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明末军队战斗力如此低下? 第1页

     

user avatar   xiang-tian-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拿军事科技明显强于明军的清军和那些游牧民族比,是不是太欺负人了?

然后,讲两个小故事。

《东华录》天聪三年十一月的部分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己巳之变中,金军攻打遵化,一个叫萨木哈图的金军小卒第一个登上城头,砍翻许多明军,其他人跟在他后面一拥而上,夺下了城池。庆功之时,皇太极端着酒杯,第一个走到萨木哈图面前,称萨木哈图功劳很大,应该从优录用。授萨木哈图世袭备御,相当于后来的骑都尉。赏萨木哈图一头骆驼、十匹马、十头牛、十九匹锦缎、二百匹棉布。

《献贼纪事略》中则记载了一段张献忠回忆当年做明军时的经历时说的话。

“如朕微时,曾隶洪承畴标下吃粮,充一旗手,也曾冒矢石,探虎穴。援辽时,朕年未弱冠,亦曾兵刃交接,斩首级十余颗,论起来也博得个一官半职。岂知对垒交锋处有我,叙功疏上无我。到得恩诏下颁,部议上陈,为官者依然官上加官,到朕名下,不过同众兵分吃些牛酒。朕愤不过,所以自中牟县领着黄虎时起手,纵横天下,以至今日,抚有兹土,皆赖尔众将士戮力同心所致也。”


user avatar   zhan-dou-de-xiao-bang-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地方的各地区早就烂到家了。

大明的官僚体系,在当时早就不知道烂了多久了。

就这些老旧的武器,还不知道多少是假账。

每一次看到这类问题,我就想搬出这套图来(狗头)

假设你有7000万,打算发下去,出了京城就要少至少三分之一,等到了地方可能就剩下500万了,在被当地刮一圈就没了。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大家都以为是后金以一当十,一百个后金军追杀一千明军

实际上到了大规模战役的时候,反而大部分情况是后金都在以多打少,一万后金军大战五千明军那种·········

陕兵冲到过后金的大营、浙兵和穷的叮当响的白杆兵的阵型后金根本冲不进去

至于你说的关宁铁骑

在后金靠着人数优势围攻白杆兵、浙兵、陕兵等等客兵的时候

关宁铁骑都在旁边看戏啊

朝鲜的史料说,后金围攻浙兵的时候,浙兵摆好了阵型,后金根本冲不进去,最后没办法,皇太极过来求朝鲜的炮手开炮,才轰开浙兵的阵型。

后金完全可以一点预警的部队都不用留下,完全当关宁铁骑不存在那种

这种情况下,随着能打的部队逐渐被坑光了

辽东就剩下关宁军了

还打什么仗啊,大家一起做生意坑军饷岂不是更好

熊廷弼的奏折里多次提到,用辽人守辽土只能让那些豪强做大,后患无穷

抽空我把奏折内容贴出来

熊廷弼《新兵全伍脱逃疏 》里边就说:“乃 臣则因是而叹‘以辽守辽 ’之说误边误国,而人卒莫之悟也 。”

他认为“辽人”与辽东地区的豪势之家 、 将门有着重要的关系,而“以辽守辽”这一策略则是他们力主而用以维护和发展自身地位的工具。 (老熊的:《勘覆地界疏》、《与李宁远书》、《答周毓阳中丞》等等资料里,都表明了这种看法)


user avatar   jiao-zi-you-fang-zhang-xian-z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末的明军战斗力其实也不能算低下,只不过当时对面的清军和农民军都是越打越强,就明军的水平原地踏步甚至不断后退,这就很尴尬了。

总的来说,明末最大的问题就是军队战斗力太不平均,北方九边、西南土司和内地少数几支军队的战斗力即便不说强悍,至少也还过得去。其余的军队战斗力普遍较弱,基本只能打打“土寇”和守城待援,遇上清军和“流寇”,大部分内地的军队就抓瞎了。所以你经常能看到明末几支顶着“援剿”名义的救火队追着流寇全图赛跑,等这几支部队也打不过“流寇”了,大明基本也就药丸了。

事实上到了大明的最末期已经有点叛军守国门的意思了,当时守叶县的刘国能是招安的农民军。参加松锦之战和防御清军南下的白广恩是招安的农民军。孙传庭和南明朝廷倚重的高杰是招安的农民军。高斗枢赖以在郧阳抵抗李自成的主力王光恩是招安的农民军。左良玉的大将马进忠也是招安的农民军。这么看的话明末朝廷招安农民军的思路也并不是全错的,最后南明也就是靠流寇续了很多年。

所以为什么明末军队最后几年战斗力低下,因为官军里面最有本事的已经被消灭了,而对面农民军最有本事的明朝又招安不了。高杰这种见了李自成就跑得比兔子还快的货色居然都是南明的顶梁柱了。


user avatar   zhang-jin-bao-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总拿着卫所兵blabla腐败blabla的说事,其实如果朙代史料看的多了,会发现从洪武开始就出现卫所逃亡现象,军队内部整肃腐败问题也远不止一次。甚至可以认为“军队腐化糜烂-战斗力下降-外部威胁增加-形成严重军事问题-朝廷任命文官整顿修复-文官重塑地方军事-化解外部威胁-地方军事腐坏糜烂这一循环在朙代已经形成常态。刘天和,胡宗宪,曾铣,王越等都是在这一过程中诞生的军事文官。哪怕到了隆/万时期朙朝依然能取得开松山新边,三大征这种较大的军事成就。所以说军队腐化糜烂在这个循环里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如果追踪明代军事体系变化的话,就会发现从始至终明军的组建思路都是有迹可循的。

亲军卫所-三大营-十二团营-营兵制度or家丁制度的实质都是从不同兵源遴选兵力进行整合训练,整个过程只是逐渐的把这个整合的核心从中央转移到战略重点地区,朝廷主要负责把全国各地的兵从调动到中央训练移动到地方上。家丁本质上也是防区内归属武将的营兵。实际上这个趋势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不同地理环境需要的军事力量不一样,将整训组织军团的核心放到地方上更有利于组建有针对性的力量,且可以随着文官见识的增长不断在军队内投入新的武器装备。

作为经常的批判对象的明代卫所的实质是兵役人口且卫所的兵役人口基数也是不断补充的(补充方式比较坑爹,包括收拢内附少数民族直接划入卫所,官员改募兵和民兵户口等手段),从卫所中筛选的额兵才是作战兵力,等到组建营兵的时候从额兵、卫所壮丁、客军、民壮、民兵、地主武装、少数民族、社会招募人员里筛选兵源结合文官的方案形成军团。

与这套制度匹配的就是在军队组织过程中文官的广泛参与,各种调动命令草拟,兵源筛选,汇报和研究讨论情况,监督前线将领执行,地方兵源招募训练都是文官直接进行的,这也就培养出了大量有军事组织工作经验的文官。

最终担任经略巡抚的文官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负责的是根据各种兵法和自身的实际经验,汇总一线将领意见整合出军事方略来,再根据军事方略去建立营兵重组军事体系解决军事威胁。

那么为什么到萨尔浒之战后,这个模式开始失灵了?

个人认为其中变量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掌军文官遴选体系的崩溃,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万历怠政期间的官僚体系严重缺额,但是天启和崇祯也并没有实现重建,相反因为激烈的党争导致了人心和制度的混乱,加剧了问题,到了崇祯就是皇帝的刚愎自用导致问题激化彻底死局了。

其次是大规模的饥荒和财政危机影响到了兵役制度。普遍饥荒大部分兵源都可能转变成流民和叛军,一方面影响了军队整体素质,反过来加重军队负担。

这两个是根源性的问题,在根源性的问题基础之上导致了策略性的问题

1.国家战略的摇摆:明庭在最后几十年中一直在奢安-辽东-农民军三处战场之间反复摇摆,需要面对多方面的战斗任务,而这些战斗任务随着朝廷党政互相攻讦不断摇摆导致明庭很难把军事力量集中到一处。

2.军事场景的变化:对于明军来说,与后金的对抗实质上是和另一个自己的全面战争,双方在战术、武器、指挥体系上多有相似之处,这和蒙古、女真、土司等敌人有本质性的不同。且在这一过程中后金的战术也经过了多次更新换代,从萨尔浒的死兵冲击到辽阳的盾车再到皇太极时期的步-炮-骑协同。后金这个主要对手在战斗中学习战争不断自我更新,明军要想胜利必须展现出足够的适应能力。

上面两个因素综合就直接影响了战场操作。缺乏军事经验的文官把适合山地的土司兵放在平原,不合时宜的让军队出击,不能合理的设置境界,安排军队轮休空耗军人体力等等问题,最后导致军人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和适合的队形投入战斗,直接影响了军队战斗力发挥,最后导致了“小规模战尚可,大规模战拉跨”的现象,因为负责管理和指挥大规模战役的文官已经没有像前辈一样组织这些战役的能力了。


user avatar   he-liu-hun-29-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项天鹰他佬讲了几个小故事,我也讲几个小故事,放心,这几个故事和掳掠汉人工匠帮自己造炮的后金顶尖军事科技没什么关系,所以可以放心阅读

话说在前头,我从未质疑项元老无产阶级立场问题,但军事史这方面我还是会大嘴巴一下的

此为崇祯七年十一月在娘子墳的一场小胜,月初祖大寿侦知前哨境外烟尘弥漫恐有夷兵聚集,所以抽调军中汉夷官兵由王天佑带领前去探查,哨骑与后金方接战后发现敌众我寡,急忙请求大本营接济增援,东协副总兵祖大乐收到消息以后即刻出发,当天晚上便赶到娘子墳击退了后金军,首级两百余颗,其余刀马盔甲驼来本部查验另行汇报

这种战报,不比《满文老档》女真赛亚人看的清爽?

当然,刚刚的战报规模不算小,可能体显不出士兵素质

这个小故事主角则是宣镇独石堡一个32人边外侦察小队,守备亲丁二十人,军士十二人,自九月二十九日至十月初九轮番侦察边境以外夷兵动向,因为这次的任务性质是远哨,顾名思义是远离边境线的,按当事人的说法远离边境140-150里左右,已经摸到了国初废弃的开平卫,在这里遇见了马步夷人十余名,看见对面的夷人进攻,这边直接猪突了,斩首八级,己方多是轻伤,没有战死记录

那么下面说一个死缠烂打的小股明军故事:

原文是《兵部为官兵据文飞驰复邑狡寇早已离县事》

崇祯六年七月十日,此时山西总兵张应昌协同把牌王承诏于交城山进剿王刚等流寇,因为流寇方侦骑广布,所以流寇方很早得到消息,又因为各部多马匹,昼夜奔逃300余里与官兵拉开了距离,而官军这边因为因为此前转战各地累计已有七八月之久,又马少步多,追是肯定追不上的,只好知会各州县守军多方布置围追堵截,直到七月十四日整整四天官军一直面临的缺粮的窘境

直到走到了阳曲县才补充了一日的粮料,之后又收到了一千两的兵饷用于购买米豆干粮,待到十六日官军不敢多作停留,启程去往榆次县就食,十七日冒着大雨于山涧泥泞道昼夜奔袭三百里,不能就食只能用干粮对付过去,十八日早到达马房村,此地距离和顺县只有九十里,但前哨塘马千总这时传来消息和顺县已被掳掠多日,还是被流寇和当地守军两拨人轮流洗劫的,然后在没有进城的情况下张应昌、王承诏探知流寇踪迹在榆社县附近四十里,当即出发在本日申时赶到了榆设县的石沟子村击破了流寇,并追击其进入深山

花一昼夜的时间在暴雨和泥泞道路的环境下急行军三百里,在只有两天的休整时间且整整五日粮草不济的情况下完成了追剿任务,之前也转战各地已达七八月之久

这就是传说中费拉不堪的明军

看了那么多的评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我跟你说战斗力,你跟我说最后大萌还不是亡了balabala

一百人战斗力强是家丁的功劳,所以明军菜

一千人战斗力强是因为那些都是精锐没有参考价值,所以明军菜

三千人战斗力强但明军大战役败多胜少,所以明军菜

明军打赢后金军是明军粉饰太平,后金军不算己方伤亡战绩注水是秉公直笔...

你想要的答案我这里没有,你看我写的东西不花一分钱还在评论区撒泼打滚


user avatar   yi-shen-zheng-qi-36-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国内战期间,行军速度是一天16公里

鼎盛佛兰德斯军团(西北欧第一强军)一天行军40公里

杜松所部2月28出发,第二天抵达浑河,一两天行军87公里


抚顺战役,后金已经可以抽调十万

分遣六万兵携俘获前行。立大功者重赏,立小功者轻赏,而负伤者视伤势轻重,酌情行赏、重赏阵亡之甲兵。汗亲率兵四万,移营前进,至边界附近驻营。

八万明军主动出击十万后金军,萨尔浒之战以少击多的,反而是明军

明朝真正的问题是,不能协调出一个上下一心、粮饷给足的五万规模精兵,各个边地精兵无法有效统筹组织

如果后金真有那么吊炸天,剧本应该是像完颜家族一样,开局两三千人马,十年灭辽,又花两年灭宋,12年间称霸东亚

古勒山之战就能出动万人兵员的奴儿哈赤,应该从万历二十一年开始反明,万历三十三年灭明才对啊,怎么到万历三十九年还要亲自朝贡?

花上两代人功夫,40年时间才开进北京?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迁都北京+市场经济啊!

明初常备军小兵一年十二石。生活富足不至于,勉勉强强全家吃饱还是能做到的。

后来judy迁都北京,粮食被北京的工匠官僚吃了,边境粮草严重不足,为此永乐放弃了半个省的直辖国土(大宁都司+山西都司部分地区)以节约补给线上的粮食损耗。(远征千里,路上补给线吃的粮食可能是前线士兵所食数倍)

再后来明朝嫌运粮食麻烦,就发钱让士兵自己买粮。平时没事但明末发生粮食危机,粮价爆炸(不仅仅是明朝边境粮食危机,蒙古满洲同样发生粮食危机。后二者的解决方式我想大家都懂。)

明朝募兵如戚家兵10两一年(各地标准不一)。而明末辽东粮价飙升至8两(秋收时)到12两(夏季)。

根本吃不饱饭,还打个毛线。吃空饷能怪军官腐败吗?你这工资就算按时发也吃不饱(戚家兵就因拖欠工资后,农民工讨薪没得)南方士兵或许因家属在物价便宜的南方而有一定战斗力。北方士兵直接溜了,反而是吃点空饷,给剩下的士兵(比如家丁)多发点工资还能让少数士兵坚持一下。(辽东也不是只有明末粮价高,中间也高过几次,只是明末更加严重。)

打个比方,本来部门五十人,每人月薪过万,三线小城市大家都很开心,很爱公司。然后物价涨了十倍,工资涨幅远不如物价,大家都溜了,部门领导通过吃空饷给少数留下来亲信的加工资,再招几个啥也不会的混人头,事干的很烂,不过事少部门勉强维持,但事一多。。。。。。


user avatar   qiong-d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末军队素质差,装备差,纪律差,制度差,指挥差,根源是治国思想走偏,制度弊病积重难返。

如果明军一对一清军,基本是输,二对一五五开。

一千对五百,必输无疑。一万对三千,必输无疑。

二十万对五万,必输无疑。

明军(专指明末军)的几大问题:

第一,战斗意志和纪律都非常差,这是越多越废的根源。明军会观察友军的情况,一旦友军溃退,自己就会不战而逃。

流寇(农民军)这种问题也一样严重。但流寇可以原谅,毕竟流寇非职业,是农民铁匠驿卒逃兵罪犯的混合体,领导人没受过什么军事教育而且文盲率极高。

第二,明军的装备和后金相比差很多,装备问题在和流寇作战时不明显,和后金交手就明显了。

这点徐光启指出过“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

徐光启推出了十二两的盔甲,比工部造价四两四的贵两倍。(有些网络言论说这是推销,我说你别把战争当逛街,如果能比后金的盔甲强,二十二两也是值得。)

从明军将领阵亡记录看,箭伤比例高的惊人,萨尔浒的刘挺杜松都中箭伤,卢象升中四箭三刀,都证明“清弓”可以轻易穿透明铁甲。(明军马军用铁盔甲,步军用棉盔甲)

希望大家多看看明末将领(含流寇)的具体死状,对分析装备很有用。

在弓箭论坛里看到的说法,清弓为大稍弓,低速但破甲性能好。明弓小稍弓,高速但破甲性能差。

对比之下,明弓造成的伤害就很可怜了。同样是卢象升,按“明事”的说法,被流寇射中额头,嘛事没有,越砍越有劲!

这不是孤证:明弓的穿透力着实不佳。李自成则被射瞎了一只眼,但他没死。张献忠曾被官军射中额头,据说一直流脓没好,但不影响他继续作战。

后来豪格领兵进四川,清弓一箭射死张献忠。

在官军和流寇内战中,死于弓箭的将领很少,不论流寇还是官军都是如此,而和后金交战时被射死的将领很多; 明弓的弱鸡可以算铁证了。

而明军另一大远程输出“铳”的战绩更差,我认为明末单兵铳估计不如弓箭好用,故障率极高,因此其战绩几乎没有。

满文老档记载:明军的火枪,刮风不响,下雨不响,不刮风不下雨也经常不响。满文老档说这是努尔哈赤的天命,我看就是劣质产品,毕竟工部建个王宫都能塌了。

第三,军队制度落后,这一项可以有很多方面。但总的来讲,一是重文轻武,必须以文统武,虽然也出了少量“牛人”,但更多的是给流寇送经验值送装备。二是权力集中在北京,统兵将帅于辖区内既没有人事权,也没有收税权。

重文轻武这一点,在明末就是国策错误。腐朽如晚清,还知道几次兴练新军,大明压根就没意识到有什么要改的。明末的几位牛人,从留下的文档看,没有人象戚继光那样从底层细节抓起,只有不在其位的西法派提到武器的重要性,还被黄道周怼“在德不在器”。

晚清也有这么一位黄道周式人物,叫做倭仁,坚决反对办同文馆;幸好晚清有比徐光启官大的----议政王鬼子六,所以同文馆还是办起来了。

第四: 可能所谓的牛人没那么牛。

善始善终(取得最终胜利)的人,那实实在在的牛。

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人,用“如果……就”来论证有多牛,我持怀疑态度。

朋党交结,党同伐异,谁知道什么事真发生过,什么事没有发生过?

反正孙传庭败给了李自成。

洪承畴,卢象升要是不栽给八旗,迟早也会栽在李自成手里。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史学家喜欢谈某个人的原因,军迷喜欢谈武器配置,普通百姓喜欢谈戏说。作为职业灌水家,也喜欢谈人,不然没人看,但是这个人,是一个概念上的人,即经济关系上的人。

明朝末期战力下降的厉害,原因可以定到经济关系混乱导致的军事经济的疲弱,进而直接导致军力的下降。这里的军事经济疲弱不是指的绝对值,更多的是指的整体经济中的占比。

上面的说法不是新玩意,只是民间对这种说法不热衷,不支持甚至是反对的,你说不可能?好男不当兵,好女不嫁丁就是最直接的证据。但是你看每当美日台一旦提高军事经济在整体经济中的占比,新闻上会做何等报道,而我方增大军事预算占比的时候,又是什么新闻。

全世界的军事力量,没一个便宜省钱的,除了兵员的吃穿度用,还有更加昂贵的研发和采购成本,以及这些兵员不直接参与经济的增量创造。

大家都说有宋一朝文强武弱,是因为没有马。为何没有马呢?因为太贵了,置办不起。为何置办不起呢?因为南方不适宜产马。那为何不适宜产马呢?因为南方经济依赖种田养桑,争抢了土地和就业资源。那为何政府不调整经济政策呢?因为人真不能涅槃啊。

明朝建立初期,主力之中蒙古骑兵可是关键力量之一,在另外一个回答中有提到过这个原因,

以及另外一个统治阶级继承人培养的回答,

但是这样的南方政权军事力量是建立在90余年的民族融合之上形成的,社会的经济活动有较大的变动。到了明朝的稳定期,这一特殊的经济特征必然要被改写,逐步恢复到成本更低的经济和竞争方式。

而明朝更特殊的地方在哪里呢?陆路丝绸之路几乎失去了经济价值,因为自己过不去;水路丝绸之路,社会资源能出去,但是官府收不到税。这么穷的政府,想搞好军事力量建设,无异于缘木求鱼。你看看后来的郑家军,垄断南中国海商贸,后来的山西资本,垄断北向商贸,所以个人还认为军事力量建设的投入与国家经济的外贸体量要呈现一定的关系,不一定是线性关系,曾发过这样的神经,

这也是美粉看到的一种现象。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何美粉源一方面维持甚至提高军事预算,另外一方面要搞贸易战,因为政府抽不到足额的税,而大家都还说美粉源更加强大了,这是错觉吗?肯定不是啊,必然是某个中间层份子钱交的不够。

所以贸易战的烈度逐步上升甚至气势上要拿出休克疗法的劲,为何啊?是人家傻?主要还不是政府想抽到足额的税来维持自身的对应的军事力量,但是税这个东西,还主要得靠自家人,外姓人、哪怕是盟友和炮友,都靠不住或者说杯水车薪。但是总不能对自家人动大炮吧,只能拿鞭子抽啊,不然肯尼迪办迎新酒会,谁也扛不住啊。于是自家人不能见红,那就找经济活动另一端的人见红咯,这也是成本最低的选择了。




     

相关话题

  想结合历史事实来深入了解入关学,有什么明史、清史方面的书籍可以推荐? 
  古今中外有哪些人真正算得上「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如何看待阎崇年被打? 
  如何理解「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这句话? 
  五胡乱华时期五胡是否大规模杀戮,奸淫,食用汉人? 史书上有哪些具体记载? 
  袁崇焕是志大才疏吗? 
  魏博的牙兵是什么存在?成为一个牙兵需要什么条件? 
  有哪些可以被称作「国士无双」的历史人物? 
  中国哪个地区的人打架最厉害? 
  古代皇帝打儿子吗? 

前一个讨论
西方古代的客栈和饭店是什么样子的?
下一个讨论
为何明末军队战斗力如此低下?





© 2025-02-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