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好玩儿,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里的桥段,罗老先生写得精彩绝伦,你自己可以去翻翻。但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我在这里就跟你聊聊《三国志》里稍微有点类似的记载吧。
《三国志》里记载有一段话,是诸葛亮直接与孙权的对话,可以勉强算得上舌战。
原文如下:
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 ,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 、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的使臣,此行来见孙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连吴抗曹,倘若失败必将万劫不复。诸葛亮开口就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告知孙权“刘备处境危险,江东若犹豫不决也必将大祸临头,与其犹豫还不如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诸葛亮见面就使出激将大法,其实也是在探口风。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讽刺,难免心中有些不快,于是反讽道:“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听到孙权如此回答,诸葛亮知道接下来有戏了。于是说道:“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此话表明了刘备的抗操决心,即便当时处境危险、颠沛流离,但是也绝不会屈居于曹贼之下。这也是在敲打孙权,提醒孙权应该有种点。
孙权听后勃然大怒说道:“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两次话术激将后,孙权将不会投降的底盘托出,但同时对刘备的抗操实力还是有点怀疑。
诸葛亮听后立即乘热打铁告知:“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诸葛亮进一步分析了荆州这个局部战场上我方很有优势。例如刘备虽败但实力尚存,曹操虽强但目前是强弩之末,况且曹军新到不习水战,荆州人心未服。现在正是打败曹操的最佳时机,千万不要犹豫。诸葛亮几波外交攻击后,孙权大悦,即遣周瑜 、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狭隘地说一句,诸葛亮用严密的逻辑,高超的话术,巧妙的外交辞令圆满完成连吴抗曹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