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机会,很简单,像李世民朱棣这种靠造反政变上台的皇帝,最怕的就是子孙后代有样学样,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你能靖难我不能靖难吗?
为了后代江山稳定,一定会不遗余力的维护宗法嫡长子继承制!李承乾都啥样了都不肯放弃。实在不行了,也只能在嫡子两个里面挑。
今天我就来好好讲讲朱棣和他的好圣孙朱瞻基之间的爷孙情。
其实我在这个回答下讲朱棣对他的太子朱高炽是如何委以重任——命其监国,将天下军国重任托付给他的时候,就提到了朱棣还同时在着手培养朱瞻基,逐渐给朱瞻基放权。
比如永乐八年朱棣亲征漠北,命太子朱高炽于南京监国,同时命皇长孙朱瞻基留守北京,全权处理北京衙门事务。而这个时候朱瞻基多大呢?朱瞻基生于建文元年(1399)二月初九,永乐八年(1410)二月初的时候才刚满11周岁。
永乐八年二月戊戌(二月初一日),朔,命皇长孙瞻基留守北京,命户部尚书夏原吉等议留守北京事宜。
庚子(二月初三日),户部尚书夏原吉等进所议留守北京事宜:
一、每日皇长孙于奉天门左视事,侍卫如常仪,诸司有事具启施行。若军机及王府要务,一启皇太子处分,一奏行在所。如遇万寿圣节,设香案奉天殿丹陛上,皇长孙具色服于丹陛上行礼,文武官具朝服于北京行部行礼如常仪。天下诸司表文俱诣北京进贺,四夷朝贡俱送南京礼部,启皇太子施行。
其文选,行在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及北京行部所属衙门,如有缺员应除补者,五品以上,行在吏部移咨南京吏部启皇太子选补,六品以下及考满起复例应升降复职及对品改用常选官拨用吏典,俱循例启皇长孙施行。
其武选,行在五军都督府及行后军都督府所属衙门,例应袭替优给升降者,行在兵部亦循例启皇长孙施行。自余非常选者,启皇太子斟酌行之。
一、内外官吏军民有犯,所司启皇长孙施行,若皇亲有犯,小事令其在家听候,所司启皇太子待报施行,若所犯情重及干谋逆者,即时拘执,先命皇亲会问,若事未当及犯人不服,乃命公侯伯六部五府都察院大理寺会皇亲再问毕,将所伏情犯启皇太子,候车驾回京,奏请处分。其王府护卫指挥及长史有犯干恶逆者,先行收问,然后启皇太子。自余有犯,启皇太子待报收问。其行在刑部、都察院,北京刑部议拟囚人应死者,监候启皇太子待报施行,余悉启皇长孙裁决。
从之。
在前面的那个回答里我已经说明了,朱棣给朱高炽的权力其实是很大的,如果说监国太子朱高炽是副皇帝,那么皇长孙朱瞻基就是副副皇帝。
相比于因为身体原因不方便行军作战而更擅长文治、处理国家庶务的朱高炽,本身更热衷于征战的朱棣可能更喜爱这个长孙朱瞻基,不仅早早地就让他参与政务,还经常让朱瞻基随侍左右,同他一起出征作战,爷孙俩完美体现了什么叫隔代亲。
实际上朱棣对这个好圣孙的培养非常早,甚至朱瞻基和爷爷朱棣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比和父亲朱高炽还要多。
早在永乐元年(1403年)闰十一月,朱瞻基当时还不满五周岁,朱棣就命人将其送至北京,他要亲自养育。
永乐元年闰十一月癸亥(闰十一月二十日),皇长孙奉命至自北京,赐其从官指挥顾能等钞有差。
到了永乐五年(1407年)四月,朱瞻基八岁,朱棣就命其出阁就学,老师是太子少师姚广孝、翰林院待诏鲁瑄、郑礼等人。
姚广孝是谁?称得上是朱棣夺取天下的最大谋臣,是朱棣最为信任的“军师”,足可见朱棣对朱瞻基的重视和喜爱。
永乐五年四月辛卯(四月初七日),皇长孙出阁就学,上御奉天殿,文武群臣称贺,毕,上召太子少师姚广孝、翰林院待诏鲁瑄、郑礼等谕之曰:人之学问,常以先入之言为主,朕长孙天资明睿,尔等宜尽心开导,凡经史所载孝弟仁义,与夫帝王大训可以经纶天下者,日与讲究,浸渍之久,涵养之深,则德性纯而器识广,他日所资甚大,不必如儒生绎章句工文辞为能也。
广孝等稽首受命,赐金织罗衣各一袭,命大官给旦暮酒馔。
四月甲午(四月初十日),召前礼部仪制司郎中兼右春坊右赞善李继鼎至,复以为右赞善,命侍皇长孙说书。继鼎以病免归岁余,至是上念藩邸旧人,复召用之。
而且朱棣是怎么说的,让姚广孝教朱瞻基可以经纶天下的帝王之学,“朕长孙天资明睿,尔等宜尽心开导,凡经史所载孝弟仁义,与夫帝王大训可以经纶天下者,日与讲究,浸渍之久,涵养之深,则德性纯而器识广,他日所资甚大,不必如儒生绎章句工文辞为能也。”这些话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到了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又下旨让丘福、蹇义、金忠、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姚友直等内阁、部院、东宫重臣辅导皇长孙朱瞻基。
永乐六年十一月甲寅(十一月初十日),命太子太师淇国公丘福、吏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金忠、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胡广、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杨荣、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讲杨士奇、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金幼孜、司经局洗马姚友直等官辅导皇长孙,仍赐敕谕曰:
朕惟令德所成本乎天赋,养正之学实弘圣功,故有聪明纯一之资,必有诗书礼乐之教,所以充其德性而广其器识也。朕嫡长孙天章日表,玉质龙姿,孝友英明,宽仁大度,年未一纪,体具志宁,动必中规,言必合道,好学之笃,夙夜孜孜,日诵万言,心领要义。朕尝试之以事,辄能裁决得中,斯实宗社之灵。上天锡庆,笃生异质,以福佑天下,而基命于无穷。然宏材之建,必由匠石之功,圭瓒之成,必假琢磨之力。卿等皆茂简德艺,职辅东宫,东宫之子,必资兼弼,宜协心同志,辅导于成,推广仁义道德之源,开陈二帝三王之治,与我太祖高皇帝之大经大法凡创业守成之难、生民稼穑之事,朝夕讲论,以涵养本源,恢弘智量,充其盛大之器,以为宗社生民之福,国家有无穷之休,卿等亦有无穷之闻。钦哉。
朱棣还专门强调朱瞻基是他的“嫡长孙”,对他大加赞美,这些夸耀之词,显示了朱棣对他的喜爱之情,像“朕尝试之以事,辄能裁决得中,斯实宗社之灵”、“职辅东宫,东宫之子,必资兼弼,宜协心同志,辅导于成”、“开陈二帝三王之治,与我太祖高皇帝之大经大法凡创业守成之难、生民稼穑之事”这些话,基本是明确说了以后是要让朱瞻基以后接朱高炽的班。
永乐八年二月,朱棣亲征漠北。出征前又敕夏原吉辅导皇长孙,而且明言今后“绍承有赖,尔亦与有光荣”:
二月辛丑(二月四日),命户部尚书夏原吉辅导皇长孙,敕原吉曰:朕长孙虽今幼龄,而克勤学问,正当涵养德性,充其大器。尔其勉尽乃心,朝夕辅导,俾智识益广,道德有成,将绍承有赖,尔亦与有光荣。钦哉。赐原吉米二十石、钞一千贯,仍命兼行在吏、户、兵三部事。
在朱棣不在北京的这段时间,朱瞻基确实着手处理了一些政务,这里不再详谈。
十月,朱棣担心朱瞻基因自小生长深宫,以后会不知民间疾苦,所以专门让人编了《务本之训》,内容主要就是民情风俗及田野农桑勤劳之事,以及太祖创业之难,及往古圣贤之君昏乱之主兴亡得失,教导朱瞻基以后怎么当一个好皇帝。朱棣可谓是用心良苦。
十月癸卯(十月初十日),《务本之训》成。时上以皇长孙生长深宫,欲其知稼穑之艰难,因巡幸北京以侍行,使历观民情风俗及田野农桑勤劳之事,而知国用所需皆出于此,为民上者宜加悯恤,且举太祖高皇帝创业之难,及往古圣贤之君昏乱之主兴亡得失可为鉴戒者,以致饬励之意。书成,名《务本之训》云。
至永乐九年十一月初十日,朱棣直接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一锤定音。
永乐九年十一月丁卯(十一月初十日),上御奉天殿,命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冠于华盖殿。
在这以后,皇太孙朱瞻基三代继承人的位置可谓是稳固的很,他多次随同朱棣亲征,长期随侍左右,处理军务、民政的能力都经过长期的历练,得到了朱棣的认可。
尤其是因为朱棣的个人喜好,他更希望自己的接班人今后能文武并举,不要忘了祖宗是马上打来的天下,为此想了很多办法。
如永乐十年八月,从天下挑选勇健有武艺的壮士充当朱瞻基的随从,令其学问之暇兼讲武事。
永乐十年八月丙辰(八月初四日),上谓兵部尚书金忠等曰:皇太孙年长有志略,朕令其学问之暇兼讲武事,其遣人往直隶应天府及江北凤阳、滁、和等府州、北京、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广境内选民间子弟年十七至二十勇健有才艺者,官给路费廪食,送京师俾充随从。
十月,又命皇太孙于方山演武。
永乐十年十月丁卯(十月十五日),命皇太孙演武于方山。是日甘露降方山,遂采以进,群臣表贺。
当然,对文治也没有放松,朱棣不断挑选有才行的文士为皇太孙说书:
永乐十年八月癸酉(八月二十一日),擢翰林院庶吉士刘翀为礼科给事中,同吏科给事中张瑛、国子监学录王让侍皇太孙说书。
上曰:朕闻让孝于其亲,故擢用之。
永乐十一年的端午节,按照汉族的传统,朱棣带着皇太孙去东苑击球射柳,朱瞻基击射连发皆中,朱棣很高兴,当即出了上联让朱瞻基对,“万方玉帛风云会。”
皇太孙以“一统山河日月明”对,朱棣大喜,赏赐颇丰。
永乐十一年五月癸未(五月初五日),端午节,车驾幸东苑,观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
先是命行在礼部议仪注,分击球官为两朋。是日,天清日朗,风埃不作,命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领左朋,宁阳侯陈懋领右朋,自皇太孙而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皇太孙击射连发皆中,上大喜,射毕,进皇太孙,嘉劳之。因曰:“今日华夷之人毕集,朕有一言,尔当思对之”,曰:“万方玉帛风云会。”皇太孙即叩头对曰:“一统山河日月明。”上喜甚,赐名马、锦绮罗纱及蕃国布,诸王大臣以下击射中者赐彩币夏布有差,遂命儒臣赋诗,赐群臣宴及钞币。
永乐十二年三月,朱棣再次北征,令朱瞻基随行,明确跟左右侍臣说他的长孙“聪明英锐,勇智过人”,要带着他手把手地教导“用兵出奇之法”,使其“躬历行阵,见将士之劳苦,知征伐之不易”。
当然,也不可偏废文事,每日营中闲暇,令胡广、杨荣、金幼孜等文臣给朱瞻基讲说经史。
永乐十二年三月庚寅(三月十七日),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行。
先是,上谓侍臣曰:“朕长孙聪明英锐,勇智过人。今肃清沙漠,令侍行,俾知用兵出奇之法,亦使躬历行阵,见将士之劳苦,知征伐之不易。”
又谓学士胡广、庶子杨荣、谕德金幼孜曰:“每日营中闲暇,尔等即以经史于长孙前讲说,文事、武备不可偏废。”
三月二十五,大军至宣府,朱棣于军帐中同朱瞻基谈话,考察其见识、学问,朱瞻基的应对让朱棣很满意。在场侍臣都称其将来必为“太平天子”。
三月戊戌(三月二十五日),驻跸宣府,上坐帐中,皇太孙侍侧,上从容语以前代得失事及君臣相与保全之艰,皇太孙所对皆合上意。上喜,顾谓侍臣曰:“人必务学乃能增长智识,适与长孙语,其所对悉有权度,非寻常意见所及,亦其比来学问进矣。”
侍臣叩首贺曰:“太孙殿下资识超越,他日必为太平天子,宗社生民之福也。”
上曰:“朕尝命东宫官属协心辅之,尔等皆须尽诚。”
三月二十七,大军从宁远镇出发,走了十多里,翻过一座山坡,草丛见突然窜出一只兔子,朱棣立即叫朱瞻基来射,一击而中,将士欢呼,朱棣自然也很欢喜。
三月庚子(三月二十七日),车驾发宁远镇,将十里许,度一山坡,草间有兔突起,过马前,上命皇太孙射之,应弦而毙,将士皆欢呼踊跃。上亦喜曰:“射虽小艺,一发即中,亦人所难。”命中官以兔付尚膳,而赐皇太孙名马。
四月二十四日,大军离开清水源,皇太孙从行,爷孙俩谈论此次出征,朱瞻基的应对又说到了朱棣的心坎上,让他很满意。
四月丁卯(四月二十四日),车驾发清水源,皇太孙从行。上于马上指示山川险易及将士之勤劳,且曰:“汝知吾所以为此者乎?”
对曰:“陛下岂为图其土地,利其资畜,而勤远略哉!顾此虏禽兽之性,虽施以天地大恩,不知感戴,暂服而遽叛,非狝薙之久亦难制。昔禹之征苗,文王之伐崇密,皆非得已也。陛下尊居天位,享四海之奉,岂不自乐?而仰劳圣躬、跋涉远外者,无非欲驱此、除此虏于遐荒绝漠,令一迹不敢近塞下,使子孙臣民长享太平之福耳。”遂下马叩头。
上叹曰:“孙之语,吾之心也。”
五月初一,大军至杨林戍,爷孙俩又谈论创业守成之事,朱棣对朱瞻基多有教诲。
永乐十二年五月癸酉(五月初一日),朔,驻跸杨林戍,上阅武之暇,皇大孙侍,语及创业守成之难,且曰:“前代帝王多有生长深宫、狃于富贵安逸、不通古今、不识民难、于经国之务瞢然弗究而至于亡者,朕常以之为戒,汝将来有嗣统之责,须勉力学问。于凡天下之事,不可不周知,人之艰难,不可以不涉历。闻见广而涉历多,自然心胸开豁,于万几之来,皆有以处之而不差矣。如此非惟不负祖宗之付托,亦有福泽被及下人矣。汝勉之勉之。”
皇太孙叩首曰:“恭承圣训,不敢不勉。”
六月初五,大军抵达三峡口,前锋已遇见虏寇,朱棣亲自率军追击,命皇太孙同行,又担心孙子的安危,专门派了铁骑五百护卫。
六月丙午(六月初五日),车驾发双泉海,次三峡口,前锋都督刘江等哨见虏众,驰报,上率师兼程而进,命皇太孙于宝纛同行,专以铁骑五百护卫。
六月初七,大军至忽兰忽失温,遇虏大军,与之大战,明军先充分发挥火器优势,然后率骑兵猛冲,大败虏寇,斩获颇多。
当日傍晚,朱棣打算明天继续追击,皇太孙则请班师。朱棣听从了。
六月戊申(六月初七日),驻跸忽兰忽失温。是日,虏寇答里巴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等率众逆我师,见行阵整列,遂顿兵山巔不发。
上驻高阜,望寇已分三路,令铁骑数人挑之,虏奋来战。上麾安远侯柳升等发神机铳炮,毙贼数百人,亲率铁骑击之,虏败而却。武安侯郑亨等追击虏,亨中流矢退,宁阳侯陈懋、成山侯王通等率兵攻虏之右,虏不为动,都督朱崇、指挥吕兴等直前薄虏,连发神机铳炮,寇死者无算。
丰城侯李彬、都督谭青、马聚攻其左,虏尽死斗,聚被创,都指挥满都力战死,上遥见之,率铁骑驰击,虏大败,杀其王子十余人,斩虏首数千级,余众败走,大军乘胜追之,度两高山,虏勒余众复战,又败之,追至土剌河,生擒数十人,马哈木太平等脱身远遁。
会日暮,未收兵,皇太孙遣骑兵四出觇视,知虏已败走,上始还帐中,皇太孙入见。上语以虏败之故,皇太孙叩头称贺。
上曰:“此虏尚未远,夜中尤须慎防,迟明追扑之,必尽歼乃已。”
皇太孙对曰:“陛下督战勤劳,天威所加,虏众破胆矣。今既败走,假息无所,宁敢返顾乎?请不须穷追,宜及时班师。”
上从之。
永乐十三年四月,朱棣以之前挑选的幼军为基础,专门为皇太孙设置了一支亲军。
永乐十三年四月丁丑(四月初十日),设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置官属。初上选幼军随侍皇太孙,至是立卫,置指挥使五员、指挥同知十员、指挥佥事二十员、卫镇抚十员、经历司经历五员、千户所正千户二十五员、副千户五十员、所镇抚五十员、百户二百五十员。
七月辛丑(七月初六日),上谕行在兵部臣曰:随侍皇太孙幼官,其间有孱弱者,宜别选壮锐易之。所设府军前卫指挥千百户镇抚管束幼军者,宜选用老成端正之人,庶几幼官有所视法。
永乐十五年三月,发生了一件大事,汉王朱高煦三番五次作恶,多有不轨之举,终于惹恼了朱棣,遂被囚禁,打算将其废为庶人。皇太子屡次求情解救,遂令其之国乐安。
这里只说朱棣对皇太子朱高炽说的一段话:
上曰:“吾为父,乃不能知子耶。虽尔千万分友爱,彼方以世民自任,而目尔为建成,此可容耶!”不怿而起,他日皇太子复屡言之。
上曰:“汝若不从吾意,久当悔之。”
又曰:“今可寘之何地耶?既不肯往青州,决不可复留于京师,虽畿内之地,亦不可容。吾今强狥汝意,不去其爵,处之近畿之地,一旦有变,可朝发而夕擒也。”于是有乐安之命。
以及教导朱瞻基的一番话:
时皇太孙亦在侧,上语太孙曰:“吾为君父在上,彼尚敢然,将来何有于尔父子,尔但毋忘吾言,有危宗社者,当为宗社除之,周公诛管蔡,圣人所为也。”
足可见朱棣不可能改立朱高煦,以及他对朱瞻基的信重。
永乐十七年(1419),朱瞻基已满二十岁,长大成人了。从这以后,朱棣对朱瞻基的多道敕书,以及分派给他的差使,态度已经很明确了,甚至有一种即使动朱高炽都不可能改变朱瞻基即位的感觉。
永乐十七年八月癸未(八月十一日),敕皇太孙曰:尔年已长,正宜读书明理,以成大器。自古帝王莫不以读书明理为本,未有不读书明理而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尔克勤学问,他日用之不穷,宗社得以永安,天下皆蒙福泽,尔勉之哉。
十二月丁亥(十二月十七日),敕皇太孙曰:立身之道莫先于孝弟忠信四者之行,立于身推而可达之于国家天下。尔为朕嫡长孙,必以此体之于身,明君臣之义,笃父子之亲,厚兄弟之爱,尽长幼之序,信以服众,仁以抚下,恕以待物,非正言不发,非正道不履,亲仁贤,远邪侫,节嗜欲,戒荒淫(戒荒淫:抱本淫作暴。),振纲纪,别淑慝,明赏罚,使人心悦而诚服,则天地、祖宗鉴悦,天下之人皆想望风采,仰尔之贤德,传尔之令名,将为国家神器之主,系宗社悠久之托,为天下生民之福。尔其勉之。
又曰:比闻出郊围猎,一军害民即惩之以法,使田里皆安,毫发无犯,人传尔之善至于北京,朕闻之甚喜,此可验尔勤学之效矣。大抵兵民相湏抚恤惟均,苟有所偏,必为所怨。今尔于此一事,使百姓知感德,军士知畏法,足为善行矣。夫今日行一善,明日行一善,尔虽不自觉,而善名自然播之天下,将有不令而从,不言而信者矣。自今更宜夙夜勤励,读书明理,以广其智识,将来德成业就,为天下所瞻仰,亦不负朕期望之意。钦哉。
永乐十八年以后,很多祭祀活动也是朱瞻基代行,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朱瞻基已经全部参与了。
永乐十八年十月癸亥(十月二十八日),甘露降孝陵松柏,皇太孙采荐宗庙,遣人表献。
十一月癸酉(十一月初九日),冬至,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祭孝陵,命皇太孙行礼。
更典型的是永乐十九年的元旦,又逢正式迁都北京,有很多祭祀礼仪活动需要举行,于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祖孙三人,分工明确,一人负责一部分。
永乐十九年春正月甲子(正月初一日),朔,上以北京郊社、宗庙及宫殿成,是日早,躬诣太庙,奉安五庙、太皇太后神主;命皇太子诣天地坛,奉安昊天上帝、厚土皇地祇神主;皇太孙诣社稷坛,奉安太社太稷神主;黔国公沐晟诣山川坛,奉安山川诸神主。礼毕,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至此,大明朝的三代皇帝,已经明确得不能再明确,就算朱棣再多活两三年,朱高炽没撑住提前去世了,也不会有任何波澜,甚至可能会比原来时空的帝位交接更平稳。
因为仁宗在世的时候又想迁都回南京,朱瞻基先被提前派去了南京,导致了皇帝和太子暂时的分离,这才起了一点风波。
最后,还想说几句,不要拿以往历史上其他的太子、太孙来揣度朱棣、朱高炽、朱瞻基这祖孙三代,他们仨在打江山、征战外敌的过程中,共同经历过太多血雨腥风,朱棣是马上天子,敢于放权给朱高炽、朱瞻基,他自己更热衷于征战;朱高炽擅长文治,其执政时间也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永乐盛世至少有他的三成功劳;更不要怀疑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和看重。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