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总有人把苏德战争德国的失败归咎于冬天? 第1页

  

user avatar   gen-aleksand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莫斯科战役时的冬天,德国早就赢了”由以下几个假设组成:

1.如果不是冬季气候,德军就能到达莫斯科;
2.如果德军能够到达莫斯科,就能打进莫斯科城里;
3.如果德军能够打进莫斯科城里,就能打下莫斯科;
4.如果莫斯科被占领,苏军就会投降。

这第一点大家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德军到达不了莫斯科。

事实上7-8月左右,在攻击最为顺利,德军气焰看起来最嚣张的时候,德军已经开始出问题了。《巨人的碰撞》在家里不在学校,贴点电子版的内容吧:

到了10月,连希特拉都开始对胜利不抱信心:

尽管希特拉以干预指挥而恶名昭彰,但不得不说,他不允许装甲部队在没有步兵支援之下进入莫斯科是有道理的(考虑到卢金在明斯克给古德里安的迎头一击,这个我下文会提到)。

到了11月末,德军就已经彻底耗尽实力了:

第二点恐怕也很明显。德军到达了莫斯科,也很难打进莫斯科。

苏联已经发动大批莫斯科市民修筑了坚固的防线,同时,调集了更多的单位来阻击德军。这在现实世界线之中都发生了。

因此当强弩之末的德军攻入莫斯科及其周边地区,他们就得面对这些部队。到那时估计就有意思了。

第三点更是无稽之谈。

德军装甲单位在脱离步兵之后的战斗力就是屎。1942年的德军装甲部队在斯大林格勒尚且束手无策,1941年更不必说了。

一群缺乏训练和战斗经验的、临时拼凑的、缺乏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的步兵活生生在斯摩棱斯克把一个德军装甲师揍成了残废。11月这支已经和残废无异的德军还能经得起消耗吗?

另外,德军的机械化部队此时已经把步兵甩在后面多远了?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可是连步兵师的战斗工兵营都扔了进去,这回在莫斯科,缺乏步兵的德军在城里能坚持多久?

无内鬼,来个笑话:

德军装甲部队前锋进入莫斯科,纳粹当局命令一位著名画家创作一幅名为《德国装甲兵在莫斯科》的大型油画作为献礼。很不情愿的画家在威逼下接受了工作。画完成后,一纳粹高官前来验收,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画面上是一群冻得瑟瑟发抖的德军士兵在雪原上赶着拖曳着火炮的挽畜艰难前进。
“这是什么?这帮家伙是谁?!”高官愤怒地问。
“被甩在后面的我军骡马化步兵。”画家答道。
“可德国装甲兵在哪里?”
“德国装甲兵在莫斯科。”画家答道。

第四点就更好笑了。

这又不是TNO里那个布哈林的苏联,被一波打穿然后就碎了一地。

打下了莫斯科又如何?苏联人还可以转移到古比雪夫嘛。德军再继续东进,大不了苏联军民都转移到A-A线以东去,德军能怎么办?德军就是人人都是高达,打到A-A线也走不动了。

到时候苏联一边在乌拉尔山以东不断经营,一边像TNO里西俄罗斯革命阵线那样不断往回打,再加上遍地游击队活动,俄罗斯总督府怕不是瞬间爆炸。

德国连TNO里那帮西伯利亚军阀都摆不平,还有什么能力对付一个控制整个西伯利亚的苏联以及其在西俄罗斯遍地的游击队?至于日本人,他们有胆量面对远东方向的几十万苏军和几千辆坦克吗?诺门罕战役日军可以靠步兵硬抗苏军薄装甲的快速坦克,这回苏军坦克把附加装甲一挂,躲到自动火力全面加强的步兵后面当移动反坦克炮碉堡,你来吧,来多少让你死多少。

即使这四个条件做到了,德国都不一定能赢,更何况这四点自身都没有成立。可见德国离胜利不是一步之遥,而是千里之遥。


user avatar   Ekis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老规矩先下结论:莫斯科,德军失败,军事失误占六分,泥泞占三分,冬天半分不到,另外半分你们自己可以安个啥后勤因素啊,铁路补给不行啊之类的上去。我一开始不是很想写这个回答,因为很没意思,不过高赞那几个回答依次看下来,不是开地图挂,就是抖机灵,就是马后炮,看得我不禁怀疑,“知乎军版还有几年啊????”实在遭不住,用了三十分钟写下此文。

我估摸很多人都不知道1941年11月13日哈尔德在奥尔沙召开的东线作战会议,没有这次会议,德军会不会打莫斯科都是个问题。要正视德军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我们需要将1941年11月16日-12月5日这段时间德军行动和9月30日-10月31日的“台风“行动分开讨论,且不说两次行动之间有半个月的间隔,而且作战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41年9月30日,“台风”开始,第2,3,4装甲集群分别从中,北路进攻,通过漂亮的机动包抄使苏西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大部分兵力在10月6日被合围于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地带,形成了两个巨大的口袋,几日后包围圈内没来得及突围的苏军被歼灭,OKH宣布俘虏65万苏军。

可以说苏联最危险的时刻便是在维亚济马包围战落下帷幕的这一刻,在“台风”开始时苏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有130万之多,而在10月6日,朱可夫接手西方面军时,他手上只有4万多部队,即使到10月10日,直面德中央集团军群的苏军兵力虽然增加到91456人,但是,即使是个小孩也看得出这点人还不够德军塞牙缝。

不过天气眷顾了苏联人,10月上旬突降的大雨形成的泥泞使德军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这段时间莫斯科战线陷入了奇特的光景,苏德两方再未爆发战斗,也就是所谓的“休战期”,苏德双方皆因可怕的泥泞不约而同的达成了默契,一方在拼命挣扎向前推进,另一方也在拼命地筹集援军,可以说德军最终折戟莫斯科的命运在此已经被定下三成。

借着泥泞期哈尔德拉着东线主帅主将开了个会,也就是开篇提到的奥尔沙会议,哈尔德和一些将领想着冬天要来了,主张扎营过冬,来年再战,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则力主攻取莫斯科,这并不奇怪,因为攻占莫斯科代表着他的职业生涯将攀至顶峰,可惜在德军详细计划未制订完的时候,苏军于11月15日打破了停火期(斯大林的主意),对德军展开了反击,哈尔德和博克不是书呆子,命令德军从待命状态立刻转入进攻。德军扑向莫斯科的行动就此拉开序幕。

莫斯科战役的结局本质上也是苏德两位统帅的智斗的结果:为了应对来势汹汹且下辖三个装甲集群的中央集团军群,朱可夫大胆的进行了一场赌博:他深知其手下虽有百万之众,能堪大用的却只有从远东抵达的西伯利亚师,于是他将这几个师都部署在从维亚济马抵达莫斯科最正面的几个交通枢纽上,同时主动放空了北部加里宁方面军和南线叶列茨的防线,目的在于让德国人分兵而行,而不是集中主力直奔莫斯科。

而博克此时的战略恰好便是分散自己的装甲师,而不是集中,深读史书的他坚信夺取莫斯科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希望在莫斯科地区拉起一张巨大的包围网,从而歼灭莫斯科地域的所有苏军主力,在莫斯科打一场夺城歼敌两不误的“史诗”大胜,于是博克命莱因哈特(第3装甲集群)从北迂回,霍普纳(第4装甲集群)和克鲁格(第4集团军)从中路进攻,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则从南路奔向沃罗涅日和图拉。

博先生的水平自然很高,作为“屈斯特林的圣火”国内外军史家对其评价也挺高,他这算盘打得也不错,不过他的计划如小毛奇在1914年实施的施里芬备忘录预案一样,充满了巨大的风险。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分兵之策可以说是被朱可夫赌中了。德军此时必须快速机动,分散的两钳必须从南北两面包抄过去,只要有一路掉线,整个计划就会破产,朱可夫要是再聪明点,趁势反手一拳,那德军基本可以打出GG。博克怀揣着对个人作古之后无限荣光的憧憬,将国防军和自己的命运押上了赌桌。

15-16日的战斗揭示了斯大林高估了自己部队韧性的事实,苏军的反击极其失败,在16日德军转入进攻后一溃千里,莱因哈特制下第7装甲师,在11月24日夺取了莫斯科西北部枢纽-克林,苏军北部陷入巨大危机,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难以挡住德军兵锋,罗本人在回忆录里不止一次表示“一被斯大林约谈就浑身冒冷汗”,包围网的一只铁钳已经到位,如果此时南路的古德里安再攻陷莫斯科南部枢纽图拉,那博克基本可以在莫斯科过圣诞节了。

然后我们来看看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已改称为第2装甲集团军)的实力如下:
24装甲军:第3,4,17装甲师、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团。
47装甲军:第18装甲师、第10,25,29摩托化步兵师。
43军:31,131步兵师。
53军:112,167步兵师。
直属:第56步兵师。11月17日古有150辆可动坦克。古相比其他几个集群较穷,但是步兵较多,而且可以靠跟在后边的第2,4,9集帮忙打理后方,所以也没啥大问题。

11月18日,古德里安开始进攻,于11月22日攻克斯大林诺古尔斯克。24日,古德里安派第17装甲师从东面迂回苏第50集团军切断了莫斯科至图拉的铁路;第47装甲军攻克米哈伊洛夫,在梁赞一带停住脚步;第43,53军则跟在后面前进,巩固防线,大德意志团开入图拉,德军最精锐的一支步兵部队在巷战中高效夺取着苏军的阵地,虽然损失巨大,但此时如果古德里安得到援军,图拉城陷基本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事与愿违,博克把第57装甲军,也就是中央集团军群最后的一支预备队(下辖第19装甲师,第15,258步兵师)交给了克卢格的第四集团军,博克对此的解释是

“古德里安可以独自夺取图拉,克卢格在中路的进攻则能更快的逼近莫斯科。”

12月1日,克鲁格投入19,20装甲师和四个步兵师对莫斯科以西的库宾卡-纳罗佛敏斯克一线发动进攻,虽然取得进展却没多大意义,马上就被朱可夫挡住了去路,与此同时,霍普纳在中路的进攻在苏军几支西伯利亚部队的防御下宣告失败,德军中路的进攻已偃旗息鼓。

11月26日,苏军开始反击,朱可夫先拿冒进的古德里安开刀,集中第2骑兵军,第112坦克师从南边配合第50集团军开始解围图拉的行动。与此同时,别洛夫率领得到两个独立坦克营加强的第9坦克旅和大量步,炮兵从卡希拉正面向南猛攻迂回的第17装甲师。11月27日,古德里安被迫下令第17装甲师放弃对图拉包围态势,退守到图拉以南,第二装甲集团军攻取图拉的行动就此失败。

看完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一点,虽然德军步兵和坦克相对于苏军都较为稀少,却稳占质量优势,第三装甲集群击败了于当面的西方面军以罗科索夫斯基第16集团军为首的北翼部队,可以说如果决策上不出错误,即使博克不集中装甲集群扑向莫斯科也完全可以分兵击败莫斯科的苏军,从而通过围城取胜。然而我们看到,恰恰是负责关键战区—即莫斯科南路枢纽的古德里安陷入缺兵少将的境地,没从博克手中拿到一兵一车而败退,他这一撤直接导致友邻的第二集团军侧门大开,苏军顺势反击使德军陷入12月的“溃退期”。

当然,这不是德军没有预备队,而纯粹是“圣火”博先生和克鲁格的失误,博克将预备队交给克鲁格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他本来想拉起一个巨大包围网,但随着部队人数兵器日益衰减,急功近利的他带头对自己的“莫斯科包围网”大计动摇,极其沙雕的把最后一支,完整的,预备队,交给一个面向苏军本就集结了大量部队设防的中路的第四集团军,目的仅仅是为了离莫斯科“更近点”,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相反的就是苏西方面军统帅朱可夫,完全证明了其处理残局的能力连1914年马恩河战役时的法军将官也望尘莫及,虽然北路被莱因哈特击溃,但他还是设法在中路挡住了霍普纳和克鲁格,在南路于古德里安最虚弱的时刻反手一击,扭转危局,名将就当如此。

当然,圣火先生在莫斯科败北后也未气馁,他也从对手身上学到了些东西,在1942年他主持的冬季战役防御战-腓特烈行动-蓝色行动,德军皆大获全胜,正当博先生打算带领国防军奔向伏尔加河之际,他却因与希特勒的冲突而永远离开了战场,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倒霉的因空袭离开人世。一代名将如此落幕,不得不令人唏嘘,正如他兵败莫斯科令众多后世军史研究者同样为他唏嘘一样。


user avatar   lin-xi-63-55-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这不是苏德单挑,而是世界大战。

简单的说,战争就是凝聚力量与使用力量的过程。凝聚力量在战时动员体制下双方都可以做到极致。但是使用力量却受到各种条件影响,有诸多的限制。

战争的规模超出了即便是最疯狂的德国人的想象力上限。1935年开始扩军备战,最初目标只是对以波兰为核心的“小协约国”,德国连进攻法国本土的想法都没有。6年后,德国需要在从北极圈到非洲沙漠,从高加索山脉到南大西洋的最深处与61个国家在分别在陆地、海洋、天空,在近1亿平方公里的战场上进行一场完全看不见尽头的拉锯战。

这场战争对于苏联来说是对抗纳粹侵略者的卫国战争,目标非常明确。但是对德国来说,东线只是其中一个战场,德国不知道该在何种地步结束战争。

德国的战争思维是落后于同盟国的,他们依然在拿1918年的经验来打一场1945年的战争,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德国要结束战争最需要做到的事情,莫过于彻底瓦解联合王国俄国

同盟国最强大的美国孤悬美洲,它要将巨大的实力投放到欧洲主战场赢得对德国的胜利需要两个关键的支点——海上的支点是英国;陆上的支点是苏俄。这两个支点非常关键,缺一个都无法打赢这场战争。

如果没有英国,美国是没有力量一次性跨过大西洋投送数百万兵力的,即便是美国整合了大不列颠所有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失去了英伦三岛这个前进基地,一切兵员和物资都要从北美直接出发,美国也是不可能有能力在大西洋沿岸发起能够直接撼动德国西线防御力量的大规模两栖登陆战的

如果没有俄国,德国庞大的陆军和数量不少的空军力量就被解放了出来,再加上因此而多出来的工业产能,美国在西线直面的就是齐庄满员的完整版德国战争机器。没有腹背受敌的压力,德国内部不会那么轻易动摇,这种时候登陆欧洲不现实。

在德国力量衰竭之前打垮英国和苏联,就是德国唯一取胜的机会。如果不能让英国或者苏联任何一个在德国力量衰竭前被击垮,其余所有的胜利都是战术性的,在战略上没有任何意义——不论他们损失了多少装备和物资,美国都有能力给他们补上。只有「人」是美国不能为他们生产的,这些人是经过工业化洗礼、拥有很高组织度和对祖国信念坚定的公民,取得胜利就必须将他们从肉体上彻底毁灭,在精神上瓦解「大英帝国」和「布尔什维克」。


「注:在战争中为了取胜,第一目标必然是让对方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而对于顶级工业国来说,武器装备不过是生产力而已,损失多少都不会动摇他们战争到底的决心。而不能通过流水线生产出来,所以战争要取胜就要杀更多的人。杀到对方无法承受的程度为止,而施加屠戮的目标不只是军人,也包括平民。平民一样在为敌人做贡献,他们为敌人生产军事物资,提供兵员,鼓舞军人的士气,激发军队的爱国情感。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铲除潜在的抵抗威胁,就无法赢得胜利。战争不只是军人的事情,在空前残酷的总体战中,没有人是无辜的,平民如果为敌所用,就该斩草除根

所有人都在为战争流血,而在敌国平民中有亲友死于战争的实在太多。这些人心怀对敌人的仇恨,上了战场对敌人毫无手软,是最好的兵源。你今天放过平民,明天他参军打死你只因为你这身皮。

复仇的循环从一开始就该被掐灭。


通俗点说,德国失败就在于没有将英国、苏联的兵员耗尽,在美国生力军投入战场和法国解放之后被他们绝对优势的人力、工业和资源压垮了。输在杀的人不够多。

德国以占领为目标,最终只能徒劳消耗力量,只有以消灭对方根本性力量为目标才有取胜的机会。


user avatar   guan-wang-zhe-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不是苏联冬天太冷,德国早就赢了。

要不是意大利太坑,德国早就赢了。

要不是日本停止进攻苏联,德国早就赢了。

要不是珍珠港战争让美国参战,德国早就赢了。

要不是物资送不到北非,德国早就赢了。

要不是英吉利海峡太宽,德国早就赢了。

要不是阿登战役天气不好,德国早就赢了。

要不是国防军那群人不听话,德国早就赢了。

要不是诺曼底登陆没有发生海啸,德国早就赢了。

要不是差一点德国造出原子弹,德国早就赢了。

要不是德国没造出飞碟,德国早就赢了。

要不是德国造人计划没造出德国队长,德国早就赢了。

哎,惜哉,痛哉,呜呼哀哉,我堂堂大德意志,拳打欧亚,脚踩世界,就是因为出现了一点小失误,才断送了大好前程,难受啊。


user avatar   zhuan-zhi-ge-chong-bu-fu-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整个手机行业吃掉60%利润的全球唯一巨头,需要其他公司来教他做事?


user avatar   yang-leoni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回答一个问题,最后的解题方法就是代入法。

这我们就要来讲讲西帝的故事了

他到目前为止的职业生涯中的场均数据是

15.9分8.3篮板8.0助攻1.7抢断0.7盖帽

和题目设定的【得分10助攻10篮板10抢断2盖帽1】是差不多的

所以你可以想象出来题目的设定是一个怎么样的球员了吧??

就是一个得分更差但是助攻和篮板要稍好一点的“本西蒙斯”

当你找到那个代入点之后,问题就变成了这样

一个得分更差但是助攻和篮板要稍好一点的“本西蒙斯”,可以进名人堂吗?年薪是什么水平,可以做带队单核吗?

答案是不是已经呼之欲出了??

年薪嘛,顶薪有望,3000万打底吧(目前的工资帽)

单核??NONONO,你绝对不想

名人堂??看他能和谁一队咯。要是能累积一些团队荣誉,名人堂没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团队荣誉,只靠他的数据,基本不太可能


user avatar   arth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是现在的驱逐舰的火炮的穿深不够,怎么洗也不太可能洗的动装甲战列舰,诚然二战战列舰的主炮命中率是低,但是现在的驱逐舰薄皮大馅但凡命中一发半穿弹都可以造成重创,我觉得驱逐舰还不如靠着机动去雷击战列舰比较有把握(不让带导弹,鱼雷应该会带一些)。


user avatar   yi-shui-34-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战争双方决策者脑子正常,对下约束力尚在的时候是有用的。

战争法作为国际公法的一部分,属于多角度多方面博弈的结果。

当然也有更微妙的,比如渥太华禁雷公约属于技术上欺负人的范例。

扒掉人道主义等外面罩着的词汇。在战争里面比着赛干无下限的事儿实际上完全对战争胜利没啥正面作用。

屠杀民众只能给后勤承包商带来好处,增大军官约束下属其他行为的难度,让占领军维持占领区稳定并且获取劳力和粮食物资的可能性极速减小。繁多的反抗和逃跑也能搞得勤务部队神经衰弱。指望恐吓能让人乖乖听命那是日本妖怪故事看多了。

杀战俘除非你保证自己的人不被抓,而且对方战俘在战争结束时的谈判意义是非凡的。万一碰上一个死心眼的非要你一百个马鹿将军的脑袋换我方一个战俘的命。哪怕没成,你因为自己的弱智行为在胜利者的屠刀下面走一遭,顺带成了某个爱出风头的胜利者的新闻陪衬,也不是啥光彩的事情。

等等等等

总之除非觉得自己能赢到底,以及事后清算不会折腾到自己头上。否则不要干这种不讨好的事情。

当然人这玩意日常不能保证自己脑子清醒,那就只能祈祷决定你命运的人喜欢闪光灯,而不是丁是丁卯是卯你写检查都得查你字数写没写够的认真人士了


user avatar   tai-ji-sheng-liang-yi-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少回答提到强制生育,说说强制生育的问题吧。

现在生育率低的导致的问题,不是人口数量下降,而是劳动力(廉价劳动力)下降。如果现在瞬间消失掉一亿老人,导致人口数量减少一亿,会有人讨论人口数量下降的问题吗?

强制生育,特别是高压政策下的强制生育,比如说个别答主提出的不生育者每年上交30%(也有回答说40%,75%)的总收入作为罚款,这种政策下出生的人口,能转化成劳动力吗?强制生容易,如何强制育?假设真的实施上述高压强制生育政策,必然会引起以规避处罚为目的的生育。那么,生,是生了,至于怎么养,那就是我说了算了,只要保证成年前饿不死,依法参加义务教育,这样“养”的成本其实很低。其他的,不好意思,与我无关,学好学不好,犯罪不犯罪(犯罪更好,抓进去连饭都不用管了),什么早教、幼儿园、学区房、吃好的穿好的、高中、大学?不存在的,从怀上那一刻起,这个根本就不是人,不是子女,只是一个工具(没错,连工具人都算不上),规避处罚的工具,没有感情,只有怨恨。而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人,心理有多么扭曲变态,可想而知,因为童年不幸而报复社会的案例还少吗?一个高中都没上过,心理扭曲变态的人,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力吗?搞不好三天两头上街砍人,报复社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强制生育政策的打击面极广,上述现像绝不会是个别现像,实施强制生育前,不妨先提高监狱建设用地及预算。

当然啦,肯定又有人会提出强制“育”的配套政策,比如说子女犯罪父母连坐,子女在多少岁前死亡按未生育进行处罚,子女成年后劳动产出不达标的部分对父母进行罚款等等。如果真的能这么搞的,只能说,辣真的牛逼,辣真的牛逼,但同时,也准备好灭亡吧。




  

相关话题

  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 
  美国和苏联谁是打败纳粹德国的第一功臣?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不能采用围三缺一的战法?为啥非要打消耗极大的巷战? 
  为什么一战二战都是英国法国俄罗斯联手打德国意大利? 
  1947年初鼎盛时的国民革命军(NRA)有能力和1937年初的日本帝国陆军(IJA)正面一战吗? 
  如何看待“文明河南”今天被吊锤的现象? 
  苏联为什么不给人民军和志愿军STG44? 
  特务部队(秘密警察)是专制政权(个人独裁)的必然产物吗? 
  二战苏德战争时苏联和德国谁的组织度更强更先进?如何理解? 
  苏芬战争前芬兰接受苏联的条约会怎样?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抗战时期的黄埔精神?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B站历史地图社团史疆所?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