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就不能叫宽松,财政只能叫刺激。
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没有产生额外的货币,顶多就是让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一点,对m2影响很小,衡量资本市场泡沫最常用指标就是m2/gdp,自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货币宽松政策直接大把撒钱,当然容易引起泡沫。
结论: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在产生资本市场泡沫这件事情上恐怕分不出胜负。
论点:
1. 财政政策也能带来『钱』:
首先需要明确财政政策是什么,宽泛一点讲,从收和支两条线考虑:
a. 收:税收,政府融资(常见为政府发债),央行为财政部提供贷款等,当然还有去年没花完的;
b. 支:政府预算(例如基础建设投资,国防支出等)
如果我们可以简单的把泡沫理解为某个行业/某类资产钱太多了,那财政政策完全也可以办到。具体事例,就请诸位同学自行联想啦。
P.S.:有人可能会问,如果央行和财政部商量好,前者印钱给后者花,那政府预算是不是就开启了无限现金的金手指?答案是,预计到这样做会严重影响人民币币值稳定,这个bug已经被1995年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复。
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未必是相互独立的:
首先提一篇参考文献,Paper Money,可以看作是Fiscal Theory of Price Level的简介:
http:// sims.princeton.edu/yftp /PaperMoney/PaperMoneyAER.pdf
参考文献的内容就不在这里细讲了,好奇的同学可以点开链接围观。由于参考文献需要一定的经济学背景知识,我尽量用白话概括我的论点:(白话化的术语请各位经济学同行自行转化为对应术语或者理论框架)
政府的预算约束,或者说政府的钱袋子,是由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共同决定的。
政府需要控制预算赤字,而赤字除了因为开销和收入改变,还受到通货膨胀等货币因素的影响。
这里的『控制预算赤字』,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内,政府的预算必须是大体收支平衡的。(否则政府迟早面临国债违约事件)著名失败案例比如希腊。此外,上世纪的拉美国家也是经典案例,可以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互动提供一个直观感受。
背景:拉美国家的政府控制不住财政赤字,导致政府债台高筑。而政府的债主,多是国内老百姓。
事件:还不上债的政府决定开印钞机还钱。钱多了,恶性通胀随之而来,本币就不值钱了。重点是,债券上的面值还是当初那个面值,可这个面值现在已经值不回票面那个价值了,所以拉美政府是事实上的变相违约。
你可以把这件事理解为财政政策倒逼货币政策改变,那就正好是我这个论点的直观范例。
如果它俩都不独立,那何来谁更容易产生资本市场泡沫的说法?
P.S.:很少看到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联动的文章,究其原因,学术一点讲,可能是李嘉图等价这一概念深入人心,满足李嘉图等价的财政政策都是被动响应货币政策的一方;现实一点讲,央行的曝光度更高,财政则相对低调,自然货币政策就跟着央行大红大紫,而后者就猫着腰在央行背后闷声发大财啦。
最后,给题主两点建议:
1. 讨论经济学问题,需要明确概念的定义。
2. 举例来说,资本市场泡沫本身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定义:泡沫是指资产价格高于其基本面价格,然而基本面价格往往是不可观测的。那么泡沫到底有没有存在过,就是一个谜题。有可能泡沫确实发生过,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基本面真的涨到泡沫的高度了,那泡沫也就不是泡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