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去高档超市
那是快20年前吧,我家当年也步入中产往上了,就去了一个当初超高级的进口大超市。
进去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些玩意儿也有人买?
矿泉水17元,而当时很多矿泉水才五毛钱。巴黎水和依云什么味我不知道,但主要成分肯定是水。
冷鲜肉区更是吓人,猪肉比牛肉贵,牛肉比海鲜贵。这么说吧那会儿火锅店打价格战,羊肉一块钱一盘,这里买二斤肉的钱我能实现半年羊肉自由。
然后水果区是最让我震撼的,当时菠萝是五块钱两个,算是高价水果了,这里一个菠萝收了我61,比较震撼的是他切开一个后发现里面并不完美,直接扔,切第二个,而且一多半都切了,只留一点精华。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老佛爷也不过如此吧。
转眼间,20多年过去了。
我推着小车在麦德龙超市里,巴黎水和依云都是论件的大路货。m5澳洲牛后精品美国冷鲜牛肉那875一公斤的价格依旧让我咬手。临近门口看了看300一盒的车厘子和99一个的西瓜表示离水果自由还很远啊。不过这种超市现在到处都是,而且装修很平民化。而这种"平民级"的消费却已经物似人非。
这十几年不是固定的刻舟求剑,而是一个阶级的提升。而伴随着这个阶级的提升,同步的消费圈子填补了你的方方面面。
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前,日本可能收入是你一百倍人住的没有供暖发木板房子,肉和水果的自由度可能还不如你。只是因为配合他的圈子不一样。
当然了,一分钱一分货,随着你的发展食品安全,服装舒适度等等问题肯定是越来越少的。
美国人口比中国少了好几倍,而人均GDP比中国高了好几倍,即使这样,美国还有很多睡大街的流浪汉。人均GDP影响力<人均消费力,你生产了多少,不敢消费,那就等于这GDP其实与你无关,类似于你看见一台豪华的劳斯莱斯停在路边,虽然名义上是你参与造的,但他又不归你所有,你只是一个背景板而已。只有你自己也参与了消费,哪怕你买不起劳斯莱斯,但你能买辆别克也好,那样你才算有参与这个GDP游戏中来。
但人均消费力又<人均福利,中国人口比美国多那么多倍数,消费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看看美国的互联网公司,他们费了五牛三虎之力,也不过搞了那么点用户,还是全球过滤串掇起来的量,而我们大中国,就整一个大网吧里的局域网随便一洗,都是妥妥的世界第一用户群。这么多的用户群,这么大的消费力,为什么大家愈来愈像乾隆年间的盛世流民了呢?个个都像肥草地里的瘦黄牛。就因为我们每消费一次,就被沉重的税负盘剥一次,明面上,全世界的税负都差不多一样,我们的税负并不比别国的沉重,真正沉重的地方是福利的差别。美国德国日本北欧这些国家的税负也是无比沉重,但他们的福利反馈做的比中国好太多了,中国的人均GDP不会差他们太多,中国的人均消费水平也不会差他们太多,但是中国的人均福利水平却差他们太多了,关键很多福利还是被剥夺后的均摊,比如给一个城市发放一百亿福利,假如这个城市有一百万人口,但本地人只有五十万,外地人也有五十万,统计福利发放的时候是一百万的评价福利,但真正能拿到相关福利的,却只有那本地户口的五十万人。
人均GDP很容易搞上去,因为生产上轨之后就会有惯性,只要不挖断头路,它就能够一路顺轨向前,人均消费力也很容易被调动被激发出来,只要收入上去了,没有哪个傻子不想买点好的用,哪怕你不想他们把钱花在苹果身上,你也有的是办法和策略引导他们把钱花在华为小米身上。真正难的地方是,你让他们保持旺盛的消费力。
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每一次消费,其实都在承受着被抽血式的盘剥。因为每个商品都是含税的,你每消费一次,就等于交了一大半税,人要是老被抽血都会发生贫血症状,这不断的为税负买单,消费力自然会急剧下降,所以,美国人都是明白的,总会时不时的给你返税,这就是在鼓励你消费的同时,又给你增添消费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口为什么少我们中国人好几倍,消费力却又比我们中国人高了好几倍的秘密,这更是为什么美国人的消费力总是那么强悍,总是不会衰竭的终极秘密。中国人不是不爱消费,大家有钱也买豪宅,也买豪车,也胡吃海喝,但买着买着,大家就都买不动了,只能过把瘾就死。因为一直消费,就等于一直交税,就等于一边被抽血,又遇上了痔疮大出血,两边一夹击,再强的汉子也会虚到晕倒。
中国从古至今,总是外表强大,内里虚脱,真正的内因就是人均福利的超级差距。无论什么时候,中国要与它国拼GDP总量,拼人均GDP都不会太难看,毕竟那么多的人口和体积摆在那,瘦死的骆驼都能比马大好几倍,真正的差距就在于人均福利制度上面。大家都胖而不实,根本不耐揍,外国人虽然睡大街,乱糟糟的看起来很没战斗力,可他们都实墩墩的,单打独斗个个能把你KO在地,而中国人呢,外表看起来整齐划一,威武雄壮,但个个内虚,被人轻轻一碰就容易倒地不起,这就是差别。
吹水
整点最直观的,经历过00-10年的应该有印象
大多数家庭的餐桌基本上从“每周有肉”进步到“每日有肉”
沥青马路以前多是混凝土的,而且多少带点裂缝。
红绿灯和分割道路的路障,那个以前都没有,只有个双黄线,双黄线也很模糊。
高铁站,县城的高铁站以前基本没有,坐火车多是长途车去附近的省会。
汽车增长速度极为惊人,相比之下小拖拉机和牛基本上绝迹了,一起绝迹的还有人力三轮车。
其他的想到再补。
其实“刘庸干净又卫生”里面拍的印度和00-10年的中国有很多类似之处,尤其是混乱的交通、使用水泥的带着裂缝和泥水的马路、四处鸣笛的三蹦子和与卫生相去甚远的食品。
这话怕是连京圈大院子弟都不敢说,连高晓松都不敢这么说。
绝大部分经历过那个时间段的人都能感受到肉眼可见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你没感觉?要么你坐骨神经痛导致股骨头坏死,转移到脖子高位截瘫,2005 年之后俩脚就没下过地,要么你从小到大都是海里的超级大佬或者子嗣,可是我不觉得海里的超级大佬有这闲工夫上知乎。
人民普遍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家伙儿说了不少,那我说个 GDP 另外的去处。
2005 年左右那几年,正是我经历的北方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最严重的几年,或许在我之前还有更严重的,我小学时期我们学校东墙根底下是我们的娱乐摔跤场,因为那里全是沙子。
那时候是初中,我们那地方是北方著名风口,沙尘暴年年肆虐,即使没风,漫天也飘着沙子。见过泛黄的老照片吗?看你这样你这岁数也没见过,自己百度去吧。
这种天气见过没?2005 年左右那时候,张家口冬春这种天气非常常见,人类就像失去了分辨颜色的能力,放眼望去什么都是黄色的,这就是扬沙浮尘天气。
忘了哪年,出了一次多长时间一遇的扬沙浮尘天气来着,当年的新闻是,在北京的人,有一个算一个,一夜之间每个人能分到两斤土。
沙尘暴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有,打元朝那时候就很严重了,明清时期更是愈演愈烈,这怕是北方祖传毛病了。
那时候三北防护林之类的环境治理宣传我还当 GCD 放 P,其实经历过那时候的都知道,那时候人民对 D 的信任感是很低的,一说起 GCD 就是,唉,官嘛。这跟那时候严重的社会矛盾有关,比如农民工问题、黑社会问题、黑煤窑人口贩卖治安差等等,还有腐败渎职之类的,当时人确实对上面充满了不信任。
直到我上大学有一年放假回家,骑着我的小电动满街跑,感受着那时候张家口的特产大风,突然觉得少了点啥,沙尘暴好像已经很多年没见到了,再想想,好像从高中开始沙尘暴天气就越来越少。
那时候我还是个铁废物,很反 D,但是经过那件事我觉得,GCD 其实还是干了很多实事的。后来回头去了解已经多少年没听过内宣的三北防护林,那些环境治理项目其实一直都在稳步推进并且卓有成效。从那时候起我才慢慢转红。
去年还是前年,北方遭遇了多年不见的沙尘暴天气袭击我还很诧异,后来一看是外蒙古的沙源,再一瞅外蒙那帮人是怎么糟践自己的生存环境的,真的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GCD 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努力还真是没得挑。
现在看到很多人说哪里哪里绿化靠铺假植物,靠刷绿漆,我都觉得这帮人是不是 4v 来的傻批?这种事情可能存在,但是这些东西可不能阻止沙尘暴,如今沙尘暴天气越来越罕见,这说明真正的绿化工程可比这点糟烂事多多了。
后面沙尘暴没了,雾霾来了,那时候还对柴静的《穹顶之下》深以为然,当然那时候虽然觉得她说的内容有点不对劲,但是也没深想,当时更讨厌雾霾。那时候我在北京工作,就是你知道人一个月看不见太阳是什么感觉吗?就是明明公司正常上下班不会让你加班,你也一丁点都高兴不起来,在那种灰蒙蒙的环境下心情非常差,而且易怒。终于有一天雾霾没了,出太阳了,能看见瓦蓝的天了,那天上班我都是蹦着去的,心情极好,朋友圈里也一帮晒蓝天的。那时候 ZF 出台很多治理雾霾的办法,那时候就不觉得是放 P 了,虽然觉得治理难度高,时间可能会很长,但是对于处理这种事情还是对 ZF 有信心的。后来雾霾治理的虽然不完美,但是也不至于让人一个月看不见太阳了,对于一个两千多万人的超级城市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后来了解的南水北调中间的水质治理,长江黄河治理,西北治沙,再到今天看到这个问题,其实就有了一部分答案,我国的 GDP 增长,有一部分是去打造宜居环境了。
现在我家乡,没有沙尘暴,没有雾霾,新建了一个公园,旧公园也不收费了,绿化不错,马路也宽敞了,下大雪也有人及时清理,不再像初中下了场大雪骑个自行车满地打滚了。什么是宜居?这才叫宜居。
GDP 的去处可不只是吃穿住行,还有外部生存环境的改善,我们在这方面做的真的相当漂亮。
看到一种很诡异的论调,就是有人提到我们生活中电子产品、科技产品、汽车等等工业品越来越平民化,他们就说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不应该用工业品去衡量生活品质。
那我就要问了,GDP 不包括第二产业发展吗?我们生活里到处都是工业化的痕迹,哪怕农村盖砖瓦房,那砖都是现代工业化带来的产量和质量提升才普及,电灯那也是工业化产品,电本身那也是工业品,哪怕种地,那些从种子站买来的种子都是生物工程的产物,工业化对 GDP 增长,对人民的获得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算功绩,不仅算,还当首功。
想到哪说到哪
2005年别说农村地区,2005年大部分城市家庭是不敢想买车的,现在买车并不是什么大事,听说过QQ和奔奔吗?那个时代也算是车的。
2005年一辆老捷达还要10万,当时一辆马六是20万+,对比当时的收入,这都是很大的开销,
2005年别说出国旅游,当时国内旅游市场都非常小,自驾游更是凤毛菱角。
2005年北京只有4条地铁,当时除了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有地铁,一般省会城市都没地铁
2005年别说高铁,动车也不存在,当时出行坐卧铺是家常便饭
2005年我们公司只有去长江以南出差才可以申请坐飞机,我第一次坐飞机是2006年去珠海出差。
2005年大部分城市人口的确吃穿没什么大问题了,但当时农村依然不是
2005年农业税还在,农业补贴约等于没有
2005年城市居民的医疗体系还算可以吧,当然也有很多药是不能报销的,当时农村........
2005年大部分中国家庭没有网络和电脑,那个时代家庭最大件电器是电视机,且等离子/液晶电视刚刚兴起不久,价格昂贵,当时年轻人上网基本以网吧为主,2005年的入户ADSL很贵,我记得是200元左右一个月,且网速远远无法和现在比。
2005年城市里的天桥啊什么地方随处可见卖盗版光盘游戏的,3~6元,好盘15~20元
2005年但由于当时国内冷链的不发达,物流的落后,很多内陆地区海鲜依然是非常昂贵的,并也不是什么都能买得到的,当时鲍鱼是奢侈品,现在几块钱一个。
2005年牛奶都不普及,城市也不普及,当时我很少喝牛奶,因为从小就没有喝牛奶的概念,也不容易买到好牛奶,一般家庭并不把牛奶当做每日食品里的必需品,现在每天喝奶至少让孩子喝牛奶已经算是比较普及的。
2005年中国手机并不普及,初中高中生基本没有,大学可能普及1/3?我04年大学毕业,当时我们班的33个人,不到10个人有手机,我那部诺基亚白屏手机一直从大学用到2006年,唯一手机游戏是贪食蛇,手机摔一地还能组装起来继续用,2006年才换上一部翻盖的彩屏手机。
2005年工作的时候,传真机是必须品,一般大一点的公司都有专门从事电脑维修的部门,当时公司不能上网。大量公司都不能做到人手一台电脑,当年中关村非常壮观,每个楼那个时代组织一台台式机是很要技术含量的,且价格昂贵,一般怎么也要5000元左右能组织一台还能用的,不懂的人去中关村会被砸死。
2005年,我们公司有专门的司机部门,养20多个人,非常吃香,是好工作,他们有新人小伙子都是当时我们公司中老年妇女抢手的女婿人选,当时有驾照的人不多,出去谈项目什么的,专职司机都是大爷,地位很高。
2005年,我买过年回东北的火车票基本买不到,年年要从黄牛那里加价买没有实名制的车票。
2005年,肯德基和麦当劳在我们当时人眼里是属于比较昂贵的,毕竟当时套餐也是20元左右,每次去肯德基还要特意弄一点肯德基的打折票,像拼图板一样的东西,现在年轻人肯定都没见过了,当时北京一盘肥肠盖饭是15元我记得,还能让我当时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吃饱。那个时候根本就不敢去什么必胜客之类的饭店,觉得自己消费不起。那个时代可乐和现在价格差距不大,零售大概2.5~3元,可你想想当时人一个月一千多两千多的的收入,是不能实现可乐自由的。现在都嫌弃可乐不健康了。
2005年,我一个月收入不到2000元,晚上经常买楼下面包房8点之后的打折面包,一般也就是2~3元就可以了,对了,当时一套煎饼加个鸡蛋是2元。当时年薪十万凤毛麟角,我们这些刚毕业的更是想都不敢想。
2005年,保健品的概念很弱,而且回头想想那个时代的保健品基本都是骗人的。肠清茶听过吗?张六本听过吗?绿豆治百病听过吗?地瓜治百病听过吗?酸碱性食品听过吗?哎........
2005年当时全国都是大工地,污染非常严重,不仅仅是什么空气污染,多的不说了
2005年当时的年轻人是爱国说不出口的,是会被群嘲的,那个时候会被冠以“爱国贼”的,对了“爱国贼”是一个当时还有点名气的在中国留学的叫加藤的日本人发明的。那时候“崇洋媚外”都快成主流了。当时认为2020年总GDP超过日本都会被骂。
2005年对美元汇率是8~8.5
2005年满大街都听周杰伦,三十晚上都看赵本山,说一句“要啥自行车”大家都能听得懂,现在各听各的,一看热搜一半的小鲜肉都没听过,2005年芒果台还有超女呢!哎,当时还喜欢过张靓颖的海豚音呢,叫春哥大家都明白的。那是个大众娱乐时代,现在都是小众化。
2005年还是杀马特的时代
你之所以感觉不大,你也不能代表大多数人。
一是你其实不是和05年比,3~5年以内的确很难看出差距,感觉不出来。
二是平台越来越高,经济增速也没有以前高了,当然增量的变化没那么大。
三是因为房产占据普通家庭的开支越来越高,负债还贷款的条件下你的感觉是不同的。
四是贫富差距的拉大
评论区里来了好多殖人和宦人,大开眼界,估计没看完我写的东西,无所谓了,这么不爽还不润?润不去美国润印度啊!干净又卫生!
1450的评论更没法看,05年这帮莱岛网军估计还在幼稚园接受菜菜子们的绿色污秽物洗脑呢,说着一堆露馅的话,05年对这些人来说确实没概念,呵呵。
涨价主要涨在人工和房价上。
工业产品涨价很少甚至不涨反跌。
人工是跟着工资上的,这方面我觉得涨的越多越好,比如路边摊,以前一块煎饼才多少钱,现在六块钱。这材料成本几乎没涨,涨的人工。
房价,直接影响不说了,间接影响店面商品的价格。比如你在理发店理发,以前五块钱理发,一块钱成本,一块钱房租,两块钱人工,一块钱利润。现在二十块,两块成本,五块人工,十块钱房租,三块钱利润。
但是工业品涨幅很小,涨的大多是消费升级。
最明显的是汽车和电子产品。
同性能价格远低于二十年前。而且最低价也在下降。
00年一辆低端代步车夏利78000元,现在一辆宝骏4万块。
总体来看12年到现在进步较小。
但是02年到12年区别极大
你看看05年到现在的不同年龄段小朋友的身高就知道了。
2005年我小升初。
我家在五线城市,父母是医生,2005年我爸妈在一年前刚刚结束了打两份工才能维持家庭的日子。他们白天在医院工作,晚上下班回家里小诊所工作,一开始雇不起护士,我爸妈练的打点滴比他们医院护士水平还好,后期雇了一个护士。我放学后也去帮忙,我记得当时大家来买药,很少有现在这样一盒一盒买的,都是按颗买。我也帮着数好颗数,放进小纸包,叠好,写上药名和用法用量,然后在记账本上记一笔五毛钱进账。
2005年距离我家买第一辆1.5排量的代步车还有两年,我印象中当时十分羡慕我家小诊所那条街上有一家店的老板的桑塔纳,此时我家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
2005年我家住在60平米的两居室里,窗台等很多地方还因为买房后没钱装修而裸露着木板。
2005年我有两百块私房钱,是我在上交压岁钱的时候偷偷扣下的,我把钱放在一个垫上棉花的盒子里,藏在窗帘后面,这两百块我一年都没花,直到被喜欢的男同学“借”走。
我实在记不太清楚了,2005年时我家应该还没有空调,洗衣机可能已经从双缸换成滚筒了,电视好像还是带着大屁股的,我记得中午放学后回家看《闲人马大姐》。
2005年之前,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三个好朋友,我记得她们过生日,我送的礼物都是5块钱的小摆件,我过生日她们给我送的也是。
2005年之后那几年我读初中的时候,班里还基本上没有穿真阿迪达斯和耐克的,只有几个小混混穿假的,穿美特斯邦威的闺蜜在当年还属于潮人。
现在我留学归国硕士毕业已经工作几年了,家里那个60平的老房子已经卖掉了,父母住上了150平的高层,开的倒还是辆10年以上的凯美瑞。我现在名下有一处天津房产,自己在北京落了户,由于北京摇号政策,还没有买车。手里也有几个奢侈品包包了,这完全是出乎我以前意料的事情。
2005年的我家生活还行,现在的我家也还可以,总的来说一直不算特别穷的。我也明显体会到生活在越来越好。
我男朋友可能体会不出来2005-2022生活有明显改善。他是北京土著,从上小学就交上万块择校费了,他小学就跟着妈妈去德国找当时在德国做工程师的爸爸探亲了。2005年他还有个住家保姆,而现在是雇不起了。2005年他妈妈月入上万,而现在他也不过刚超2万。他确实没有感受到生活改善,可能还下降了。
1999年,十八线小县城。
我爸告诉我:中国加入世贸后,汽车会变得很便宜,将来家家户户都有车!
他用手指着县城最宽的马路说:到时候,县城天天堵车!
不抓紧多修停车场,将来车多的,马路边上都停不下!
我当时在全县最好的学校上学,班里同学算是全县条件排前列的,就两个同学家里有车。
望着宽敞的大马路,零星驶过的小汽车,我心想,“呵呵,我爸真爱开玩笑”。
二十年后,现在……
………………………………………………………………………………
………………………………………………………………………………
………………………………………………………………………………
县城堵的厉害啊!
想去繁华地段办个事,根本没地方停车。
开车不如开雅迪!
SO:
加入世贸后,汽车变得超便宜,家家户户都买得起!
这种愿望,
一旦实现了,
就跟共产主义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样,
瞬间就没人在意了……
没感觉!
ps:
春节不堵车的县城,在我国都很少了……
重要补充:
好多评论问我家现在如何,除了06年砸锅卖铁在北京购置一套80平房产外,其他一切如常。
问题出在哪里?
第一,欠缺第一桶金。
公务员收入不高,看到机会了,砸锅卖铁加借钱,也就凑到20万,06年也只够在北京通州购买一套公寓楼,板楼都买不起。
第二,欠缺魄力。
看到机会了,砸锅卖铁是不够的,要有孤注一掷倾尽所有的魄力。
第三,没有迫切性。
体制内还是很舒服的,没有改变现状的迫切性。成功了固然好,失败了欠一屁股债怎么办?
所以,如今比县城里普通公务员家庭好不少,但还是普普通通的小康家庭。
包括现在,大家觉得疫情和战争阴影笼罩着人类。
但这同时也是一个全面变革的前奏,物理科技的上限,突破星辰大海难度太高。
未来二十年,虚拟化(元宇宙)是绝对的主流方向,市场上也涌现了无数的机会。
你们如果看到机会,会不会有魄力,倾尽所有,孤注一掷?
题主应该是来自来自一二线城市的小康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