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认识邢老师的地大人我敢说,这个事情是意料之内。这篇文章里面,所有事情我个人主观意见,不一定客观的我都会说出来。客观的我也会摆明告诉大家这是客观的事情。
1.先说100多篇SCI的事,数量绝对占优势,邢老师一作文章确实将近100篇,但是恕我直言期刊质量上来看很大一部分是中文期刊的英文版,剩下更大一部分是Historical Biology、paleoword 和 Cretacecous Research,这三个期刊的也不算是很好的英文期刊。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找找邢老师的各种介绍,看看他把哪篇引以为豪的文章放在自己的主页上?我从百度上看到的是,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恐龙足迹学,但是他被人们熟知的文章或者科研成果里面鲜有关于恐龙足迹的高级刊物和重要科研成果。邢老师的研究基本上建立在化石简单描述,很少有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这是他的第一个问题
关于琥珀特异埋藏化石的问题,我不得不说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关于琥珀特异埋藏的研究绝对可以碾压邢老师。南古所的发现中也有不少引人入胜的琥珀类型。邢老师被大众熟知,和他会宣传有一定的关系,毕竟曾经做过媒体,现在也是自媒体大咖。之于南古所的各位研究员为什么没有进入公众视线,我不清楚,或许是他们不喜欢宣传,不乐于宣传,甚至不屑于宣传,这不是我在这里应该揣测的。但是这里我需要说的是 :如果仅仅是告诉我们琥珀里面有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的神奇,我想这不叫科普,这只是告诉你了一个毫无用处的知识点。真正的科普是告诉我们如何用科学的思维去理解问题考虑问题,比如一块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重点在于把将今论古的科学论推及给普罗大众。而不是引得大众哄堂大笑,转而发一些琥珀里的长颈鹿之云。这样的科普反而失去了其意义,更是将科学推向了荒诞的深渊。
科学应该告诉大家的是 诸如儿时课本里面学到的,爱迪生的无数次试验,诺贝尔面临的无穷危险,尽管如此人类总是有那颗好奇心,去克服一切苦难达到真理的彼岸。科学本就是严肃而枯燥的!而邢老师的“科普”呢,让大家看到了一嘻嘻哈哈的科学,尽管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兴趣很重要,但是邢老师给你科普什么了呢?我除了知道琥珀里可以保存很多类型的动物其他我一无所获。邢老师通过科普立人设后来开始搞什么吃猛犸,吃奇虾等猎奇的东西,可以说跟科普是越跑越远,越跑越偏,这是他的第二个问题
著名地质学家许靖华在一个采访中说道他在60年代花费了将近3000w美金论证了地中海下是一个沙漠的事实,他在访谈中反问记者觉得这有什么用。记者很茫然地回答说:“可能多了个知识点?”许靖华冷笑说:“我做的研究毫无意义,这是很大程度上是在浪费社会的钱”自此之后许靖华很愧疚,写了很多科普的读物,这些读物不是教会大家“陨石撞击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的大陆是在漂移的。重点在于许靖华先生把这些观点的来源一五一十地写在了他的书中,我读完他的书后感慨良多。很快我能明白地质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将今论古推及到讲古论今。如果不明白这一点的人,就很难理解为什么研究白垩纪温室气候的科学家会和研究现代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家做在一起。总而言之,邢老师做的事情在我看来不是科普,是借着科学研究的名义宣传自己、包装自己,真的科普不长这样。如果我是评审我也不希望把老百姓的钱交到这样的人手中
另外,真挚地希望有一天看到我的孩子能够告诉我为什么恐龙灭绝的时候有陨石撞向了地球,科普该做的是告诉大众怎么用科学的思路,科学的想法去认识生活,改造生活(参考走近科学)
邢老师凭着一己之力把地大的排名提到世界前列,我觉得不那么靠谱,我百度找过这篇报道的来源。几乎全部都是营销号,置于是谁写的这篇文章,或者谁要求写的这篇文章我就不清楚了。但我想说的是邢老师从2012年到现在他的单位都是地大,2017年地大上了前500强,也没见17年邢老师文章爆棚吧?我不知道产生这种认识的人是何居心,又意欲何为?
另外一话说回来,别的人打压邢老师,自己单位不止于吧?何况还做了这么大“贡献”,怎么邢老师现在还是副教授呢?恐怕还是有些门槛不够。据我所知,邢老师很多文章的第一单位都不是地大,常年在外借助国内的化石资源和老外合作写文章(国内一般禁止外国人来采化石,之前也有言论说邢老师靠着这个拿下的这么多SCI)
所以说,什么一己之力基本是放屁,地大只是那几年发展的比较好,邢老师17年就一篇top journal,其他期刊影响力也不大,一己之力能干吗呢?
另外,我谈谈我日常所见的邢老师。
我有幸与邢老师参加过一个比较大的科研项目,几次开会见到他都是在刷微博,从来不听别人的汇报。因为他真的听不懂地质相关的问题,他的地质专业背景是人尽皆知的差。可能是地大有史以来第一个不能带周口店实习的地学院老师了吧。
还有一次别的大项目的汇报当中,邢老师戴着帽子在上边做汇报。下面坐着的院士一个手都数不过来,我身边很多人都在嘀咕说他带着帽子确实有些不太礼貌。另外就是邢老师的每次汇报都是玩笑式的,底下很多人觉得他专业性不强甚至就不专业。所以人家专家认为他是网红也不无道理,网红不就是看着名气大实际肚子没货么,申请基金还是看水平的。我要是邢老师我肯定不好意思把这事放出来。
这无异于告诉大家,自己的专业程度让专家都误以为是网红了。多尴尬
如果基金委答辩,我是评审遇到专业不够扎实,讲报告又不够严谨的人,我肯定毙掉。
当然一定要补充个客观事实,邢老师讲课特别好,深入浅出,风趣幽默,而且确实可以看出来邢老师对于恐龙的热爱。
邢老师的时间上其实挺充裕的,因为大部分文章不是他写,大部分科普也不是他写,他其实是有个班子来搞这些事情的。但是至于有没有时间做科研,就没人知道了。反正邢老师挺忙的。
邢老师金钱上也挺充裕的,他可以自费来科研,琥珀也是自费买来的,所以他的基金被毙了其实对人家影响不大。
另外,揣测什么学术资源的人不用费心思了,古生物圈子很小的,评委就那么几个,匿不匿名一样的。也不会有人为了弊个基金故意写这么招风的话。真要针对你,难道不能写点别的?
跟进一下最近知乎看到的一些信息感觉写的都很好:
跟进一下新的信息,邢立达Nature撤稿了,靠一己之力给地大丢了脸 微博真是厉害,还有人刷有担当是什么鬼???
时间会证明一切这话不假
「此人是网红,没有足够时间做科研」
这种说法太赤裸容易被人抓住把柄,显然怎么批这个评委都可以,
但如果改改措辞:
「项目申请方向有更优选择,建议申请科普类项目」
这样还能怎么挑呢,评委措辞还是要提升一下,含蓄点嘛。
不吹不黑的话,他确实适合去做科普项目,
比起文章多来,粉丝更多,
这方面他比其他老师都有优势的多,毕竟他的粉丝还是有点饭的,
如果再能获得官方的认可,那就非常稳了。
这个评委可能也是看了通稿吧,
16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亚洲高校排名时,中国地质大学的排名竟然进入了前200,位列中国高校第26名!因为泰晤士高校排名涉及教学、研究、论文引用、国际化、产业收入等5个范畴共计13个指标。而这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邢立达读博结束,留校提升了学校的学术水平。
一己之力,拉伸中国地质大学的排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上,
嗯?就是那个,充钱你就可以变得更强的那个啥么?那我其实更怀疑是不是那年充值了,毕竟这种直接到第8的都有两所了,120算啥?
希望CUG的老师可以查一下16年文章全校有多少是靠一己之力的,
我觉得这话在微博传传就罢了,这话能在内行说?
CUG一年就差那几十片文章?
我随手查了一下地大的文章,再怎么样一个学校一年两三千篇文章还是有的,
一个人多大的胆子敢说是一己之力?这是表示其他老师都是翔?
28/2701 (2015)
29/2946(2016)
算是不小的贡献,但是要说是一己之力,那就有点浮夸了。
我觉得学术圈的人是怼不赢他那些粉丝的,
他真的有些粉丝就是认为一己之力,
圈内被给这个评价,算是粉丝行为偶像买单吧。
看看这些话,什么感觉?
其实那些成功申请到项目的科研人员也不是都有时间做科研。
也许他们正忙于PS根本没时间搞什么科研。
邢立达想做有趣有料的儿童和老顽童之友,人家想当贵人语迟的大祭司。
不打压他打压谁?
在《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等这类节目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甚至,在电视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更甚,在电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想想上面三个问题,就知道您的问题的答案,就是两个字,不会!
那些节目又不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甚至,就是孔子本人,也达不到这个效果。更别说几个节目。
提升思想,提升认知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视节目,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高效,最难以替代的途径。
比如,读书。
比如,求学。
比如,行万里路。
实践出真知。
思辨出真知。
电视节目出真知?这个,存疑吧。
所以,认真读一本好书,认真听一堂名校的网课,不见得比看一群人在节目里聊天收获少。
错过那些节目,无需太过焦虑。
把那些节目的作用看得过于巨大,反而会降低自己的思维深度和认知能力。
因为,真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思辨,来源于探索,倒很少来自别人的价值观输出。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事情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商业诋毁,现在还不好说。
但好欢螺的这个官方回应显然是不够专业的。
比如说,回应的第二段,商家一直在说「烘干达标后进行包装」、「经过巴氏消毒灭菌处理」、「十万级 GMP 认证车间」,给人的感觉是「我们的生产工艺很高端,所以不会发生虫卵问题」。
但这些工艺其实只能「在加工过程中尽量保证不混入虫卵」。如果原材料中本身就有虫卵的话,虫卵还是会一直保留到最后的。
「烘干达标后进行包装」:假设原料中就混入了虫卵,这一步只能保证虫卵在烘干步骤中被杀死,你还是会吃到虫卵,只不过是死虫卵。
「经过巴氏消毒灭菌处理」:这里有歧义,到底是「巴氏消毒处理」还是「灭菌处理」?这两者采用的温度完全不同。
上他们淘宝店看了一下,大部分产品都是常温保存的长保产品。因此它们使用的应该是「超高温灭菌处理」。说「巴氏消毒」也是不专业的表现。
「十万级 GMP 认证车间」:十万级指的是洁净度,也就是空间中每立方米尘粒的数目。GMP 指的是「良好生产规范」,是一套标准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厂房采用「十万级 GMP 认证车间」,可以尽可能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不出问题。但还是那句话,如果原料有虫卵的话,生产过程再牛X,也不能把这些虫卵排除掉。
后面两段,商家有意想引导大家往「商业诋毁」和「假冒伪劣产品」上面想。
这两种可能性存不存在?当然存在。而且类似的事件也出过很多次。前段时间农夫山泉矿泉水里生蛆,就是典型的「从生产工艺看完全不可能,几乎可以肯定是商业诋毁」的情况。
但这次螺蛳粉这个,光按照现在的信息,还真的判断不出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商业诋毁。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老老实实向公众说明情况。
比如,可以说「目前还不确定是商业诋毁/假冒产品,还是真的质量问题。有商业诋毁的可能性。会深入调查,给大家一个交待。如果是商业诋毁,或者假冒产品,会坚决维权。如果真的是质量问题,会严格自查,改进原料/工艺,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问题」。
像现在这种回应,不仅不专业,还直接暗示「肯定不是自己问题」。说实话,很坏路人缘的
三更,今天做了第二次核酸检测
8月7日,已经隔离了三个星期零一天,我们小区进行了第二次核酸检测,有些小区已经进行了第三次。
这一次是十人一组的检测,组数更少,检测效率更快。
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这次我们小区没有事的话可以允许我们下楼活动。
——————————————————————————
二更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写这些文字更多是一些生活的记录吧。这是我,一个在外求学的学子,陪我的家乡经历的一场考验。其实并不希望有这样的机会,但是也很珍惜现在的时光。
其实我们所有人的想法都是相同的,希望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希望一些更有效的措施,希望新疆快点好起来。
谢谢大家的关心,我自己也会稳住、挺住。
想更一些心疼社区工作人员系列。
其实我对社区的工作人员一直是有不满的,基层的工作人员就像有些时候的我们的上层一样,更僵化,更固执,还更自以为是。在做完核算检测的第二天,明明他们知道上头的规定是居民不能出楼,还在群里通知大家菜到了可以买菜,后面又让志愿者把居民都赶回家去,场面一度混乱,让我与他们直接起了正面冲突。我说他们就不应该通知大家来买菜,他们居然在跟我谈我们也想坐在办公室里好好休息但是现在我们在这里为你们服务这种词汇,让我笑而不语。
但是人家确实是蛮辛苦的。
我们的一个包户干部,可能是总负责我们小区的,我不太确定。因为他往返办公地点和我们小区的次数最多,帮助找卖菜的小商贩,给志愿者发袖标,在检测核算现场组织布置,都是他在负责。终于有一天他向志愿者求助,谁家有电瓶车借他,他的腿要溜细了。
我们接到第二天要核酸检测通知的时间是半夜一点半,就算是新疆时间,半夜一点半也已经是不早的点钟了。但是他们还在工作,为这个事情做准备。早上七点半就来到小区里开始准备布置核酸检测现场。
因为我爷爷需要去医院看病,在和社区报备了以后,社区一直没有将出发的时间告诉我们。于是在要出发的那天早上大概九点钟,我妈妈给包户干部发了微信,但是他没有立刻回。于是妈妈过一阵发一条过一阵发一条发了几条以后,听到了包户干部发来的语音,声音朦朦胧像刚睡醒。我说这可能不知道忙到几点终于逮着机会睡一会,可能又不知道被什么事情惊醒。
昨天,包户干部突然上门,说每天要测量体温,一天三次。不知道为什么测了一次以后就没有人来了,可能是不知道什么人觉得实在是太Stupid就算了吧。
就在刚刚,我们的包户干部在小区群里求助,问谁家有帐篷,他们应该是没办法回到单位,需要直接住在小区里了。
我真的觉得他们很辛苦。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认同这种行为,有很多时候,努力不一定有效率。只是这可能成为新疆特色,强制、服从、一刀切,所有的工作人员如同特殊材料筑成。
我希望将来会有更科学的管理,而不是靠着惊人的强制力和执行力。
~~~~这是一条分割线~~~~
知乎首答,在家被关了半个月了,坐标新市区,想写点自己的体验。
7月13号,有在外地上班的小伙伴问我小道消息说天山区有病例是不是真的,我说官方也没报,我们不信谣不传谣,新疆管控这么厉害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7月16号,突然看到了浙江报道了新疆传入的病例,而后就看到了新疆的新闻,说我们确诊的首例在7月10日就有症状了,心里一惊。但是觉得,我们这么厉害,相关的接触者应该早都控制起来了,并且也有朋友说自己被大数据查出来是因为坐了同一辆公交车被拉去隔离了。觉得我们管制很严,大数据又很厉害,这些接触者应该早都被隔离起来了吧。
7月16日晚上,听到了封小区的消息,但是我们小区并没有通知。我还特意到大门口去转了一圈,问了门卫,门卫说他们没有接到消息,但是有别的小区的消息说要封小区了。我看到了出小区采购的人拿着大包小包匆匆回来,但是我们小区内没有商店菜铺子之类的商业设施,现在出去也为时已晚。就回家,告诉我妈妈,明天应该要封小区了,我妈妈还正约着和姑姑一起去早市。
7月17日早晨,妈妈告诉我早市肯定是没了,路上一辆车也没有,一个人也没有。此时我家里还有些余粮,还能吃个两三天。一开始的管制也不是很严,小区里有个体开着小卡车出去拉了菜回来,价格昂贵,大概是有人向社区反映了,社区要求明码标价,限制价格,并且给我们找了另一个菜贩子来买菜,一个开着小车车的菜贩子。大家在小区里的锻炼活动没有受到限制。
过了两天,社区人员让大家不要随便下楼,不要在小区里活动,但是每家可以有一个人在小菜贩子来的时候出门买菜,需要戴口罩。在买菜交流的过程中,妈妈发现我们家对门一家子在16号就被救护车拉走了,是因为他们家的女儿去参加了一场婚礼。妈妈回来告诉我,大惊,感觉有一个密切接触者就离我们很近。思考了很久自己和他们家的人这两天没有过密切接触,但是心中仍然不安,寄希望于社区间开展的核酸检测。
7月24日,终于等来了核酸检测。但是流程和说好的有些区别,没有按照事先安排的分组,很多人也没有走安排好的路线(防止做完的人和没做的人交叉的路线),现场排队的间隔也不到一米五,大家凭着对彼此的信任做完了整个核酸检测。现在已经可以知道,我们家没有事,我们小区也没有事。
做核酸检测的那天我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封闭了一个星期以上,日子都是混沌着过的,每天为了吃什么就要琢磨很久。
核酸检测做完把我们更加严格的封闭了起来,不允许每家出去买菜了,所有的菜都是在小区群里说好,然后负责的志愿者送到家门口。各大公众号还在宣传为什么要在核算检测之前把我们封闭起来,做完了核算检测依然要把我们封闭起来。大家都在这么说着,但是我的心里真的是有所怀疑的。
7月28日,为了杜绝有些人还是偷偷跑出来,我们每家每户门上都贴上了封条,现在扔垃圾都需要志愿者负责了。
8月1日,看到了病例数断崖式下跌,惊喜之外简直有些不可置信,不知道为什么就从一百多突然变成三十多了。大概是真的真的,所有人都在医学观察下了吧。
8月2日,病例数还是三十多,心中感觉情况已经在一步步好转。前两天真的是为现在的疫情感到头秃,在想自己能不能正常开学,在想还要关到什么时候。
很难,因为差不多已经把能拍的题材都拍差不多了。
讲丧尸爆发后末日求生的有《行尸走肉》
把丧尸和古装结合的《王国》
讲丧尸和人类谈恋爱的《温暖的尸体》
还有最经典的《生化危机》
印象中还有丧尸有思维的,就是史皇拍的那部。
还有丧尸和纳粹的。
太多了,但都是换汤不换药,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