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汽车行业的下行从2017年就已经初现端倪,2018,2019年在持续下降。[1]
而新冠疫情的打击,则让本来已经不景气的车市雪上加霜。众车企一季度销量仅完成全年的百分之几,多家企业宣布延迟复工,生产也进入了停滞。在疫情最严重的2月份,以MPV为例,只要销售量超过500,就稳居全国前十,即便是2月份的全国销量冠军五菱宏光,也只售出了2540辆。
买车无非是两个用途:家用和商用,这两个用途还都有自己的供给端、需求端和销售能力的影响。
先说需求端,家用车又是一个耐用消费品。根据 Arokiaraj and Banumathi (2014),人们在购车决策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中,社交因素排名第一。[2]然而在封城期间,车的社交用途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毫无疑问,这对于人们的购车动机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同时,家用车市场的繁荣取决于老百姓手里的闲钱多少——而这背后又取决于整体的就业市场、商业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运作。疫情期间收入普遍下降,所以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让销量产生了急剧的下跌。
而商用车的销量则更是直接取决于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无论是运货、接待还是其他,对于中小企业主来说,汽车不仅仅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更是维持企业运转的工具。一旦停工,企业无法运转,那么中小企业主购置汽车的能力和动机都会显著的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讲,商用汽车的销售量,甚至于可以看做一个民间商业活力的风向标。
在供给端,疫情对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疫情让海外供应链断裂的风险显著增加,也大大的限制了供应链的输送能力。在国内,汽车行业的上游,像机械、钢铁和石化等产业,也处在停滞或者半停滞的状态;而汽车行业的下游,像旅游、餐饮和酒店等行业,更是被疫情打击的重灾区。尽管2020年刚开了一个头,但是考虑到汽车行业之前连续两年的萧条状态,从数据上看,今年大概率也不会很乐观。
从经济学理论来说,对于汽车这个耐用品行业来说,新冠毫无疑问是带来了一次突然的负面震荡。但是,在困境中也蕴含着希望。根据Gowrisankaran and Rysman (2012)对耐用品市场的研究,耐用品市场的短期消费弹性远远的高于长期,[3]也就是说如果就看一两个月,乃至于一个季度的销量,往往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会相对的敏感;但是当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把眼光看到一年或者一年以上的时候,因为是耐用品,所以消费者存在策略性的等待,进而短期内所遭受的损失,在长期会得到弥补。也就是说,这会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市场。以这篇论文中的数据来看,即便是对于纯粹的耐用消费品,也有超过25%的销量会被消费者策略性的行为给中和。对于既是生产工具,又是耐用消费品的汽车而言,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更大。
而从各大车企3月的销量来看,也悄悄地证实了这一观点。汽车行业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的复苏,尽管因为疫情的余波,距离去年同期的销量还差得多,但是分别高达400%和360%的产量和销量的环比增速,已经给人带来了一些乐观的希望。
和去年同期相比,很多车企的销量虽然没有完全恢复,但是很多都恢复到了六成以上。而以蝉联3月份销量冠军的五菱为例,其3月总销售量为13万辆,对比去年同期的17万辆,已经达到了去年的近八成。这已经充分体现了Gowrisankaran and Rysman (2012)中所论证出的「长期韧性」。
这个韧性,是厂商和消费者共同积极努力才创造出来的。就厂商而言,面对疫情后市场,很多厂商都做出了快速的调整,像恢复最快的五菱,就采取了10亿现金补贴购车的方式来降低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刺激消费市场;而在需求端,中小企业主,也顽强的抓住了疫情缓和的空隙,尽力的在为整个民营经济的活力添砖加瓦。
风起池东暖,云开山北晴。
冰销泉脉动,雪尽草芽生。
五一黄金周到了,尽管新冠的阴影并没有离去,但是在复工有序推行的前提下,可以预见汽车销量的复苏,和就业以及人们消费能力的增加。根据Dargay(2001)对于汽车消费市场弹性的研究,汽车市场是有粘性的,同样比例的收入增加和减少,对人们购买汽车的热情的影响是不同的。[4]具体来说,收入反弹所带来的购车激励,大于收入减少所带来的购车延迟。所以在供应链、企业主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汽车行业V字形的反弹萌芽正在渐渐的成型,2020年的汽车行业,终将是一个充满动荡、挑战和韧性的市场。
魔兽争霸和魔兽世界里的熊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