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女人有两个能力,是男人望尘莫及的。
第一:“古代的权利是世袭集团,男性加入这个群体,只有一个办法:投胎。女性却可以通过联姻的手段,加入进去。”
第二:“女人可以创造盟友,也就是生孩子,生出的孩子大概率与自己政治倾向相同,即使不同,也会为了获得母系亲属的支持而给与外戚派系插手的机会。”
这两点,乌孙国的政治倾向转变就很说明问题。
乌孙这个名字,我想喜爱历史的人大都都听过。这个张骞通西域的第一站,是中国打开的第一扇通往中亚地区的大门。
乌孙的来历一直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说乌孙最早其实与后来成为贵霜帝国的月氏是同族。匈奴在与月氏争霸草原时,为了分化瓦解月氏人的势力,扶植乌孙立国。
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成立,乌孙最早的政治倾向是亲匈奴的,这点毫无疑问,在征伐大月氏的行动中,乌孙一直是匈奴可靠的盟友。
不过,这种关系,最终被一个女人所改变。
在通西域之后,汉朝开始针对西域各国进行外交攻势,尤其对于乌孙,汉朝进行了和亲。
和亲的对象,是楚王的孙女,解忧公主。
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国王军须靡。此时,乌孙的主要臣服对象依然是匈奴,所以解忧公主的地位,尚在匈奴和亲公主右夫人之下。
然而,军须靡的去世为解忧公主带来了转机。按照乌孙的习俗,解忧公主嫁给了军须靡的弟弟,乌孙新王翁归靡,翁归靡很喜欢解忧公主,两人感情极深,先后诞下了三子两女,同时,解忧的侍女冯缭嫁给乌孙右将军,打造了亲汉派的班底。
此时,匈奴对于乌孙开始不满,领兵发难,翁归靡在解忧的劝说下,举兵抵抗,整整坚持两年,直到新继位的汉宣帝发起五路十五万大军支援,汉朝外交使节常惠与解忧合兵一处,大败匈奴,并在冬天乘胜追击,彻底削弱了匈奴对西域的压力。
匈奴在西域的统治体系开始崩塌,而汉朝的西域都护府越来越牢固。
在后来的几十年中,解忧公主所代表的乌孙亲汉派,仍然与匈奴势力缠斗不休,其中侍女冯缭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乌孙王子乌就屠(匈奴夫人生)归汉,更是令人叹服,汉宣帝任命冯缭为西域特使,成为一段巾帼传奇。
解忧公主的事例说明,女性,自己女性身后所代表的母国集团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行政政策,是大国控制小国的手段。
反过来,小国想这样对待大国,可能吗?
中国的皇帝一直担忧外戚势力,这次仅仅是外戚集团,如果有哪个皇子背后的外戚是一个国家,拥有军队!你觉得哪个皇帝的卧榻会睡得安稳?
去看看“某某皇帝他妈是也胡人,所以那又是一个胡人朝代”。这时候不问“胡人为啥老拿女人来讨好汉族”了。都是选择性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