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南区熊猫等各位的邀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非常复杂。俗话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但就这题来说,三、五千字的篇幅,也就只能窥上一斑了。
中国在80年代前的GDP增长率被低估,而在80年代后一些时期的GDP增长率有所高估
这算是对
中国真实的经济规模真的如伍晓鹰所说被夸大了吗?问题的一个回答。正如伍晓鹰所说,中国GDP增长率曾经一度高估了不少。这是由于间隔很长的不变价计算产出的算法导致的。所谓不变价算法是这样的:在1980年,中国共消费了10只苹果和10只橙子,其中苹果和橙子都是5元1只,那么中国在1980年的GDP就是100元。在1990年,中国消费了20只苹果和50只橙子,为了去除苹果和橙子在这十年内的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直接使用1980年价格当作不变价(都是5元),算出1990年的不变价GDP(已经去除通货膨胀影响)为350元。
但这种算法是有问题的。假如价格仍然相同,苹果的消费为何会比橙子少那么多呢?在很多情况下,这是因为前者的价格上升快于后者导致的——由于橙子相对苹果变便宜了,因此人们选择购买了更多的橙子。尤其是80年到90年相差十年,这样的替代效应可能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而不变价计算GDP的方法,实际上忽视了这种人们为了避免购买高价商品而使用低价商品替代的行为。也就是说,去除通货膨胀后,中国在1990年的GDP并没有真正达到1980年的3.5倍,人们之所以能购买十年前3.5倍多的商品,有一部分原因是人们自动用便宜的橙子替换了昂贵的苹果。
不变价算法对未来来说是高估,对过去来说,则是低估。伍晓鹰的研究发现,中国的不变价算法与两次不变价之间的较长间隔(十年换一次不变价的情况下,由于商品的替代效应更大,估计偏差更大),加剧了这种GDP增长率的估计错误。如下表最后三列:
可以发现,按照伍的计算,中国在80年代之前的增长率被低估了,而在80年代后的GDP增长率被高估了。这种高估在本世纪头8年中,由于价格指数计算方式的调整趋于合理而减少,但在四万亿之后的五年内,由于大量投资价格指数的估计错误,又有所高估。
伍晓鹰的这个发现,学界还是比较认可的,许多研究也引用他的文章来调整中国的增长率。直观表示如下:
GDP增长率体现的是一个相对水平。上图中1990年被设为100,红线是统计局的数字,蓝线是根据这些价格指数重新调整的数字。可以看到由于GDP增长率被高估了,因此相对来说1952年的产出水平相对1990年没有那么低,2003年的产出相对1990年也没有那么高。
中国曾经大幅度低估GDP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人民币汇率悄悄地进行了大幅度贬值。这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对外出口,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增加外汇储备。90年代起,贬值加速了。1994年,在前朱总理的推动下,中国的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实行并轨,并且一次性将人民币官方汇率贬值至8.7比1。从下图可以看到,从1978年到1994年,人民币贬值超过了72%,其中90年代初贬值的幅度超过40%。
汇率贬值,带来了出口的价格优势,拉开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序幕。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好处:美元计价的GDP更低了。
追求更低的GDP,就像是争取评上国家级贫困县,面子上过不去,却能在各种国际协定中取得更优惠的条款,比如世界银行的贷款。按照世界银行的规定,以1994年为例,人均GDP少于725美元的,被划分为低收入国家;726到2895美元之间,是中低收入国家;2896到8955美元,就成了中高收入国家。其中,只有低收入国家才能获得利率更低、条件更宽松、还款时间更长的「软贷款」。当收入提高,达到中低收入国家时,就只能使用附加条件较为苛刻,利率更高的「硬贷款」了。
1993年时,中国的人均GDP为365美元,妥妥的低收入国家,心安理得地享用了世界银行超过30亿美元的「软贷款」。可别小看这30亿美元,要知道当年中国的所有财政收入加起来也只不过540亿美元而已,这些低利率无条件的贷款,几乎相当于当年的财政收入平白增加了6%。
但世界银行觉出不对来了,他仔细一瞅中国的美元计价人均GDP,问题来了——(1990-1)年,中国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了306美元,之后过了整整四年的增长,1993年才到365美元,平均每年增速4.5%——这当然是因为快速贬值导致的。最过分的是1992年到1993年,人均GDP从359美元增加到365美元,了不起地增加了6美元。
世界银行只感到心塞,塞极了。说好的快速增长呢?每年增加6美元,是不是要再吃50年低息贷款?明明是一个天天鼓吹自己增长快的国家,到了借钱时就装穷到这个地步。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他们来了。他们来到中国,参观统计局,了解各种统计手段,了解各种物价指数,在1994年出炉了一份报告
《中国的人均GNP》。
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农民吃掉自己种的粮食,是一个生产消费的过程,需要计算GDP,但是中国在估计这部分粮食的产值时用了非常低的粮食统一收购价格,要按照市场价重估,上调20%。
2,企业向自己的职工提供了幼儿园、住房、医疗等服务,这些服务价格极低甚至是免费的,但是按照SNA1993规则,这些福利不能计为成本,需要按照市场价格计算GDP。
3,根据卫星观测,中国的耕地被低估了,因此粮食产值和蔬菜产值分别需要上调10%和30%。
4,乡镇企业统计覆盖不全,且偷税漏税很严重,产值被低估了,上调10%到15%
5,农村服务统计基本上没有包括临时进城人员从事的服务活动,例如大量的个体维修店的修理人员、小贩、餐馆老板、理发师和家庭佣人等等。农村服务产出调高50%-60%。
6,自己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实际上付出了一部分机会成本,这个机会成本就是把房子租给别人能获得的租金,这个租金需要计算GDP。中国没有租金数据来源,只能用住房原值折旧来代替自有住房服务。但问题是,住房原值和折旧率都很低,而且中国对住房的调查覆盖不全,漏掉了大量农村住房。这么鼓捣一下,住房服务产值上调40%。
7,对所有工业部门使用了新的价格计算,上调上调统统上调。
零零总总加起来,1992年的中国GDP需要上调34.3%才能达到世行的标准。之后的年份,也要往上调整,幅度看当年统计情况。不仅如此,世行还请了一群学者来计算中国的购买力平价美元GDP,换句话说,管你人民币贬值多少,我们完全不care,直接用货币的购买力来度量GDP。
购买力平价的测算把中国的人均GDP瞬间上调5倍以上。客气点的,说中国90年的购买力平价美元GDP是1000到1200美元;夸张点的,说有2700美元,已经超过了当年中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世界银行此举似乎是在显示,以为只有你能装穷?我可以帮你装富!标准一变,就让你从低收入国家跃入中高收入国家,想要软贷款?硬贷款都不给!中国只能接受了上调GDP的决定。
于是,1992年的359美元的人均GDP,到了世界银行那里就变成了470美元。中国一下子就在统计上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到了1996年时,中国国家统计局报告的人均GDP是660美元,但世界银行这儿已经用750美元来计算了。而当年低收入国家分类的上限,是785美元。
1998年初,中国刚刚算出自己在1997年的人均GDP,是717美元,这仍然属于低收入国家区间。中国把这个数字颤颤巍巍地交给世界银行。可世界银行一点面子也没给,他面无表情地将717美元修改成860美元——中国在一个莫名其妙的调整下,就这么升级成了中低收入国家。低息贷款,眼看着就要说拜拜了。一系列针对低收入国家的国际援助,随着世界银行的分类升级,也行将停止;同时,各种国际组织的会费也随之水涨船高。而这一年,又是让整个亚洲受伤深重的亚洲金融危机。
虽说20%到30%左右的上调对中国来说也只不过是提前两三年的升级而已,但接下来还有中低收入国家相对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各种优惠呢?就是中高收入国家,在变成高收入国家之前也有点优惠呢!每次都提前两三年,实在太憋屈了。中国必须做出反应,他要向世界证明:我们不富,我们很穷,低息贷款要,会费不要!
于是,1998年1月下旬,由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了世界银行,向世行正式提出了取消对中国官方GDP数据进行调整的要求,并阐明了相应的理由。包括以下内容:
1,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已经高于而不是低于市场价格,因此,世行关于中国统计体系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估价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的判断,已经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再将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价值调高20%,势必导致GDP数据的高估。
2,中国进行的一系列企业制度改革,正在推动企业的福利性服务逐步走向市场化,企业从事福利性服务人员的比例正在逐步下降。因此,至少对于中国目前的企业情况来说,世行假定企业有10%的劳动力从事福利性服务的比例太高了,相应地对GDP的调整比例也就不合适了。
3,虽然中国耕地数据低于卫星数据,但卫星测量出的耕地包括许多不能被正常耕种的坡地、轮休地、河滩地、沟渠等。并且农村住户调查还编制农村住户农业生产情况表和农村住户粮食收支平衡表,能够对粮食产量统计起到校对作用。因此,中国的粮食产出数据与实际情况应当是比较吻合的,世行将其调高10%,必将导致 GDP 数据的高估。
4,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表明:1995年农村工业总产值数据高估了18000亿元,占全部农村工业总产值的40%。这与世界银行的判断恰好相反,农村工业产出应当向下调整,而不应当向上调整,世行的调整进一步加大了这部分工业产出的水分,从而导致GDP数据的高估。
5,第三产业普查对包括农村服务业在内的全部服务行业进行了全面调查,同时,根据普查资料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将1992年GDP上调了9.3%,高于世界银行的上调幅度(8%)。 因此世行对中国农村服务业统计的判断和数据调整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6,市场机制在中国价格形成中已经起了主导作用。即使那些偏离市场价格的服务业也正在迅速向市场价格过渡。例如,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住房服务将市场化,福利性住房服务不久将不复存在。在中国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规模和价格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世行仍然依据1987年投入产出表对各行业进行价格方面的调整,也势必导致对我国GDP数据的高估。
世行一听,哟,有道理呀。1999年3月,世行专家再次组团来到中国,全面考察了中国的GDP核算和相关的统计工作以及价格体制等方面的情况,就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取消对中国官方GDP数据进行调整的理由进行核实。考察结束后,世行代表团接受了中方的建议。
代表团认为,中国具有高标准统计体系,世行对中国官方GDP数据进行调整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代表团表示,世行将根据正常做法,在其出版物上公布中国人均GNP时直接利用中国官方数据进行计算,不再进行调整;同时,利用中国官方数据修订世行以前年度的中国人均GNP数据;世行今后每年在公布中国人均GNP之前,均将与中国政府进行充分磋商。双方就此签署了备忘录。
事情的结果还算完美,虽然中国在1998年就已被划出低收入国家类别,但软贷款并没有直接停止,而是又延续了一年。随着世行不再上调中国GDP,中国在1999年又被划回了低收入国家,贷款也顺理成章地再延续了一年。当然,1年之后也就是2000年,中国也在没有上调的情况下,堂堂正正迈入了中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软贷款也完全结束了。
按照SNA定义,中国当前的GDP仍有低估,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GDP数字相对准确
经此一役,中国的GDP核算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至少在发展中国中属于领先的了。因此,现在如果说我们的GDP有大幅度的低估或者高估,已经不太现实了。当然,问题仍然存在,但不会太大。例如:
1,非正规部门和未观察部门的产出。这两者包括许多内容,路边摆摊的小贩、学校老师违反规定的私下补课、黑车司机、偷税漏税的小企业……这些没有被统计到的经济活动,会造成GDP被低估。但非正规部门经济造成的GDP低估在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大问题。发达一点的国家比如美国,非正规部门和未观察的经济大概占总产出的5%到10%;德国英国有10%到18%属于未观测到的经济活动;希腊、意大利葡萄牙等有20%到30%;印度大概有46%;到了非洲,就有50%到60%了。因此,即使大家都把这部分经济加回来,也很难说中国GDP的相对排序会怎样,可能其他国家需要上调得更多呢。
2,由于缺少租金数据,自有住房服务(自己住在自己买的房子里)仍然是按照原值折旧法计入住房服务。这会有低估,但把这部分加回来,对总GDP的影响也不会很大。根据
CFPS的一个估计,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将自有住房的租金计入,2012年GDP会上调9618亿元,不到当年GDP的2%。
3,消费被低估。第一种情况是消费被计入成本。例如一个人买了东西,去公司报账后,假如公司将这笔钱计为长期投资(假如买了一辆车),那么对GDP不会有影响;但如果计为成本,那么这个消费就成了中间投入品,此时GDP就会被低估。第二种情况是入户调查数据低估收入和消费。入户调查时,填表人由于记忆等原因,几乎肯定会漏填一部分自己的消费;当消费特别高时,一些人可能会有意识地少填写一些。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GDP被低估。
这里,需要再次明确GDP比较的基准:判断一个国家的GDP是低估还是高估,不是跟SNA2008标准相比,而是与其他发达或者发展中国家相比。如果按照SNA2008标准,所有国家的GDP都被低估了10%,那么一个被低估5%的国家其实反而算是被高估的。
不管是漏报非观察部门,还是低估消费的两种情形,这些问题在其他国家一样存在,在搞清楚平均的统计质量时,我们不能据此轻易地说中国被低估了,因为其他国家可能统计质量更差,低估得更多。用实物指标来反推GDP,则更加不能当作判断GDP是否低估的标准。假如你使用一个实物指标来说明GDP被低估了,其他人很有可能可以拿出十个实物指标来说明GDP被高估了,没意义。因此,我不同意
这个答案用SNA标准来下低估与否的判断,以及使用实物指标来反推GDP高低的许多说法。
综上,我的判断是,当前的GDP应该是大致准确的,即使在消费、自有住房、服务业等方面有所低估,但相比其他国家来说,也不会显得严重太多。退一万步,如果中国真的像90年代初那样比起其他国家来更显著地低估了GDP,那么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等可能会先跳出来,其他国际组织,比如联合国啊FIFA什么的说不定也会来放冷枪,起哄什么的。
为了少给一点优惠,多收几块钱会费,这些组织要把中国生拉硬拽进发达国家的行列,可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本文对世界银行报告的解读参考了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的论文
世界银行对中国官方GDP数据的调整和重新认可、以及其他论文
erj.cn 的页面、
erj.cn 的页面、
erj.cn 的页面、
ilo.org 的页面、
conference-board.org 的页面,
urban.org 的页面谢邀。
我很认真的回答。
不知道。大家说的高估或者是低估都是猜的。
最关键的原因是因为数据。
统计GDP一定要建立在大量的数据之上,可是除去我国政府,没有一个人或者团体能够掌握足够数据来计算出比更加权威可靠的GDP数值。
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是有意义的。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GDP的影响有更深的了解。
大方向来说,GDP有三种统计方法。但是不同统计口径下算出的GDP值差距是很大的。
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2年南非和尼日利亚的GDP分别为3843亿美元和2626亿美元。
但是今年尼日利亚改换了统计的方法。理论上尼日利亚经济在2013年增长了3/4,约为4880亿美元。直接跃升到了非洲第一。从今年4月份公报的数据上来看,尼日利亚的GDP值是5099亿美元。换了个统计方法,GDP增加了一倍。
但是看事实增长率呢?
2102年6.6%,2013年改换统计口径之后的增长率只有5.5%。反过来还低了。
所以不同的算法对GDP总值的影响非常之大。
中国的情况则是更加的扑朔迷离。主流的猜测是中国的GDP总值是被低估的。因为中国GDP统计的项目要比美国的少得多。
但是中国的GDP真实增长率却被认为是高估的。理由是GDP的总值单纯看并没有包含很重要的一项,物价变动。中国统计的通货膨胀数值也是一直被认为是低估的。
一般来讲,GDP的总值对普通人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但是GDP的真实增长率(刨除物价影响)却是我们切身能感受到的。一般的来说,GDP的真实增长率越高,我们的生活水准提高就越快。
---------------------------------------------------------------------------------------------------------------------------
收到的私信和回复当中有很多问题是相同的,我一起在这里更新一下。
我们在计算GDP真实增长率时需要刨除物价的影响。GDP的平均减数法也需要相应的物价数据。但是中国的物价增长算法时常被人诟病,其中有两个很大的原因。
第一是用来算物价的商品时常变动。并且关键的数据不公开。
第二是多种算法并行,统计口径相对混乱。比如在房价上。中国就是租金平价法,购买法等等多种算法并行。
所以从主流猜测的意见上看,中国的物价增长率是被低估的。
还有一点,GDP总量被低估和GDP的真实增长率被高估是并不矛盾的。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国公布的GDP总值会越来越接近真实值。
-------------------------------------------------------------------------------------------------------------------------
最后再更新一下,补充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萧子毅和@比的原理 的答案是缺乏逻辑的,这完全就是路边社财经新闻的写法啊。所以实在不想浪费时间去吐槽那些不负责任的瞎猜。
我接着用最简单的举例法来解释主流猜测的逻辑。难度简化到最低的列数字法。
假设中国的真实GDP是100,真实的GDP增长率是稳定的7.5%。
但是官方公布的GDP却是90,真实GDP增长率是10%。
在开始的时候,真实的和官方的差距是10。但是5年之后呢?
真实的GDP=100*1.075^5=143.56
官方公布的数值则是90*1.1^5=144.946
真实GDP和官方公布的GDP差距变成了1.4。
所以很多人的“猜测”是:GDP总量被低估和GDP的真实增长率被高估。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国公布的GDP总值会越来越接近真实值。
讲到这个程度还看不懂我就真的没一点办法了。
反对
@比的原理的论据,
原文的回答中“ GDP = 投资+外贸+消费”是错误的 , 计算GDP有三种方法,其中用支出法来
计算GDP, 应当是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出口额-进口额。
为了方便记忆一般写成 GDP=投资+消费+净出口。
但是 原文引用的 数据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资本形成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 最 终消费支出)
" 进出口总额 " 净出口(出口额-进口额)
所以,得出的各项目占GDP比的结论就不正确了(若是对上面6个概念不理解,请百度)。
正确的在这儿:
原文开篇先提到的GDP数据是用生产法得出的:
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消耗
GDP = 各行业增加值总和
两种GDP 计算方法因为统计口径不同,人为因素等原因会造成误差.......
所以赞同
@王不忧,
文章的逻辑并不完善,甚至我认为作者在故意混淆某些概念。
最后,关于GDP,我个人认为没有高估GDP,也没有低估GDP。
问题中所描述的“水分”如果指的是人为有意的篡改,那是很没必要的。造假很容易,造假不被发现却很难,还有造假成本的问题。造假有什么用处?国力不会因几个虚构的数字得到提升,他国也不会因GDP改几个数字而改变对我国的态度。
若是“水分”指的是GDP不能反映出我国的真实经济实力,这就是你理解的问题了,GDP只是算出来的一个数字,代表国家每年新增的产值,是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之一,仅仅是之一,即使超过美国也用处不大,顶多增加点儿民族自尊心。
渣排版,见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
@dou dang单独的 GDP绝对值 确实用处有限(我不说“不大”)。
举例子,假设一个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叫 小萨 (为啥是原始社会?因为原始社会经济活动简单,方便想象)。小萨会种地,还会自己造石犁,造石刀。
他今年总共有获得 1000斤粮食(自产自销全被小萨自己吃了);10把石犁(都用来开垦耕地了,用坏一把换一把);1把弓箭(跟隔壁古大爷用5个石刀换的) 这么多财富。
小萨算算这些东西可以跟部落酋长 老格 换来100斤铜,小萨为了方便计算就记下了他今年获得了100斤铜。
将 小萨 看作是国家 ,被小萨吃的1000斤粮食 就是 消费;10把石犁就是投资;1把弓箭是进口,5个石刀是出口,(用铜来表示出口-进口,就是净出口,这里净出口是0铜)。用国家的概念讲,小萨今年得到财富换算成铜就是今年的GDP,铜是实物货币。
但是,小萨今年累死累活干一年,能换到100斤铜,他这些年的家产才60斤铜(粮食都被吃了,就剩下地和犁了,地和犁能换60斤铜),可是部落首领老格天天坐那儿晒太阳(饿了,拿90斤铜找古大爷换1000斤粮食吃,今年GDP也就是创造的财富为-90铜),家产却有1000斤铜(以前抢别的部落的,可以败家11年)......
小萨(曾经的我国) 今年 GDP=100铜 家产=50铜,
老格(曾经的俄罗斯) 今年GDP=-90铜 家产=1000铜
以上是用实物货币来表示GDP,真实情况中各个国家用的是信用货币,有汇率问题,通货膨胀问题,等等。极端的例子,苏联解体前,最好时美元兑换卢布2:1,解体时最低为1:1400(数据来源于维基,一时找不到原始数据),要是用这个汇率算出的GDP来代表国力,妈呀,国力(家产)减少了上千倍,不可能吧,所以GDP只是某一单位时间俄罗斯赚取财富的能力。俄罗斯20多年前GDP低,但家底还是很丰厚的(经常恐吓周边国家),家底现在可能还有500铜(吐槽一下,别当真)。
GDP确实有用,但用处有限,我国GDP世界第二确实很能增强民族自尊心。
个人认为更有用的是GDP增长率,既然GDP总会有系统性误差,那就比一比呗,这样一来,汇率影响少了,通货膨胀也消掉了,误差因为同样的统计方法又减少一部分。
GDP增长率=后一年GDP/前一年GDP
我国的GDP增长率
图表说明,GDP增长率在07年逐年降低,说明我国每年创造财富的能力在降低,不是我国每年创造的财富在减少。
这种情况值得警惕,这预示我国的GDP可能在十几年后达到顶峰(顶峰可不是好事),接着不可避免的衰落,如果通胀很高的话实际GDP还可能负增长(自己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每月挣的钱越来越少)。舆论宣传也可以看到,每年提到 GDP增长率国家都是力争保八,保七,保.......
待续ing......
一直被低估。
数据的有效性在于相互间的验证。国内各种数据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外相同GDP/增速的增长速度。
一种解释,是GDP 被低估。
一种解释,是国外金融融资容易导致的。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妈妈咪啊这就是知乎随手一回答破百的感jio吗?!能和小伙伴们共骚简直棒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突然发现自己好猥琐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以下原回答—————————————————————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0267457041600512可能没人觉得美,可我觉得他们舞姿很美
[吸吸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