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一些案子受害人表示愿意不追究罪犯,那么罪犯该不该判刑?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仅仅因为被害人的谅解,就放弃追究犯罪者刑事责任。具体展开讨论下:

1、刑事案件大多属于公诉案件,是国家在对侵害社会公共利益者发起的诉讼,而不是为了帮助个人实现复仇。

即便是自诉案件,其背后的罪名也是涉及对公共利益的侵害,而不仅仅是私人恩怨。例如,较为轻微的诽谤行为,只是个人对个人的民事纠纷;但当造谣诽谤行为极为严重,侵害了社会进行有序公共讨论的秩序,那么就已经不再属于私人纠纷范畴,而需要国家出手。

理解了这一点,就很好回答问题了:我被人打了左脸一巴掌,我自己觉得,其实右脸再给打一下也无妨。但我的个人价值观不能代表全社会,立法者认为,社会上大部分人是不愿意被打脸的,因此要试图阻遏这种行为,这不能凭我一个人的喜好来定。

2、延续上一点,如果仅仅基于被害人谅解就放弃追究刑事责任,那么可能会将社会置于危险之中。

以美国 2011 年的数据为例,有过犯罪行为者,约 43% 在刑满释放 / 假释 / 开始服缓刑三年之内再次犯罪[1]。而在国内,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重新犯罪率比较难以估计,一些地方零星的研究显示可能在 10% 左右[2] (因为我们对违法和犯罪行为有所区分,可能导致了数据上和美国较大的不同。)

对于有一次犯罪得手经历的犯罪者而言,由于获得了更丰富的「经验」,锻炼了「胆量」,如果不经过矫正即马上重返社会,对于公众的危害将会显著高于普通人。仅仅依赖被害人的谅解就不进行矫正工作,是对社会整体的不负责。

3、被害人的谅解有可能基于欺骗、胁迫、经济压力作出,并非真实的意愿。

当年在做家暴案件被害人服务工作时,我们遵循着一条原则:一方面尊重被害人表达诉求、对量刑提出意见的权利,另一方面不能完全依照被害人的意图向法院提出量刑建议。实践中,出现过太多家暴被害人处于一时心软与施暴者和解,重新回到一个屋檐下,然后二次受到伤害的例子。这个时候,刑法作为国家公法就开始发挥了父权主义的一面了:我不要你觉得自己没问题,我要我觉得你安全了再说。

类似地,在其他案件中,也可能存在被害人被施加压力,违背真实意图而作出谅解的情况,被这种「谅解」牵着鼻子走,也无助实现公正的结果。

综上,从应然的层面来说,被害人的谅解是在量刑中的一个考量因素,但绝对不应该成为具有一票否决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

安利一下自己新推出的盐选专栏,希望能从争议案件的探讨中,帮助大家产生更多角度的思考:

参考

  1. ^ Public Safety Performance Project, State of Recidivism: The Revolving Door of America’s Prisons, The Pew Center on the States (April 2011)
  2. ^ 《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数据分析调查报告》,广东省惠州监狱课题组,访问链接:http://www.moj.gov.cn/organization/content/2018-05/10/zgjygzxhxwdt_19240.html

user avatar   SiobhanChris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刑事案件,起诉方叫公诉人,来自于检察院,国徽挂在脑袋上呢!

受害者又不是原告,哪来的资格撤诉?




  

相关话题

  为什么在骗局被警方辟谣后,受骗者依旧深信不疑? 
  你们听说过或者看过哪些让你震惊的杀人案件? 
  为什么连环杀手三元素是「尿床、虐杀动物、纵火」? 
  如何看待暴风影音老板冯鑫正式被批捕? 
  怎么解决中国的拐卖儿童妇女问题? 
  有哪些你没想到可以成为犯罪的行为? 
  2017年山东聊城于欢刺死辱母者被判无期,你觉得这个判决合理吗? 
  最高法工作报告表示「对残害妇女儿童等犯罪,论罪当判死刑的,依法判处并核准死刑」,这释放了哪些信号? 
  如何看待福州晋安警方将见义勇为小伙赵宇以过失致人重伤罪移送检方审查起诉? 
  如何看待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开庭,其姑父称「孩子是失手弑母,希望法院宽大处理」,曾自称「杀母是帮她解脱」?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宫崎骏的动画《天空之城》?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手机游戏《天演》?





© 2025-04-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