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简单说吧,诗韵主要看诗感落在什么上。
第一,从冯至、闻一多、郭沫若等人开始,借鉴的是西方以音步为核心的节奏体系,偏重于字词之间的配合,也讲究篇幅、段落、句子、字词之间一一嵌套的节奏,诗感落在建筑结构上。这种写作还是古典式的。后来的学院派,也基本是这个路子,只是字词之间的张力越来越大。
《烦忧》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
——所有的字词、语句、段落,都是为了完成一个整体的建筑结构。一些细节必然会被草率处理,因为一切都是要为整体服务的。或者说,因为韵味更多的在结构上,所以很多地方是要服从并妥协于结构,被结构带着走。
第二,以非非、他们为代表的口语诗,更偏重于以句子和节奏来进行直接的配合,诗感更多地落在句子上。有时候句子的节奏过于突出,就会写成金斯堡、李亚伟那样的。
《少女二》
杨黎
从前我听过一个故事
至今记忆犹新
那个长尾巴的狐狸
就是少女二
她的手
放在阳台上
当下雨的时候
雨点就落在上面
——这首诗写了情绪的三个阶段:听人传言、独自仰望、关怀女神。和古典式写作不同,它不是用内容来填充到建筑结构上,而是用句子来带动整体,每一个句子都是一处情绪。
(最值得一读的是杨黎的《五个红苹果》,反复用意象单一(苹果)而节奏却变化多端的句子,来表达自己转变细微的情绪,控制力惊人。太长就不贴了。)
第三,还有一些诗,像李金发、昌耀这样的,诗感落在内容上。
《老虎》
流马
很多年前
我梦见一只老虎
在我身后
我站在原地
一动未动
我知道它也一样
这么多年过去了
我仍然不敢回头
——这首诗引发了众多的思考,因为它写出了一群人的焦虑。内容很棒,情绪是整体呈现的,甚至是最后一瞬间抖那个包袱呈现的,很多语句只是基本陈述,并不像《少女二》那样在细节上就会有感觉流出来。
基本这几条路子,互相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