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我太希望遇到的都是聪明学生,怎么可能忽视。毕竟真正聪明的学生一点就通,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缺的是什么,教起来多省心啊
问题是,真正聪明不等于小聪明,更不是自以为是的聪明。太多的学生很不幸属于这两者
喜欢耍小聪明的学生,常常能在短期内获得优势,取得一定成绩,但往往会丢失最重要的东西(扎实的基础、成长契机、诚信),导致在长期的竞争中落入下风
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常常听不进反面意见,固守自己擅长的领域,止步不前。也许能在短期或某些方面展现优势,但往往会在后期被超越,然后陷入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
相反,资质平庸但努力的孩子,往往能够听从好老师给出的诚恳建议,在重要的方面投入时间精力,一丝不苟地做事和成长。就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乌龟,虽然一开始不起眼,但时间一久,反而更有可能冒出头来
作为老师,面对一个愿意听从和一个听不进去自己教导的学生,更看重前者不是人之常情吗?
至于题主所说的顶尖人才匮乏,诺奖得主很少,这个跟钱学森当年著名的提问一样: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些年来不同人也给出过不同的回答,至今可能都没有形成共识
钱颖一教授在《大学的改革》里给出过他的答案
恐怕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杰出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也许不是。杰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冒”出来的。所以创造环境,或者说“培育”,远比“培养”更重要。这里有深层次的原因。我...强调了中国学生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好奇心和想象力部分来自天生,至少有一些人是这样,但是后天会把它们磨灭。完全有可能是,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就变得越少。由此来看,正是我们的教育把人先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扼杀”了。再加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培养,那学生怎么可能有创造性呢?因此,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学校“扼杀”潜在杰出人才的问题。
但聪明的学生是否一定属于这里所说的杰出人才,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