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题主说得很对,黑穆不能360度无差别黑,阿拉伯民族和中东历史上的确曾是文明的中心,的确曾是优秀的商人。
那么为什么呢?我们回到问题开始,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样的人愿意发展贸易和加工呢?只谈最基础的
共有:总体和平的环境 自由外向的经济制度
贸易:地理位置优越 有良港
加工:劳动力充足 合适的劳工制度
这其中基础中的基础,和平的环境,中东没有。20世纪中东没有一刻停止过战争,这样的环境下政府忙着买军火备战,外资不愿意来,怎么可能发展贸易发展加工呢?
过于丰富的石油资源也是很多国家缺乏发展外向经济意愿的原因——可以参考“荷兰病”,但中东石油富国病得重多了。
要发展加工?没有投资,青壮年劳动力忙着打仗,更没办法。。。
再看东亚,东亚哪有什么资源,但好在一来东亚人口众多文化中崇尚教育(农业进工厂是要有一些文化的),二来领导人经济制度制定得当,就算迫于美国压力结果来看也都建立了有利于发展贸易加工的经济制度,三来最重要的这些东亚国家不打仗,安全问题有美国代劳不用像埃及一样全民随时准备上战场。所以才有了东亚经济奇迹
我们说中东世俗化程度不够,没有问题。那么为什么世俗化程度不够?光谈上层不行,关键是要让底层民众普遍感受到世俗的红利,能够进入世俗的生活。怎么做到?没错就是产业工人,那些分散的农民、手工艺者、小商贩都进入工厂,做了产业工人,未来他们就是世俗化的坚实基础,有了基础那些知识分子才有足够用武之地,那些极端宗教人士才没法用动人的故事蛊惑普通人加入圣战,然而因为战乱太频繁,导致工业发展缓慢,培养不出一大批世俗的产业工人,错失了时机陷入恶性循环。
战乱这么多是不是外部大国干预?是,因为中东地理位置太重要,还有石油资源,于是外部大国支持策动了中东的混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东民族宗教问题太过复杂,互相间积怨很深,稍一挑拨就会暴力解决,恶性循环。
纳赛尔其实找到了一条比较正确的方向,所以他不惜血本宣传纳赛尔主义,不惜出兵直接对抗保守的君主国,他主张的就是一条构建阿拉伯人共同体,压制宗教势力,由他为首的一批世俗军人带领走上世俗道路。然而他陷入了怪圈:如果要构建共同体就要维持与以色列的敌对,击败君主国,但这意味着埃及本就虚弱的国力必须满足巨额军事开支,让最优秀的埃及年轻人走上战场而不是工厂或大学,根本无法建立工业发展经济培养出一大批产业工人,于是他只能失败。
然而,即使再这样环境下,中东一些相对安定的地区还是有些成绩:迪拜作为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逐渐凸现,伊朗土耳其(然而都不是阿拉伯人国家)的工业化也有了一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