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中国有很多交响乐团,都能达到国际水准,何为天时地利人和,充足且合理的排练时间,好的指挥,好的音乐厅。但现实是,当下的国内古典音乐市场,能做到这些的乐团很少,而且一整个音乐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音乐会都能达到这个标准,那就是少之又少了。所以,严格来说,我不得不承认,中国暂时几乎没有达到世界水准的职业交响乐团。包括其他答主所推举的上交,只能说它很接近了。
或许会有人觉得我危言耸听或或许悲观,但做为在这个行业里工作超过十年的职业乐团演奏员,我不得不说出这个事实。不过我要说明一点,中国现在还没有达到世界水准的乐团这个问题,不等于中国现在没有达到世界水准的指挥家和乐手(这都不包括一直在国外工作的那些音乐家们),现在活跃在国内一线的这些指挥家和好的交响乐团里的相当多一部分演奏家,无论个人能力和音乐理念,都绝不逊色于国外音乐家们。但交响乐团这个行业,和足球很像,一个人的强大,不足以能使整个团队发生质的变化。虽然我们已经比几十年前那些前辈们要幸运,但要达到世界水准,我们还有距离。
娱乐至上金钱至上的大环境下,现在乐团的人才流动越来越大,很多人不得不为现实低头,去追求收入更多或上班时间更固定的工作来平衡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另外很多大学毕业生根本就不愿意从事职业交响乐团这份职业(且不说能力水平达不达得到),走穴,商演,教学生,经营得当都比坐乐团要挣钱。所以就更别提一些乐手能不能时常牺牲休息时间来练习乐器和分谱,保持状态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了。这个行业看似轻松和风光,其实演奏员们的投入和付出与收入是不成正比的,所以坐在排练厅里,有多少人心里真的能安静下来专注音乐,去付出,谁也不知道。
对于我来说,能到今天还坚持练习,保持状态,想去追求更高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是因为这么多年下来,习惯了,心里真的喜欢音乐和手里的乐器,再者就是,我可不希望出现乐团水平越来越高,自己却越来越差的局面出现。我也知道我的身边,很多同事也是这样默默坚持着,但比国外一般乐团多出一倍的工作量和收入远低于国外平均水平的现状下,大家都会为了自己和家庭去有所取舍。世界一二线的职业交响乐团,几乎流动性很小,乐手们都是通过常年的磨合和了解,来慢慢培养属于乐团自己独特的声音和音乐风格,但对于国内的乐团来说,真的很难。
另外,在国外,音乐家是被人尊重的职业,老百姓不一定懂音乐,但他们知道能学好音乐从事音乐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可在国内,这些都是相反的。最可悲的,倒不是社会舆论和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娱乐追捧明星,而是许多老百姓竟然觉得我们跟他们是一样的,是一个行业。换位思考下,一个不学无术或学点皮毛的人随便唱首歌就能挣你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收入,然后老百姓还觉得你们是同行,你是应该觉得可笑,还是可悲呢?
当然,还有很多因素,不过光人才这一块,我们就有差距。其他的不谈也罢。现下的中国乐团,普遍已经抛离了几十年前文工团和歌舞剧院下的那种状态,也有相当一部分乐团和指挥们,已经看到问题,在着手于训练乐队和培养人才,不过往往当一个乐手能力明显高于乐团其他人时,他离离开的日子也就不远了。音乐家也好,演奏家也罢,跟普通人都一样,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我们的职业,在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练习乐器练习工作的乐谱是没有加班费的,牺牲自己牺牲家庭的付出是能换来观众的掌声和同行的赞誉,但这不可能转化为一平米的房子和孩子的教育支出,某些人在台下默默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练习却敌不上溜须拍马的人一句话或一顿饭的状况,也时不时出现在这个行业里,甚至,一个要在马勒或贝多芬交响乐里担任某声部首席的演奏员,演完一场酣畅淋漓几乎完美的演出后,一天的收入将将够付演出场地的停车费,我们谁还会觉得我们能达到世界水准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坚持自己,我相信,国内出现一支达到世界水准的乐团不会太遥远了,也希望它能快快出现,这样才能打破现状,给这个行业带来推动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