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华民族? 第1页

  

user avatar   yuan-yuan-34-2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3月18日,稍作润色更新,写成 元元:致学界:解读“中华民族”宜以国歌为根本,多元要以一体为根本,基本词不可嬗变 欢迎转载,也欢迎批评指正。以下原创内容未动。

-----------------


我这个回答,原本是对“子淡”回答的评论,但是立刻被删除了。我就给出详细回答,时间紧的网友只看黑体字就可明白大意:

一、致学界:国歌已经对“中华民族”一词锁定了,应以深刻认识理解为基础为原则而去做学术研究

国歌已经对“中华民族”一词锁定了,应深刻认识而不能因“学术探讨”为名去自行修正。

建国时《义勇军进行曲》被政协委员们推荐为国歌,许多委员表示赞成;一部分委员基本赞成,但要求修改:“歌的曲子是好的,但词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妥,最好修改一下。”周恩来支持采用原歌词,不同意修改,他说:“这样才能鼓动感情。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感情。”最后,毛泽东拍板,决定原歌词不改动,仍然保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以起到唤起人们居安思危的作用。与会者一致表示赞同。

国歌在1978年改过,但到1982就废止改回了。“歌词的内容虽然很“革命”,却不受群众的欢迎,甚至连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不会唱,许多人说“不对味”,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新歌词一直流传不开。

著名作家陈登科后来回忆说:“早在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新歌词时,我就持有异议。首先是一个对国歌原歌词的感情问题。我们这一代人,在那个年代,就是唱着这支歌走进枪林弹雨、走上抗日救国战场的。那时,一唱起这支歌,就想到中华民族的危亡,想起祖国的山河被践踏、人民被蹂躏的现实,就抑制不住那种誓为祖国人民献出热血、献出生命的激情。因此,我们对田汉同志的这首歌词怀有深厚的情感。至于对新歌词,我们在感情上就接受不了。那些内容也是硬凑的,空空洞洞,索然无味。

(以上内容见“中国国歌歌词从废止、取代到恢复的曲折历程”)

我也总结出不能改的理由:歌词和歌曲融为一体而且和歌唱者情感结合在一起,一个词都不能改。既然定为国歌,就应该尊重词曲作者的原义以及所思所想、情感和词语表达。

“中华民族”这个词也一样。每天都唱响国歌,当年先烈们唱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你是否对此有过深入思考和理解?体会到他们的所思所想。故这类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基本词汇已经固化了,不容任何人做修改,篡改。学界更应该有所敬畏。

二、下面,我来讲讲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真正的内涵应该是什么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是梁启超先生发明的,梁启超在1901年《中国史叙论》中首先提出“中华民族”一词,文中有时指汉族有时指中国所有民族,1905年《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明确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 ”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又‘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按梁先生的说法,蒙古、满洲等民族只有在承认是中国人的前提下,才是中华民族。那么怎么可能把他们当作自古以来的中华民族成员之一呢?

就连反对汉文明等于中华文明的姚大力也这么说:“中华”在用于指称中国的同时亦被用来代指汉族,晚至清后期,亦复如此。 清人谓“万山起自崑崙,其入中华,分五岳者”云云;其述少数民族风土习俗,每谓“颇似中华”、“与中华同”、“仿于中国”。这里的“中华”、“中国”皆指汉族、汉地而言,是不可能有异议的。类似的例证举不胜举。在今日汉族观念里,“中国”、“中华”仍很容易与汉文明、汉族的概念相混淆,它的历史根源就在这里。(见姚大力:中国文明是一个“多数的文明”)

显然,56民族不可能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例如俄罗斯族他们之前的历史、民族史不该是中华民族的组成。这不是对“中华民族的解构”而是恢复中华民族的本意。

“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后,如果只是书斋在用,显然生命力不强,中华民族真正被公认还是在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凝聚人心的主体词,被写入未来的国歌之中。

“凡遇一他族而立刻又‘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斯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这种最朴素最直观的认识是抗战期间老百姓最大的共识,也正是国歌要表达的。也就是说,在现代在古代,那些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在蔑视“一钱汉”当做“两脚羊”时,他就不是中华民族。外来者以征服者、殖民者、掠夺者姿态来到中国,他们不是中华民族。平等是融合的前提,歧视和压迫不存在平等,在不认同当地人,不同意平等融入,就不是中华民族。而现在的学者论述“中华民族”来自融合时,偏偏遗忘了平等。

对国歌中的词语,田汉他们的认识理解和表达就是人民的认识理解和表达,今日虽然对中华民族一词有所发展,但不能扭曲甚至修反田汉他们那时的本义。某些人一直在搞的就是偷梁换柱。

某些人主张“中华民族”只有百年的历史,显然不符合田汉歌词的原义,如果只是人为称代的,百年之短的“中华民族”,那又有何特别珍贵值得珍惜呢?激发出五千年的民族面临绝境下的悲壮。还有,歌词中出现的“长城”,长城在这里表达的是内外之分,在特定情况下是敌我之分,有中华民族的地理边界的寓意。凝结着守边将士的责任,“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代表着中华民族誓死捍卫家园的誓言。现在的人们唱的时候八九没有想过这种含义的惨烈,但当时的人们却是很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点就连黄兴涛也承认:“最终把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牢固地确立在最为广大的中国民众和海外华侨的脑中与心中的,正是这场持久而壮烈的抗日战争。”(见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当代中华民族的外延虽不等同于古代,但内涵应保持统一性、一致性,中华民族的观念和实体向上追溯到华夏民族形成之初。故“中华民族”有干有枝,主流支流。“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就是主流主干,这是鲜血和生命的表达。不能被某些学者任意研究做曲解。

文人学者总结社会现象、社会规律、创造语言文字词语概念,要能站得住禁得起社会检验,总是要放到实践中去,被人们接受被人们理解被人们应用。“中华民族”这个词、这个词的含义是经历了抗战血与火的锤炼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了,它的含义被人民大众固化了,被锁死了。它属于人民,属于胜利,就不再属于书斋,更不应被书斋里的人以“研究演变为名”再擅自修改。

国名、国旗、国歌、国徽、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和形象。国歌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声、意见,他们曾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建立新中国,国歌歌词的含义如同国体一样坚固,这是用鲜血和生命表达的人民的感情、人民的心声,要理解和尊重付出代价做出贡献的人民。

国歌和宪法一样重要。其中的含义包括词句,就不能任凭“学者”以“学术”为名曲解颠覆其政治含义,要像尊重宪法一样尊重国歌,要以“法律条文的认识”去深入理解,这是法理溯源法,只能从国歌歌词的起源去认识“中华民族”这个词。

三、从实践来讲嬗变“基本词汇”就给了别有用心者滥用,借用,借刀杀人的机会

某些学者把“中国”、“自古以来”也做曲解了,历史地理学派的泰斗谭其骧发表《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推出“版图中国论”,他把“1840年的中国范围”定义为“历史上的中国”,开创了嬗变“中国”含义的先河。

他还将“自古以来”从“鸦片战争”之前算起,说那时在清朝版图内的就是“自古以来”。谭其骧说:为什么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因为历史演变的结果,到了清朝台湾是清帝国疆域的一部分。他有一个古怪的说法:“台湾当然是中国的,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为什么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因为历史演变的结果,到了清朝台湾是清帝国疆域的一部分。所以台湾岛上的土著民族--高山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为什么是中国的?因为高山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台湾自古以来是高山族的地方。”

某些学者,重新定义“中华”、“中国”、“自古以来”,在论述中偏偏以这个词汇诞生来判断其内涵实际存在,不顾历史事实,文化习惯,不承认“中华民族”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如此华夏民族和非华夏民族就没有本体、非本体之分了。他们已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以华夏民族为主体传承华夏文明的民族国家偷偷换成了“五十六民族共和国”,五十六民族多元一体,汉族是其中普通一元。

谭其骧在文章中称:“中国不是汉族一家的”。而这后来就成为某些势力拿来宣传的金句了,把中国说成是民族共和的国家。这就是在重新定义中国,把中国和汉族割裂对立。

他们越界了,嬗变者搞乱了“文化认同”,无认同当然就无自信。嬗变者对历史,对国家、对民族毫无敬畏之心。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出版了《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指出美国的文化认同正面临危机,国家有分化、衰落的危险。美国的国家认同应该由美国建国时就确立的主流文化,盎格鲁-新教文化来确定。凡认同这种文化的,才是真正的“我们,美国人民”。亨廷顿同时认为,就美国而言文化处于中心位置,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政治性的美国信条。近年来美国内部的文化冲突越来越激烈,历史人物的雕像纷纷被推倒,“谁是美国人”越来越分歧了,内乱不远。

词义的嬗变,权威不做规定,就有人来歪曲。而一旦中国这个词不明确不固定,就被有心人滥用活用发挥,这些年我们听惯了“一中各表”甚至“一国两制”被肆意曲解,偷梁换柱,改天换地,借壳上市,成为“独台”和“台独”弄出的文字把戏。


“中国”这个概念同样如此,不可嬗变,是人民打出来的,鲜血和汗水浇灌的

众所周知,当代清史学界爆发“新清史”之争。我们看到国内清史学人批判的同时,他们最严重的问题是没有抓住实质,自己也被带着跟着跑。因为清史学界的理论基础是“只有清朝是中国”,这种说法是谭其骧在某次重要会议上说的,他说:“整个历史时期只有清朝等于全中国,清朝以外没有别的中国政权。”郭成康发过一篇论文《清朝皇帝的中国观》,在清史学界影响很大。但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是他论述的本是“清朝皇帝的中国观”却在文中灌输清朝皇帝给了我们“中国观”,他说:“今天中国各族人民一致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认同自己的祖国是‘中国’,终由清朝统治者一锤定音……。”英雄史观是清史学人在论文中的通病。

而对于新清史之争,有专家评论道:“新清史”之争召唤出的群体情绪与舆论效应并非没有意义。它反映出“中国”不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而是越来越成为一个有待重新叙述、建构与想象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与“新清史”研究著作被陆续翻译到中国的同时,中国学界也自发地意识到了重新叙述“中国”的必要性,历史学界、考古学界、民族学界与社科领域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意识,并做出了不少尝试。(以见“李静:“中国崛起”的历史叙事与当代想象 —以“新清史”的“帝国转向”为中心 ” )

“中国”这个观念概念是历史传下来的,凝聚着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没有任何人有权力嬗变“中国的内涵”,这是玩弄自欺欺人的把戏。嬗变者等同汉奸。

既然学界中人声称因国家利益需要而应该改变中国的定义,那么,想过这种情况吗?抗战时,当时的伪满政权,汪伪政权甚至蒋介石政权把持了话语权,也以国家利益为名,动员学界舆论重新定义中国内涵,说中国不包括东北,内蒙、西藏,新疆,那么中国人就接受了这套说法,卖国政府汉奸政府就可以忽悠老百姓心安理得地不去抗日了?

国家意识形态应该保证基本关键词由国家来审定发布。

“多元一体观”的辩证思考

以“多元一体”论述“中华民族”的文章汗牛充栋,相同点是否认主干、主体,都在说多元汇聚以前都是中华民族,都是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基点来定义来解释中国。陈连开教授在《中国华夷番汉中华中华民族》中提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许多民族结合形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而在论述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时,有文章称:“一体”要以"多元"并存为前提。一方面,一体以多元为前提;另一方面,多元为一体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见: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梁启超的"一体化"则是以"多元"的迅速消失、"融化"为特征和条件的,费孝通所说的"一体化"仍以"多元"并存为前提。

这就说反了,我们换个角度,谈谈香港,香港的“一国两制”。众所周知 “香港反对派们总在片面强调两制,淡化一国。”

之前的香港,一国两制”给了两面人可乘之机,那些人大肆鼓吹两制,彻底两制,以两制淡化否认一国,最终弄出港独,爆发香港之乱。一直到今天人大通过的两个《基本法》的附件,才彻底从法律的角度确保了两件事:一是“一国两制”以“一国”为前提,在“一国”基础上才有“两制”;二是“爱国者治港”原则在法律上得以确立,不爱国者彻底依法靠边站。有了这两个基本法的附件,香港大势才彻底稳了!

那些只讲多元,不讲一体的人一直霸占着舆论场,有许多议题下,例如在批判“元清非中国论”下,在“崖山之后”下,他们都在讲中华民族,讲民族团结,讲反对民族分裂,讲外来势力勾结皇汉分裂中国。但所有的一切都暗藏玄机,他们一直在曲解中国的含义,因为“去中国化”这个概念这个议题,他们一直在回避。

央视播出的“新疆平乱的两面人”看看他们做的,一桩一件都是在搞“多元”,“去中国化”。

这些人讲的“多元一体学说”都在主张“多元永远化”,以元清奠定了“多元一体”视为中国的根本,他们把这说成是“自古以来”,不可动摇,天经地义之政治正确。

这种思想指导下,当然有别有用心的人对民族教材下手,搞分不搞合,大力强化民族意识,宣传“民族共和”。(见:《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出版的前前后后 )

孙中山晚年认识到了“民族共和”的荒诞。他说:“自光复之后,就有世袭底官僚,顽固底旧党,复辟底宗社党,凑合一起,叫做五族共和”,“清朝武人之专制难以灭绝”,国家“长在四分五裂之中”,满洲为日本所控制,蒙古为俄国控制,西藏为英国控制,始终不能建立一个独立和统一的民族国家。自1919年之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五族共和者,直欺人之语”。而今我们更不应该走民国、前苏联失败的老路。某些人以“过时的政治理论”、“时代的政策”来搞“政治正确”。

现在有网友问我其他民族也都有各自的民族英雄,受到本民族的崇拜。应如何看待呢?还有的主张西方的媒体、政治家就可以拿新清史的观点说你在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都是搞殖民主义。这中国能不反驳么?所以要抛弃或者至少大大修正清末以来的汉族民族主义的构建。中国的国家凝聚力实际上不是来自于某种特定的民族文化和习俗,而是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

我再重复一遍: 中华文明只能以华夏-汉文明为主流的文明,不是各民族各文明的拼盘。但对于各民族而言,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但不应作为国家历史来宣传。同时各民族在保留自己文化历史的同时,应该具备国家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尤其是对外时,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

文化和政治很难割裂,文化也是看齐之一。中央要求全面加强“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通用语言文字”是不是汉语言教育?你们可因民族立场去反对?

现在天天播放国歌,国歌歌颂长城,号召中国人做血肉长城。历史来看长城就是防御北方民族的战备工程,这些游牧民族的后代,北方民族应该对长城并无好感,甚至有恨。那他们还要不要唱国歌?长城是不是汉民族意识的构建?从此不该唱? (相关文章见 元元:警惕“新清史”史观在文艺作品中浪漫表达-由《燕云台》说起)

事实是只有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共产党才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现代化共同繁荣的唯一选择。

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成长和壮大就建立在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这块沃土之上的

中华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最佳土壤,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有天然的亲和力。现在我进一步认为:只有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才能和马克思主义真正结合。而在其他国家和文明都水土不服,纷纷以挫折失败而告结束。

马克思主义本来就应该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即便不从西方而来,中国也有产生的土壤。无神论、非种族主义、人人平等、大同世界这样的世界观,放眼世界也只有中华文明才具备。共产党人的牺牲奋斗既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体现,建立的国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看在文化领域的争论,多问问共产党人在历史阶段时的为什么?哪里来?哪里去?一切争论即可平息,爱党和爱民族实为统一,爱国和爱民族文化实为一致。爱党、爱国、爱民族、信奉中华文化原可合为一体。五四先贤皆是从中华文化厚泽而来的饱学之士,骨子里的爱中华 ,救中华,是为初心,故始终找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也不可能因为信仰了马克思主义就同入了教之人不认祖宗了。




  

相关话题

  如果赵武灵王没有在沙丘挂掉,而是再多活了几十年,有没有可能是赵国灭秦国? 
  俄罗斯远东原住民为什么那么少? 
  政协委员成龙建议在乡村设立公益电影院,此举对乡村文化建设有何实际意义? 
  如何评价网络上大汉民族主义者的行为? 
  司马迁为什么要把五帝当作真实人物记载在史记中? 
  有什么关于澳门的冷知识? 
  如何看待义乌警方提醒「请尊重中国风俗,勿穿戴面纱、黑袍」? 
  英法联军为什么只火烧圆明园而不火烧故宫呢? 
  当今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为什么国民党在大陆没分土地给农民,但是到台湾后却分土地给农民? 

前一个讨论
朱棣以后的明朝皇帝祭拜过明孝陵吗?
下一个讨论
长时间放置的衣物,螨虫会滋生超标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