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缺一 在解释其实仍有不平等方面说的不错,我也来说一下《洛桑条约》签订前的背景,在洛桑条约之前,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已经在凯末尔的领导下,统一了各地的地方武装,在萨卡里亚河战役大败希腊军队,并且在1922年进行反攻,攻到君士坦丁堡城外。
在第二次希土战争,或者说土耳其独立战争,根本是由一战奥斯曼帝国战败,被迫签署《色佛尔条约》要让列强瓜分奥斯曼帝国,并且承认希腊对西海岸的占有和亚美尼亚人的独立建国,可以说是非常丧权辱国的条约。为了让奥斯曼执行这一条约,希腊军队在士麦那登陆,向大国民议会的所在地安卡拉进军。
在抵抗希腊人期间,凯末尔政权与签署《色佛尔条约》的列强以及苏俄进行了非常灵活的外交策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让列强逐渐放弃了条约中对土耳其主权的侵犯,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比如凯末尔试图和墨索里尼的意大利交好,利用意大利不满凡尔赛会议英国反对其建立东地中海的霸权,使得意大利退出土耳其。凯末尔又利用法国陷入奇里乞亚的游击战,说服法国撤军,法国为了巩固对叙利亚的委任统治也答应了。和苏俄就是利用一战后苏、土都是协约国建立的凡尔赛体系下的受害者,联合起来,受到苏俄的军事、经济援助,一起反对帝国主义,并且和苏俄划分了高加索的边界,孤立了亚美尼亚民族主义者,使得土耳其能将其击败,巩固东方地区。
而当凯末尔的军队兵临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六世乘英国军舰出逃时,英国不断和凯末尔交涉,进行妥协。英国此时发现支持希腊已经无法获取利益,作为英国在近东利益代理人的希腊已经不可避免地失败了,那么英国要维护一战之后在中东的利益,就绝对不能继续和土耳其作对,防止其继续倒向苏俄。
在凯末尔证明自己能够击败希腊人,并且足以建立新秩序的这种背景下,原来《色佛尔条约》的列强均已放弃了对希腊的支持以及对土耳其主权的侵犯,不得不改变策略,承认凯末尔政权,未来的土耳其共和国,签署更加平等的《洛桑条约》。
虽然《洛桑条约》下,土耳其仍然失去了包括叙利亚、伊拉克在内的前奥斯曼帝国领土,也同样继续偿还“哈米德贷款”,(不过是和前奥斯曼帝国领土下的希腊、保加利亚一起还),但土耳其避免了像《色佛尔条约》那样失去大片土地,仍然保持了小亚细亚的基本盘,土耳其也从普世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变。
此时的土耳其,在凯末尔领导下继续实行灵活的外交策略,虽然和希腊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有深仇大恨,但凯末尔不仅对内进行西化改革,对外很快和包括希腊在内的西方国家建交,并且试图建立合作与联盟关系·。当然英国在内的西方列强为了避免土耳其倒向苏联,希望他能够一定程度上尊重他们在中东的利益,也非常乐于与土耳其建交,接受她加入国联,尊重她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加入战后的国际秩序。
对于苏联,国内一些历史教材和书籍,在描写凯末尔在土耳其独立战争期间与苏俄的军事合作以及战后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加强国家对经济指导干预的政策时,夸大了土耳其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其实关系并不是好到这种程度。凯末尔在独立战争结束后,很快在外交上更偏向与西方和解,对于革命的苏联怀有警惕,在内部甚至清洗了土耳其的左翼势力。而采取类似计划经济的体制也是等到大萧条使得土耳其农产品出口价格下跌后的无奈之举,而非独立后一直执行的,模仿苏联的政策。
总之,在看待土耳其在独立战争前后,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如果认为英国必须支持希腊,列强必须瓜分奥斯曼,帝国主义一定要消灭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就难以理解。但如果考虑他们一开始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在战后近中东的利益最大化,后来随着事态发展,发现或是因为支持的希腊代理人太弱,或是列强之间有纷争,或是在土耳其占领区消耗太多力量却没有收益,被迫改变《色佛尔条约》的做法。于是在《洛桑条约》放弃按原计划瓜分奥斯曼,承认土耳其独立,防止其倒向苏联,便成了西方列强在第二次希土战争希腊战败前后,维护凡尔赛体系下他们的利益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