托孤于白帝城。

义薄云天的关羽,在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事业巅峰之际,却被盟友在背后捅了一刀,大意失荆州,最后身首异处。

甚至连全能全知、超凡人圣的诸葛亮也无力回天,在悲剧中死去,临终时哀叹:“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卷二一《孔明秋风五丈原》)

小说最后也用了这样的诗句作结:“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作者无可奈何地将这一场历史悲剧归结为“天意" 或“天数"。所谓“天数",与其说是肯定了客观历史进展的理则,还不如说是流露了作者对于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所感到的一种困惑和痛苦。

一部《三国志演义》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历史、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带着一种悲怆和迷惘的心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寻和呼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呼唤民族大众传统文化精神的史诗。

(以上内容出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user avatar   dong-yu-71-92-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的不清楚,反正提到最混蛋,也最糟粕的传统艺能

那就是读书人,文士阶级,那种透骨的傲慢。自觉高人一等,动辄相互倾轧。

现在亦如是。


三国演义作为英雄史观的【小说】,能被易中天教授用三国志来批判,确实是有东西。仿佛普天之下,不是文学美学教授的读者群,都分辨不出小说与历史的区别。

但最搞笑的是,如此严谨史观的易中天教授不仅自己在引用史料是满嘴跑火车,而且作为欣赏曹操可爱一面的他竟然还能对着一本贬曹小说喊出【汉贼不两立】??

这个贼是哪个贼啊?

难不成脑海中的另一精神不打算偏安一隅了?


如何看待?

我只能说,他如此贬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没有道理和意义。一个人固然有ta自己了不起的一面,但是我们也不必对其照单全收

当然也不必全然否定

只是做学问,还是要更严谨,客观才好,否则就真的容易成了峨眉山上的猴子……


user avatar   lao-ke-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河殇派现形记,80年代红火的青年一辈们应该退场了


user avatar   shi-jue-w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相关话题

  为什么黄权投降,仍被看重,而于禁投降,晚节不保? 
  曹操杀荀彧后,是否后悔过? 
  如果你穿越到三国时期潘凤身上,刚回过神来就听见韩馥说: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该怎么办? 
  【单论统兵和指挥能力,诸葛亮和韩信谁更胜一筹?】? 
  为什么孙权年少万兜鍪,长大反而那么拉胯? 
  中国历史的分裂战乱很多,为何只有三国会涌现海量人才? 
  在读原著之前,更多的人是通过什么接触《三国演义》的? 
  央视版《三国》是神作么? 
  如果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携曹芳去许昌下令讨伐司马懿结果将会怎样? 
  为什么都说诸葛亮不会打仗?是因为易中天吗? 

前一个讨论
日本真的控制住疫情了吗?
下一个讨论
小米这个名字是否是小米高端化的障碍?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