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凫靥裘并不是最好的衣服,凫靥裘是鸭头上的毛所制,夸凫靥裘的是史湘云,但湘云在第62回说了一个酒令: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讨桂花油。我觉得凫靥裘算是作者开的半个玩笑,同时也是史湘云借故想酸一下林黛玉,毕竟黛玉代替了史湘云原来的位置。
在古代,宝玉穿的雀金裘和林黛玉的白狐皮鹤氅都比很明显很明显比凫靥裘高档。现代人因为很难见到这些东西,故而有此一问。
我们看一下什么是凫靥裘,有种鸭子叫绿头鸭,长这样
凫靥裘就是用这种绿头鸭头颈上的毛缀成的,好看吗?肯定好看!稀奇吗?并不稀奇,因为绿头鸭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水禽,肉味鲜美,无腥味,营养丰富……
凫靥裘的视觉效果是这样的(宝琴那件款式可能不是这样,但面料就是这样的)
红楼梦是明暗两线交织的写法。比如衣着,宝琴的衣服十分高调的写,湘云说:可见老太太疼你了,那么喜欢宝玉也没给她穿。问题是既然大家都知道是贾母给的,宝琴穿又给大家看,从礼节上来说大家集体夸一下也很正常。
而且史家是最先穷下来的,湘云的好东西绝对不如薛林二人。宝玉给湘云送果子还会附赠缠丝玛瑙盘子一个,为什么?袭人又为什么敢让史湘云干针线活?这是对穷亲戚的态度,袭人为什么敢让湘云一次打十根络子(另一个打过络子的是莺儿),又让她绣扇套?而且能看出来袭人是反复多次让湘云帮她干针线活的,她敢不敢让黛玉、探春干这些?袭人连晴雯都不敢指使。所以湘云的评判标准可能跟宝黛略有不同。
贾母对宝琴的喜爱是真的吗?我想是真的,因为宝琴的名字映射了元春的丫鬟抱琴,宝琴的顶级容貌应该是元春外貌的映射。《红楼梦》里不能直接描写元妃的外貌。
但映射毕竟是映射,像毕竟不是,丫头毕竟是丫头,丫头虽然不是鸭头,但她穿的还是鸭头缝缀成的衣服。宝琴虽然认了王夫人做母亲,但她毕竟只是干女儿,在书里其实我们看不到王夫人对宝琴有什么特别的照顾,越到后面宝琴越没存在感。
凫靥裘据古籍记载,并不暖和,外耀而已,说白了只是面子货,江南官员常在微雨天穿着。它其实比较薄,没有厚实的里子。
凫是水鸟,贾母明确说是野鸭,靥是脸(头),从字面上看,凫靥就是鸭头。
(我专门查了一下,故宫里的那件凫靥裘的里子就是用月白色素绸做的内衬。过去好的衣服里子也是有名字的。)
贾母给宝玉的雀金裘高于凫靥裘,而林黛玉的白狐鹤氅高于雀金裘。《红楼梦》写的太狡慧了,可以骗普通人,但是清代那些王府贵族必然一看就知。
这几件衣服的区别除了面料有差别,最大差别在里子上。宝玉雀金裘里子是乌云豹,黛玉是白狐皮。面子和里子也是两条思考线路,细读这一回大家会发现宝玉的衣服有两个名字:雀金裘(雀金呢)、乌云豹。
为什么有两个名字呢?雀金呢是面子,乌云豹是里子。加起来叫做雀金裘。
下图就是乌云豹,它不是豹子皮,而是由狐皮(应该沙狐皮)下颌部分的皮子拼接成豹纹的皮料。看起来就很暖和厚实。
而林黛玉在这一回忽然有了详细的服装描写,她进贾府的时候都没写穿的什么衣服。
她穿着:描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穿一件大红羽绉面白狐狸里的鹤氅,她这件的面料其实也是羽毛织的,羽绉应该是真丝和羽毛的混合织物,而且表面有凸起的花纹。
而且这件衣服的里子太贵了,价值档次不但高于薛宝琴的凫靥裘,单论里子也高于贾宝玉的乌云豹,包括贾母、贾珍都不见有此档次的衣服,应该是贾府中出现的价格最高的服饰。
除了价格以外,还有一个因素值得注意,就是清代正规场合的服饰用料是有等级的。帝后至大臣命妇,冬天会穿裘皮的端罩(裘皮大衣)之类,在目前能看到的服饰里,按理说全白狐皮,是帝、后、皇贵妃、妃级别的服饰,所以这是个挺有意思的设定,细看红楼梦,包括贾母、贾珍,邢王夫人、王熙凤确实都没有用这种材料。
下面是一件龙袍(女款不好找图),里子是青白狐狸里的,白狐就是青狐,在冬季会变成白狐。
看一下,白狐和貂皮是皇帝常穿的,《红楼梦》里贾府无人穿貂裘,凤姐只戴貂帽。贾母给史湘云的是件黑灰鼠配貂鼠脑袋里外发烧的褂子。貂鼠脑袋属于碎皮了。而贾珍穿的猞猁狲皮,级别低于黑、青、白狐皮和貂。
看一下宫里记录皇帝穿衣的记录:
包括巨贪和珅抄家时,各类裘皮有几万张,但白狐皮是最少的,只有几十张,林黛玉穿的这种长及脚面的鹤氅,一件就需要几十张狐皮才做的出来。所以事实上就是林黛玉本来就已经穿着最贵最好的衣服了。
在红楼梦成书以前,盐官真的很富,有名的肥差,林黛玉可以随手给宝玉一盏宝玉都舍不得用的玻璃绣球灯。所以她的衣服不一定需要贾母再给,想像一下贾敏当年是连王夫人都羡慕的千金小姐,她的好东西能留给谁?
《红楼梦》相关的其他文章,请在我专栏里看https://zhuanlan.zhihu.com/c_1096042564402192384
荣国府里,贾母是面子,王熙凤是里子。
好人必须是贾母。坏人,不要脸的事情是王熙凤来干。
而贾母对于衣服的态度是什么?
衣着光鲜那是暴发户,半新旧的衣服才是大户人家的做派。
凫靥裘这种以鸭毛为外装饰的服装,这是不能洗的,也不会退色,只会坏。
这种衣服给嫡亲的人,其实是见外。
古代有霓裳羽衣,或作霓裳羽衣舞。
一个美丽的女子下着霓裳,上着羽衣翩翩起舞,姿态优美。
羽衣就是用羽毛装饰的衣服。
霓裳中的“霓”就是青赤色彩虹。
按照这个颜色搭配来说,比较合理的是白色的羽衣,青赤若虹的裙子。
然而,凫靥裘似乎是倒过来,羽衣是青绿色的。
这就有点不伦不类。我想这或许是作者把这里面的道理再藏深一点。
霓裳羽衣虽然美丽,但是着霓裳羽衣歌舞者,结局不妙。
这个舞蹈相传是杨贵妃跳得最好。
霓裳羽衣舞,是一种唐代的宫廷乐舞,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
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皇后周后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复原了失传200年的《霓裳羽衣曲》。
曹雪芹写书,就和汤显祖写昆曲一样,要拿着经史典籍,逐字逐句去找里面的典故。不然你就看不懂。
杨贵妃和周后,作《霓裳羽衣曲》。
杨贵妃三尺白绫死在马嵬坡。
周娥皇精通音律,能歌善舞,搜寻五代时已失传的《霓裳羽衣曲》,改订为新曲。
只可惜这个大周后,才气冲天,命短福薄,年纪轻轻就死了。
以色侍人,以舞悦人。
凫靥裘?
“那是野鸭子头上的毛织的。”
这件衣服要是给了林黛玉,只怕要伤心欲绝了。
林黛玉饱读诗书,霓裳羽衣是个什么玩意,她一定知道。
但是宝琴不知道。
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人想到。
贾母对人有看法,表面上一点不露,还要透着亲热,透着祖母般的慈爱。
这件羽衣,宝琴就受着吧,将来,你的命运你作不了主。
而贾母给林黛玉的是什么?
一件新褂子?
不是。
而是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把林黛玉捧在手心,自己的亲外孙女。
林黛玉的心思细如针,看见落花都要联想起自己的身世,何况一件羽衣。
贾母丝毫不敢流露出一丝轻慢亲外孙女的意思。这是上流社会必须坚守的面子。
在贾母的内心处,也是真的爱这个外孙女。
爱她,就尽可能给她爱,这算是贾母真正的一丝温暖。
本来想找一幅霓裳羽衣的图片,结果很遗憾,全是乱画的。只好作罢。
贾母正是因为疼黛玉,才尽所能的对宝琴好。
薛宝琴是她爹活着时候定给梅翰林之子的,第二年她爹就死了,她娘还得了痰症,也是活不久的样子。在薛家整体败落的大背景下,薛宝琴进京发嫁,整个过程中没见男方家多么热络,可以说这段婚事有些岌岌可危了。
贾母对薛宝琴有多好:明着说最喜欢宝琴,送好的大衣,暗着说要配给宝玉,最重要的是,还逼着王夫人认她为干女儿。此处为何用“逼”,就很有意思了,说明王夫人并不太想认这个干女儿。
贾母做的一切不过是抬高薛宝琴的身价,以尚未衰败到底的贾府作为宝琴的后盾,让梅家好好想想利害关系,娶了薛宝琴。
实际上是卖薛家一个面子,给黛玉铺路,薛姨妈也不傻,很快就认了黛玉做干女儿。
黛玉无父无母,住在贾府,到了嫁给宝玉时候,最好的去处就是出门右转住薛家几天,然后顺顺利利地嫁进来。
所谓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计深远也。
02.14更新-感谢大家关注,说句题外话
近期疫情蹲在家,写了篇天马行空的小说,言情为辅,搞笑为主,准备在知乎连载,欢迎大家来看看~
写刘姥姥那段,让人心酸又觉有些温情,
这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寡妇,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来过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意,帮衬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巧姐的命运改变起因,是一个比蚂蚱还小的翅膀扇动,狗儿接了丈母娘一起过活,这个事情再小不过,但对于一个封建农村老妇女来说,那是天大的喜事。
因为对于刘姥姥只生了一个丫头来说,在农村是被同情的对象,这意味老了无人奉养,古代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同时,姑娘是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的。刘姥姥再年老也只能自己苦撑,干到不能动的时候,闺女能得到丈夫许可,伺候娘的临死两天就不错了。
但是刘姥姥成了农村里少有的能摆脱这个命运的人之一 ,女婿愿意接她去一起过日子了 ,一句岂不愿意,让人想象姥姥当时的惊喜。哪怕是因为孙子孙女需要人帮手 ,但通常农村男人是宁可压榨老婆,也不愿意多这么一口饭的,这点来说, 狗儿良心其实已经在农村一般男人之上了 ,最后刘姥姥为了救巧姐付出的钱财,不可能是她一个人就做主,必然也得到了女婿同意的。
有个新家,意味着农村的平日繁重劳累体力活可以分摊一大半,照顾外孙子孙女就行,正因为刘姥姥从此有了新家,日子有了奔头,才会真心为女婿女儿一家操心,卖老脸受嘲笑也要给女儿女婿去贾府打秋风,不然她之前为什么没想起来这个亲戚,因为她不被赡养,和女儿家各过各的,当然不可能贴心贴肺为他们考虑。
红楼梦里这是一个少有的善因通向善果的故事 。有狗儿接刘姥姥过来一起过日子,才有姥姥为了后辈努力发挥余热,攀上贾府大幅度改善了生活,贾府无论是一开始凤姐的二十两,还是后来给的大堆富贵东西和一百两银子,虽然瞧不起但赈济是实在给人家了,才有人家回报以巧姐的解救。
可是如果刘姥姥没有接去和女婿一起过呢,在农村这更是理所当然的,这个勤劳又聪明的老婆婆只能最后无声的泯灭乡野,死的和其他绝户寡妇一样凄苦贫瘠。试想,农村有几个男人愿意像狗儿那样让丈母娘过来一起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