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们发论文和申请项目。
当你在一个方向发了一两篇论文后,对该方向的背景十分了解;发展方向十分明确;基础条件如实验器材之类的,已经具备。手头正在按既定思路完成另一篇论文的工作。
这个时候,你申请一个项目,以已经发表的那两篇论文和其他相关的论文为背景,以已有的实验条件为工作基础,以正在进行的工作为项目目标和任务。
焉能有不能完成道理啊?
比如上一个五年计划,我们的目标为歼20量产。以前就研究过歼10啊,流程是门清的啊,风洞现存的啊,发动机已经储备好了,脉动生产线已经在国内摸底过一遍了,就等招标打钱建设啊。钱到位了,就开干呗。
所以,要明白的一点是:计划不是天马行空人为拍脑袋的。
是相关部门申报上来的。
相关部门也是在自己以前的基础上再往前延伸一点。仅止一点!
当然,几十年坚持下来就了不得了。
计划经济更多针对的是各种产品都是定死的情况,比如钢产量每年增加10%,粮食产量每年增加10%等等。但对于一些目前还没有的东西,则很难安排计划。
当然,如果是理想主义或者出于辩论抬杠的需要,你也可以说安排一个专门负责创新的部门,计划每年创新等等。但如果只是拿死工资的话创新动力不足。
市场经济可能对产品创新有优势,比如很多企业创始人本质上都是发明创造着,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贝佐斯等,积累了几百亿上千亿美元身家。也就是说只有几百亿美元激励到位了才有这种创新产品出来,但计划经济难以给专门一个部门的人这么高的收入,因此也很难指望他们能有所创新。
当然,如果是出于追赶的角度,计划经济还是有优势的。比如现在针对美国卡脖子技术定向攻关。这又变成了之前说的产品都是定死的情况下来做,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计划经济。
美国当年有很多托拉斯,石油、钢铁等,他们形成于市场经济,但进入托拉斯时代其实跟计划经济没啥区别了。比如60%的钢产量、80%的石油产量来自同一家公司,这家公司肯定每年制定生产销售计划,你把这家公司看成政府又有何不可呢?这家公司的计划和中央成立一个钢铁部、石油部制定计划又有什么区别呢?事实上没有任何区别的。如果你觉得有区别,只能说明你被洗脑得太厉害了。
国内也一样,原来叫铁道部,现在叫铁总,每年制定计划的还是那波人,执行计划的还是那波人,上层指定计划的人是完全没有任何变化的。有变化的地方在于他们裁撤下面的人更容易了,或者说,公司这种体制比原来部委那种体制更容易剥削下层的人。这跟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没啥关系,因为之前只有一个铁道部,现在只有一个铁总,都是没人跟它竞争的。
因此,美国有反托拉斯法。发展太大的企业强行拆分,迫使它们竞争。你看关于市场经济好处的文章,举的例子都是荷兰鲜花市场这种高度竞争的例。但其实完全垄断下的市场经济跟计划经济真没啥区别。因此很多政府会打击垄断企业。但张五常之类的学者反对反托拉斯法的,这更多是意识形态问题把。
试想一下,比如一个领域只有一家公司,那么关于这个领域的法律制定肯定要征求这家公司的意见,它甚至有了立法权;关于这个领域的案件,基本上都是跟这家公司有关,要调查取证都要看它脸色,它还有了司法权;这个领域的事务,当然还是它说了算。比如铁道部之前都有自己的公安局之类的,现在其实也差不多。因此,立法、司法、行政基本上都有了,还只是个企业,比政府牛逼多了,你说什么大市场小政府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一种方式是可以成功的。
从操作和目的两方面彻底抛弃“细致完备的计划经济”的思路,专注于进行全局性的计划、大方向上的计划、重要产业和资源上的计划。同时,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经济模式转换机制,使得产业可以尽可能高效和低成本地在市场和计划两种模式中进行转化。让决策者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状况的实际需求,决定在一特定产业产业中,要不要有计划,要有多大比例的计划。
现在来看,这种计划体制的运行状况,除了一些人幻想出的真空中的球形体制外,我还尚未发现一个比它更好的体制。
说真的,筛查频率要是上来了,隔离的功效也就那么回事。
我们武汉从上周五到本周五,七天筛了六遍核酸(刚接到社区通知,今晚又要筛),等同于七天筛七次,而且是全市一起筛,对于应检尽检而不去检的人群,会赋予“灰码”,除了医院,哪儿都去不了,无处可逃。
筛到这种程度,隔离期的长短甚至于隔不隔离也就这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