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别人怎么看,至少我认为曹雪芹是最终为《红楼梦》成书执笔的人。
贾家(甄家)与曹家的兴衰过程与背景相似得实在是太巧合了,比如甄家四次接驾,曹寅在江南织造任上也四次接驾,又比如曹家的确有两个女儿做王妃,分别对应元春与探春,等等。
且书中人物的名字也与曹家周边现实人物有惊人的重合,比如史湘云的两个叔叔名叫史鼎、史鼐,而与曹家交好曾任过苏州织造与两淮盐课监察御史的李煦便有两个儿子分别叫李鼎、李鼐。又有,书中贾宝玉曾编出耗子精的故事来打趣黛玉为“香玉”,而李煦之孙女,也是曹雪芹从小青梅竹马的小伙伴,闺名就叫“李香玉”。这不禁让我觉得曹雪芹就是将儿时曾经真实发生在他与李香玉之间的“小情趣”照搬进“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一回里了。而林黛玉之父林如海在扬州就任的就是巡盐御史,其籍贯也在苏州。。。
如果只是一两个巧合也就罢了,但这样的重合实在太多,让人不得不相信这部书就是具有曹雪芹的自传性质。虽然没有直接版权归属的证据(那个时代有几部野史小说能有完整的版权归属依据?),但曹公是这部书的最终“操刀”者这一点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
我认为曹公之所以只是提到自己“披阅、增删、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而并没有宣示独立版权有可能是因为在他之前《红楼梦》的确有个故事梗概的底本(诸如戏本子或者传说别传等)。而他自己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大量的现实素材与创作想象才得以成书(这也只是我的猜测)。但就凭“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书的主要贡献还是应该归功于曹公,这一点应该是能成立的。不过我也不赞成过多地将“曹学”附会于对于《红楼梦》文本本身的理解,在我看来这还是两门彼此关联补充但又各自独立自洽的学问。
至于曹公为什么一定要在书中提到自己,那就要联系到其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了。我认为当时作者著出此书并不是为了发表成名从而广为流传,而更像是一本极度艺术化但又仅供自己与亲友共鉴的回忆录。“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这是曹公在向与其亲近的观者们直抒胸臆,也是满含自嘲与自省的自答自问。所以他要在故事出处中点明自己。认真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自己衰颓的家族与离丧的至亲挚友们所蓄存的满腔愁闷、温情、追思,甚至忏悔,不言尽无以结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