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辅佐当时的天下群雄作为一场游戏并划分难度的话。那么:
辅佐曹操:简单难度。
辅佐孙权:普通难度。
辅佐刘璋/刘表:专家难度。
辅佐马超/张鲁/公孙康:困难难度。
辅佐刘备:史诗难度。
辅佐荆州四小龙:传奇难度。
像诸葛那种风华正茂,状态正值巅峰的职业玩家,没选传奇难度就算是对游戏的尊重了……你让他玩新手难度?丢不起那个脸啊!
首先我想先批判楼主这句话:“落魄无比、而且名声极差的小人刘备”。
我不知道楼主对刘备的这种印象从何而来。这个人,曾被曹操称赞“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个人,集合了关羽、张飞、糜竺、简雍、孙乾等一大批忠义之士,甚至在刘备最低潮的时候,也不曾负于刘备;这个人,在袁绍大军压境之时,曹操却坚持要先讨伐刘备,因为“此为英杰,当首先伐之”;这个人,在自己被曹操击败的时候投奔袁绍,被后者派出袁尚骑百里出迎,袁绍自己也亲自出城迎接;这个人虽然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建功伟业,却一直被各路诸侯小心对待,待若上宾。曹魏势力的的总设计师,战略家郭嘉曾对曹操说过:“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所以,刘备绝不像三国演义里表现的那样猥琐,天下也绝对不是哭出来的。刘备这个人,一定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一种领袖气质,一种王者之气。另,有一件事情还可以说明,刘备还是个性情中人。这件事就是:鞭打督邮!
在三国演义里,鞭打督邮是张飞干的。他把督邮绑到木杆上,拿着鞭子抽。但事实上,这件事是刘备做的。事情经过其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差不多,只不过主角换成了刘备。打完督邮之后,刘备把大印扔到他脚下,还朝他吐了口痰,就转身走了。
由此可见,刘备并非软弱之辈。
接下来我想批判楼主的第二句话:“以至于赤壁一战将曹操统一天下的霸业毁于一旦,开启了三国混战的历史”。
我的看法是,不管诸葛亮辅不辅佐刘备,赤壁之战都是铁定会发生的了。且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发挥的作用很小。但没有赤壁,就没有诸葛亮的成名。
事实上,赤壁之战的总指挥官,是周瑜。整个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军事部署和行动,都是周瑜一手谋划,诸葛亮从未能参与到战事指挥中枢。因此,“以至于赤壁一战将曹操统一天下的霸业毁于一旦”这句话,是不准确的。抗击曹操的是周瑜,指挥部队的是周瑜,战略部署的是周瑜。不管有没有诸葛亮,曹操在赤壁都必然是失败的。周瑜甚至可能不需要刘备那一万多人的兵力就能击败曹操。
但为什么我说,没有赤壁,就没有诸葛亮的成名呢?
因为,诸葛亮在出使柴桑的时候,展现出了十分过人的外交家风采,不仅让孙权意识到抗击曹操的紧迫和必然,还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的结缔。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亮相,就让所有的人都意识到,这是一个不简单的人!诸葛亮的名气从此迅速的传开,曹操还寄过杨梅给他。
三国人物中,除了曹操,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了。他有非常清醒的头脑,做事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有气节,有德行。有人批判他军事上是个矮子,这点我承认,诸葛亮确非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也有人评价诸葛亮一生不敢涉险,对于这点,我不敢苟同。因为,投靠刘备,就是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赌博!
确实如楼主所说,诸葛亮投奔刘备的时候,后者还仅仅是个寄人篱下的小小诸侯,军屯在新野这个小地方,随时都可能被曹操消灭。但也正如我所说,一定是刘皇叔身上展现出的某种领袖气质,打动了诸葛亮,让他心甘情愿追随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场豪赌,诸葛亮为此压上了自己所有的赌注。
除此之外,我认为理由有二:
一、诸葛亮与刘备很对脾气。北方的曹操,枭雄,有谋略,性格大度但暴戾,喜好财色美酒,诸葛亮未必看得惯;南方的孙权,大胆果敢,却缺乏气度,这点从他先后杀掉的数位文臣武将就可看出。而相比之下,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的刘备,与诸葛亮似乎很合得来。
二、在刘备这里更容易建功立业。曹操身边的谋臣,出众者太多,郭嘉,荀彧,贾诩,和后来的司马懿,能力都未必在诸葛亮之下;孙权身边也有周瑜和鲁肃,一个是军事奇才,一个是国家战略总设计师,在这里诸葛亮也很难出头。而刘备身边,缺少的正是一位军师,一位未来的总设计师。在他这里,诸葛亮更容易混一些。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可能有疏漏或不实之处,欢迎指正。热情欢迎各位的板砖。
.......................................
看来大家对赤壁之战真的是很关注啊。因为想说的太多,所以回复
@毕利格的就写在答案里了。
鲁肃确实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孙刘联盟的促成有很大一部分是他的功劳。渡江,名为祭拜,实为刺探情况。然后,他带回了诸葛亮。
这就有一个问题,是诸葛亮自己要求来的,还是刘备派来的?
当然是他自己要求来的。他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此处就能看出诸葛亮的政治智慧。首先,对刘备说我们可以结盟的只有鲁肃,孙权究竟怎么想,他会不会与刘备结盟,尚未可知。毕竟曹操南下,只是为讨伐刘备,他会不会攻打东吴,还是个问题。在此情况下,孙权完全可以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狗咬狗一嘴毛。而且东吴之前与荆州就有过节,孙坚就是被荆州黄祖所杀,虽然刘表已死,但刘备毕竟是从荆州集团出来的。因此,诸葛亮出使东吴时,对方领袖的意图尚不能判断。他主动请缨,是一个很大胆很正确的决定。
其次,诸葛亮当时多大?二十多岁(牛逼啊,我都快三十了还对着电脑抠脚呢)。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还没有正式官职(刘备给诸葛”军师“的官职是在赤壁之后),虽然在荆州地区颇有名气,但东吴听没听说过这个人,还是个未知数。这么个人出使柴桑,有没有分量,人家会不会听你的?我估计当时的诸葛亮心里也七上八下。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和鲁肃去了东吴,你佩服他吗?反正我是很佩服。
我觉得说联盟“都是”鲁肃的功劳,未免有些过。鲁肃是主战派,而当时东吴的群臣,主战的似乎只有周瑜、鲁肃,连被寄予厚望的张昭,都表示必降不可。在如何对待曹操南下的军事会议上,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投降气氛,只有鲁肃默不吭声。散会后,鲁肃悄悄对孙权说,将军迎曹,欲安所归?这句话说到孙权心眼里去了。投降曹操之后,你有归宿吗?
孙权决定誓死一战,鲁肃有很大功劳。
但这并不代表孙权就必须和刘备结盟。刘备刚刚战败,手头只有两万兵力(还是往多了说),孙权完全可以不借助刘备的力量,独自抗曹。这就要扯出一个问题了,到达柴桑之后,先见孙权的是诸葛亮,还是鲁肃?
《资治通鉴》说,孙权首先接见了诸葛亮。
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见面了。诸葛亮忽悠了孙权一番,这个过程非常精彩。他非常明确的告诉孙权,第一,曹操劳师远征,犯了兵家大忌;第二,曹操善用步兵,而攻东吴必用水兵,这是曹军不擅长的地方;第三,荆州投降了曹操的士兵将军们,并不真的和曹操一心一意。有此三点,曹操必败。
加上之前鲁肃的忽悠,孙权定下了决心,决定联合刘备抗曹。“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然后唰的一下砍了桌角(桌子躺着也中枪啊)。
再然后就是舌战群儒了,这个过程虽然没有《三国演义》描写的那么牛逼,但也是十分精彩的。正如我所说,这个年轻人一亮相,就让所有人意识到,这是个不简单的人。
裴松之说:“刘备与权并立,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但我觉得完全抛弃诸葛亮在中间发挥的功劳,未免有些不厚道。毕竟当时周瑜不在身边,在身边的又是投降派居多。如果没有鲁肃诸葛亮的忽悠,孙权也许会摇摆不定。所以我认为,联盟的功劳,鲁肃排第一,诸葛亮排第二,应该没有问题。
就这样,朋友找我去喝酒,先不说啦,有空继续讨论啊
@毕利格!(2014年1月8日更新)
.......................................................................
我必须把
@毕利格给我的回复粘贴在答案里,很精彩,虽然还是有些地方不能接受,但他的话很有道理。关于赤壁我要研究的还有很多。
再次商榷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在促成孙刘联盟中,发挥了多少作用?
诸葛是有对孙权进行所谓忽悠,但是这个忽悠对促成孙刘联盟的作用起不了决定性作用。
一、赤壁之战前,曹操54,刘备47,孙权26,鲁肃36,诸葛亮27;赤壁之战发生时,诸葛加入刘备军两年左右。
二、孙刘联盟开始的大致关系为:鲁肃坚持要过江以吊刘琦为名联络刘备、孙权批准;鲁肃与刘备进行会晤,刘备得到消息很高兴,于是派诸葛回访东吴。
三、根据《三国志、先主、亮、肃、吴主权》裴注
1、肃故进前,与备相遇於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肃曰:“...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於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2、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
3、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当时场景如下(不知道你是否认同):鲁肃和刘备一同开饭局,席上鲁肃说现在情况如何危急、我老大如何如何厉害,不如你跟我们一起混吧。诸葛插嘴,机不可失(来不及跟其他人商量了)不如我马上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说明下情况吧?鲁肃说:这个很好,我跟你哥很熟啊(你能帮上忙)。于是刘备很高兴(大喜),于是就批准诸葛去了。注意,是刘备让他去的(遣亮使权)。
如果将情况比喻成两公司,则情况大致是这样的:曹操进入荆州,刘备老板快破产了,同时东吴鲁肃副总主动来跟刘备协商联合,说我东吴挺牛的,我们一起干掉曹操吧。刘备很高兴(捞着一跟救命稻草),于是派“业务员”诸葛亮去东吴集团见老板孙权。
当时刘备公司有经理孙乾、糜竺、简雍若干,如果是派人说服孙权,为什么只用资历经验均不足的小弟诸葛呢?情况只能是——刘备派诸葛只是去说明情况和了解情况,联盟活动的决定轮不到他来定。请看鲁肃的话“我子瑜友也”(刘老板,小诸葛先生过来没有问题,我跟他哥关系很好,我会照顾他)是为了打消刘备对诸葛能否胜任的最后顾虑。孙刘联盟,刘备方的决定完全是由刘备自己确定。
当然,孔明在东吴的表现确实挺让人满意,而且白帝城托孤之后的孔明几乎是神了。只是在当时、任务以及难度确实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也确实轮不上他发挥更大的作用。谁都有初出茅庐的时候,谁都有只是小鸟的时候!
“天下枭雄”刘备正在自己的生死关头,他会让一个小伙子承担自己的生死吗?(2014.1.9)
我现在倾向于认为曹操攻屠徐州,得罪的可能不止一个诸葛亮,而有可能是徐州大部分的士人阶层。关于三国志立传或附传人物的籍贯,有人有统计。
徐州5个郡国,琅邪、东海、彭城、下邳、广陵。魏书人物当中,出自这5个地方的人的确寥寥无几。再考虑到杀边让之后兖州除3个县之外集体叛乱,可能大多数兖州士人在那个时候也背叛了曹操。
所以学术界和网上一直有结论说曹魏的人才“基本都出自豫州”,甚至有颖川、汝南、南阳“三大士族集团”之说,可能并不是真的豫州人才比别的州出得多,上述有可能才是真相。
曹操攻屠徐州事实上不止一次,有可能达到3次或以上:
第一次是初平四年曹操征陶谦,《曹瞒传》、《后汉书》称“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此说略有争议,因为也有是因为陶谦军死者过多造成的说法。
第二次是兴平元年征陶谦,这一次基本上是实锤,因为连《三国志》武帝纪都说了“所过多所残戮”。
第三次是建安三年征吕布,过程中“屠彭城”,水淹下邳,也是三国志所载。
还有疑似的一次,即五攻昌霸不下后,于禁最终俘获昌豨,结果“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 如果当真严格执行了曹操军令,那么东海守军有可能也都给杀掉了。
再看对籍贯的统计,魏书立传人物里出自尤其“受灾严重”的彭城的,竟然一个人都没有。出自下邳的仅有陈登、桓威2人,陈登出了名的反复无常,桓威出生时此事已经过去许久了。出自东海的仅有王朗、缪袭2人,出自琅邪的仅有卞皇后、诸葛诞2人,出自广陵的有陈琳、陈矫、徐宣3人。可以看出无论怎么算,跟颖川之类的地方一个郡一出就是一把重臣实在无法比。
更显眼的是,同样出自徐州的诸葛亮、糜竺、张昭、张纮、诸葛瑾、徐盛、吕岱等人,却相继成了蜀吴政权的支柱人物,尤其是诸葛亮和张昭,分别被主公授予托孤重任,都连“君可自取”都说了,可以说没有孔明和张昭就没有巴蜀和江东的稳定,如此看来,曹操此举,政治上实在是亏大了。
此外荀彧劝曹操暂不攻打徐州时还说过一次很有意思的话,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有人认为这是委婉地劝曹操不要屠城,我看未必。荀彧此说正是指出,由于上次攻屠徐州,已经结了仇,徐州人必定死心塌地与你为敌,速战速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舍弃兖州去打徐州是极不明智的。
我个人认为此话一出之后,曹操后来攻打吕布就更加破罐破摔了,反而彻底放弃了拉拢徐州士心的可能性,又屠了彭城、下邳一遍。尤其是当时东海被昌豨、琅邪被臧霸、广陵被陈登控制,吕布其实就占了两郡,结果就被屠两郡,就是罗马打迦太基都不过如此吧!
所以这个问题就好比问汉尼拔后期为何宁可投奔比提尼亚这种二流弱国(可惜那时本都尚未崛起,不然未尝不是一段佳话),都不愿意投奔与他惺惺相惜的西庇阿、人才济济的罗马共和国,因为汉尼拔与罗马的仇怨已经结深了。当初哈米尔卡就要他毕生与罗马为敌,此后西庇阿又以父叔被杀为由屠新迦太基鸡犬无余(波利比乌斯原话),哈斯德鲁拔又被尼罗斩杀身首异处。有些人认为元老院派名将弗拉米尼努斯去其实是想劝降汉尼拔,但汉尼拔最终宁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种问题其实你不应该来这里问,因为知乎不是一个单纯的查询回复软件,其中各式各样派别的人都有,单纯回复你问题的人不会太多。你要想知道查查百度或者翻翻历史书就就可以了,要是你实在信不过这些东西,去博物馆看一下也行。要是你做了上述调查还是得不出结论,那你就看看别的民族的服饰,特别是他们的服饰发展史,看看他们以前穿的和今天穿的差距多大,看看他们今天穿的到底有几年历史,然后再对比一下汉族的,我相信你会得出正常正确的答案的。
————————————
另外我也说一句,任何民族在他没达到工业化阶段的时候,总会有一部分底层人穿不起能把全身盖满的衣服的,汉族有,和族有,韩族有,藏人有,蒙古人有,白人也有,但是如果有人拿这群人穿不起衣服来论证汉族或者其他民族所认同的民族服饰不存在,那么要么这个人没脑子,要么他蓄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