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吐蕃帝国经常去侵略大唐,却为何不去打印度? 第1页

  

user avatar   feng-kuang-shen-shi-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打?,开玩笑呢!这事情得从李二凤跟他的女婿一起说。

1、牛逼的李二凤与他女婿的关系。

有一个巧合,唐朝与吐蕃的建立是同一时间。吐蕃建立于公元618年,看这个时间眼熟不?没错,唐朝也建立于公元618年。

两个国家都很牛逼,李二凤就不用讲了。

李二凤喜欢跟曾经的对手一起跳舞,这是大唐进取心的表现。

李二凤做到了:

饮马恒河畔,剑指天山西。碎叶城揽月,狼居胥赏雪。

周围的国家一个个叫李唐爸爸。

叫得最有特色的就是吐蕃最伟大的王松赞干布。

当然这个是打出来的,两个帝国的扩张很快就有了交锋。松赞干布不甘于固守在青藏高原,为了进一步扩张,松赞干布在公元638年,就主动挑起了与大唐的战争,史称“松州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本来信心满满的松赞干布,被李二凤收拾得服服帖帖的,这也让松赞干布领略到大唐李二凤的威武。

很快有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传说中,一直说文成公主是李二凤最宝贝的女儿。

这期间有了一个王玄策一人灭三国的故事。

这也有了大唐饮马恒河畔的事迹。

“五月庚子,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以诣阙。使方土那罗迩娑婆于金飚门造延年之药。吐蕃赞普击破中天竺国,遣使献捷。”——《旧唐书》

并且这个天竺的王,现在还在李二凤的坟前跳舞。

2、牛逼的吐蕃王

吐蕃对外扩张北面跟唐朝是控制丝绸之路的争夺。

向南主要是沿着茶马古道,即现在的林芝-墨脱往南扩张。

印度比尼泊尔弱多了。吐蕃一翻过喜马拉雅山,打天竺切菜一样的。

赤松德赞时,吐蕃派大军攻打印度,并攻克摩揭陀国,从当地掠夺走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佛像、佛经、高僧等,又在恒河边立柱,派人看守。

而且吐蕃只派了4个人看守,一下子看守了接近50年。

3、强大的吐蕃被唐朝干死了?

吐蕃在唐朝时候突然变得鼎盛,而在唐朝灭亡之前,先被唐朝干死了。这中间的缘由有很多。

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是气候说。

即当时的青藏高原的气候比较好,适合生存。

另外一个说法是,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一下子提升吐蕃的科技水平。



user avatar   lishigushi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吐蕃当年是打过印度的,也正是因为打完了,才发现没有必要接着打了,所以吐蕃才专门针对大唐打了200多年。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原因:



吐蕃建立于公元618年,看这个时间眼熟不?没错,唐朝也建立于公元618年;吐蕃于公元842年灭亡,唐朝比吐蕃强一点,多撑了65年,于公元907年灭亡。

那通过时间的对比,大家可以发现,吐蕃与唐朝基本上相当于同生共死,而这对难兄难弟就是在打打和和,相爱相杀中走过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唐朝大家自然熟悉,我们今天重点说一下吐蕃,吐蕃是我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也是我国青藏高原上,出现过的最强盛的政权。

现在通说认为,松赞干布是吐蕃的开国君主,实际上按照西藏习俗,松赞干布是吐蕃第33任赞普(藏王),只不过在松赞干布继位之前,西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很多事情只能归咎于传说。

并且,在松赞干布出生之前,西藏基本上属于大小政权各自为政的状态,自然没有强大的合力对外,也就未见于史书之上。



松赞干布生于公元617年,在他出生不久,他的父亲朗日松赞,就率兵灭掉了周边部落,基本上统一了西藏。

所以说,松赞干布在公元629年继位时,他的父亲已经为他打好了天下,松赞干布之所以出名,源于他继位后彻底统一西藏,并建立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一系列制度,使吐蕃王朝真正走向富强。

那随着吐蕃王朝的兴盛,松赞干布自然不甘于固守在青藏高原,为了进一步扩张,松赞干布在公元638年,就主动挑起了与大唐的战争,史称“松州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双方各投入兵力五万余名,本来信心满满的松赞干布,没想到被唐军彻底击败,这也让松赞干布领略到大唐的威武。

也使松赞干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大唐的差距,虽然两个王朝建立时间相同,但大唐却明显强盛于吐蕃,于是松赞干布开始卧薪尝胆。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大唐称臣,并成功迎娶回了文成公主,成了大唐驸马的松赞干布,自然引进了大唐的先进文明,也使得吐蕃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死后,继任者在松赞干布的铺垫下,使吐蕃王朝进一步强盛,开始了与大唐的直接对抗,此后的近200年时间里,双方有过和亲、开展过贸易,但也争斗不断。

在吐蕃最强盛时,版图几乎囊括了我国整个西部地区,不但控制过新疆、青海、甘肃、内蒙西部等区域,还控制过印度恒河流域,当时北印度各国一度向吐蕃称臣。

当时的吐蕃,可以同时跟大唐、回鹘、阿拉伯帝国争霸亚洲,其兵力甚至曾远到中亚、印度地区,所到之处尽皆臣服。

那吐蕃王朝到底是怎么兴盛起来的呢?如果说单凭松赞干布的一系列举措,似乎不足以创造如此强盛的政权,为什么吐蕃政权来得快、去得也快?自此以后,为什么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强盛的政权呢?



根据气候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显示,在那200多年的时间里,青藏高原的气候突然变得温暖起来,当时那里湿润多雨,非常适合人类生存。

再加上出现了松赞干布那样的人才,所以当时青藏高原的人口达到了历史峰值,专家认为,其人口甚至达到了上千万,所以吐蕃可以动用的军队至少有五十万之多。

如果,再算上向吐蕃称臣的那些国家,吐蕃真正发动战争动员令的话,其兵力甚至可以达到百万,这才是吐蕃王朝强盛的原因。

而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冷,吐蕃逐渐走向低迷,加上内部的分崩离析,使得吐蕃仅存在224年,就又重新陷入分裂,此后再也没有出现强大的政权,到了元明清时期,更是可以被轻易征服。

据专家推测,到了清朝时期,西藏的人口最多只有200万人,而在1950年的时候,西藏的人口甚至只有120万人。



所以,归根结底,是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吐蕃人口急转直下,再也没有了称霸一方的基础,更不要说其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落后了。

那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正式回答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吐蕃持续攻打强盛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呢?其实,这是利益的使然,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

01吐蕃攻打大唐的原因

相较于大唐,吐蕃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文明落后,并且二者直接接壤,所以攻打起来不但非常方便,而且能得到很多好处。

这就好比强盗抢劫时,肯定挑有钱人家抢一样,虽然有钱人家不好抢,但能抢过来的都是真金白银,投入小回报大,就算冒点风险也值得。

而事实上,吐蕃在与



大唐的争斗中,确实获得了很多实惠,吐蕃就跟我国历朝历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一样,获得了大量的粮食、钱财,这些足以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

而且当时强盛的吐蕃,并不比大唐弱太多,更关键的是吐蕃的骑兵,来得快跑得也快,抢完就跑,农业文明的大唐根本奈何不了它。

02吐蕃不攻打印度的原因

从地理角度来讲,吐蕃与印度之间,隔着一座高高耸立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这道天险的存在,使得吐蕃出兵并不方便,想来去自如更是不可能。

而且吐蕃主要生存在青藏高原,虽然当时气候变暖,但依旧属于高寒地区,可印度是典型的高温国家,吐蕃的军队并不适合在高温中生存与作战。



同时,印度当时并不是统一的国家,由诸多小型的国家组成,可以说印度不但孱弱还特别贫穷,吐蕃就算打赢了也捞不到太多好处。

所以,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吐蕃当然不会去干,在大唐与印度之间,吐蕃自然会倾向于攻打大唐,这也是吐蕃不攻打印度的主要原因。

03吐蕃攻打印度的典型战例

文章开头我们说了,吐蕃是攻打过印度的,而且是全面胜利,下面我们就挑两个比较典型的战例,来说明一下。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王玄策,提到王玄策,相信很多人,一定会想到前几年成龙的电影《功夫瑜伽》,没错,就是那个王玄策。

那是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当时王玄策奉命出使印度,结果被中天竺的新国王派兵劫掠,王玄策一气之下,就找吐蕃借兵1200人、尼泊尔借兵7000人,成功大杀四方,将中天竺灭国。



如果说这一次,吐蕃只是借兵给王玄策,并没有亲自参与指挥,那我们说第二个战例,这一次是吐蕃独立作战,而对印度用兵的原因,只是为了抢一颗舍利子。

当时的吐蕃赞普(藏王)赤松德赞建了一座白塔,他不知道听谁说的,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子,于是赤松德赞就派大军攻打印度,准备把舍利迎回吐蕃。

印度的诸多小国听说吐蕃大军来了之后,根本没抵抗,直接就投降了,吐蕃大军在轻松搞定恒河北岸后,快速渡过恒河,攻陷摩揭陀国,顺利迎回了舍利。

并且,吐蕃大军在回撤的时候,特意在恒河岸边立碑,把恒河定为国界,然后派了四名吐蕃士兵驻守,虽然只有四名士兵,但也让印度臣服吐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04小结

所以说,吐蕃不攻打印度,是因为捞不到什么好处,并不是打不过,吐蕃之所以不吞并印度,也主要是印度太过炎热,根本不适合吐蕃人生存。



而攻打大唐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了,因为吐蕃与大唐接壤的地方,气候条件与青藏高原相似,正适合吐蕃人生存,更何况就算无法胜利,也能顺手牵羊捞到很多好处。

其实,吐蕃面对大唐和印度时,实际上就是在做一道选择题,选哪个实惠,吐蕃也不傻,经过几次战争自然就知道了。


关注公众号“历史故事君” ,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分享。


user avatar   tu-ya-ya-1-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女真人和原辽东军为主的重甲步兵(包括各种工程兵,像推盾车的)、重甲骑兵。

以蒙古人为主的冷兵器轻骑兵。

以三顺王(孔、尚、耿)军队、佟氏武装为主的汉军重炮兵。

以原辽东军火器兵为主的火器营。

全员重甲,全员骑马机动。

1、后金军的甲胄、装束、武器,与大明辽东军基本一样,这个之前我科普过,这里不再赘述。

后金、清军在关外推行剃发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战场识别。不然两边打起来,都不知道该砍谁。

2、明军的红衣炮是找葡萄牙人代工的,后金(清)军的红衣炮,才是国产的。后金的铸炮技术,原胜于同时期的明军。

明军的红衣炮,都是从澳门运过来的,后金第一次入关的时候,葡萄牙人将红衣炮运到涿州,发现了后金骑兵,葡萄牙人死活不往前走了。这时,被崇祯打为阉党的冯铨主动出资,招募家丁、乡勇,这才把这些炮运到了北京。

明军装备的红衣炮少得可怜,松锦大战中,十几万明军装备的红衣炮不足二十门,而同时期清军一年就可以造六十门。

下面为松锦大战之后,清军缴获的明军火器。

松山之战,获红夷炮5门,发熕炮2门,大将军炮146门,二将军炮737门,三将军炮1237门,行营炮200门,佛郎机33门;

锦州之战,获红夷炮7门,发熕炮1门,子母炮3门,大将军炮18门,二将军炮147门,三将军炮176门,行营炮33门,佛郎机12门;

塔山之战,获缴获红夷炮1门,发熕炮2门,大小将军炮409门,佛郎机37门;

杏山之战,获红夷炮2门,大将军炮6门,二将军炮122门,行营炮182门,佛郎机65门。

清军共缴获大小火炮3583门,其中红衣炮仅15门,佛郎机也只有百余门,其他大多数火炮都质量低劣,不堪使用。

说说后金将红衣炮国产化的过程。

孔有德投降,他在登州跟着孙元化打过工,孙元化是火炮专家,所以孔有德的几个部下,像王天相与金世祥也学习了不少火炮知识,对原理、架构都很精通,结构制造就没有问题。

然后需要解决的就是制作工艺。当时后金军中有一名汉族工匠刘汉,他精通冶铁技术,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造出的铁炮接近钢炮的水准,质量已超越欧洲同时期水平。

崇祯四年,后金成功仿制了明朝的红夷炮,因满人对“夷”犯忌讳,故改称“红衣大炮”,定名“天佑助威大将军”。相较明朝的红夷炮,后金版的炮架先进,高低角可调,转向也方便,并有瞄准装置。

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炮军”,满语为乌真超哈,汉旗军都统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任教官,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重炮兵。

3、入关初期的清军,从人员构成上来说,是吴三桂辽东军(4万,打完李自成后约2万)+三顺王辽东军(1万)+佟氏兄弟手下零散投降的辽东军(1万)+祖大寿系辽东军(1万)+建州女真本部(2万)+努尔哈赤、皇太极掳掠的东北索伦诸部壮丁(1万)+漠南蒙古军(3万)。

以上人数为估算值,但误差不会太大,合计约11万人,原辽东军占了约半数,这就是入关前后清军的全部家当。

入关后,姜瓖的宣大军8万、河南地主武装约10万、南明江北四镇23万、左梦庚部(左良玉之子)约8万,先后投降清军。

这才让清军有了绝对的兵力优势。

而后期抵抗清军的,湖南何腾蛟,主力为原李自成大顺军的李过、高一功部;东南郑成功,主力为原海盗集团;西南孙可望、李定国,主力为原张献忠的大西军。

基本就这么个情况。


说明一下。

辽东军所谓的“军事地主制度”,就是明朝的卫所制度,即军籍即户籍,平常当地主,打仗的时候每户抽丁上阵,打仗→抢人、抢地盘→分地、种地。

努尔哈赤把这一套学来,搞出了八旗。

在清军入关前,关外最大的三股地主势力,即为吴襄系(辽西走廊南侧)、毛文龙系(辽宁半岛沿海)和祖大寿系(辽西走廊北侧)。在清军入关时,这三大系都给清军打工了,你说这得分多少地。

有很多朋友会说,人家毛文龙就占着个皮岛,怎么成地主了?

其实呢,在毛文龙死之前,东江所控制的地域甚至要大于明军在关外控制的地盘,请看下图:

图中深红色部分,即为毛文龙屯过田的地方。

所以,满洲不等于女真,八旗更不等于女真,它是一种满、蒙、汉相结合的军事贵族团体。

八旗军的主力,就是辽东军+爱新觉罗宗室+北方来的野人女真、海西女真+漠南蒙古。

上文所谓“祖大寿系”,并不是祖大寿一个人,而是一个利益集团,简单列一下辽东军投降后金军的情况。

李永芳,汉族,投降前为关宁军游击,带500人投降;投降后金后授三等总兵官。

这位仁兄有点意思,明明是一个地道的汉人,投降后却处处满洲化,最典型的就是给他的儿子起名,请看:

三儿子,李·刚阿泰,后官至宣府总兵;四儿子李·哈什库;五儿子李·巴颜,一个汉人,官至正蓝旗二把手,后封一等昭信伯;六儿子李·呼图礼;七儿子李·胡拜;八儿子李·克胜额;九儿子李·克德。

个性不?

孙得功,汉族,投降前为关宁军游击,开广宁城投降;投降后后金封爵封三等梅勒章京。

石廷柱,瓜尔佳氏,汉化满族人,投降前为关宁军广宁卫守备,协助孙得功开广宁城投降;后历任昂邦章京、总兵官、镶红旗汉军固山额真、镇海将军,因战功卓著,死后追封太子太傅。

金砺,汉族,投降前为辽东军武堡都司,协助孙得功开广宁城投降;投降后金后战功卓著,官至川陕总督,加太子太保,授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孔有德,汉族,投降前为关宁军皮岛总兵毛文龙麾下参将,带3000人投降;投降后初封恭顺王,后改封定南王,顺治九年因被李定国击败,自焚而死。清廷破格予以厚葬,并追谥为武壮。

耿仲明,汉族,投降前为关宁军皮岛总兵毛文龙麾下参将,带3000人投降;投降后初封怀顺王,后改封靖南王。顺治六年,因其私藏逃人,多尔衮追查不休,耿仲明畏罪自缢于进军广东途中的江西吉安。

尚可喜,汉族,投降前为关宁军皮岛总兵毛文龙麾下副将,带军民万余人投降;投降后初封智顺王,后改封平南王。康熙十五年被其子尚之信逼迫而死。

祖大寿,汉族,李成梁管家祖承训之子,李家衰落后辽东最大的地主家族,吴三桂之娘舅。投降前为大明辽东军总兵,先是被围大凌河投降,再是被围锦州投降。投降后授汉军正黄旗总兵,跟随清军入关。

祖大乐,汉族,祖大寿之堂弟,投降前为关宁军副将,松锦之战后投降;投降后无记载。

祖大弼,汉族,祖承训次子,祖大寿之弟,投降前为关宁军副将,松锦之战后投降;顺治时授散秩内大臣,隶属汉军镶黄旗。

祖泽远,汉族,祖大寿从子,投降前为关宁参将,松锦之战后投降;投降后战功卓著,官至湖广四川总督,一个人管半个南方,爵位为得世职一等阿达哈哈番。

祖可法,汉族,祖大寿养子,大凌河之战中作为祖大寿的人质被扣在后金营中,祖大寿降而复叛后归降后金。皇太极对其信任有加,授汉军正黄旗副都统。后跟从睿亲王多尔衮入关,战功卓著,封为左都督,充任镇守湖广的总兵。

祖泽润,汉族,祖大寿从子,投降前为大明锦州副将;投降后战功卓著,为汉军正黄旗固山额真。

吴三凤,汉族,吴三桂长兄,投降前为辽东军参将,大凌河之战后投降;

张存仁,汉族,投降前为辽东军副将,大凌河之战后投降;投降后因其文武兼备,备受多尔衮赏识,先后任兵部尚书、直隶三省总督,爵位为一等精奇尼哈番。

洪承畴,不介绍了;吴三桂,不介绍了。

东北黑龙江流域的索伦诸部,也是八旗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克萨原住民,达斡尔族博穆博果尔叛逃,皇太极北伐,一次性抢回来近5000人;

尼布楚原住民,茂明安蒙古人,一千余户南下,加入后金;

索尼的赫舍里氏、沙尔虎达的瓜尔佳氏等等,之前都不是建州女真,都是从北边过来的。

真正的建州女真,能凑出一万壮丁,就顶天了。




  

相关话题

  《长安十二时辰》中,同样是当兵的,张小敬和萧规(龙波)与长安披甲卫兵比,为什么那么强悍? 
  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出现过奴隶社会? 
  为什么国民党在大陆没分土地给农民,但是到台湾后却分土地给农民? 
  清朝是不是毁了中华的根基? 
  唐太宗李世民算唐朝的开创者还是守成者?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的这段历史,如果看做是世家与寒门的斗争,那么最后是世家胜利是否证明司马代曹是必然的? 
  游牧民族蒙古人有烤肉吃还有牛奶羊奶及其奶酪喝还能骑马射箭、弓马骑射,为何过着这样愉快生活还要打中原? 
  蒋介石为什么不退守海南岛? 
  满清入关前族里女性地位如何? 
  历朝历代都认可秦的地位和贡献吗? 

前一个讨论
请问微生物中有消费者吗?
下一个讨论
假如裸鼹鼠演化发展出文明,将是怎样的社会形态?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