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陆校队回到1999年,打马来亚是可以赢的,因为现在的主流判准就是看交锋,现在队伍的攻防技术都没问题。
但是打西交就不用想了。知识储备不在一个层面上。
下面的评委都是学界翘楚,你说错了就是错了,用“打平”,“收割”,“利益归我方”这种所谓的行话根本影响不了他们一丝一毫。
这个问题我还是想好好回答一下的。
我上面的回答就不删了。我上面的回答是有问题的。逻辑上不严谨。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的大陆顶级校队回到1999年参加国辩,我们到底是用当时的评委和评价体系评价,还是用现在的评委和评价体系评价。
但是无论用哪种评委+评价体系,2019年(左右)的大陆高校都不可能打得过1999年的西交校队。因为知识储备有着量级的差异。
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的队伍,可能出了庞颖、詹青云、熊浩等个别辩手的知识储备没问题之外,整体队伍上的知识储备都一般。如果有大陆的留学生,还能好一点点。但是这一条不包括澳洲的一些以本科生为主的队伍。
而大陆的队伍,01年武大之前的每一支国辩队伍,知识储备都没问题,尤其是93复旦、99西交和01武大令人恐惧。而01年之后,03年的中山就已经不如前述队伍了,而05年的电科,更不如上一届的中山。于是基本是从2001年之后,大陆高校队伍的知识储备,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退的。这期间,大概肖磊的政法和陈铭的武大,算是回了一小波血。但是这一小波,可能也就是和05的电科持平。2011年之后,基本上又是一波每况愈下。
只不过13年14年之后,大陆的比赛逐年增多,很多毕业辩手,尤其是参加过新国辩的毕业辩手频频下场比赛,导致了大家把他们和现役(这里的现役就是指未毕业)辩手搞混,因为有时候确实是掺在一起比赛的。但是剥离出这些毕业辩手,但看现役辩手,知识储备真的是不行。
所以2019年(左右)的大陆校队穿越到1999年,百分百被西交吊打。
但是提问者和当下的辩手中肯定有不同意这个结论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理念变了,辩论赛的打法变了,辩论赛更注重交锋而不是背稿子了(他们把05年之前的国辩队当做背稿子,其实心里是没数的一种表现)。判准也变了,西交拿到今天不行了。
这完全就是把现在的队伍拿到1999年,和1999年的队伍拿到现在当成了一回事。自己就先犯了偷换概念的错。
因为根本上,是评委变了。
以2011年最后一届国际大专辩论赛的结束为标志,之前的顶级赛事的评委全部都是知名学者和各领域资深专家。那时候比赛虽然被诟病为背稿子,辞藻华美,缺乏交锋。但是其实“缺乏交锋”的批评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双方已经在各自的申论过程和驳论过程中完成了交锋,而不是仅仅包含对辩这一种交锋。并且比赛中存在的客观交锋的胜负由评委各自独立进行判断。
以2011年第一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为标志,辩论赛进入了一个过分强调交锋的阶段,这一阶段,白纸裁和判准等现在辩论赛的“标准术语”开始出现。但是这一阶段处于不稳定的时期,一切以交锋为主导的理念还在众多“流派”的吵架中逐步前进。
以2013年第一届新国辩为标志,大陆高校辩论赛进入了稳定期,几大顶级赛事逐步成型,并且评委的绝大多数由辩手组成。判准原则逐渐定型,虽然几大赛事的评委组成因为某些意外事件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但是多项赛事的判准的趋向统一,其体现在比赛中,即,由之前评委各自独立总结双方场上客观核心交锋并依据各自经验常识(包括超出平均水平的专业常识)作出投票,向评委事先表明自己不使用心证,也无立场偏向,需要由场上选手通过比赛进行对比赛的交锋的重构性重述来作为投票的重要依据,并在必要时引入声称的心证。即评委不会在述票中反对辩手对于比赛交锋的重构性重述。如果评委不同意场上重述,就只能通过引入心证的形式,来结合已被重述的“打平”进行反对,而不能放弃场上重述的交锋而通过自己阅读比赛来独立作出场上“客观的核心交锋”来进行独立评判。这在顶级赛事上也并不鲜见。
我还是那句话,老国辩一直到最后一届,评委都是由学界翘楚组成,他们不可能是,更不可能声称是自己是白制裁,因为根本没必要。他们完全可以听懂双方的交锋,完全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比赛看出两个队伍的立论体系的深度和广度,看出双方发言的正确与否,并且能看出在这个基础上的双方的立论的交锋和语言的交锋的强弱和重要性排序。
而现在的学生辩手和学生评委,上来就分“专业裁”和“社会裁”,这在语言建构的意义上已经做出了评价性的区分。这种评价就是,作为当过辩手和正在当辩手的评委,是专业的,而没有当过辩手的则是不专业的社会裁。这种区分完全导致了辩论赛在走向不注重常识和知识。
举个例子,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甚至至今也不太理解“打平”的含义。不过我模模糊糊意识到这个意思就是交锋“对冲”到以至于需要评委在此引入所谓的心证。但其实说到底,每场势均力敌的比赛最终都归根结底都是评委心证的结果,否则如果有一个超越心证的标准判决规则,就不会在新国辩这样的比赛上,两个评委坐正方,一个评委坐反方述票的情况。既然如此,那之前的“打平”的自身意义(不是功能性意义)又在哪里呢?这看上去好像是套路武术的某种规定动作,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这种做法的固定化,就必然需要评委放弃使用自身常识来超越“打平这一动作”而进行直接评判,这种动作的积累,就必然使得高校辩论赛变成一种封闭的套路比赛,以至于越来越异化于真实的公共辩论。
这完全是一种自娱自乐。
辩手低估学者,认为其不懂辩论是一种没有来由的狂妄自大。
所以,当这道题和这道题的反题成为一对问题的时候,我们最直观的观察结果就是,辩论赛,已经出现了彻底的改变。
于是,这道题本身就失去了意义。但是这道题所衍生出来的意义,则令人深思。
有人说辩论环境变好了。姑且认为他说得对吧,毕竟这也是事实。但是辩论环境变好了,辩论水平没有提升,确实是很尴尬的。
反对者会说,以前平均分是60,现在是80了。其实未必,因为这个80分,也是当下的裁判和判准造成的,这个80分回到1999年,未必能得到“社会裁”的认可。所以问题在哪就很明显了。
再写,以前最高分有100(开句玩笑话,卷面只有100分),但是现在最高分可能也就90。这不是“被制造出来的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问题的本质依然是,到底什么叫辩论,什么叫辩论赛。
弄不清这个问题,99年的自由搏击到了2019年,已经变成了套路武术。
两个东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怎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