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唯有“女性”才是一种性别。
而“男性”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性。
女性是第二性,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第二性》
这是女权大佬波伏娃的理论,也是女权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后天塑造的“第二性”,都带有极强的立场和攻击性。
因为唯有攻击性,唯有立场和排他,才能塑造出“第二性”。
就像发明出“民族”加强了民族团结,也引发了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
发明“第二性”加强了女性团结,也同样引发了女性主义和性别歧视。
为什么古今的哲学家多厌恶女性?
实际上,这个提问的回答,就在问题当中。
无需强调,针对男人世界的思考,针对男人的批判,才是哲学家的主要领域。
哲学家批判女性的话语,在哲学家的思想和表达中,只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
就像知乎上,针对男人世界的思考,针对男人的批判,才是知乎的主要内容。
知乎上批判女性的话语,在知乎的表达和传播中,只有极小极小的部分。
为什么明明哲学家很少关注,甚至不在意女性。
却会有人根据哲学家批判女性的只言片句,总结出众多哲学家厌恶女性的结论?
为什么知乎答主,很少在意和批判女性。
却众多女性一口咬定,知乎是男乎,知乎仇女?
为什么男性不会去强调和纠结,不会去得出哲学家厌恶男性的结论?
哲学家观察的是男人世界,更多批判男性,部分女性却误以为哲学家厌恶女性,
根源在于,哲学家针对男性的批判,会被视为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而批判“第二性”,批判“女性”。
却会被视为对“女性”,对“第二性”的攻击和厌恶。
在这种语境下,哲学家对“女性”的厌恶,并非讨厌女人。
而是厌恶“女性”以第二性别的保护,置身于人性的标准之外。
知乎上现在还能经常看到的例子,针对人性,针对男性的批判,男人大都能够理解和反思。
而女性更多不以为然,置身事外,甚至否认人性,去攻击答主人品败坏,心理阴暗。
在知乎上经常答题的答主,大多数都经历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的女性攻击。
在评论区骚扰和攻击上,男女用户都表现出了明显不同。
男性用户的攻击就像大海里的水,毫不起眼,千篇一律。
而女性用户的攻击,总是彰显出性别特征。
以题主“仇女”,“怪不得没女友”.....
“男人迫害女人”,“女性被全社会迫害”等等鲜明的例子出现....
这还仅仅只是针对人性批判的双标,如果是针对具体性别上,那就更明显了。
男女互换,评论过万,男女互换,千刀万斩,这些都是大家经常能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