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应该先问是不是吧
不然你先定义一下什么叫创新。
因为高铁、5G、龙门吊、激光制造、3D打印、无人机、盾构机、桥梁、隧道、风洞、超算、特高压、稀土加工、动力电池、大型水电站等等都被你吃掉了,又或者是你装作看不见罢了。
军事上的还有东风-17和055驱逐舰,你倒是让美国也造两个玩玩?
高赞答案说的问题确实存在,但西方发达国家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吗?又是民族劣根性?
问题是“中国当前缺乏创新根本原因是什么?”,大家要找问题的话至少得是中国独有的吧。
按照知乎答题规则,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根据联合国世界产权组织发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以68720件专利申请位列第一,美国(59230)、日本(50520)、韩国(20060)、德国(18643)紧随其后。
在企业的专利申请中,华为连续四年成为申请专利数最多的单一企业,并且遥遥领先排在第二名的三星。
当然了,专利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创新的质量,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指标:创新指数。联合国世界产权组织的说法是“创新指数通过80项指标广泛探讨了包括政治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和商业成熟度等在内的创新情况”。
中国创新指数在全球排名14,在中等偏上收入组别的37个经济体中位列第一,并且中国也是全球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此外,在80个GII创新指标中,中国有8个位列第一,总体排名在2013年和2020年期间提升21位。
在排名前五的科技集群中,有两个属于中国。
那么中国有没有领先世界的技术呢?
当然有,而且还很多。
除了我上面提到的,还有马伟明院士的电磁弹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算不算创新?
我再贴一下2019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名单,这都不算创新是吧?
你平常自己不关注,就说中国没有,部分高赞回答里面说的好像各个都是尖端的科技人才,苦于没有合适的环境施展抱负,真的是坐井观天。
截止目前,2021年中国一共有15名院士离世,除了袁隆平和吴孟超,你还能说出其他人的名字吗?娱乐圈的瓜没少吃,科学界的发展一概不关心,然后回头就到网上说中国娱乐至死、利益至上,没有人潜心科研。
那么中国的创新过程中是不是存在问题,当然存在,这个世界上有完美的制度吗?有没有哪一种创新的机制,是可以规避掉人性的贪婪,只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
光伏、风电、电动车给补贴的时候,有没有骗补的企业?但是现在这三项技术中国都是世界前列,引导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该不该制定呢?如何更高效地创新,设计更完善的评价机制,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大家都可以讨论,而不是阴阳怪气地嘲讽,顺便输出一波情绪。
为什么还是会有很多人觉得中国全面落后呢?
因为上面这些技术大部分是重工业,真正到民用和消费级别的东西不多,这也是创新发展的必然阶段。最近常常提到的芯片、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发动机等方面确实和国外存在很大差距,而这些领域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更常接触到的。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就是跪习惯了,什么事情都喜欢归结到中国人不行、中国体制不行,然后再输出一波情绪表达不满。
西方国家玩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还在闭关锁国呢,就一定要全面超越,跑步进入**主义,不然就是中国不行?你们能不能睁开眼睛看看世界啊?
附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官方网站,中文的,很好查。哪怕百度一下呢?
相关回答
民族劣根性是否真的存在? - 你是一只西瓜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499896/answer/1895068853
袁隆平爷爷,吴孟超爷爷,最近失去了好几位有贡献的人,中国还会出现这样的后辈吗? - 你是一只西瓜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0836994/answer/1909106447
1管得太严;
2房价太高都得先想着赚钱;
3人种不行、缺乏探索精神;
4千年儒家思想只搞人斗,不搞科研。
高兴了吧?
同志们,这不是考试,不是别人出道题你就要做。这题目并不是经过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拿出来的,也不是行家里手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有感而发的。你得先分析题目。
中国并不缺乏创新。和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比,中国的创新能力要远远超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要高于法国、比利时等发达国家,名列前茅。
还需要考虑到中国是从一穷二白的历史背景下发展的。
所以提问的前提就不成立。
中国当前缺乏创新根本原因是什么? - 李星河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534237/answer/1942585130
你看,事实上不是中国缺乏创新,而是中国的创新力一直就很足。
我们做比较,首先第一点,就是要明白是和谁比。
做比较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要把自己看到的现象,直接和完美无瑕的理想状态做对比。
这个比较应该是针对不同国家不同阶段来做对比的。
很多年前我也困扰过所谓的创新问题,中国人创新力不足的问题。但是比较的时候总觉得哪里有点问题。后来我才明白,关键点是比较的方法不正确。
我们应该区分创新面临的困难和创新的相对落后的区别。
比如说,我们过去常常说中国的科研成果不如欧美,以此为理由说我们创新力不足。这个比较有两个问题。
第一,就创新力的绝对成果来说,过去我们的确远不如欧美。
第二,就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过去我们不如欧美这不很正常吗?
你投资十块钱,中了彩票,翻了十倍,奖金一百,到手八十。别人投资一万,中了彩票,翻了十倍,奖金十万,到手八万。论成果你的确不如别人,但是论赔率你们有什么分别?
缺乏创新成果,可以是因为基数不行。
同时,也可以是因为阶段问题。
刚学了二十以内加减法的小朋友,知道有百位这些数字以后,也学会了直接用一百两百加减,这就是小学生的创新。
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你学会一百两百加减,这算什么创新?
这就是创新的阶段性。
过去我国长期处于产业链的初级阶段,就是创新,也只能是初级阶段的创新。比如说生产线上吹走空盒子的风扇,这就是初级阶段的创新。
有人说这不如欧美国家发明的扫描仪,那肯定是啊。那时候人家是什么阶段,你才到什么阶段呢?中国的人均钢铁蓄积量到现在还没赶上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峰值呢(当然这可能也和近几年产业结构变化有一定关系,但是在前些年结构变化还没到这个程度,不影响结论)。你一发展中能够国家和“发展完”国家比成果,阶段上不具有可比性。
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搞智能分拣了,很多企业都开始推广这个技术了,就连阿胶都是机械手捡出来的。那么这会儿你怎么不拎出来几个落后的欧美发达国家企业鞭笞了?怎么落后的欧美发达国家企业不算欧美企业吗?
中国的人均钢铁蓄积量去年才接近7吨。日本韩国的峰值是9吨10吨。英国的峰值也是7吨多。美国是8吨多近9吨。前些年国内各种微型车爆发式增长,说明两个方面因素,一是民间财富增长,基础交通工具从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逐渐升级到了微型车。一是整个国家的钢铁蓄积量达到了较高水平。社会创新也就要跟着这个阶段逐渐变化了。
不明白事物发展具有阶段性,那也就不存在理解事物本质属性的基本能力。遑论进行对比。
中国的问题不是缺乏创新,而是充斥着各种自卑言论,以至于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地位。
做人谦虚是好事,但是过度谦虚说明你没有自知之明。
没有自知之明的危害是什么?
没有自知之明的危害是,你的决策偏离了客观事实,决策与条件不符,最终造成错误的后果。
你拿着重机枪当班组机枪使,虽然大材小用,偏离得还不算太多,马马虎虎还算过得去。主要问题就是很多伴随任务你完成不了,还是会坑死不少步兵。但是你拿着重机枪当治安警械使,在闹市区对着歹徒开火,一条街都让你给打塌了,你就是最大的歹徒。
这是对别人有危害,对你自己就没危害吗?你用操控手枪的想法去使用重机枪,你自己就不会受伤吗?你右手握住扳机,左手托起机枪,开火一瞬间你就能被枪给砸死。
给自己定位低一点,以便留出余裕,这是可以的。但是你得知道你这是定位低了。不要搞到最后习以为常,以为自己真是废物。
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缺乏创新,而是两个问题。第一,创新机制距离最好状态还有很大差距。第二,实际运行的创新机制和理论宣传的创新机制存有差距,人们要么不知道实际情况,错误地套用理论,要么在受挫以后希望将实际完全转变为理论。这就像一个死犟的学徒工,师傅跟他说实际操作技巧,他非要用不知道什么时候编出来的过时理论。
主观与客观不统一,这个问题什么时代都有,但是我还是希望缩小这种不统一。毕竟这东西玩大了就又成儒家那帮废物了。
其实真要务实的话这问题也提不出来。
请问这位提问者去过欧美发达国家吗? 我本人也去的不多,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
1 如何定义创新?
一个小小的指甲刀有的卖的好,有的卖的差,很多商品一个轻微的改动就会带来很大的改进,你去看我国的小商品设计的精妙程度(价格区间不同是精致度有差异的),就知道在外观设计和人性化各方面是不缺乏创新的,一些商品有一点不好用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掉。也有很多拿的出手的产业,制造业产能、基础建设、软件、服务都有创新,虽然本人不怎么使用风靡全球的短视频app,但全球影响力就在那里,你能说他们不是创新吗?网购体系、移动支付全球领先,这些都不是创新?在很多人看来,没有的才能被归入创新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行列,比如芯片等高端产能,相反已经突破且自己都用上的就不计入到创新中去。
个人观点是:让商品性能提升、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的相关技术和设计突破都可以被列入到创新中去,尤其是让大众能享受到科技进步红利的更应该列入创新,我国的面板产业就是让大众用上了更便宜的工业产能,学习别人把没有变为有就是进步和创新的一部分。其实你仔细观察,只要是同一起跑线的产业,我们经济体在这个行业多数时候并不落后欧美,这也是如此急于对我们实行越来越严厉的技术封锁的原因。
2 我们创新过程紧迫的问题也确实不少
对外个人觉得还是可以的,对内仍然有极大的改进空间,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研发脱离产业化,都喜欢搞高大上的东西但实际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比例不足,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步子太大又脱离实际市场需求,很多创新都会停留在实验室水平,很难真正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以福利返还到大众头上,要知道很多研发投入都来源于税收,当然最近几年这种情况有向好的趋势。
2)缺乏科学的创新评价体系,宏观资源浪费严重,创新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个创新投入的失败,以芯片为例,各地方财政投入的不下万亿了吧,ppt创新大行其道,鲜有实际进展的,过了投资见效周期出现大规模的烂尾,选种阶段评价体系和可行性分析有待提升,弯道超车毕竟是极少数,多数科技壁垒还是要耐心的补课,没有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的。
3)金融创新收益压过实体创新,你要现在全球经济中怎么来钱快,当然是和金融相关,不光是我们,欧美高端科技研发放缓,也与经济空心化和金融泡沫化有关,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踏踏实实的做科技创新,做研发创新收益和周期远不如金融创,某些虚拟资产不都是这个大环境下的产物么,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帮精英们的金融创新无序扩张下的产物,之后的救市也是利好这些精英的无限量化宽松。我们经济体也有明显的趋势,不过表现方式不同,比如房地产的金融化,P2P创新、科技金融创新、长租房金融创新、到后来资本游戏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也是创新,热钱都也会涌入这些方向,收益是少数人的,代价是大家一起承担,应该认识到发展中经济体的可用资源非常有限,民生很多时候都是要拍的靠后一些,发展是近几十年的硬道理,金融创新多消耗一些稀缺资源,实体技术创新自然就分得少一些。
创新有时候不在于叫的有多高端,真正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创新才是好的创新!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本地的都不当是创新吧。
不能让创新自然而然发生吗?现在动不动就下创新的指标,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稳定的生产活动都有机会引发创新。成熟工艺的应用是很稳妥的工作方法,可以保证目标很好的实现;若这过程中发现更好的方法或材料,可能有新的发现,于是可能创新;若没有,则不存在创新,强行要创新,只会导致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做不好,特别是高强度、高时长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工作模式,完全剥夺掉了创新的可能性。而让人专职创新,简直就像是在开玩笑。
真要鼓励创新,就让大家业余时间多一些,试错成本低一些,分分钟一大堆闲得蛋疼的人给你搞出新花样。所谓高手在民间,不过如此。
#创新问题#
中国没有走完创新文化养成的完整历程。
实际上创新根本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是九死一生。
根本就不是。
这个纯属是缺少系统方法论和缺乏信托责任双重因素驱动下的粗放投机所造成的愚昧信念。
这就像一个人不学射击原理、不练持枪,不校准、不挑子弹、不试射、不保养而是以“迫在眉睫”为由,来个
然后得出个结论——“不行,明天我得多带十五斤子弹”。
我们的“创新”欠缺,根源的肇因是因为我们的创新总是在以求生存为中心,以一种伦理混乱的状态紧急实施。这是一个历史的无奈——你确实没学会怎么射击,而敌人确实已经冲到家门口了,你只有乱枪齐发一个选择。
它造成了一种客观事实——每一次击中目标,都是乱枪齐发的结果。
人类是一种经验主义到可悲的物种,既然每一次打中都是乱枪齐发的结果,那就将乱枪齐发升格为“乱枪道”,发扬光大嘛。
我们自己从一开始就没觉得这是不正常的,而是因为这“司空见惯”,经由“平常”而径直视之为“正常”的。
而既然视之为“正常”,又如何不会造成“司空见惯”?
陈陈相因,自我锁死,以至于“研发注定就是风险极大的”这种念头成了根本不被挑战、不被质疑的元认知,
凭什么研发就“一定”是风险极大的?你问过你自己这个问题吗?
凭什么?凭“统计数据”吗?
请问,二战战场上平均一万发子弹击毙一个人人,能证明“精确射击是不可能的”吗?
这是一种愚昧的迷信。
而这个愚昧的迷信的危险之处,在于它自身在维持自身。
因为迷信乱枪道,
于是会遵从乱枪道,
于是会实践乱枪道,
于是会证实乱枪道,
于是会继续迷信乱枪道。
每一步都有“无可辩驳的事实”保驾护航。
祖传迷信代代相传,从根上就没有去想过“研发有可能通过巧妙的规划而从一开始就立于不败之地”。
连想都没有想,谈何尝试?
而“能立于不败之地的研发规划”又不是一种一试就可以成功的小把戏。
要想它真实的实现,要的是不被任何负面结果的所谓“事实证明”所动的信仰。
要的是一条夜路不回头、一直走到天光亮的信念。
唯有坚信“经过仔细规划的创新可以做到无风险”,才能把足够大的精力和资源,从“博头彩”转换到“立于不败“上来。
才会经由这种实践,催生出必要的组织机构、交易制度、创新理论……一整个文化生态来。
这个生态,能把创新从“出淤泥而不染”的九死一生,变成一件“失之桑榆,收之东隅”的稳赢。
才能造就能治愈这种愚昧的事实。
等这个事实变成平常事,人们才会知道之前自己的那些执念是何等荒唐。
创新要如何才能被规划成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一门非常值得人去探索和构建的技艺。
它的关键,是首先完成价值多元化。
我在研发一款电池,我在研发之中得到的数据,真的就因为这电池没达到规划性能而完全没有价值吗?
不。
它们至少有可以作为另一些研发的参考资料的价值。如果你的研发路线没有规划到沿途的中间过程、副产品具有其他维度的价值的程度,你的这项研究的“颗粒度”几乎可以断言一定太大。
它不应该是一个项目,而应该是若干个项目之和。
每一个项目的立项,除了主要目标的达成要有足够价值之外,它的失败也必须要有价值——这不是那种“精神性的价值”(至少不仅仅是),而是可以那种硬邦邦的、可以折算进股价、并购价格、或者另一个项目的资产的可以被交易、被兑现成金额的价值。
又如研发一款软件产品,不光是它的成品上市要有价值,它的一系列中间件、育成的团队、形成的研发规范、积累的知识库(这包括了被系统记录的教训)、构建的外围社区关系、积累的设计系统、凝聚的研发传统和工程师文化,甚至是研发过程中的故事情节,都是可以挤出钱、挤出股价来的。
是可以卖钱的,规划得好,整理良好的失败教训都是可以卖钱的——有很多人在花钱看火箭爆炸直播的,ta们只是以为不直接收钱就是“免费”的罢了。
但我们的“研发“常态是什么呢?
产品黄了,失败活埋,资料祭天,团队散伙,大家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
也没法不这样——什么知识库、什么研发规划、什么中间件?什么设计系统?只有一个能跑但谁也说不清它为什么能跑的main{},留着是真的没什么用。
你的“成本”和“风险”怎么可能不“大”?
这是“研发”、“创新”风险大吗?
你摸摸自己的肚脐眼——既然这是你主要的思考器官——这配叫“研发”“创新”吗?
这是在线博彩,这风险要不大,猪都会飞。
但这跟“创新的风险”有什么关系?
这个迷信没有断根,它在妨碍人遵循系统的创新思想步步为营的有序实践,更是在极大的阻碍形成普遍健康的创新文化和制度构建。
这个才是中国创新灵魂里的问题——既不是市场小、也不是所谓保护不力。
市场不小,这个还需要证明吗?
保护其实本来也不需要多有利——真正的创新沿途所有的中间站都是护城河、你能“抄袭”的只是一个轮廓,除了证明我的功夫有多扎实、系统有多目光深远之外,根本没有什么真正了不起的威胁。
这个灵魂深处的迷信才是中国“创新”的根本问题。
绝大部分人是在赌博,并不是在创新。
因为你戴着墨镜啊……
大量的技能点都用到了赚快钱、躺着赚钱、PPT吹嘘骗补助骗客户。
垄断渠道,可以躺着赚钱。
搞销售,搞传销,搞传媒,搞智商税,可以赚快钱。
在多数快消和民生领域,产品功用的创新和生产水平的升级(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产品优势,不如虚假宣传、平台流量、“专家背书”和“网红效应”带来的销售优势,注重前者的厂商会被后者迅速山寨和打垮。
同样搞科研,真的搞长线的技术革命的科研,需要十年二十年的回报周期,远不如写个代码,拼凑点老外第三方技术,搞出来的所谓高科技IT系统能快速赚钱。
同样搞科研,真的搞创新自己研究设备,出文章慢,过程艰辛,远不如直接免税买国外设备拿回扣,堆廉价研究生人力直接水paper那么轻松惬意。
同样搞新兴产业,真的搞创新自己研究核心技术,见效慢,骗不到补助和融资,远不如弄个PPT直接用攒电脑的方式,四处采购,拼凑方案,找代工厂,补助拿到了,融资容易,还能上市套现。
另外,创新的成本太高,很多仅靠国内市场无法支撑。
由于以上原因,正经搞创新的人大概率混的不好。
万一混的好了,还得面对美国的制裁,以及只会攒机和营销的买办友商的背刺。
对机会主义者和新垄断资本太过宽容。
所以投机收益和垄断收益一定比创新高的多。
那怎么玩?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吧?
中国的R&D虽然不算高,但也并不低。
之所以看起来缺乏创新,一个是因为目前还缺乏那种“划时代”,引领大变革的技术创新,而这种创新是看科技树积累和历史机遇的,并不是投了钱凑足了科研人员就立马能出来的,像“可控核聚变”这种,弄出来不但要财大气粗,还得有相关基础科学和科技树的积累,以及真正以科研为主导的教育体系不断培养和输送人才,不是只突破了一点就能“开窍”弄出来的。
另一点则在于,很多现在国内的“技术攻关”和“创新”,实际上是自主研发“复刻”一遍西方发达国家的现有技术,严格意义上确实也算不上是“创新”(毕竟不是弄出了全新的东西,像两弹一星、超级计算机和空间站),因为只是把人家做过东西自己再无师自通重新推导出来,很多时候还是“仿造”,所以有时比人家已经做出的东西要更好,也有些还不如人家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做出来的,甚至有一定代差。
但这些再“创新”也并非毫无意义,对于国家安全和自主独立性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现在虽然还没有核动力航母,但堆出几艘常规动力航母,能形成近海战斗力,暂时就够用了,饭要一口一口吃,真金白银的划时代创新急不得。
现在像英法德日等中小发达国家之所以还能占据产业链高端,各有看家本领,正是因为实实在在的创新,周期很长,不单需要钱和市场,也需要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以及长期的试错,所以也不容易更新迭代,这些技术都不是随便可以攻关突破的。
而且,新技术的运用,还往往涉及国家安全和市场认同,体系更新(像需要零误差的高精尖设备、需要高附加值的日用奢侈品,各种作战体系里的兵器,战斗机、导弹、军舰之类,不只是一个单独的物件,而是体系的一部分,消费者对现有产品是有路径依赖的,旧产品不是出现了新东西就能被直接取代的),不然这些发达国家早就该退位让贤了。
另一方面,单一的巨大市场,也是有利有弊,且我国的内需,现在也并未真正激发出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能知道,很多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人口,是没有太大消费能力的,这些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群体,对创新也就并没有那么大的需求,日常衣食住行教育医疗能以低成本搞定才是最重要的,高精尖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普通人本来也消费不着,没有财力和渠道。
而富裕群体的消费需求,基本能通过购买国外物品满足,像是各种欧美日韩的中高端日用品和豪车、衣着穿戴奢侈品,去国外留学之类,并不一定要通过国产来解决。
各地区发展程度差距就很大,各阶层差距也很大,所以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割韭菜”的空间却还不小,部分偏远地区和落后省份,基本成了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殖民地”,源源不断向发达地区输送原材料和人才,有吃“殖民红利”“人口红利”的空间,还需要那么着急搞“创新”吗?
所以,对于“赚快钱”来说,快速“复制粘贴”“回笼资金”“保本”才是正途,吃“红利”才是赚钱最稳的方式,能掌握渠道稳稳地吃红利,才会有“稳稳的幸福”,并且“复制粘贴”的失败率还低,基本都是复制的国外成熟模式,大多都是外国真金白银实践过的套路,本土化做好了效果就不会太差。
像是“盒蛋”变“盲盒”,“哈根达斯”变“钟薛高”,“韩流”变“国潮”,各种综艺节目、影视作品、剧本小说之类甚至直接改名字“抄”“洗稿”就完事儿。
所以感觉什么时候等到“红利”吃的差不多了,国内企业必须走向世界,全面和外国企业竞争了,基础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更完善了,科技树上开的花足够多了,题主所需要的那种“创新”,才可能真正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