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施一公研究组 2015 年 8 月 21 日在《科学》在线发表的两篇论文对分子生物学领域有什么意义?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科学领域内部的反意见:不希望得诺奖。绝对对中国科学百害无利。施一公靠海外起家,靠巨额经费投入,靠组织团队攻坚而有所成。这种模式完全不符合基础学科在培育人才和普遍性上的要求。但是会使得某些人被打鸡血去强化这一模式。

我国的经济模式根本就不需要这些成果。比如最直接的医药领域,我国有哪些药物用到了这些基因研究成果?我们紧跟国际潮流,可是我们自己却用不上。我们花钱买外国人仪器,研究外国人感兴趣的课题,提升国外期刊的质量,为国外需求做贡献,最终推进国外技术的进步,甚至还会提升外国期刊的影响力,向他们支付出版费,购买阅读版权,甚至为他们的sci检索付费,,,所有这些还都是用我们自己纳税人的钱。这些年来,看国产仪器,比国外差距更大,而不是更小,就是拜这种功利主义科研所赐。

诺奖,对中国乃是毒药,而非甘露。

匿了,省得爱国学生乱喷。




  

相关话题

  哪种动物的交配方式很奇葩? 
  通过专门的生物病毒能够对特定的生物群体进行灭绝打击吗? 
  人类有可能「制造」出一个生命吗? 
  人如果真的可以长生不老,是不是没有人愿意、也根本没有必要生育下一代? 
  如何激怒一位古生物学爱好者? 
  香蕉会灭绝么? 
  如何看待扬州未核酸检测将录入失信记录? 
  水果分「公母」吗? 
  如何看待邢立达等古生物学者在琥珀中发现最古老的毛茸茸蜗牛? 
  人类能脱离肉体而存在吗? 

前一个讨论
名校 PhD 当高中老师的感受如何?
下一个讨论
《星际穿越》里布兰德教授写在黑板上的公式是什么公式?





© 2025-05-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5-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