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英语世界有没有华语圈星辩国辩全辩这样规模和影响力的辩论赛事?有没有出过黄执中马薇薇这样的明星辩手? 第1页

  

user avatar   ren-huan-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2、语言隔阂导致中文辩论和英文辩论互相之间的重叠人群很小,互相之间的理解经常出现偏差;精力有限,大部分自己圈子里的精英辩手不太会了解另外一个语言圈子里的人物;

3、中文辩论门槛很低,所以鱼龙混杂,不过用最底层的极端例子来说中文辩论不讲逻辑、缺乏时局观就有失偏颇了;

4、英文辩论由于语言限制,国内大部分辩手都逐渐演化为英语水平的比较而非辩论水平的较量,比如以前我一个室友、高三过高口笔试、大一过高口口试,中文辩论院队都没进,但是英文辩论代表校队拿了外研社杯一等奖;

5、港澳台高校的中文辩论很早就开始引用奥瑞刚赛制,国内如上大也是先驱。

6、语言追根到底只是媒介,赛制、评判标准才是最终体现比赛追求的限制条件。抛开赛制说辩论,有点板球和棒球比较的意思,看上去有趣、其实没啥意思。

以前看过很多届外研社的决赛阶段视频,抛开语言来说,真正有交锋的好比赛也很少,而且深度都很浅,估计和准备时间过短有关系吧。就本科生来说要讨论许多时事问题,能摸到皮毛就很好了、入木三分要求太高了。


user avatar   hellozb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向在知乎潜水,这次处女答吧。我就是前面的人说的“大表哥”,自认是国内英语辩论圈里国际交游最广泛的吧,所以就拿这个当科普贴了。计划先回答一下题主,然后介绍一下国内外英语辩论的情况。先挖坑把想说的结构捋一下,然后会慢慢填。

  1. 为什么题主搜不到?全球都在用什么形式辩论?
  2. 辩手们的出路是什么?有什么明星辩手?
  3. 英语辩论和华语辩论语境的巨大区别
  4. 我了解的国内英语辩论圈
  5. 亚洲的英语辩论
  6. 澳洲的英语辩论
  7. 欧洲的英语辩论
  8. 北美的英语辩论
  9. 其他

OK,开始吧,挖了大坑,争取今天能答多少答多少。

20160207 开贴,写了12两部分

20160209 更新主要是第3部分,然后再次更新添加了ICC的故事

20160210 修改一些笔误以及增加引言

引言:这个答案希望传达什么信息?

这个答案已经在我的微信朋友圈引发刷屏,谢谢大家支持我写这样一个答案。但是我觉得有不少人已经把我的意图理解拧了,所以以正视听,我把我的中心思想整理如下:

  • 我从2006年开始接触英语辩论,见证了中国英语辩论发展的许多重要里程碑。但是这个活动因为门槛高(语言和知识),而且和中文语境里的很多常规冲突极大,所以一直是一个小众的活动。但我希望能为这个群体发声,让大家了解我们在做什么。希望这个回答成为这个契机。
  • 本答案不是在抨击华语辩论!我在朋友圈中也在说——中文辩论与英文辩论殊途同归。不论中英文,高段位辩手显然逻辑和知识都会有所建树。但同时我觉得辩论最重要的收获就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我比别人聪明因为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的无知。我相信不论中英文辩手我们都能产生共鸣。我们辩论都是为了追求“真理越辩越明”的思想,都是为了提高自己,减少无知——所以我们其实都是一样的。我拒绝任何人曲解我的文章制造中英文辩论的对立。如果大家发现我文中何处不妥有制造对立之嫌,请告知,我乐意修改。
  • 但我抨击中文语言环境带给人们的表达与思想的桎梏!比如下文五百万秒的那个例子,有人觉得我是打击了中文辩论。这并不正确——那我为什么还要写英语辩论里有辩手告诉我“停止计划生育就能实现社会和谐”?一个人做得不好,不能代表一项活动不好,但是如果在中国不论中辩还是英辩的初学者都不善分析,甚至不愿意分析,而是简单粗暴地把自以为然的武断的言论用耍花腔的方式展示——那么我认为这是语言八股带来的问题。
  • 我认为议会制辩论赛制是一套非常成熟的体系,而其中英式议会制辩论是一种非常好的赛制。我没有办法比较或者论证什么是“最好”的赛制,但是议会制辩论有很多的好处,比如即兴辩论而且准备时间短,所以逼辩手必须知识储备足;裁判和辩手有一套统一的话语体系,避免辩手学习过程中的迷茫。所以我信任这样的辩论体系。
  • 那是不是所有的英语辩论赛制都好?并不是,比如我认为在中国推广英语的美式Policy Debate以及Public Forum Debate是水土不服的,可以说南橘北枳。这一点我暂时在文中还没有展开,但是我在讲中国的英辩历史与美国的辩论时会讲一讲。不过既然评论区已经有人在质疑,那我先简单说说——1)在中学生推广PF辩论缺乏美国学生英语母语的土壤,PF和Polilcy Debate是看重证据evidence的辩论形式,在语言不精的情况下,所能表达的信息量受限,所以远没法达到这样辩论形式应有的高度,类似的例子是喜欢学美国的日本曾经进行的大学英语Policy Debate的失败尝试;2)美国一赛一题或者一赛季一题建立在每队都拿出大量时间精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的前提下,所以即便辩题相同每队的立场不同,大家不同的两队组合做正反方就能打出完全不同的辩论(比如辩题是控烟,每个队都准备不同的正反方策略,比如A队是“用加税控烟”,B队是“宣传教育”,C队是“立法全面禁烟”,那么不同的队伍组合就是不同的辩论),但在中国孩子课业紧张的前提下,往往大家都只准备了泛泛的内容,于是造成了一个辩题,不论谁打谁辩论都差不多,一赛一题每轮对别人重复同样的写好的辩论词,大大削弱了辩论的意义;3)基于以上,PF是重准备重证据的比赛形式,所以最终谁会获胜呢?那就是考验谁准备的论点更好,谁的辩论词写的更好——可是谁在写呢?孩子的辩论成绩往往成了教练写作水平和孩子背诵水平的较量——临场见招拆招的随机应变能力却是大打折扣的;4)第四点是PF辩论赛的裁判——空有老外却没有几个真正懂辩论的人那是没用的,所以见过PF以外的辩论形式的中学辩手跟我们吐槽PF辩论时只有一件事——水裁水裁水裁,而且同一机构每年搞的所谓“哈佛辩论营”也是跟哈佛没啥关系只是租哈佛场地的草台班子。(欢迎围观评论里PF辩手自己的留言)所以我不支持在中国进行英语的PF公共论坛辩论。我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我不是反对有人借辩论营利,我只是认为收钱要办实事,吹得太大而什么都做不到就不好了。
  • 那我对中辩赛制的看法呢?我认为,虽然中文辩论与英文辩论这两个大概念殊途同归,但是目前的中辩赛制问题不少。比如我下文提到的草根级别辩论赛裁判观点难于统一;比如类似PF辩论准备时间过长导致的辩论变成写稿能力的对抗而非临场智力的对抗(但起码大家一般都还是自己写稿);比如传统辩论赛制自由辩论环节虽然观赏性好但是速度过快,导致论点短小、分析受限;比如受中文语境的影响辩题的措辞偏模糊,方向重概念探讨轻时政讨论等等。因此我认为中文辩论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中文辩论在赛制创新和话语体系建立上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实际上,我认为目前中文辩论的环境是在提高的,奥瑞岗赛制的引入(实际上就是美国的政策辩论赛制的一种)一来说明中文辩论群体自己也意识到赛制创新的必要,二来说明中文辩手乐意从别人的经验中进行学习借鉴。不论你说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师夷长技以自强,这样的学习都会让自己提高。如果中辩的辩友有需求,我也很愿意尝试和中辩的辩手一起把英式议会制辩论进行更好的本地化,帮助大家尝试更多不同的赛制。
  • 归结起来,辩论就是辩论,赛制是辩论的形式,语言是辩论的媒介。不论中英文都只是用不同的语言媒介进行的辩论,所以我没有偏好;但是我认为制度或者赛制是极大程度决定了辩论这项活动的侧重点和意义的,所以我们必须有对制度的探讨。
  • 当然我也承认,术业有专攻,我对中文辩论的参与相对较少,所以有些观点可能有偏颇之处。我十分欢迎大家一同探讨,请尽管批评我错误的观点——这也是我在辩论课上常和学生说的原则:在辩论里,没有人是老师,没有人是学生,没有谁该听谁的长幼尊卑,只有“有道理”或是“没道理”。有道理的话值得听信,没道理的则活该反驳,所以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以及你反驳我的权利。真理越辩越明,没有反驳和辩论空间的语言暴政,不正是我们共同唾弃的吗?否则我们研究辩论干嘛?

1. 为什么题主搜不到相关信息?全球都在用什么形式辩论?

因为对于英语国家而言,没有“English Debate”只有“Debate”,所以你搜English Debate是搜不出什么有意义的信息的,但是你要是搜Debate,那么你会搜到所有的和辩论相关的东西,从presidential debate到日常用语里谁提到了“辩论”这个词——所以这样没法搜到有效信息。

怎么样搜学术的竞技性辩论的内容呢?请搜具体赛制或者比赛名称:比如

英式议会制辩论(全球最流行的赛制,四队制,正反方各两队,每队两人,有POI)British Parliamentary Debate或者比赛如WUDC(World University Debating Championships),EUDC(European University Debating Championships),AsianBP(Asian British Parliamentary Debating Championships),USUDC(US University Debating Championships),OxfordIV(Oxford InterVarsity),Cambridge IV(Cambridge InterVarsity),YaleIV(Yale InterVarsity),Hart House IV(University of Toronto Hart House),国内的FLTRP Cup或者CDA(China Debate Academy)等等

中学世辩赛赛制(正反方各一队,每队三人,有POI)WSDC(World Schools Debating Championships),国际大赛就是WSDC本身,地区小赛也不少但是搜WSDC就能找到

亚洲议会制(正反方各一队,每队三人,有POI)Asian Parliamentary Debate,主要是UADC(United Asian Debating Championships),每年亚洲上半年的辩论基本都是这样的形式,所以搜到亚洲的辩论赛,如果在上半年的都基本是Asian Style,比如Ateneo IV,SMU Hammers和国内的Canton IV(国内唯一的Asian Style比赛)等。

澳亚赛制Australs(正反方各一队,每队三人,没有POI),是来自Australasian Intervarsity Debating Championships的赛制,大赛就是Australs,澳洲和新西兰上半年的比赛基本都是Australs。

北美也有很多BP以外的其他赛制,但是我和BP圈比较熟悉,剩下的比赛了解不多。

美式议会制辩论(正反方各一队,每队两人,有POI)American Parliamentary

美式政策辩论(正反方各一队,每队两人)American Policy Debate

公共论坛式辩论(正反方各一队,每队两人)Public Forum Debate

林肯-道格拉斯式辩论(一对一个人赛制)Lincoln-Douglas Debate

等等。

实际上全球都在用的赛制主要是英式议会制BP,亚洲上半年用Asian下半年BP,澳洲上半年Australs下半年BP,非洲主要是BP,加拿大主要是BP,但美国赛制的地域性区别较强。美国的辩论圈子很有意思,卖个关子后面讲北美的时候再说说。

在这节的最后,讲一个井底之蛙的故事。故事从我清华学长那里听来,他们当时作为外研社杯的优胜队,获外研社资助去加拿大温哥华UBC那届世辩赛。他们在比赛报道注册的地方排队,前面是英语母语的辩手。外国辩手看到亚洲面孔就问学长是哪里来的,学长说中国——高潮来了,外国辩手特别惊讶,表示两个看法:一,原来中国也辩论啊!二,如果中国也来参加世辩赛了,恐怕朝鲜马上也要来了吧。

2. 辩手们的出路是什么?有什么明星辩手?

似乎前面的答主提到出身Oxford李绳武Shengwu Li的居多,但实际上同时期还有个圈内认为超级男神的人物是澳大利亚Monash毕业的Victor Finkel。英国和澳大利亚是盛产明星辩手的。最近十年亚洲辩手里认可度最高的大神级明星是菲律宾Ateneo毕业的Sharmila Parmanand,以及新加坡NUS的Imran Rahim和Robin Teo。

实际上全球Debate Community只要你辩论混几年就会把明星辩手认个全。但是这样圈内的明星和上电视所以在公共视野里出名的明星有着极大的不同。我个人认为辩手,尤其是西方世界里的辩手,其实无所谓公众人物的明星效应,因为没有人是希望靠辩论出名,而是都在用辩论锻炼沟通能力和知识储备以及思维深度,以期在自己的人生发展上获得成功。

我认识的顶尖辩手们,在政治界、法律界·、咨询业等行业就职的非常多。因为正如上面有答主说到的,辩论这些行业关系巨大。有很多欧美辩手加入辩论的原因就是希望从政,然后辩论完毕业后就开始给议员做沟通的智囊或者撰稿人以积累经验将来自己精选议员;也有不少辩手用口才去做律师,赞助了好多年澳亚的律所Russell McVeigh据说有一堆Ex-Debater所以才那么有兴致赞助辩论赛;还有之前提到的Victor Finkel,毕业了以后进麦肯锡。

当然,回到题主的问题:其实国外的辩论圈子的影响力要远比国内华辩强得多,正因为辩论有着强大的“校友网络”。学长学姐都是各界大牛,所以就算不以辩论界的名义出现,但是事实的影响力非常可观。

讲个从男神牛津Alex Just那里听来的故事:好几年以前Oxford Union曾经举办过一个活动,邀请成员和卡扎菲卫星电话辩论,联系到了卡扎菲办公室,人家同意让利比亚的安全人员带着卫星电话到牛津活动现场,在活动时现场有安全人员拨通电话辩论,以避免卡扎菲位置暴露被西方国家袭击。结果活动开始之前,利比亚的安全官员到希思罗机场的时候被边检拦下来拒绝入境。Oxford Union急了,主席给前主席打电话,前主席给学长打电话,学长再找学长的学长最后电话直接打给了英国的外交部长,部长直接知会了希思罗放行。

如果辩手的出路是这样,也就没有必要去当娱乐人物了。

我们在国内培训的辩手,因为沟通能力好,有许多在面试里脱颖而出职场表现出色的例子。实际上英辩圈里最经常进入公众视野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中英兼修而且表达能力出众,比如央视国际的记者韩鹏,或者曾给央视MH370做直播同传的翻译宋歆怡。

我认为,国内辩论技能本身无用,而娱乐化以后才能让大家认识辩论,这实际上是挺悲哀的。中国其实非常缺能和西方有效沟通的人才,西方也缺能有效理解中国人思考的渠道。在中国的英语辩论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比如和谐社会这样的概念,其实说Social Harmony对于老外们是完全没法理解的笑话概念,但是在西方的政府治理当中有Social Cohesion的概念与中国的和谐社会观点非常类似。如果中国的翻译和外交能更好的理解西方的政治与辩论语境,那西方和中国的不理解能消弭不少。

3. 英语辩论和华语辩论语境的巨大区别

我认为辩论不论语言文化都是相似的,但是中国的传统语境给中文辩论带来了非常大的障碍——平时大家太喜欢说话假大空了,以至于说真话和讲逻辑都出现了功能性障碍。英语辩论更重视实质而非形式,而太多中文辩论的辩手,尤其是初入门的辩手,都太重形式,尤其是表面的语言。

管中窥豹地举个例子,我知道未必恰当,但我觉得还挺体现很多人的思维方式的。我几年前在北大的英语辩论社Speech Crafter和社里老辩手一起面试新社员,面试完我们聊天的时候另一个面试官告诉我,他面试了一个自称一直在进行中文辩论的同学,面试的问题是“北大进出校门要求登记身份信息的利弊如何”,他的回答让大家都出乎意料——没有讨论隐私权问题、没有讨论学校的权利的边界、没有讨论大学的原则应该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没有讨论人流对大学的干扰、或者人流带来的安全隐患,而是说:每个人需要五秒钟,如果有一百万人进出北大,就是五百万秒啊!五百万秒啊!五百万秒啊!面试官问他,五百万秒又如何?他说,那可是五百万秒啊!面试官说,可是每个人五秒只是很短的时间,而一百万人的每人五秒没有加和起来的逻辑意义啊,又不是一个人花了五百万秒,更何况这时间带来了安全和学校的清静。所以面试官让他解释他为什么觉得五百万秒很重要。他说,那可是五百万秒啊!

说出“五百万”看似是个惊人的大数,似乎很有重要性。可是究竟重要在哪里?英辩的辩手会说:So what?


英语辩论和中文辩论讨论的根本不是一个话语体系。西方辩论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框架。以一般的BP辩论而言(美国的Policy Debate和Public Forum放一边,我在美国部分再说),西方意义的学术辩论是一个“Legislative Debate”即立法性辩论,所以辩手是在Role Play角色扮演,假装自己在parliament议会里,讨论一项立法议题motion。最常见的motion是政策辩题Policy Debate比如This house would abolish capital punishment,本院将取消死刑。或者是价值观辩题Value Debate,但Value Debate又分比较性辩题Evaluation Debate比如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conomic development本院认为环境保护比经济发展更重要,或者Statement/Fact Debate事实辩论(即讨论一个命题是否为真辩题,单方面而不需比较)像是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the free-market does not make people free本院认为自由市场并不让人们更自由。

这样三类辩题在分析上要求是极不一样的。比如政策性辩题要讨论一个政策是否符合道义(Should or should not do),是否可操作(Feasible or not),以及是否能有效(Effective or not);价值观辩论需要构建价值观的评判标准Criteria,如果是比较性辩论就要套用Criteria研判哪一方更优,如果是事实辩论就要用criteria来评判议题是真True还是假False。

相较之下我感觉中文辩论在这方面是很不成熟的,虽然近年来我看到了越来越多中文辩论中运用西方式辩论的原则的尝试,以及中文辩论辩题从飘渺派的文字游戏向更现实的议题过度的趋势,但是往往辩手辩论的时候还是以文字游戏与气势为擅长。我没有系统了解过现在的中文辩论,所以就不在这里妄下判断了,希望有更了解华语辩论朋友补充或者批评。

仅举一例,美国的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一直尝试在中国推广中文BP,我听过许多参加过的英辩裁判向我抱怨:一方是学过英辩BP辩手用中文,说“对方提出的政策没有可行性,因为一二三四”,一方是中辩的辩手,回应道“尊敬的主席大人,尊敬的对方辩友,毛主席曾经说如何如何。和谐社会是我们一贯的追求。”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裁判就快自杀了。


当然我举的仍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我承认很多段位比较高的中辩辩手知识和逻辑是非常清楚的,但是普遍的情况我觉得并不乐观。因为辩题与赛制的风格和裁判的作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回到辩题的问题上,我上面举了的三个例子都是很老的经典辩题了,往往实际上你在英辩的比赛里看到的都是最新时事相关的问题——因为出题的时候,公认的认识是要避免老辩题——老辩题是所有人都研究过的,正反方不是在辩论,而是比谁研究得更细知道的前人的想法更多;新辩题虽然背后的逻辑和关键论点会和老辩题有相似,但是需要用来支撑辩论论点的知识是新的,所以具体的逻辑和具体分析师不一样的。所以挑战的不是辩手背的能力,而是看到新辩题以后自己的分析能力。

如果明天有一个新的震动全球的而且有可辩性的事件,那么后天可能就有有辩论赛里讨论这件事。今天是2016年2月7号,目前国际辩论圈关注的问题包括欧洲难民,美国大选,中东和非洲的恐怖主义和战乱,经济方面的TPP等等。比如因为欧洲的难民问题,现在的比赛很可能会出像这样的题: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the European Union should impose a mandatory quota on each country for the number of refugees they should accept. 然后不仅辩题新,辩论时从辩题公布到辩论开始只有15分钟的准备时间,所以大家必须平时有非常好的知识储备,并且能够随机应变,才能把握好每一道辩题。再举个例子,2010年我在土耳其Koc世辩赛上,有一道题是“THW prosecute communities for complicity in honour killings.”大部分人都猜测这道题出题原因是几周前英国一个穆斯林家庭父亲杀了自己的女儿,媒体报道称原因是女儿和英国本地人恋爱,父亲收到社群中周遭人士和阿訇的压力要捍卫其家族和社群的“荣耀”不受外族人的玷污,所以进行了“荣誉谋杀”。当时在场的中国队几乎没人知道什么事“Honour Killing”更别说赢下辩论了。

国际上最好的辩手会下功夫进行“Matter-Loading”即储备大量的知识,这一点我最佩服的是之前提到的Imran和Robin这对搭档,可以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别人查Almanac的才能知道的内容他们了然于胸。所以才能把精力花在梳理辩论中的逻辑思路上。

总之在议会制英语辩论的世界,辩题新而又丰富,赛前准备时间短,比赛中看重辩手之间的立论出招与驳论拆招,所以推动着辩手求知识,懂逻辑,现场见招拆招。如果你去听一场世辩赛决赛半决赛级别的比赛,只要你能听懂,你会感觉惊心动魄环环相扣而且信息量无异于在大学里上了一个学期专业课。

留言中有人质疑我上面这句话,所以解释一下:

  • 一来,“无异于”很明显体现出这是一句比喻。
  • 二来,原话不是我说的,我和很多debate coach交流都是这个意思,比如后面会提到的已故Vermont教授Alfred Snider和康奈尔现任辩论教头Sam Nelson。印象中他们的说法是“It is like joining one semester of seminar in university.”虽然原话我也没法确切记得了,但大概是这样的。
  • 三来,只要你听力水平足够的话,欢迎你随便找一场近年的世辩赛决赛听一听,比如我推荐2012年马尼拉世辩赛决赛Monash vs Oxford vs Stanford vs Sydney的那场“This house supports nationalism”,如果你能领会到他们分析中的细节(Nuance)那么恐怕会和我的结论一致。

与之相比,中辩传统上往往注重表演性和观赏性,所以数日甚至数周前公布辩题。重准备材料,结果反而导致很多辩手过于看重自己所准备的材料,而非在现场和对方的见招拆招。

此外,许多初入中辩的辩手接触到的辩题也并不是很多紧密关联时事并且有很明确背景的辩题,而是一些传统的价值观辩题,比如“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中文的语境使然,语言中不喜欢直白而喜欢意境,所以“万恶之源”是个比喻,但“万恶”是什么?“源”以何种形式导致“恶”的结果?结果辩论成了定义的辩论。英语辩论中一般情况下对于定义的要求比较低,大家关注的是在正反双方共同认可的定义下进行论点的交锋。

当然,还是要有个disclaimer:其实殊途同归。我不是批评中辩这个活动,高水平的中辩辩手也是既有知识面、又有逻辑、能准备好也能随机应变的。但是由于中文语境所限,一知半解的辩手或是普通人都容易走进许多坑。如果有人有不同意见,欢迎提出,我也乐意讨论不同的看法。


为什么我说裁判作用也有很大区别?英辩里裁判的定位和选拔是有明确的体系的,而中辩中往往会有不少缺少辩论经验的嘉宾裁判,因为名气与社会地位而参加辩论裁判。几年前英辩体系里也有这个问题,比如十年前的外研社杯辩论赛里会有参加惯了英语演讲比赛的英语老师裁判时以“英音发音标准”为由判胜负;还有2011年第一届China Open时我是仅有的几位特邀评委之一,除了几位特邀评委,剩下的评委基本都是英语说得利索就能当主裁了——这时候天知道裁判判胜负的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英语辩论里对于裁判的定位本来是非常明确的,上面的情况是严格要求避免的——裁判的基本要求有两条:

  • 一来不许带有既定的立场(白板原则Blank Slate,拉丁文Tabula Rasa)。裁判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评判比赛,比如裁判不能因为自己无法接受安乐死,就在“本院将把安乐死合法化”这样的辩题永远投票给反方;或者裁判不能因为自己是一个中东问题学者研究过伊朗问题,就把票投给和自己学术意见一致的队伍。上述两个例子,前一个是偏见Bias,后一个是专业知识Expert Knowledge。两者都错误的原因是,裁判必须要对比场上队伍的表现并得出结论,前例中支持安乐死的一方可能比反对安乐死的一方分析得还要更到位,所以bias会影响公平。同理后例之中,与裁判专业知识一致的一方也学徒有其表口号喊对了,但是分析漏洞百出,对方也许反驳得非常透彻,这时专业知识可能也阻碍了评判。
  • 二是裁判必须是有基本逻辑基本常识的中等智力的人(Average Reasonable Person或者Average Reasonable Voter)。有基本逻辑所以能发现辩手前后矛盾;有常识所以能发现辩手瞎说,比如如果辩手说“朝鲜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或者“埃塞俄比亚无核化进程是国际社会关切的问题”或者“吸烟降低肺癌发病率”那么裁判可以不予采信。这一条原则同样也是为了保证裁判的公平性,否则能采信什么样的论点就没有标准了。

针对上面的AVP原则中 “逻辑”的部分来举个栗子,是很多年前我裁过的一场辩论:本院将废除计划生育政策。

正方一辩:废除计划生育啊,社会和谐啊,好啊好啊特别好啊。

反方一辩:保持计划生育啊,社会和谐啊,好啊好啊特别好啊。

在这时候两边的逻辑都是飞翔在天际的,为啥废除或者保持计划生育,就能实现社会和谐?

正方二辩:废除计划生育啊,父母想生几个就生几个,心里倍儿高兴啊,全民高兴就社会和谐啊,好啊好啊特别好啊。

反方二辩:保持计划生育啊,人口增长少啊,人均社会资源多啊,生活过得好就社会和谐啊,好啊好啊特别好啊。

这时候两边的逻辑都更严密了一点,不再是“废除->和谐”,以及“保持->和谐”,而是“废除->随意生->高兴->和谐”和“保持->生得少->生活水平高->和谐”。


但是然并卵。这个逻辑仍然是很浅薄的——因为凭啥废除以后就随意生啊?凭啥随意生就高兴啊?凭啥高兴了就和谐社会啊?还有,谁来说说和谐社会是什么定义?是全社会人民都高兴还是全社会人民都有钞票?抑或是既有钞票又高兴?那到底是应该支持反方的钞票更多还是正方的高兴更多?

那么就引出了更关键的问题——正方反方谁证明得更好?实际上这时裁判心里是想死的,因为正反双方都没有说对方为什么不对,所以只是在自说自话而已。

裁判最终的职责是什么?英辩里我们认为,裁判是用“全面的判断”(Holistic Judgement)来比较(Compare)各队的发挥进而得出结论的。换言之任何一个单一的问题都不是绝对的决定性的问题(No automatic win/loss),比如不能因为忘了下定义就直接判负——即使这队真的输了,那也应该是因为整体表现与别的队伍有差距。辩论裁判不做绝对的判断,比如正方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而是进行相对的判断,比如正方比反方好在哪里。

这个Holistic Judgement在理论上包括辩论中的一切,但是一般来讲裁判会需要重视的是各队的“贡献”(Contribution,即各队的论点对辩论的发展和深化起到了多大的推动作用),“交火”(Engagement,即一方有没有对对方的对应论点进行反驳和比较),“辩手职责”(Speaker Role Fulfilment,即完成按照规则每位辩手有一系列需要尽到的职责,比如BP中正方一辩Prime Minister必须下定义,正反方下院第一位辩手Member要拓展辩论Extension),当然也包括POI表现,表意的清晰程度Clarity等等。

在上述的裁判框架建立以后,我会告诉你在英辩中当好裁判比当好辩手要麻烦好几个数量级——当好辩手你只要去辩论就好了,当裁判有着一套严格的选拔体系。以世辩赛为例,世辩赛初赛阶段有9轮小组赛,然后排名最高的才能晋级决赛圈的八分之一决赛等等。初赛每一轮公布辩题以后,不同队伍与不同裁判被分组进各个房间辩论,辩论结束辩手就没事了,但是裁判要讨论并达成一致(consensus)才能提交结果开始现场点评,点评结束后辩手会填写裁判反馈表给裁判打分(Feedback)。有一些比赛裁判之间也会互相打分提交。这些Feedback会直接交给裁判长,由裁判长审阅,确保裁判能够进行高质量的评判,不合格的裁判可能会降级成无投票权的trainee。

不仅如此,在辩手晋级决赛圈的同时,裁判中得到反馈最好的也会晋级成为有资格参加决赛圈评判的裁判。世辩赛每年全部裁判一般有超过400人,在决赛圈会留下50到80名裁判不等。进入决赛圈以后,裁判长们会监督每一场比赛并继续淘汰裁判,直到留下最受尊敬的裁判进入总决赛。(不过总决赛裁判其实没什么竞争性价值,因为往往裁本届决赛的人会是本届的几个裁判长和下届的几个裁判长,所以单纯通过竞争进入决赛裁判席的并不多,但是裁判长也是一个通过竞争才能当选的职位)


我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中国在世界辩轮赛里走得最远的裁判,2012年马尼拉世辩赛我是公开组(英语母语组)半决赛评委,2013年德国世辩赛我是EFL组(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英语作为外语组别,是Open/英语母语和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组之后的第三组别)决赛裁判,还担任过是亚洲两个洲际辩论赛AsianBP和UADC的副裁判长以及决赛裁判。所以我相信我对裁判工作和裁判组织还是有一些发言权的,我总结,英语辩论中裁判体系有着以下的的作用:

  • 裁判feedback的作用避免了裁判主观性的滥用

因为裁判会得到辩手的feedback,所以裁判不能随意裁决。辩手和裁判都要遵守上面的价值观。最受认可的裁判要能被正反双方信服。虽然这样的制度对于裁判非常困扰,比如一队非常自以为是的新手可能完全不听裁决只要输掉比赛就投诉裁判,让裁判很受打击。但是即便如此至少裁判不可能随便根据自己的个人观点来裁比赛了。如果裁判点评说“我不支持正方的观点,因为同性恋太恶心了”那么裁判活该被投诉。因为裁判必须对双方进行对比评价,辩手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来投诉裁判,只能根据裁判在点评中的分析过程的错误进行投诉,因此实际上在互相挑错的过程中,辩手在促进裁判的提高,裁判也在促进辩手的提高。最终的结果是,裁判和辩手会建立统一的话语体系——也就是上面说的裁判的原则成为所有人都能遵从的逻辑。

  • 裁判择优的体系保障了辩手在体系中获得评判的一致性

在话语体系一致的前提下,辩手就可以不断地从裁判获得反馈,并了解到如何提高自己打败对方说服裁判的能力。(自动控制上说这就是一个负反馈系统)

再这样的前提下,新辩手加入以后会很快明白自己的角色。而不是开始迷惑。即便裁判的判罚有细微的差异,但是大原则的一致性能够帮助辩手提高。

如果做不到这个一致性会有巨大的负担——我们这些年遇到好多次的一个现象是,有一些大学辩论社学长带着学弟学妹去参加IDEA系列的比赛,比到一半学弟学妹已要求退赛,问为什么,他们说:每一轮裁判的标准都不一样,第一轮说我没下定义,第二轮说我定义太多,第三轮说我语速太快,第四轮又说我语速太慢。这样的时候不仅很难让辩手提高,反而让人对辩论失去信息。

再举一个无从考证的例子,说说裁判个人判断对于辩论结果的影响:2007年某国内英辩大赛决赛辩题是“中国应该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当时裁判席约一半是辩论裁判,另一半是嘉宾裁判(其中不乏外交部等部门任职的嘉宾),记得结果是裁判无法统一意见,结果投票时正方一票惜败于反方(好像是9:8)。虽然无法考证大家投票的原因,但是我确实听到国际评委议论嘉宾评委们不愿投票给与现行国家政策不统一的正方观点。

如果个人看法或者个人的社会地位成了裁判过程中重要因素,那么辩论就不再是辩论了,而是一个用抽签选择裁判的方式决定辩论结果的赌博问题。

不幸的是,无法理解这个统一价值观价值的人们往往不在少数——英辩里我见过很多学校和IDEA合作的原因就是盲目崇拜美国人,以为他们经验足水平高(这是个典型的逻辑谬误,叫做Appeal to Authority,即盲目相信权威是全能的。美国人英语说得好不代表辩论组织得好。还有一个例子是在高中搞Public Forum Debate的所谓National Forensic League China美辩联,经常误人子弟,实际是搞留学的商业公司狄邦在运营,但还是很多家长迷信)——结果好多参加了不少IDEA比赛或者美辩联的PF debate的人再来参加其他比赛感觉如同再造;我也见过很多基层的中辩辩论赛随便邀请各教授啊学长啊就直接开赛,然后赢的人不知怎么赢了,输的人不知怎么输了。在这个层面上,因为英辩的community比较小,问题反而相对比较小;中辩因为民间的兴趣不小,基层比赛多,基层好裁判不好找,所以反而更容易受这个问题的影响,也更容易让初入辩论的辩手因为裁判的个人偏见或盲目自信或妄自菲薄。

诚然,我再次强调。我对中辩群体了解并不深,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

既然讲到裁判,就要讲讲裁判长的职责。议会制辩论比赛最终要的职责就是裁判长。一来他们会亲自裁比赛;二来裁判长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设计适合辩论的辩题。什么样的辩题好呢?一来要有可辩性(Debatable),二来要避免歧义保证明确(Clarity),而且往往辩题需要新,美国政策辩论会讲究话题性(Topicality),在国际辩论赛上也要考虑对于外语辩手的友好程度(ESL/EFL friendly)。其实这些原则中辩和英辩是一样的。

可辩性相信很容易理解,但是这一点在中国语境里经常会受到一些干扰,这点中辩英辩恐怕都是如此。很多非常可辩的题目,因为文化的问题或者政治因素导致大家会避免讨论。英辩传统上认为既然边路既有正方又有反方,所以辩题百无禁忌,但是在中国选用辩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大家顾虑重重。中辩的情况我没有那么了解,但是我感觉因为中文语境中避免直接对抗的习惯于政治敏感的环境使然,所以缺乏对社会时政热点的探讨,辩题以飘渺派的哲学命题为多。

外语辩手友好程度是一个语言问题,所以就不展开了。这在中国搞英辩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出题时必须尽可能把复杂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否则经常闹笑话。不得不说的是中国人读死书看字面意思的能力很强,经常有辩手看到Capital Punishment说是资本惩罚,看到domestic violence说国内暴力。所以我们在国内出英辩辩题要比在国外比赛出题多考虑一步——如果辩手想歪了会怎么理解?

辩题新这一点,我在上文已经说过了,所以不再赘述。总之新辩题比旧辩题更有挑战性也更能体现辩手的辩论水平。不过这里一定要提到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表哥没事裁比赛裁烦了就去玩票辩论一次,然后就参加了2012年的ChinaBP,小组赛第一杀进八分之一决赛,辩题是“THBT hate speech against religions should be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crime prosecutable by ICC”。不理解辩题的辩手请自行google,注意一定要google,不要百度,不要百度,不要百度!高潮来了,Opening Government是一组经验不很丰富的辩手上来下定义说——ICC是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所以“仇恨言论”应该被“国际商会”起诉。表哥是Opening Opposition,直接懵逼了啊,按照一般套路进行了反击,说明了ICC是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但是论点没有足够打动裁判,于是爆了比赛最大的冷啊!比赛完手贱百度了一下ICC,第一个搜索结果就是“权威”的百度百科上的答案——ICC=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实际上大家现在在百度上搜ICC结果仍然是这样)。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要在辩论准备时间违规偷偷上网查资料,更不要用百度查资料。

重要的事情说三辩:

不要用百度查资料

不要用百度查资料

不要用百度查资料

ICC一般指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CC一般指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CC一般指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我想着重说的是Clarity的问题。我认为这一点上中辩和英辩体现了巨大的差异。

我之前说过,英辩对定义的要求并不高,因为英辩不希望辩论的争论在于定义,而是在辩题聚焦的内容本身。比如英辩可以有这样的辩题:This house would give immunity to dictators in exchange for their resignation,即本院将给予独裁者刑责的豁免权以换取其退位。这个题是在利比亚战乱期间被设计出来的辩题,虽然文字简单,但是这个政治逻辑很有意思,正反方都有许多论点。immunity是豁免权,dictator是独裁者,in exchange for是交换,resignation是退位。这些词并没有多少歧义,所以容易进入实质性讨论。

但是中辩却经常因为中文语境带来的歧义以及定义之争——除了上面说“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随便再举一个如随手搜到一个“性交易合法化是/不是国家进步的表现”,以英辩的角度看这里有许多问题,比如:

  • 什么样的“性交易合法化”?是阿姆斯特丹式的只能在红灯区交易的?还是地毯式的不限制地域的合法?性工作者是否需要体检、登记、获得执照?
  • 什么是“国家进步的表现”?什么是“国家进步”?经济是标准?还是文化是标准?什么是文化进步的标准?

这时候辩论很容易陷入死结(Deadlock/Gridlock)——比如正方说,在一个以民主人权为标准的性别观念也平等的国家,进行阿姆斯特丹式红灯区的性交易,是对人性解放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反方可以说,在一个亟待经济发展的性别歧视存在的保守国家,随意放开性交易,是对女性的物化与商品化,是社会退步。这样的辩论是没有意义的。

诚然,在上述状况里,好辩手仍能打出精彩的辩论,比如正方可以以最差情况(worst case scenario)为基准,拆掉反方的立论,并阐述即使在保守国家这也是社会发展体现。而好的反方,会去打正方的这个最好情况(Best Case Scenario)的基准,阐明为什么在西方民主国家这也是历史的倒车。

只不过,好辩手毕竟是少数,入门的辩手恐怕要在这样的辩题里卡很久。

在这部分的最后讲一段八卦。

有一位在中辩界蛮有地位的前辈,收到IDEA的邀请当了2014年IDEA在国内最重要的一场辩论赛的裁判长,于是他出了比赛的辩题,而这些辩题成为了英辩界的一段佳话。辩题包括:

  • China should ban divorce. 中国应禁止离婚。

这个题正方必死,所以完全没有可辩性。因为作为一个绝不新的问题(最讨厌离婚的天主教里,把婚姻关系归零的annulment都存在了几个世纪了好吧),离婚在现实社会中的讨论早已尘埃落定——支持离婚合法的论点论据要压倒反对离婚一方。如果有人不信,欢迎留言切磋。

  • China should set more stringent requirements for migration to a megacity. 本院将为特大城市人口迁入设定更高的门槛。

一个more stringent就撂倒了所有人。好多辩论里理解都不一样,正方说“提高财产标准”,反方说“不能提高学历标准”;另一场可能正方“住够五年还要交够税”,反方说“不许用暂住证歧视”。反正这场辩论也废了。

  • The Ukrainian government should take stronger action to resolve the current domestic situation. 乌克兰政府应采取更强硬的措施以应对当前国内局势。

和上一题类似,语义不清。什么事“当前国内局势”?是付不起天然气钱,还是克里米亚问题,还是乌东的分裂组织?另外“stronger action”放倒所有人。正方说“把俄军打回去”,反方说“更强烈要求国际社会介入也没用”,正方说“坚决不给俄罗斯付天然气钱”,反方说“怎么能强制兵役呢”?所以本来一群人没几个懂乌克兰情况的,加上辩题更瞎了。

  • The House believe that the patent system is evil. 本院认为专利制度是一种恶

虽然专利是什么很明确,但是啥叫一种恶?是这种恶还是那种恶?你确定不是饿?也不是厄?也不是噩?

哪怕你出“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the patent system does more harm than goo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也行啊!利大于弊行不行?


就吐槽这些吧。我不是要批评某人,否则我大可以点名,我是想说中文里大家总是喜欢“意会”,这是才是最值得批判的。不准确的表达是要命的!一堆辩手英语辩论的时候也受到同样的语境影响——

"This policy will, maybe, to some extent benefit the society."

"But we can not only look at benefits, we have to compare benefit to the harms! We believe the harms are relatively more than the benefits."

欢迎大家开脑洞把这些对话翻译回中文。你会浪费你生命中的几分钟时间,因为它没有任何意思。

所以中文语境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尊敬的主席,尊敬的对方辩友,今天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讨论这个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社会、经济、文化上都是至关重要的,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有三个论点,第一个论点是我们的中心思想,第二个论点是第一个论点的拓展,第三个论点是我们最后一个论点。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地大物博。所以我很自豪我是中国人,正是因此,我们不能够被外敌所欺侮,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记住团结就是力量。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屈原说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天祥说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说——讲废话不用打草稿。”

备忘:和

@Phantom

谈起的BP这一类现场准备的辩论与中辩或policy debate这样提前准备的辩题之间在实务上的差别。

备忘:Blade小朋友提到的Emotional Appeal和Logic之间的关系,让我来介绍一下亚里士多德的Ethos Logos Pathos的道理。

今天先更新到这里吧。下一更会有很多干货。请叫我中国英语辩论的非正式史官!

4. 国内的英语辩论圈

备忘:八卦一下IDEA和China Open。

未完待续。

5. 亚洲的英语辩论

备忘:讲一讲亚洲All-Asian,AUDC,Asian Unity Tournament和UADC和AsianBP的恩怨情仇。

6. 澳洲的英语辩论

7, 欧洲的英语辩论

8. 北美的英语辩论

备忘

NPDA APDA NFL BP圈

故去的老教授Alfred Snider,

Alfred "Tuna" Snider: Legendary academic debate coach dies.

9. 其他

最后做个广告,表哥最近在做一个新的在线学习项目

十五分钟 :: Home

,欢迎辩手以及English Learner关注。


user avatar   timexplo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记者




  

相关话题

  美国法学院JD前14自费和前20全奖的优劣分析? 
  乌克兰不会赢,为什么美国还一直给他大量物资? 
  美副总统哈里斯否认与白宫不和传闻「不觉得被大材小用」其背后原因是什么?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承认短暂入境乌克兰,这意味着什么?美国在俄乌冲突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美国和苏联谁更能应该被称为邪恶帝国? 
  为什么许多华人科学家选择美籍? 
  为什么发达国家家的人口负增长,而穷国却人口爆炸? 
  如何看待奥巴马炮轰特朗普:从我这里继承的「繁荣经济」,他全搞砸了? 
  FBI 局长说的 “美国没有绝对隐私这种东西” 会对美国造成什么影响? 
  二战中如果美军从中国登陆战况将会如何?对之后中国国内局势发展可能会有何影响? 

前一个讨论
你见过哪些惨无人道的催稿 / 催更手段?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你一看完就关注了答主的答案?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