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投资的时候“找到十几个互不相关的现金流就是投资的圣杯”,而在生活中我一直觉得“找到几个互不干扰的生存意义就是自由和快乐的源泉”。我很能共情这位同胞的情绪和感受,惨痛的失败和希望落空之后的沮丧也曾经让我陷入深深的绝望,而很多时候让我不至于选择自杀的可能是“这个事情搞砸了但我其他事情还有机会”
这种看起来非常阿Q的想法其实很有效,它起源于我的一个高中朋友,当时他说自己是“全省搞物理竞赛中打羽毛球最好的,全省打羽毛球的人中物理最好的”
在我之后的岁月中,我曾经多次使用这种方法安慰失落的自己。在交易做错方向的时候我想,晚上踢球干爆对手就出气了;晚上踢球被盯防得接球就被断我想,不和你们这些兽腰一般见识,深夜我搞个小炒肉犒劳自己,想你们也体会不到这种快乐;回家把小炒肉搞砸之后我想,算了等几个小时看皇马比赛开心一下;皇马被打爆之后我想,最后我还可以把珍藏的乐高拼了出出气。
而就像在投资中,股票,债券,商品同时下跌的时候不多一样,一个人在一天里面,交易做错,踢球被爆,做菜失败,球队输球,玩具拼不出来的可能性也不大。综合下来你总可以找到点快乐的事情。
但我相信很多人不会认同上面这段说法,因为在他们的评价体系里,交易失败,工作被辞退的权重要比踢球失败,玩具玩不好重要很多。或者换句话说,在大多数人的生活评价体系里面,金钱的重要性是贯穿大多数项目的。他们以盈亏评价交易的胜败而不是逻辑,在踢球的时候喜欢找领导一起踢,在吃饭的时候考虑价格高低而不是味道好坏。
这就像他们打造了一个投资组合,虽然看起来买的股票名字都不一样,但分别叫做XX银行,XX银行,XX银行,XX银行。然后这时候只要利率有任何的变动,他们的组合收益率就会波动。我们都知道这是没法对冲风险的。同样道理,如果你把自己生活中大部分意义都以金钱多少来衡量的时候,你自然没法对冲失业和亏损带来的损失。
所以我觉得这时候劝别人不开心的时候出去走走啊,陪家人聊聊天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事情,这就像你买了十几个银行股然后有一天降息了,你安慰自己说这家银行网点装修不错所以还有机会。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无非两种出路,一种是像我之前说过的那样,给自己设定几个甚至十几个互不干扰的人生目标。如果你的生活的评价体系变得复杂起来,那么实际上你很快就可以摆脱消费陷阱以及生活中很多的不重要的偏执。
一种是如果很难做到这么豁达,人生依然需要以金钱去衡量,那么就打造几个甚至十几个互不干扰的现金流。没工作了去做交易,交易爆仓了去开餐厅之类的。这里我想多说一句,如果有一天生活的压力让你想自杀,请记住这个决定意味着你已经把自己生命的资产波动率拉到了一个最大值,你承担的风险已经达到了一辈子的极值。这时候实际上来说,你的预期回报率也应该到了最大值。
换句话说,如果有一天你想自杀,纯理智地看,你至少应该先把自己所有资产抵押了,然后拿着现金去市场单边下注,如果这样失败了你才算匹配了自己自杀决定所带来的风险。如果你成功了说不定生活就有转机。而这个过程如果让你想到了不能这么激进应该留一点给家人,想必也会迟滞你的决定。
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更多的生活意义,他们互不干扰彼此独立,最差也应该找到工资之外的现金流,我总觉得这样大家可以活得更快乐,也活得更有尊严,那时候大家会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上次亚马逊跳了一个被pip的人,这次fb跳的还是(疑似)被pip了。
pip这个制度真的是应该反思一下了。国内公司裁人要么是给n+1让你明天滚蛋,要么是不想给n+1让你主动辞职,多给一个月公司让你找工作。
而pip是个啥玩意呢?就是说公司想开了你,但是表面还要做出一副想挽救你一下的样子,给你定个“提高计划”,规定时间完成xxx目标就可以不被开。
然而这个计划一般是都完成不了的,所以本质上就是老板想开了你,然后用pip来证明你不行,最后开了你。
这个制度可能是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和限制领导权力,但是对员工来说完全就是羞辱性的,还给你点并不存在的希望,十分折磨人。
所以被pip赶紧找下家,pip结束之前就跑路,不要让pip打击你的自信。
案情细节不明,无意对此例做具体评价。愿他安息。
不过从我自身经历来看,湾区码农的生活圈子太单调了,刷题拼包裹买房等绿卡生小孩愁学区,环环相扣一点差错都不能有。业余生活也只有hiking桌游摘樱桃,相互之间的同质化交流还起到了echo chamber的作用。无论当年有何等凌云壮志,无论当年的眼神中闪现过多少灵光,无论当年是多么牛逼的竞赛学霸,无论什么专业背景,通通跳进这个号称刷刷题就能十几万美元起的码农之坑。
我和这位不幸的人一样,都是国内名校EE本科。EE又难又没钱的宇宙巨坑性质我深有体会。我本科未毕业就果断跳坑,虽然事业乏善可陈但玩得很开心。他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经历过裁员和ICC,终于刷题进了FB。而我旅游多年后混进了Google。我们都深知码农比EE性价比高的多,然而都苦于薄弱的计算机基础,三十好几的年纪,在这种充满聪明的年轻人的环境中的压力,外人很难想象。
我们真的要跳脱这个圈子,看看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是怎么活的,为什么都要如此从众地一棵树上吊死。
说回来就是那句最简单不过的老生常谈: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但是没几个人真的能做到。
折腾这么些年,我是终于想明白了,放下所谓硅谷精英的包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感谢我在国内那些依然有趣的朋友,感谢我周游几十个国家见证过别人的活法的经历。
我的新事业钱的确少很多,但怎么着也饿不死吧,何况多少钱也买不来快乐。
最可怕的可能是,被生活和狭窄眼界折磨之后,竟想不出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
我并不是说本科不是计算机的就一定无法在湾区成功。今天发现一位人生跟我逆流而行的全能天神级人物:
耶鲁戏剧研究本科,表演学校硕士毕业,做了七年演员,IMDB上看参演多部影视,一眼大美女。
居然,突然跑到Google做码农去了!现在还升了Senior!人家根本不在乎所谓“本科计算机基础”,也不在乎浪费自己的美貌。
非常理解他的困境,走好。
硅谷啊,除了天气好,幸福感真的没有想象中强。
工作压力和身份限制就是两座大山。
碰到难伺候的老板飞来的锅的确很糟心,还不能说走就走,只能自己想开点,虽然很难,真的很难。
我也是最近才了解到其实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mental health issue),也是最近才意识到电影电视里面经常出现的那种therapist和坐一圈的互助会并非离我很遥远。
医疗保险包括精神咨询的,不一定有用,但是找人倾诉一下总比憋着强。
逝者安息
不愿意相信是qin哥。PIP可能只是最后的稻草。在原来的组干得不开心,想换组。本着透明的原则,psc前和老板说好要换组,上司同意了。找好了组后,他告诉组员自己要换组并且把手上的活交接好。但是要换组的最后一天上司却说不能换,因为psc不合格,必须要待在原来的组。听他说是组里人员流动太大,已经有几个人离开,组里人手不够,老板以这种方式强迫他留下来。这对他是一个打击,因为之前1:1的时候上司从来没有说过有任何问题。向人事部门反应,经过了好几天,找了几个人事部门的负责人,但是最后上司还是赢了,他必须要留在原来的组。上司说继续留在原来的组的话可能可以和人事部门说不用进PIP。和上司已经撕破脸却要继续待在原来的组。只是工作签,家人都需要他维持身份,能做的只能是一边默默工作一边准备找工作。想不到最后的结果却是这样,逝者安息。
10/10更新:最近又发生了Yin Yi接受采访最后被开除的事情。无论中间有多少曲折,我想说我发自内心支持Yin Yi对同胞遭受公司不公正待遇的抗争。还是引用鲁迅的名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
09/22更新:感谢这么多知友的关注支持,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先匿名了,你们的评论我都会看。
------------------------------------------
希望不要再把这件事单纯归因为当事人有心理疾病了,他有疾病不代表没有人需要为这件事负责,这股“一切都是受害者的错”的风气能不能煞住了…
FB虽说没有强制规定996,但peer presure比明确的规章制度带来的压力更难缓解。有的同事效率极高,一天能写两千行代码;有的同事沟通能力很强,让manager能始终注意到他的成果;有的同事回到家后会疯狂加班,第二天早上回到公司却又神采奕奕。在这种情况下,FB的performance review还会注重“impact”,将每个员工的impact和同等级的员工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更严重的是,impact这种指标比单纯的代码量还要难以衡量,拼命工作之后impact却不尽人意的情况也是很常见。同时,对一个码农的impact的衡量极度依赖同组同事和manager的推荐,所以如果和manager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或者manager要求比较高,review的结果可想而知。
另外,如果你的代码不幸出了bug,对公司造成了损失(我们称之为SEV),在修好bug之后会进行SEV review,leads和senior engineer和你一起讨论问题根源和今后如何避免类似问题。虽然你作为始作俑者并不会被指责,但承受的压力也是不小。
我写这些并不想抱怨什么,只是想指出在FB工作的一些具体现实,希望大家能对当事人多一些同情。我感觉FB的情况跟华为很接近,如果年轻人,身体好,能肝,想学东西,想攒钱,FB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人到中年,拖家带口,身体不如年轻的时候了,还是希望慎重考虑。
愿逝者安息,天堂没有PSC。
很难受。在FB是工作经验里面最累的,996毫不夸张。工作时长都是其次,peer pressure真的是大,而且时常有“自己弱爆了,简直太loser了”这种想法。
最近状态也不太好,听到有人跳楼已经很难受了,而且还是这个人流量很多的点采用了会被很多人看到的自杀方式,明显希望被关注的态度啊。然后今天知道了是校友,就更难受了。
说什么PIP随便找工作的。你怎么知道人家有没有卡。03年本科毕业11年来美国,天知道是不是家庭一般工作多年才攒够学费。在美国EE转了cs工作几年又转到大厂,这中间又有多少心酸。也不知道有没有老婆孩子,也许刚把他们接到美国。
R.I.P吧,希望家人都好。有的时候看似很开心的人,但你并不知道他们正经历什么。也希望社会可以对mental health有更多的理解和关注。
很多人缺乏一种“痞气”。
这种痞气不是说要去做欲望当头、游戏人生的浪子(比如有些人说的给黑叔式生活),也不是说要做“不过是从头再来”的圣贤(这种豁达对人的要求未免太高),而是——
你就真的不能去卖红薯么?
你的家人和子女,相比较你的死,就真的不能接受全家一起去卖红薯么?
我相信他们并不是一定吃不了物质的苦头,更多的是放不下作为中产精英自我定位,不能接受不体面的人生。
但中产精英的光环和体面,你越是看重,你就越有了软肋,越成为资本家和团队中不怀好意对手的工具。
人可以为了理想、爱好的事业而努力,可以为了纯粹的物欲享乐而努力,但别为了优越感而努力。
生物是很顽强的,而社会人却不是。
最后再强调一下我的观点:
在社会意义上,身份、品位和格调可能有高低。
但在生物意义上,你升职加薪时分泌的多巴胺,并不比俗人们歇了工以后,喝着啤酒吃着爆炒腰花时分泌的多巴胺更高贵。
湾区的精神压力,还有很多人真是除了秀优越感感觉没什么别的事情做。
华人来来回回就那么小的圈子,经常是新认识个朋友加了微信,过几天他发朋友圈,你发现你已有的朋友给点了赞。
大家也确实都好优秀,各种国内好学校,美国top研究生,博士等,大厂offer。你稍微哪个没有都不好意思说话。
可是真的有时候社交太无聊了好不好!新认识的人来来回回那点东西,你本科哪的啊?你美国哪个学校啊?你什么公司啊?你package多少啊?你房子买哪啊?你几套房子啊?你娃学校啊?千篇一律。
同一句话,他们变着法的加定语秀出优越感。
前几天碰见个大娘,说他过来给儿子看孩子。“我放弃了二十万年薪的工作来给我斯坦福毕业的儿子看娃。”
认识没几分钟的路人。“我最近参加了我们清华校友会。”
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是共情能力差,还是成心找碾压别人的存在感。
同学聊天,聊着娃,忽然蹦出来。“sunnyvale最近on fire啊,要买就这里,升值潜力大。我最近在那又买了套,你们有什近况?。(明知道聚会中有几个连房子都没买)
朋友聚会。一个刚跳进去大厂的非拉着一个已经40多岁的最近失业的QA,给别人讲怎么刷题。一会又拉着一个普通公司的讨论package,讲他如何纠结各大厂的offer。声音如此洪亮才使得根本不在聊天对象的我听的清清楚楚。
有时候觉得都是些多没有兴趣爱好的人,才能如此无聊。大家fun点真是不同,碾压别人是如此快乐,就好像我连赢一个晚上dota,或者看场球赛?
32岁入职,38岁自杀。6年,顶多7年,是IT热门职业生命周期。华为35岁劝退,脸书38岁PIP,彼此彼此。从中国到美国,培养了32年的人才,就用7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资本家弃如敝履。替轮子哥 @vczh 担心。看似年入15、20万美刀,但是只雇佣你7年。40过后,就没有IT公司会雇佣你了。悲惨吧!还学什么CS啊?赶紧弃坑!学点医学、律师、教师,都是好的。至少越老越值钱,而IT人士,越老你的知识就越不值钱。要人脉也是无的,因为程序员整天和电脑打交道,哪里会有人脉。
CS专业,吃人大怪兽!速速弃坑!方可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