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刑罚的对象正是它自己造成的犯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第1页

  

user avatar   doonnerd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翻译第6章《罪刑相适应》时,关于这句话如何表述,我也很为难,所以翻到这个问题。但问题下的回答都偏了,根本没切中要点。

这句话涉及的是刑罚的目的,以及罪刑相适应原则。

在全书中,贝卡利亚对于“刑罚”的观点,一直是认为“刑罚”的目的是威慑与阻止犯罪

在这一章里面,他重点论述刑罚的轻重要与罪行的严重程度对等,成一定的比例,即刑法中的基本原则之一:罪刑相适应原则。

如果违背这一原则,罪刑不相适应,他在本章最后一段作了论述。

整段话是:

如果快乐和痛苦是驱使感性的人行动的动力,如果无形的立法者制定奖励和刑罚,以促使人们从事最高尚的行为,那要是奖惩不公平、罪刑不相适应,就会导致一种很普遍但反而被忽视的悖论:刑罚本是用于阻止犯罪,但正是这种罪刑不相适应的刑罚,促使了犯罪的产生。因为如果对危害社会程度不同的两种罪行,处以同等的刑罚,既然后果都一样,那就无法阻止人们选择实施利益更大、危害也更重的罪行。

这句话的原文其实很简单,意文版本是“che le pene puniscano i delitti che hanno fatto nascere”,英文版是“punishments punish the crimes they have caused”,直译是“刑罚在惩罚它们自己促成的罪行”。

题目所提,是黄风翻译的版本。

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本文一直在强调的观点是,刑罚是为了阻止犯罪,它要以“适当”的刑罚去威慑和引导人们,使人们即使受到利益的诱惑,也不会犯罪。如果刑罚不公平,不同的犯罪处罚一样,那人们肯定会选择危害更大、自己获利也更大的犯罪,而不是受刑罚的威慑而克制自己不去犯罪。

因此,这种“不适当的刑罚”不仅不能实现它“阻止犯罪”的初心,反而进一步促使或鼓励人们去实施犯罪。这才有了所谓的“悖论”——不公正的刑罚在“制造”新的犯罪,而不是“阻止”新的犯罪。




  

相关话题

  曲婉婷之母张明杰一审获无期徒刑,你有什么想说的?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宁波工程学院黑人外教会被判死刑吗? 
  无法分离的连体人如果触犯刑法,要如何处罚? 
  如何看待哈尔滨中院判决妨害公务致出警民警曲玉权死亡的犯罪嫌疑人13年有期徒刑? 
  湖南一家六口四人被杀, 2 名孩子逃脱幸免,村民透露案件隐情,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紧急避险权? 
  如何看待「逃犯张林苍说自己被人陷害运毒」? 
  你为什么支持废除死刑? 
  如何看待美国动保人士去华人鸡铺救鸡,随后被控偷鸡? 
  如何看待为换肾贩毒被二审改判? 

前一个讨论
连甲骨文都是夏人创制的,还有什么理由不承认夏朝的存在?
下一个讨论
为何郑成功不攻打东南亚?





© 2025-04-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