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是不是廉价劳动力,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看,以及跟什么比;毕竟“廉价”是形容词,通过比较才有意义;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廉价和绝对的高价。
一刀切地肯定或者否定对于那些涉世未深的学生都不是负责任的态度,反而误导了他们。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或者任何一位HR来说,都会认为实习生是一件成本很低的事情,堪称廉价。当然,这里的廉价是相比于招聘一些负责琐碎繁杂事物的基层正式员工而言,比如发票审核、餐费发放、节假日福利统计和发放、各类企业宣传物料制作打印、安排候选人面试等。
很多人可能对于廉价或者成本低的第一反应是工资低。但对于公司以及HR而言,并不局限于此:
很多学生之所以吐槽自己就是廉价劳动力,一方面因为自己的实习内容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纯粹打杂,比如拿外卖、贴发票、碎纸等;还有一个方面是跟做家教相比显得廉价,毕竟家教一般两个小时的收入在80元-300元之间、甚至更高,时间成本高、受尊重程度高、内容也不是很乏味。所以很多学生宁愿选择做家教、也不愿意去实习。
但是多年的校招工作,我想告诉你,实习可能收入低,但性价比可能并不低。为什么呢?
简单的回答是:是的。
但是这种「廉价」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其一,从公司的角度上讲,公司面临的是一群未知能力的候选人,HR的筛选可能会去掉一些明显不合适的,但是显然也只是提高了选拔出「胜任者」的概率。比如说公司招一个人付出的成本是1500,一个不合格的人能给公司创造1000的价值,而一个合格的人能给公司创造5000的价值,假定概率是一半对一半,那么平均下来,随机选出一个人来,就可以给公司创造出(1000+5000)/2 = 3000的价值。扣掉公司的成本1500,那么公司最多最多愿意付给实习生的工资就是1500——相当于公司什么都不赚了。而合格实习生亏的钱谁拿走呢?自然是不合格的实习生,在这里,不合格的实习生利用了公司和自己的信息差,获得了「信息租金」。
在合格的实习生看来,自己创造了5000,而只拿到1500块钱的工资,显然会感到不公平。这种「廉价」就是因为公司和实习生之间对实习生能力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随着淘汰掉公司认为不合适的实习生,正式员工的能力就意味着是受到公司认可的,那么薪水大涨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其二,从实习生个人的角度讲,很多时候实习生本人其实也并不知道工作是不是适合自己,也相当于公司给实习生提供了一个试错的机会,而试错毫无疑问对公司来说有代价的。在实习生很多而公司少的情况下,显然这个成本无论如何安排,都会最终转嫁到实习生自己身上。所以实习生的工资低,也是因为公司承担了其试错成本,然后从其应得的工资中扣除了。
其三,从动态的角度看,创造出实习生和正式员工之间相对显著的工资差也是有好处的。根据锦标理论,针对岗位高低来设置工资差是一种激励员工努力的方式。而努力——毫无疑问可以放大人的能力差,方便公司和实习生认清对方,早点做出互不耽误的选择。换一个角度讲,这其实也是企业留人的一种手段:只要你能成功的留在公司里,每升迁一级,工资就会有一个巨大的提升,显然这会让员工有动机去潜心钻研公司的业务,从而对公司的发展有利,这种因为未来提升空间巨大而导致的现在薪水的减低,称之为经济学中的职业发展激励(Career Concern)。
最后,在自己的简历上写上某某公司实习经历,本身是在找工作时候对市场发出的正面信号,尤其是在公司比较有含金量的情况下。既然这个信号找工作的时候是有价值的,那么这个信号本身就可以存在一个「购买」的价格,所以实习生的低薪的一部分也可以看做是「购买」了未来对市场所发送的积极信号的费用。
综上所述:对于实习生而言:
实习生创造的价值 = 公司的自留份额 + 购买市场信号的费用 + 未来提升的可能性所带来的溢价 + 自己未来发展空间的试错成本 + 信息租金 + 自己到手的工资;
所以这就是实习生的工资远远低于其创造的价值的原因了。
不好意思,还真是。
你站在企业的角度想一想,为什么一个企业需要找实习生?有且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便宜。难道是因为实习生会什么独门技术,全职员工会不了不得不用实习生吗?
从某种意义说,实习生还不如真正的廉价劳动力。所谓的廉价劳动力,它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劳动力,虽然便宜的来了就能用,但是绝大多数实习生来了都不能用,公司还得教你,还得带你,而做的不好,出了事还得公司自己负责。所以你会发现劳动法根本就不保护实习生,换句话说实习生都不算劳动力。
话糙理不糙。你去实习是为了什么?相当一部分人为的是学东西,赚经历,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这才叫做实习,完全以赚钱为目的的一般叫“兼职”或者“打工”。就在招聘的时候,会写的很明确。所以你要来学东西,公司还要给你品牌背书,没让你交学费给公司,已经算对得起你了。
我知道上面的话说的不好听,会刺痛有些人。我故意的。我就是想告诉你,你自己出来实习,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大家付出劳动,换取自己想要的。无论是钱还是经历,不要整那么邪乎,上纲上线。明确这个地球不是围着你转的。如果你嫌公司给你的钱少,你可以不去这家公司,你也先评估一下自己给公司创造的价值又有多少。
感谢组里两位实习同学邀请,在这里瞎说两句大实话:
是的,实习生获得的经济收益,往往和自己为公司所创造的价值相比十分悬殊,远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偿。
有人可能会说,实习生从事的工作非常基础,没什么价值,此言谬矣。哪怕是全职员工在各项工作上具有绝对优势,全面超过实习生,但公司依然能够通过实习生发挥比较优势而获益。
举个虚构的例子:某律所有两项工作,打官司和贴发票。打一场官司价值为 10,贴一张发票收益为 0.1,资深律师样样行,每天能打一场官司,贴 20 张发票,实习生每天只能贴 8 张发票,而律所必须要每周贴满 40 张发票才能正常运转(不要在意是否现实,就是那打官司和贴发票作为抽象的符号比喻一下)。如果没有实习生,资深律师每周需要用两天时间来贴发票,实际创造价值是 34;而如果有实习生承担贴发票的工作,虽然他的工作本身只带来了 0.4 的直接价值,但律所创造的价值变成了54,增加了 20,这时候盯着 0.4 的直接产出来衡量实习生的价值,就不够全面了。
再者,实习生可以为公司节省大量的招聘成本。像是互联网这种人员流动频繁的行业,员工离职比较集中在入职前三个月:可能是之前对岗位的性质、工作强度、团队的靠谱程度有了误解,来了以后发现不对,趁早跳出坑。一旦这样的情况发生,公司有需要重新投入时间和人力来重新招聘。而如果是和团队磨合过一段时间的实习生转正,则因为彼此比较了解,能够显著降低频繁离职带来的成本。
另外,也奉劝各位不要尽信「实习最大的价值是来学习」这套说辞。再瞎说一点大实话:实习生日常接触的管理者,往往是刚获得提拔不久的基层管理者。他们往往有过不俗的业绩(要不也不会来这个位置),但他们拥有的经历,未必是可复用的经验。他们完全可能通过一次歪打正着的成功来到这里,所深信的一套方法论尚未经过验证,但却又迫不及待地想要传道授业。对待这种情况,一定要理性看待,将你的学习范围扩大到公司的业务模式、各部门协作的规程,积极参与真正的业务骨干所组织的培训,而不要仅仅对标自己直接的汇报对象。
大抵如此。
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叫信息不对称,一个叫考核时间短。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原因,你说的对,学历高的人不一定能力强,学历低的人也不一定能力差,但问题是强不强弱不弱,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别人怎么知道的?脑门上又没刻着字,刻的字也可能是你自己刻的……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公认的显性信息来辅助判断学历就是最明显的东西。你会发现同样学历的人,大家也更加注重你的学校好不好?你的英语你的证书……越是显性,越是有公认标准,越是客观可以衡量的东西,大家越在意。
其次,考核的时间很短。一个人去找一个工作,也就出事,面试几次见下来面谈的时间。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必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慢慢的看出来。但找工作的过程容不得给你很多时间,慢慢的观察,你总不能先让你干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你吧。所以在面试这种很短时间接触就需要做决定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东西作为决策辅助。
而事实上就算是要了,你也会设置三个月到6个月的试用期,本身就是弥补上述问题的。但这是建立在我先要你,我才有权利让你在这儿试用给我看,而不能用三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作为面试期来考核你。那这对应聘者也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