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之门是一个传说中的概念,其真实形态和地理位置并没有确定,存在多种说法。历史上亚历山大追杀贝苏斯走的是绕过里海东南角的路线,而且他似乎并没有在那里停留建筑防事。但是之后很多历史学家和文学记载将这座虚无缥缈的门逐渐“搬过”里海来到西侧的里海走廊。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公元一世纪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他在《犹太战争史》一书中指亚历山大建立起巨大的铁门,抵抗北部的斯基泰人。在另一本著作《犹太古史》中提出斯基泰人其实是希伯来圣经中玛各(诺亚的孙子)的后人,并称在公元58-63年的罗马波斯战争中该门被斯基泰人攻破。
公元6世纪的东罗马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在其《战争史》第一卷里也提到亚历山大之门,称该门为拜占庭和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带来了很多争端。据说该门之主死后将门传给了东罗马的阿纳斯塔修斯一世,但阿纳斯塔修斯不愿意花钱花力在该门上驻扎守军,最终该门被萨珊王卡瓦德一世夺走。双方和解后,阿纳斯塔修斯建立了城市达拉,之后该城变为拜占庭和波斯战争的焦点,在之后的战争中,波斯人再次把亚历山大之门提上了谈判桌,声称他们固守该门不让匈人入侵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因此理该得到相应的补偿。
在8世纪的历史小说《亚历山大演义》中,该门位于两座被称为“北方双乳”的高山之间,据传说这两座高山间的山谷过宽,于是亚历山大向神祈祷,神将两座山并拢,只留下一线空间供亚历山大建起青铜巨门。据说该门将22个部族拒之于外,其中就包括玛各一族。
之后亚历山大之门在中世纪旅行小说中常常出现,《马可波罗游记》和《曼德维尔游记》都有提到,但是这道门抵挡的外族却时有改变,曼德维尔说以色列失踪的十部族就居住在门的另一侧。马可波罗则说挡在门外的是库曼人,但他却也提到契丹人,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只是他借用亚历山大之门来描述中国长城的记录。
中世纪日耳曼有红犹太国的传说,称亚历山大用一座巨大的城墙将一些犹太部落挡在外面,这个传说在17世纪后基本不再有人提起。
和西方对亚历山大的描述不同,波斯流传下来了自己的版本。《可兰经》中有一位名叫左勒盖尔奈英(阿拉伯语双角之王)的王,是一位来自远方,英明神武的国王,传说他最终去到了世界的尽头。他建筑了一道巨大的铁门将北部的蛮族拒之于外。现在学者一般认为左勒盖尔奈英即亚历山大。
根据这些记载,目前对于亚历山大之门地点的猜测主要有三个:
1 - 俄罗斯杰尔宾特的里海之门,该城的城墙历史全盛时从里海一直延伸到高加索山,实际上截断了里海走廊。但是历史上杰尔宾特是在萨珊王朝的城堡废墟上建城的,比亚历山大晚了不少。
2 - 杰尔宾特以西的达里阿峡,地势险峻,历史上就被称为“亚历山大之门”
3 - 以上两者其实都在里海走廊,和历史上亚历山大的活动地区不符,因此也有人认为亚历山大之门应该是里海东南角的古尔甘长城,在波斯帝国时期建立,全长近200公里,是世界第二长城墙,但今天已经基本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