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以及马前卒最可贵之处在于
怼,怼观众,怼某些政府部门,怼某些群体
比如最近怼大学生批评校舍被征用
你可以不赞同他的观点,逻辑,不用采信他的建议,但是必须承认他并不是为了取悦观众,取悦有关部门,取悦特定群体。而是出自他的逻辑为社会做点事
睡前消息其实反映了媒体创作领域中的一种新的趋势,也隐含了一种新的剥削形式。
我们都知道睡前消息,并不是马前卒个人的作品,而是集体创作的结果。马前卒工作室也不是马前卒一个人在写稿。
但是网上讨论的时候,粉丝们却都在大喊“督公nb”“督公威武”。而马前卒的批评者在讨论节目的时候,也下意识地把节目的观点看作是马前卒个人的观点。
但实际上,马前卒有可能把所有的活儿全都包了,也有可能也就只是在最后负责审核,改改稿子,更或者也可能就是仅仅站在摄影机前念稿子的。
他在团队中,在屏幕后面,到底对文字价值有多少贡献,我们谁都不知道。
而其实B站很多著名up主的视频,也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借助整个工作室完成的。他们很多最后只是负责上镜表演。
有人或者将其美名曰,专业分工。但实际上,这种分工背后却隐藏了对员工知识劳动署名权等一系列权力的剥削。
在纸媒或是媒体发布网站上,一个记者写了稿子,并刊登出来。它对自己的作品具有署名权。即使主编和责编进行过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但是署名权却是归于作者个人的。人们默认作者将自己的劳动出售给媒体以后,媒体拥有稿子的使用权,以及随后带来的流量。但是归属于作者本人的署名权却不可被转让。而这其实是对文字工作者的一种保护。
因为这些发布的稿子。不仅是一种劳动,其实也是对文字工作者工作能力的一种证明,也是文字工作者的思想的一部分,更是他们的思想人格的体现。当然,署名权也在平台之外,为他们个人积攒了一定流量。所以我们看到《编辑部的故事》里有一集,很多报社杂志都会求一些知名的作家来给自己投稿,因为这些投稿能带来流量。而这些流量都是来自于作家个人之前的文字工作的积累。这意味着作家本人和平台共同创作的流量,并没有完全为平台所有,而是有相当一部分保留给了个人。
但是,在视频制作时代,这就变了。而我们看视频的时候,只看到主持人。却没有看到背后的其它编辑的默默工作。我们往往被主持人现场的语言和表演所感染,但却忽视了他背后的更多默默写稿的员工。而员工仅仅是在最后结尾的cast的部分,被罗列出来。其结果是,员工创作的全部无形资产和后续流量,更多被主持人一个人所占有。
所以视频中的主讲人往往都是老板本人,也是整个团队的实际负责人。
这是因为老板害怕员工突然离职,转到其它平台或是团队,从而突然带走大部分无形资产,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困扰。
而早先的视频制作者《暴走漫画》的做法,就是选择给主持人带头套的方式,构造一个虚拟人物,王尼玛来借以控制无形资产。
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办法并不是很好。在当时在网上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王尼玛的扮演者在传统上仍然被视为艺人,而社会上认为“表演风格”或是其“个人形象”,应该归属于艺人的自然“人格”,属于其自然权利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非公司的财富。特别是在真人演员唐马儒的合同风波以后,这种企业与员工认识上的分歧就更明显了。
阅文之前的合同风波之所以被人弊病,但至少还是留给了作者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以及保护作品完整权。但是最近兴起的视频制作市场,则完全连作者的发表权和署名权都没有得到真正体现。这一点上,众多批判阅文的视频制作团队们其实还不如他们所批判的阅文合同。因为在他们那里,留给文字工作者的最后一点区别于其它一般劳动的特权和界限,都已经彻底消失。而文字工作也已经和其它劳务工作没有任何实质性区别,而彻底成为了雇佣关系下的一般抽象劳动。而编辑们仅仅只是根据工作量,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其人格和思想也潜移默化中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的一部分,导致对老板和企业的人身依附性也就变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