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电音比起交响,无论是入门门槛还是天花板,都要简单很多。
分两方面,理论与工程。作曲理论上说,很多回答说的很清楚了,交响无疑比电音难好几个数量级。铺和弦?我也知道要铺和弦啊,可问题是怎么铺?一个简单的三和弦,怎么分配到不同乐器,按照什么比例铺,铺多少,怎么写织体,都是大学问。你如果按照电音那种死亡layering的写法,出来的效果只可能跟翔差不多。。。另一方面,在工程上,比较有争议的是电音有很多效果器,看上去比交响难很多。
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太naive了 。交响就不用考虑音色了吗?这么说吧,交响乐团里的每一个乐器,你就把它看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效果器好了。保守估计,电音里效果器的使用难度是多少,那在交响里,你直接乘以十,再乘以乐器数量,就差不多了。
实际进行编曲时,大都没有实录的条件,需要借助软件音源。而交响的音源,你懂的,基本都是进行实录并采样。因为交响乐团的录制与演奏都极其复杂,每个音源软件通常只能捕捉其中一个方面,所以每个音源都有其使用范围。作曲者需要对每个乐器的发声方式和每个音区的音色了如指掌,更需要根据你脑中浮现出来的音色去选择正确的音源,并进行调制。电音常用的效果器也就是那几个,然而交响中,每个交响乐器的音源可以说都相当于一个单独的效果器,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出新的。可以调节的参数非常多,又要考虑与其他音源的搭配,可谓牵一发动全身,让人十分头疼。
好,就算你把每一款乐器的音色都调制好了,具体编曲时也还是非常复杂,毕竟交响编曲以真实为目标,不可能像电音一样,音色再离谱也不需要担心其“不真实”。以弦乐为例,弦乐奏法数量很多,好的音源通常有数十种,写一小段弦乐就有满天key switch可以折腾死人。万一你再碰到需要独奏的段落,好家伙,人家小提琴家演奏一个段落一气呵成,你就需要上一个独奏的音源,然后每一个瞬间的具体技法都要单独编写,画半天演奏表情,bpm的自动化精确到毫厘,最后还要反复去听确保没有违和感。一个独奏轨的编写可以让你掉一堆头发。电音通常整个也就是小几十轨,但交响乐里,单单弦乐来说,50轨差不多。。。。
这还没算打击乐,电音里打击就是动次打次,而交响里的打击。。。单单一个打击声部,通常就要把它当做一个迷你的交响作品去写,而且很多时候还不能完全用实录代替,实在是呕心沥血。。。
更不用说现在很多做混合音乐的,交响里面要夹杂电音声部,参见汉斯季默和泽野弘之(严格他们不算交响,但你懂我意思),如果你觉得这种曲子比b站上一大堆的00后一天写出的电音好写,那我也没办法了 了。
最后举个数量上的例子,alan walker(及其写手)手上用的音源也就是800G。而交响?额,800g不够塞牙缝的,8T姑且入个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