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朝国都地理位置是否太靠北了? 第1页

     

user avatar   186042675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偏北。

常见的理由是天子守国门,对付北方游牧民族。但这其实属于忽悠平民的,定都北京本质为了防止谋反。这是一种对内策略而不是对外策略。很多政策当你觉得难以理解的时候,就意味着有些潜规则在起作用。

靖难本质是又一次安史之乱,不过作乱的是皇族内部,所以才会有全体看戏这种奇观。

为什么本来用来守边的一定会造反呢?因为敌人不能欺骗,战斗力不行一定会被打爆。然而中央军可能会堕落的,毕竟没有敌人长期维持很难。那么能否通过掐脖子的方式来遏制边镇呢?也不行,因为敌人打过来不会事先通知,如果不给边军武器粮食和薪水,敌人一次偷袭就可能得手了。

所以边军无比尴尬,有钱有粮有兵,令人蠢蠢欲动;即使忠心耿耿,在皇权看来也是怀璧其罪。唐代用不停的调动将领来降低这种威胁,但调职停止后渔阳三镇马上爆炸了。明代试图用皇子代替边将,但永乐证明人心都一样,皇子造反更近水楼台。

无计可施,只要帝都和边镇分为两地,这个问题就如定时炸弹。于是别无选择,只好把帝都和边镇直接合并,由皇帝兼任最大的节度使,以求解消这个危机。加上大明是农耕王朝,北京几乎成为唯一选择,元代运河可以把江南的财富运到北京,其他地点比如大同洛阳长安都不行。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否过于靠背的前提,是朱棣缩边。

明初洪武年间,在塞外设有一系列都司、行都司与相应的卫所。比如说大宁(北平行)都司、北平都司、山西行都司、辽东都司。

朱元璋还把他陆续成年的儿子派遣到这些地方去就藩,比如燕、辽、宁诸藩王。。这些朱姓小王爷去边塞就藩,朱元璋还给他们配置若干王府护卫卫所和屯垦卫所(屯卫)。所以每当一个小王爷去就藩,就出现一次官方组织的大规模、有组织的人口迁徙活动。

上述都司和藩王,都分布在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过度地带,是明朝用来防御蒙古的前缘地带。

如果明成祖朱棣能延续朱元璋的这些安排,然后再迁都北京,那么在北京以北,有大宁、北平、山西行三大都司作为战略缓冲区域,北京能得到屏护。

可惜,在建文削藩和随后的靖南之战役中,上述都司皆被撤除或内迁。像大宁都司迁到保定。

沈抵宣府几三千里。大宁既弃,天寿山与异域为邻,而宣府、辽东断左右臂,乃调营州左屯卫于顺义,右屯卫于蓟州,中屯卫于平谷,前屯卫于香河,后屯卫于三河。卫设左、右、中、前、后五所,仍隶大宁都司。复设东胜中、前、后三所千户于怀仁等处守备。然诸部落已列我门庭矣。

——以上出自《明史记事本末》

朱棣先缩边,再迁都,导致北京的北方缺少缓冲地带,国家首都距离边境太近。既然首都已经在北京,皇帝的万年吉地也选在北京西北的天寿山(即昌平十三陵)。而天寿山就是燕山山脉的一部分,山脉以北就是塞外(原属于北平行都司),这是文中感叹“天寿山与异域为邻”的缘故。


朱棣在位期间,在“永乐盛世”表象之下,还可以通过五次北伐,采取以攻代守的方式,来掩饰隐患。

但是朱棣死后,”好圣孙“明宣宗放弃了以攻代守的策略,明朝逐渐转入战略防守,隐患迅速突显出来。


对于朱棣缩边+永乐迁都的检讨,在明朝中期和明朝灭亡后,都出现过高潮。

明朝中期的正德、嘉靖年间到隆庆、万历初年,因“小王子”达延汗重新统一鞑靼,随后漠南蒙古土黙特部对持续侵扰活动加剧,明朝北方“虏患”加剧,之后还发生“俺答封贡‘等事件,所以明朝朝廷内部,文武大臣都热衷对边塞地理、兵备的整理与讨论。

当时的官场风气,流行边臣、巡臣编撰边关志书(地理志)。巡抚、巡按这些大员去宣大、蓟镇、辽东等边地当官,在主持当地的军政事务的同时,还收集整理资料,编撰志书。这些著作当中经常有对明初永乐缩边与迁都的评述,但都不敢特别露骨的批评先帝。

另一次是明朝刚灭亡后的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是诸如顾炎武这些怀有强烈”故国遗民“心态的文人,在总结明朝兴衰的得失时,喜欢讨论这些话题。此时明朝已亡,没啥顾忌,恨铁不成钢的口气就非常直白了。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皇帝兼任最大的节度使。则天下莫能反。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确实太靠北了。

但明朝立都北京的坏处并不是靠近边境太过危险。

实际上由于燕山山脉北京的防御问题并不大。且立都北京是为了进攻为了更好的控制边军。

而立都北京的问题在于,北京周边余粮太少且远离于经济中心。

由于离经济中心太远,明朝对钱粮之地的控制力必然逐渐下降。直接导致明朝经济越来越活跃,从海外流入越来越多的贵金属,但财政不增反跌(永乐年财政收入五千万石,明末就只有两三千万左右)

北京余粮太少,则导致为了高达百万的首都老爷能吃饱吃好,需要从千里之外的江南运粮。有这运力,屯兵百万,不香吗?


user avatar   li-meng-yang-8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要看地理。我用爪机高德地图简单说说。如下,注意我大致画的那条线。

中国的地理,所谓的中原即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大致即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平原,自古得中原者才能得天下,因为这是中国这个地区最广大的一块适宜农耕的平原区,土地肥沃河流众多,再加上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四季分明,非常适宜人类居住。

这块地方,北边恰好有一道从辽西延绵到陇右之地的庞大山系,见上图我大致画的那条线。这就是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

山系的东北方向防御重心即北京到山海关一线,中部为山西太原一代,西部为西安关中地区。相比较而言,北京则更靠近山脉,遮蔽了河北河南山东广大地区。山西北部有大同朔州沂州为屏障,可遮蔽洛阳开封等地。西安则为西部关中中心,西控陇右北控河套东连洛阳。

因此,古人定都以长安洛阳为都不无道理,均可以实现即屯重兵于防,又可控中原的目的。

但是因为自然环境变迁,关中地区,秦汉尚可以称富,到宋时就只能说穷了,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水稻种植技术的升级,水利资源更发达的江南地区在南北朝时逐渐成为富甲天下之地,建康之富已经不亚于洛阳。而关中地区因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甚至变成了黄土高坡这种贫瘠之地。因此关中地区再也不适宜成为国都所在。唐朝定都长安,更多是延续传统,从经济角度,长安早已不适合做国都,因此隋唐不得不开凿运河,将南方粮草运往洛阳乃至长安。

到了宋代,定都开封也是图运河之利,但是宋朝未能夺回燕云十六州,因此将自己的政治核心处于极大风险之中,中原的北部屏障实际为辽所有,或者说,辽国实际控制了一部分中原地区,可直接将军事力量投送至中原核心,宋朝立都开封从军事角度上是个非常不合适的选择,开封东北部可以说无险可守,区区一个黄河并不足以称险。因此宋朝是个从战略防御上就先天不足的非大一统朝代,造成了宋代的积弱积贫被动挨打。

北京地位上升起自辽国南京析津府,后为金朝的中都,再为元大都正式为首都。北京这个地方,对北方而来的民族而言,确实非常适合做都城,因为北京以南一马平川且无险可守,非常利于北方民族的骑战,适合向南攻伐。

从上图可以看到,北京相对山东济南河南河北,地势优越,非常利于军事进攻,掌握北京,等于掐住了中原咽喉,可攻可退,还可长驱直入洛阳徐州济南等地。反过来,从南边打过来就很难受,不得不陷入一城一池的争夺,即无法长驱直入,又容易被敌人抄后路。

因此,辽设南京,金设中都,元立大都在北京,更多原因恐怕是看中了它的军事地位。而经济问题则通过开通运河和海运来解决。

对明代而言,迁都北京更多也是出于军事考虑。朱棣造反起自北京,他太清楚北京屯集重兵对整个王朝稳定能产生什么样的威胁,毕竟他本人就通过长驱直入徐州而一举跨过长江。南京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可统治北方的都城。天高皇帝远,北方屯集的重兵迟早会演变为南京的心病。

位于北京,对北方的防御其实相对容易,都说天子守国门,实际北京是整个北方的防御中枢,两个重要的国门是大同—宣府,和蓟州—山海关。只要掐住这2个门,北方民族并不容易打进来,北京更多起到的是对这2个方向的支援作用。从北京出发,步行不到三天即能到宣府,一天一夜就能到蓟州。调集兵力支援防守这2个门比较方便。

另一个方面,朱棣是个拥有雄心的帝王,坐镇北京才能更方便他出征蒙古草原。因此五次北征即以北京为起点,立都北京进攻的意义更大一些。

天子守国门的意义是天子坐镇北京的中枢,随时可调集兵力支援前线,更可从北京出发进攻深入大漠。因此,自永乐起就一直很重视京营的建设,只不过这个战略布局被朱棣的后代给败光了,尤其是土木之边后,彻底改变了国势,北京被也先围城,险些造成明朝提前变南明。从此明朝趋于守势,京营从此一蹶不振,军事资源逐渐转移到九边镇。

综上,地理位置上北京为都确实靠北,但是从军事角度上,也的确很好的起到了维系明朝的作用。在明朝面对北方军事压力的前提之下,立都北京也是个可以接受的选择,至少还活了276年,而从未被外族攻克都城不是?


user avatar   fu-ci-zi-xiao-kang-xi-di-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这个问题我是打算看猴戏的,结果看到这里我实在蚌埠住了,你是来搞笑的么,这还能挂人?你挂人显得你更搞笑好吧

岱清北京同样是国门,列强每次进攻路线都是从天津直接插到北京,京畿地区屡次被劫掠,自一鸦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无一不是这个路径,相比于明朝在中枢进行坚守决战或者事后强化军防,岱清遇到问题就跑承德跑西安,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人能在岱清投降之前攻占北京,除了八国联军 因为这次岱清投降人八国联军不接受哇

丁未,命榮祿以兵護各國公使往天津。己酉,外兵據北倉。庚戌,陷楊村,直隸總督裕祿自殺。壬子,授李鴻章全權大臣,與各國議停戰。外兵襲蔡村。癸丑,李秉衡戰於蔡村,敗績。外兵進佔河西塢。甲寅,增祺言蓋平、熊岳先後失守。丙辰,殺戶部尚書立山、兵部尚書徐用儀、內閣學士聯元。李秉衡戰敗於張家灣,死之。丁巳,外兵陷通州。命剛毅幫辦武衛軍事。己未,德、奧、美、法、英、義、日、俄八國聯兵陷京師。庚申,上奉皇太后如太原,行在貫市。壬戌,次懷來。命榮祿、徐桐、崇綺留京辦事。癸亥,廣東布政使岑春渲率兵入衛,遂命扈蹕。甲子,次沙城堡。懿旨命岑春渲督理前路糧台。丁丑,次雞鳴驛,下詔罪己,兼誡中外群臣。丙寅,次宣化。命萬本華、孫萬林、奇克伸布軍聽馬玉昆節制,駐後路。丁卯,詔求直言。免蹕路所過宛平、昌平等處錢糧一年。

咱岱清没有天子守国门,是,肯定的,说没有就没有,国门都没有你怎么能说我岱清守国门呢是不是


真的是,自取其辱上瘾了是吧?


正式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因为蒙古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部落,兀哈良三卫从太祖建立之后到太宗一直到嘉靖年间实际上均属两面人,你能说有的时候他们会联合一下蒙古鞑虏,但一般时候他们是充当了明朝和蒙古部落的联络人,所以很多时候兀哈良三卫跟明朝的关系就像明朝和朝鲜的关系绝少发生冲突和纠葛,反而兀哈良三卫和明朝的宗藩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紧密的,太宗是不是以藩御藩这个想法很难讲,不过太宗本人对这个想法是不赞成的,实际上他不信任兀哈良三卫,所以尽管太宗爸开平一带册封给兀哈良三卫,其长久的做法仍然是占据开平和东部蒙古地区,永绝后患,和田清说明太宗有以元朝为模版建立庞大的帝国应该也是这个意思,但这个是存在困难的,反而明宣宗以明太宗为借口把这块地方给舍弃掉以藩御藩是有错误认知的,这是根据国榷推测的

此外,北京在土木堡之后与其说是一个繁华都城不如说是一座前线的要塞城市,在土木堡到成化弘治年间一直都是京营为为精锐的,这是大致的划分因为在弘治年间京营战斗力雪崩式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及周边京畿地带本身就是明朝边疆部署的一环,天子守国门反而是明朝布防的核心,宣大蓟镇辽东布防重兵把守巡逻塞上羁縻女真和蒙古基本上都是围绕北京作为明朝的都城这点进行的布防,在嘉靖之后北京的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而内地的卫所边镇进一步增加,到天启年间明朝的边镇已经多达20多个,这些边镇主要分布在长城南的河北河东和关中北地还有环渤海湾,同样呈拱卫北京的状态,这些也是明朝的核心兵力,在密云等镇均布防重兵,所以明朝的黄河流域整个就是明朝的重点布防区,这也成为明朝中枢整个军事架构灵活复杂又权力集中于中枢的原因,这是明朝的整体布局原因所在

虽然北京看起来和蒙古距离很近,但是明长城坞堡的防御能力非常强,军事实力也很强,所以北京得安全可以得到充分保障,而且定都北京迁徙人口到通州等地,既充实人口发展经济,又能同化当地凝聚人心,巩固明朝对整个北方的统治,可以说是利远大于弊,而且作为边城,也方便明朝联络兀哈良三卫和漠南蒙古各部,在后期明朝经营控制漠南也方便了不少

综合来看,我觉得定都北京是当时明朝的必然选择,除了朱棣想要同时统治大漠和中国两地的想法,明长城防御体系的完善和军事实力维持和军事权力的集中都有不少好处,而西安开封都没这种好处

实际上唐朝在长安定都之外,北都太原、幽州也是唐朝重要的军事防御中心,后期经营不善确实蛮可惜的


user avatar   xiang-tian-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问题描述的第一句话严重错误,明朝在辽东实际驻军的前线是开原、铁岭、抚顺、丹东一带。

北京这块土地,从938年到1368年,整整430年处在辽、金、元三朝的控制之下,又恰恰是防东虏和防北虏两条战线的结合部,大运河北端终点,这样的一个位置,不管是不是首都,都必须得部署强大的部队保护,设置位高权重的大员。

而南京并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总不能倭寇真把南京打下来吧。在南京周围维持强大的军事存在是很没有必要的。明朝迁都北京之后虽然在南京留了一套备用班底,但是平时也并不需要南京官府真的去管太多的事,尤其是没有多少军务要处理,这个班子只能成为朝廷的备份,不会成为朝廷的威胁。

当皇帝需要四大战略资源:兵员、马匹、银子、粮食。明朝的兵员和马匹主要来自长城沿线,银子和粮食主要来自长江沿线。那么,皇帝是选择离兵员和马匹更近,让别人交钱纳粮好,还是坐在后方发钱发粮,遥控前线去打仗好呢?以朱棣这种造反出身的经历,不选择前者是不可能的。

明朝的北方边军无论是起兵造反,还是被女真或蒙古势力吞并,都不是江南能够抵挡的。在王朝创立之初,中央直属兵团可以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京营迟早是要斗不过边军的。如果北京丢了,就意味着明朝最强大的野战军团团灭或者叛变了,辽东、蓟镇、昌平、保定、宣府、大同、山西七镇边军通通变成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国都在南京了,就是国都在三亚也一样守不住,还不如一开始就在北京死顶呢。


user avatar   jiushanz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又去翻了翻其他节目,我觉得亮点还有这个

《东方为什么红》


天不生教员,万古如长夜

啊这主旋律歌曲也选的的这么好?河南台真的用心了。



实话说我并没有看整个春晚,只看了河南共青团和七海悠仁up主搬运的片段。给我的感觉就是河南,中!

《唐宫夜宴》

这个舞蹈给我的感觉像是河南省博物馆里复活的唐俑,弹幕里有人刷像是文物在逃也是很形象了。尤其这一幕,很有那个感觉哈哈哈。建议名字改为《唐朝少女之博物馆奇妙夜》


截取了几个动图

在说悄悄话的宫女


对同伴使用屁屁攻击的宫女


入宫,开始表演的转场很好看


《白衣执甲》

天波府里走出来的保国臣——巾帼英雄穆桂英。就像弹幕说的,不杀安王贼(新冠),不回家门!

第一段豫剧《穆桂英挂帅》

抗疫夫妻双双把家还。

第二段黄梅戏《天仙配》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河南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第三段豫剧《花木兰》

希望女拳师不要再煽动性别对立了,河南台把真正的女权榜样给你列出来了。无论男女都一样,想要获得尊重与独立,只有靠自己努力去争取。

真正的女权是像教员说的那样妇女能顶半边天,像穆桂英,花木兰一样,像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一样,像刘胡兰,申纪兰,张桂梅和抗疫前线的女战士一样。通过为国家,为人民,为妇女解放事业,为山区贫困女学生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来获得别人的尊重。


说的有点跑偏,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中华文明体系里,河南是天下之中,华夏之源。说句中原文化是华夏正统没毛病吧,古代中国人都是以中原文化为尊的,一个朝代首先要占据中原才能说自己是正统政权。但是前些年河南人经常被人在互联网抹黑,名声很不好。这本就不正常,细细想来,河南的在国内的境遇犹如中国在国际之境遇,人口众多,从事农业人口占比高,工业门类全而不强,被某些人(西方发达国家)误解抹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不是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什么样,河南就什么样。建国初期东北被称为共和国长子,我认为河南算的上是中国远古长子。

现在河南人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发展。让中原文化回到他历史上应有的地位,让那些谣言不攻自破。又恰如今日之中国,在奋力实现中国民族之复兴。

(额,话说燕赵大地啥时候能支棱起来啊?不说别的,咱梆子戏调门可是不输豫剧啊!咱也整一出漂亮的春晚搞一波文化输出……)


user avatar   di-ta-ye-qiu-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user avatar   wei-liu-ci-g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相关话题

  哈拉和林有没有被明军攻克过? 
  很难理解,明朝的洪武、永乐之后多数皇帝,为什么不能直接处死不按自己意志办事的大臣? 
  如何评价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 
  如果没有后金,明朝能战胜噶尔丹吗? 
  嘉靖是如何团灭太医院的? 
  rizhuhou写了个帖子,拉黑了我,是不是怕我揭穿他的谎言? 
  明朝为什么放任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为什么我感觉鸦片战争要是让明清战争中最强的清军来和英军打都要比1840年的清军打得好? 
  如果明朝愿意的话,当年的明朝有能力在东南亚建立殖民统治吗? 
  明代中后期的百家争鸣为何对中国的影响很小? 

前一个讨论
中国足协宣布 2020 超级杯延期举办,会产生什么影响?
下一个讨论
《红楼梦》中贾琏那么好色,为什么对国色天香的黛玉不动心,或者书中有哪些细节能体现贾琏对黛玉动心的情节?





© 2024-11-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