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说明:一年多前写这个回答时,加勒万河谷冲突还没有发生;新冠疫情还没在印度爆发;中印关系还算正常。后来印度发生封禁中国APP 等一系列反.华操作,两国经贸关系发生了某种程度可称之为剧烈的的负面转化。
不过,感觉原回答的基本观点还是成立的。
1.印度的制造业确实并不具备充分的国际竞争力:
这是纺织品出口排行,可见印度明显低于孟加拉国、越南。相当程度上也正因如此,印度人均GDP今年首次落后于孟加拉国,引发了印度舆论震动
(孟加拉国也有1.65亿人口,大概为印度八分之一,面积则不到15万平方公里,仅为印度二十分之一——即使相对于印度,人口压力之大也可想而知;整体工业水平尤其工业体系的完整性明显不及印度)
2.印度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如果形不成充分的国际竞争力,即使在“非常时期”,对中国,也是机遇多于挑战。
a. 知乎有个中国正在印度建化肥厂是否应该的较热门的问题,对此有某种程度的印证:
——知友“伏地躲咪猫”的回答。
——龙牙大大的回答。
b. 印度抵制中国制造的声势很大,可是中国商品如中国品牌的手机销量、市场份额反而进一步增大。
3.在产业发展和制造业生态中,向上突破,显然更重要也更艰难。这个中国经济发展最艰巨的博弈,博弈方显然不是印度。只要中国经济能继续向上突破,甚至只要能守住现在的位置,中国在中印经贸往来中就会有绝对的主导权。
4.有知友认为,回答是否过于甚至盲目乐观:我们看印度,好像当年西方看中国。其实,这里有两个不同:当年西方看中国,只是没想到中国会演变为在产业链条中“上下通吃”,我个人并不觉得印度有此能力或者潜力。另一方面,西方是认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有比较优势的。客观上,我认为印度并不具备这种比较优势。当然,对印度坚守关税壁垒,促进“经济内循环”,形成完整工业体系的努力和价值,我们其实比西方当年在相同的方面对我们的看法积极得多。
5.诸如中国APP 被封禁等问题,我感觉,印度政府的做法比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更有必然性。这不仅是因为印度反.华,更因为贸易保护是印度一直以来的基本国策。印度觉得自己能替代的,就一定会不择手段地取而代之。我国相关从业者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寻求各种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比如深度绑定印度国有或者其他垄断资本的利益:如像铃木马鲁蒂那样合资。等等。
————————————————————————
原回答:
一.印度工业正在发展,但是,印度不会有中国式的、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
一).印度工业发展还是成效显著的。
图一.印度已经是世界第六制造业大国了。
图二.印度发电量世界第三,且呈增长态势。
图三.印度钢铁产量世界第二,超越了美、日。
图四.印度汽车产量也已世界第四。
二).但印度确实不是,印度未来也基本上成不了真正的工业强国。
1.印度的工业产业结构基本上是立足国内市场,有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基本工业产品量大,高、精、尖技术产品极少。
a.印度很骄傲、甚至很多中国人也很赞赏的制药工业,其实首先基本上是不遵守国际专利法规的仿制药,只能立足国内市场;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技术门槛和技术含量;原料药好些还是中国进口的。
b.汽车工业产量大,但日本合资企业:铃木马鲁蒂居压倒优势,车型老、小。也没能真正的“以市场换技术”。
图五.印度汽车销量前十:铃木(马鲁蒂)7,现代3。
c.魔笛大仙最骄傲的制造业杰作:智能手机出品(我都觉得用“制造”有点脸红,用“装配”不够郑重):中国品牌或者子品牌,零部件进口,印度组装。
d.印度出口产品构成可见其制造业结构与竞争力:“化工产品”主要包含成品油、基础化工产品;“贵金属及制品”包括金银珠宝首饰等等;“矿产品”、“纺织品及原料”不用多解释。以上,占了印度出口总量的53.8%.
图五.印度机电产品仅占出口额9.9%.
2.印度工业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无法真正有效进入国际大循环。这样也就自动消解了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
a.印度人均GDP只有中国、巴西的20%,比越南、老挝都低,比孟加拉稍高一点,
图六.中国、越南、印度、孟加拉国人均GDP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本该是其竞争的最大优势;印度又是产棉大国;基础、低附加值纺织品、服装又是发达国家放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印度纺织业有积淀、有历史,然而,印度服装出口,连后起之秀的越南、孟加拉国都竞争不过:
图七.美国棉质服装进口份额
与中国比劳动力成本优势如此大,竞争力竟然还如此劣势。
b.除去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在生产效率、研发投入、产业链完善、产业技术水平、税收负担、乃至基础设施、物流成本等各方面印度和中国差距都不会是缩小,而只能拉大。所以,印度,成不了“世界工厂”。
图八.印度制造业增加值世界第6,进口世界第10,出口世界第19。
c.魔笛选择不签署RCEP,就是为了保护印度缺乏竞争力的农业、制造业。高关税也是一道这样的“防火墙”。印度工业关起门来自玩自唱,其实反倒是最合经济学原理,最理性的选择。
图九.G20国家关税现状
二.印度成不了“世界工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一).社会革命的缺失与社会变革的不彻底。
1.印度绝大多数地区没经过真正的土地改革,没做到真正的“耕者有其田”,有很多无地农民、缺地农民(印度称为“边际农户”);同时又存在一个庞大的“大农”、地主阶级。一方面两极分化,甚至农村破产,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多多,影响甚大;另一方面,在个别改革后的地区,如西孟加拉邦,征地成本更高,农民甚至以死抗争。制造业用地更加陷入死局。
2.农民破产,变成城市边缘赤贫阶层,问题积重难返。
图十.膨胀的贫民窟
图十一.印度农村人口居高不下
图十二.连同贫民窟在内的城市化率依然较低
在印度失业率创新高的情况下(青年失业率达23.7%),如果真的某一天农民大量破产涌入城市,形成拉美那样的“虚假城市化”,人口红利恐怕会直接变成无法承受的人口灾难。
二).印度教育、妇女解放确有进步,但较之越南都有不足。更不必说中国。
图十三.印度识字率
三).政府执行能力、行政效率的低下(这是印度现行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态的必然结果)。国家物质资本积累薄弱与基础设施建设缺口巨大的矛盾。
四).特殊的视角:宗教影响。
图十四.笃信国民比例排名。(印度80%)
图十五.人均GDP和宗教笃信率的关系。
1.可见宗教影响大小与经济水平的高低呈负相关关系。
2.从主流宗教与文化的角度观察,工业化水平最高,制造业最强的国家与地区,基本上:a.都是世俗影响较宗教影响为大的地区。b.除以色列属犹太教、犹太文化以外,基本上只有基督教新教文化:北欧,西欧,部分中欧,“五眼联盟”;东亚儒文化:日、韩、新、台、中国大陆。
三.印度工业发展乃至非传统意义的“工业化”,最大的收益国是中国。
一).世人一般感受是中印关系有些紧张、又有些微妙。却不会留意,不知不觉中,印度已是中国第三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区。而且不像欧盟,尤其美国,对中国有明显的贸易摩擦与压力。
二).这种情况大概率会一直持续下去
1.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贸易需求与依存上,存在着互利的结构性差异
a.印度在国际市场上,跟中国形不成较有威胁的竞争关系。
b.印度国内工业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需求,只有中国才能最好、最有性价比的满足: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装备输出最全、而且最适销对路。
2.这种结构性差异是动态的。而且中国步子还更大些,速度还更快一些。当然中国经济发展、技术层次的包容性、弹性、冗余度都足够大,能充分、高效地满足印度的发展需求。比如:印度发展纺织服装,中国就提供纺织服装生产设备;印度升级了,做智能手机,中国就提供相关零部件、材料、设备乃至工艺……类似苏俄和印度数十年的国防装备合作,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升级,但俄罗斯永远是对印度的输出方。
图十七.注意中国(准确地说“中国”+“中国香港”)在印度机电产品进口中的比例。
3.那么中印关系的时紧张、时微妙,对这种经济关系有没有影响?肯定有。即使去除了边界争端、印度心里对中国的“瑜亮对手情结”,哪怕从减少依赖性,增加议价空间的角度,印度也会努力淡化和平衡对中国的依赖。但是,只有中国能“上下通吃”、“价廉物美”。所以,本质与趋势,无法改变。
四.回到原问题,“印度未来工业化会不会让中国很难受”?不会。应该是,挑战很少,机遇很多。
“中国为此能够做些什么”?带着印度向前发展,一直带着,类似当年东亚“雁行模式”。印度,飞不到中国前面去。
19年8月份印度工业萎缩1%多9月份萎缩4%多,连续萎缩一年就可以把印度的工业占GDP比压缩到个位数。在中国工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国邻近各个可以发展工业的国家承接中国的转移工业个个在发展,就你三哥工业在萎缩。19年第一季增长5.8第二季增长5第三季是4.6,太神奇了第一产业几乎是零增长第二产业萎缩靠第三产业增长了这:么多。
虽然在许多回答里说过了,但是还是要再次强调
卢卡申科去了莫斯科又回来了,说明还是有统战价值的,所以他依旧可以为自己的利益打一点小九九。
当然有且仅有一点而已,主要还是主子心意。
一来白俄逢独立三十年之大变革,国内动荡需要军队给他撑腰,而白俄对于俄罗斯的意义远比中亚斯坦重要,所以这个部队本身抽不得。
二来白俄本身军力非常拉胯,整个东欧可能也就是真摩尔多瓦比他弱鸡,根本派不派兵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还徒增后勤压力,就不如继续当狗腿子化身军事基地有用。
三则既然白俄出不了兵,出兵也没有贡献,那么舆论上就不如光棍点,作为政治经济上的缓冲,也凸显西方国家制裁的不合理,里子的实惠现在比白俄出兵的政治意义对于普京重要。
wait...這個地方不是割讓給蘇聯了嗎?現在屬於俄羅斯啊。
說話確實硬氣,一般來說俄羅斯也不會去打芬蘭,但是上趕著當小醜這不好吧...
還有,蘇芬戰爭主力不是烏克蘭人?
不會忘了和蘇聯簽的協議內容了吧?主動撕毀協議,美國也不會當你是正常人啊...要是俄羅斯先背刺也就算了,主動搞事情是瘋了?就不能悶聲發大財?
當領導人不用學歷史和地理?
中途岛战役……
砸盘真的太蠢了。不如死命一搏实物买下来算了。
我知道中国银行没有交割能力,但你背后有国家,捅出了这么巨额的篓子,就算不合规,国家动用行政手段肯定也帮你把实物交割了,也不至于亏300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