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赵云一定要加「常山」两个字?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han-sheng-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叫啥名啊?

赵子龙!

紫龙啊?庐山升龙霸,圈叉雅典娜那个?

他是紫色的紫,我是金子的子。

哦,赵金龙啊。

常山那个!!不是五老峰那个!!常山赵云!!!!


其实是因为当时人们习惯这么叫,什么西凉马超,北海孔融,燕人张飞,合肥孙十万之类的……咦……?


user avatar   lang-xie-yang-w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下头不知道答了些什么玩意儿,连三国志赵云本传都不翻就来虾扯蛋。老规矩,先问有没有,再问是不是。

按查史料,从未出现过常山赵云抑或常山赵子龙的称呼。赵云拉风得自报籍贯于万军丛中,与关老爷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一样,都是后世演义小说穿越的产物。

举个例子,张飞据水断桥一出,《三国演义》如何描写?

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

再读读《三国志·张飞传》如何描写?

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一目了然,冠以籍贯是元明人的习惯,正经后汉人没这么多弯弯绕儿,自称都是直呼姓字。

由此也不难复原逍遥津之战的景象: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

一路大叫着“身是张文远也”,稀里哗啦,就杀到了十万兄的眼前,然后就是——

“我乃张文远也,你下来!”

“不下来!”

“下来!”

“打死也不下来!”

嗯,这么个画风。

为什么要自呼其名?很简单,这二位张老爷都是响当当的名将,报出名头就有威慑力。托十万兄的福,此战过后张文远甚至可以兼职江东的儿科大夫。

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

至于他称,非敌对势力通常称呼官名,譬如用左将军代指刘备,长上短下孙会稽则是以会稽太守的职务代称孙权。对下级通常唤字,具体到赵云,刘备、诸葛亮通常称为子龙。对第三方称呼赵云则再冠以姓氏,如诸葛亮与诸葛瑾书,提到赵云:

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

后汉虽然单名,但通常双字,再捎带有头有脸的人物就这么些,只要以姓字称呼,完全没必要担心重名误解。

至于重视郡望,那是士族兴起后讲究门第的产物。譬如著名的五姓七望,即便在五姓之列,祖宗郡望不在七望之内,那也是天壤之别。所以更改籍贯是传统艺能,譬如武则天的模范门下走李义府便舔着脸自称赵郡李氏,还因此弄出件人命案。韩愈明明是河阳人,却自称郡望昌黎,弄了个韩昌黎出来。

及至有明,以籍贯为某人代称已蔚然成风,以至于读某些明代笔记和读地理杂志一样:

分宜当国多称之曰相公。而华亭、余姚与同事,则别姓以异之。然不尽尔也,至江陵晚年,则直称曰老相公,而他皆别以姓而已。

不看参考,你能知道这是王世贞同志又在日常皮里阳秋黑张居正么?

《三国演义》中出现常山赵子龙的称呼自然顺理成章。当然,主要是常山的郡望也提气,如果是石家庄……估计罗贯中笔下便直呼赵子龙了。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简单,你上大学第一天如何跟你室友介绍自己的?我上大学报到第一天就是:吾乃荆州风某。这种介绍方式从古自今都有,我估计是因为我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人口不能自由迁徙导致的。这种介绍方式的根源应该在于“严密的户籍制度”。


user avatar   da-di-de-yong-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种血统证明,在常山住下的赵姓分支中的一人。

和欧洲古代贵族介绍自己xxx,xxx之子,是一回事。

刘备,说中山靖王之后是一个意思。


user avatar   chen-xiao-ying-jun-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能有效拉动家乡经济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以上都是屁话,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私人情感问题。赵云这个人他自己是经过家乡父老的推举上任的,他对故土情怀是很看重的。

以上也还是屁话,其实你念一念就知道了,常山赵子龙念着贼顺溜因为常山这俩字是押着韵的。

以上更是屁话,就拿知名度来说,马云自我介绍只用简简单单的说一句“吾乃马云”就行,因为谁都认识他。像我,我要是自我介绍只能说“吾乃河北廊坊外加天津武清彭于晏也”。

重点看出来了吗?前者,人家关注的是马云;后者,人家关注的只是那张俏脸外加地名儿而已。


user avatar   zhang-fang-3-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史中没有这种叫法,仅限于《三国演义》当中。罗贯中只所以这么写,是因为在宋元明清之际,人们特别重视家乡与个人的联系。

岳飞的《五岳祠盟记》,结尾一句便是:“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河朔岳飞题。

朱元璋的《谕中原檄》,开头第一句便是:“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

连将军和皇帝喜欢用地名作自我介绍,更别说其他人了

到了清代,这种称呼叫法已经成了约定成俗的习惯,不用你做自我介绍,人们也会主动的将你和你的家乡联系在一起。

李鸿章,合肥人,人称“李合肥”。

袁世凯,项城人,人称“袁项城”。

张之洞,南皮人,人称“张南皮”。

在当时,合肥、项城、南皮这三个地名,已经成了三个人代称。因为三片地数他们三个最有名,可以说此三人已经成了他们家乡城市的形象代言人。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只所以每次自报家门都加上“常山”,是因为在作者眼中,赵云就是这个地方的形象代言人。罗贯中写的虽不是历史,但写的确却是人心。人心是对历史最好的评价。

常山属于正定,在赵云之前,这里基本没啥名人。可以说正是因为赵云,让常山乃至正定,第一次走进了大众视野。

到了唐代,忠勇无双是颜杲卿镇守常山,拒降被杀,因此人们称呼他为“颜常山”,自此常山又多了第二张名片。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说:“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就是最好的证明。

关于英雄,中国人从来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哪怕他们的故乡不是这里,仅仅与这里有一点点联系,人们也想通过名字叫法,想把英雄永远留在自己的故乡。人因地显,地因人尊,便是如此。

再举一个熟悉的例子,大家高中的时候都学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吧,文章最后一句:“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在写文章时,都不忘在自己名字前加上自己是故乡,何况我们的“常山赵子龙”呢?

最后,南阳张某,谢邀谨答。(是不是很酷)




  

相关话题

  为什么刘备那么幸运,结拜了两个都是「万人敌」的兄弟? 
  刘备攻打东吴的动机是什么? 
  东吴为何未能统一天下? 
  如果当年刘备统一了三国后交给阿斗,阿斗能把江山正常移交到下一代吗? 
  如何评价袁腾飞引发的关羽辩论? 
  二袁相争时为什么公孙瓒选择支持嫡出的袁术,而不选择同样庶出的袁绍? 
  青年刘备接手江东会怎么样? 
  如果蜀汉政权成功统一中原,能否被算作是汉朝的延续? 
  晚年的贾诩有没有看出司马懿的野心和潜在的危险? 
  不知道各位对于刘皇叔攻打孙权的看法是什么?他的这一举动有必要吗? 

前一个讨论
很多人都在过万圣节(我不是怪别人的意思),作为一个中国人,上升到民族层面,是否要抵制这种文化渗透?
下一个讨论
老师课上老是造谣美国的不好该怎么反驳?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