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如果是少年的话,就说说中小学生的生活吧。
【1】
曾经在某一线城市某牛校教过书。该校学生大多数非富即贵。很多人十三四岁就周游过世界著名景点了。
有天听见三个初二女生在一起闲聊:
“波士顿的XX餐厅确实不错,我这次去又专门去吃了。”
“对啊我也超喜欢那家!以后有空一起去。”
“哎,羡慕你,我这次去夏威夷,真没意思。”
“就是就是,还是马尔代夫好点。”
当然,去过这些地方并不稀奇。令我有点震惊的是他们谈论这些话题时的语气,就好像我小时候跟同学谈论校门口哪家餐馆好吃、家附近哪个公园漂亮一样随意。可见出国度假对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的一件小事而已。
这些也只是一般的学生。更“高端”的,其实体现在别的方面。
有个女生,也是初二,很有气质,特别乖巧有礼貌,人见人爱。她妈妈经常会给她做一些精致的手工送给同学;会用自制的漂亮信纸给她写家书。放假常带她去世界各著名博物馆参观,光是在我教她那段时间,就去了好几次大英博物馆。她妈妈还坚持亲自给她补习数学、物理,可见是个知识女性。有这样的母亲,不难想象这个女生来自于怎样的家庭。
还有些孩子,初中就能精通编程、自学大学课程;或是在我还没听说过“独角兽”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在朋友圈对之侃侃而谈。他们对时事也有比较深刻的见解。总体而言,情商和知识面都远超我很多大学同学。
我个人觉得,家庭优越不只体现在财富上。这些少年的家庭大概算得上“优越”吧。
【2】
今年夏天在哈佛大学的艺术博物馆,看到有个中国母亲带着她的一双女儿,女儿们大概六到八岁的样子,很活泼。令我惊讶的是,这两个小女孩竟然可以对很多名画发表自己的看法,懂不少艺术术语。她们叽叽喳喳、争先恐后地评论着,虽然语言幼稚,而且明显照搬了很多书上的理论,但对于七岁左右的孩子,实在是很难得了。
印象更深刻的是她们的母亲。在女儿们发表看法的时候,她带着认真的微笑,用眼神鼓励她们。孩子们受到鼓舞,也露出欢喜而自信的笑容。
我想起旁边哈佛校园里许多随团带孩子参观名校的中国家长,他们已经尽力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却依然落在了另一些人的后头。
【3】
从这里开始要偏题了。我还想说说那些家庭不那么优越的少年。
有时候真的要感叹,零零后之间的差别实在是天壤之别。
我也接触过很多天资聪颖、但来自普通家庭的少年。明显感到,有一堵看不见的墙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当他们的同龄人在中科院的实验室攒资历、在周游世界、在参加国际比赛、在谈论艺术和哲学的时候,他们却要花费大把宝贵的青春,做重复的题,在考察细心为主的中考中杀出重围,考上一个好高中。然而上了这样的高中,他们的喜悦很快就会化为沮丧,他们会发现他们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在这里根本不算什么。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上天曾给他们机会,那么他们不仅不会比上文那些小孩差,还会比他们优秀得多——因为他们确实很聪明。但家庭的限制真的很可怕。缺乏阅历和见识的聪明,难以转化成智慧,反倒容易变成偏激。我认识一个孩子就是这样,他小小年纪就会思考很多深刻的问题,是我的忘年交。然而由于他的生活范围太局限了,他对事物的认识也有很大局限性,在眼界和处世的成熟度上完全不能跟我曾经的那些学生相比。
当然,这些大城市普通家庭的孩子也已经有很好的条件了,不知还有多少人在羡慕着他们。至少,人家以后随便上一个本市的985、找一份不错的工作,是没有问题的。
【4】
最令我震惊的,不是富人多么富,而是穷人多么穷。毕竟我们这个时代喜欢跪舔土豪,所有媒体上都是对土豪的报道或意淫,少有人将目光投向那些贫穷破败的角落。
大学的时候我曾做志愿者义务辅导过民工子弟。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全家挤在光鲜亮丽的大城市的棚户区,建筑面积6平米左右,放了个双层的床,爸爸妈妈睡下面,他睡上面。屋顶用防水布遮蔽着,家里只有几个破旧的塑料小方凳。第一次走进这条泥泞的小巷,再走进这个狭窄的房间,我简直不敢相信繁华的商业区旁边会有这种地方。
这个孩子眉清目秀,善良宽厚,而且很有绅士风度。每次晚上给他补完课,他都会送我走过没有路灯的一段烂路,送到大街上。还收养了一只流浪猫,让猫在他床头打呼噜。
他在民工小学上学。某一学期开学,我打电话给他爸妈,问他还要不要继续上课,他妈妈说不用了,因为他在这里继续上学,将来升学是个问题,所以他们把他送回老家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见过这个小小年纪却颇有男子汉气概的小朋友。
【5】
最令人震撼的是我一个朋友给我讲的,她在云南教书的经历。
她所讲的,对我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或者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奇闻。写出来的话恐怕是一本神作级别的小说。
她所在的初中学校,在一个少数民族州,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谈到学校,她第一句话是:”你知道吗,我们那里开教研会只有一件事,就是研究如何打学生。“
见我震惊的样子,她立即补充:“因为如果老师不打学生,学生就要打老师啊。”
她才去的时候,就有老教师告诫她,不要给学生布置作业。有个数学老师有一天给学生布置了两道题,班上的大哥立即一拍桌子站起来:“TMD你竟敢给老子布置作业!”然后一挥手,四个小弟上前一人抓住老师一条胳膊和腿,把老师抬出去扔进了垃圾筐。
我朋友上课的时候从来没人听。学生要么打牌,要么照镜子,要么聊天。有个男生一直敲碗,朋友忍无可忍,冲下去把他的碗抢过来,扔到窗外。学生当即站起来要打她,吓得她拔腿就跑。
跑到门外,朋友赶紧拨通了紧急电话。这个电话是学校教导主任的,此人是一位退伍军人,是学校专门雇来打学生的,每个老师都留存着他的号码。退伍兵教导主任接到电话立即赶过来,正赶上学生气势汹汹地追逐老师,便大喝一声,一拳将学生打翻在地。我朋友这才逃过一劫。
学生刁,老师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人。朋友说,当地老师主业往往是开出租、开店,副业打麻将,第二副业才是教书。经常有学生上课找不到老师,就去麻将馆找,一找一个准。
最可笑的,是有个高考英语只考了40分的中文系毕业生,本来打算应聘语文老师,学校说我们不缺语文老师缺英语老师,你就来教英语吧。结果三年后此人竟混成了英语教研组组长……
学生性格软弱好欺负的话,老师也会打学生。还有禽兽老师强奸女生,导致女生怀孕。父母从外地赶回来,也不敢伸张,怕影响女儿名声,只能让孩子退学。
这些留守儿童还发生过很多悲剧,比如堂兄弟俩,父母都不在家,由爷爷抚养。有天因为爷爷不给零花钱,两个男孩就用毒药毒死了爷爷。
我听了这些,当时问了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你难道没跟学生讲,要好好学习,将来好离开这里,去城里吗?”
朋友苦笑道:“我说了啊。你猜他们怎么说:‘我们这里就是城里!’因为他们周边还有更穷的地方……”
朋友是个特别善良的人,即使学生不懂事,对她毫不尊重,把她一个年轻人都气出了高血压,但她还是认认真真地教他们,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敷衍了事。她说,最后那些学生也渐渐意识到她和别的老师不一样,在她要走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送了她小礼物,很多孩子都舍不得她走,都哭了。
几年过去,她很多学生也在外面打工挣钱了。他们有时还会给朋友在qq上留言,说:“老师,我现在才知道你当时跟我们讲的道理是对的,可是已经晚了。”
请不要责问朋友为什么离开了那里。当年她楼下就是坟场、每晚都有巴掌大的蛾子在室内成群飞舞,试问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几个年轻姑娘能像她一样咬牙坚持了三年?
上述这些事,都发生在2010年以后。然而,却好像几个不同的世界。有对比才知道,家庭优越的少年是有多么幸福。这些人这些事对我的触动,就是教育公平真的是太重要了。我还是希望以后能回到教育行业,能够为我关心的这些有才华或无才华,家庭优越或不优越的少年做点什么。
还是那句老掉牙的话: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希望每个少年都有机会充分成长。
作为一个非常迟钝的人,我一般对身边人的家境比较无知,为此也经常被家里人说“我真是替你感到捉急啊”。但就算如此,在清华呆久了之后,经常还是会遇到突然发现周围熟悉的人是各种二代的情况,闲聊时被大家的家境被吓死了QAQ
于是痛感大学果然是一场四年的cosplay,他们都只是过来和我这种loser假装一下在一个阶级,然后大家就该回哪回哪了。
回到问题,我觉得二代类型还是很多的啊,各自都不一样。比如拿敬爱的猫爷
@内蒙古柯基来说,实际条件一流,高富帅兼备,智商高性格好,比如在我们担忧房价的时候,他说:
我当消费品买的,账面价值涨跌我不太在乎
难得的是还有一颗与屌丝们同甘共苦的心灵,经常在我被生活打击的时候说出些温暖人心的话来。
比如对我们有天然的亲近感:
如果不考虑投胎技术的话,我也是屌丝啊。
比如对我们有天然的同情心:
它不关我的利益,我就是天然同情屌丝。
比如这份对屌丝的关怀范围极其广博:
我的意思是,中产阶级不可耻。
(后有两次更新)
2014.6.6
不算富二代,先分享一件事,可能比较跑题,见谅。
小学时没有贫富差距的概念。某次邀请一个要好的同学来家里玩,他家境一般,但当时我完全不知道(平常不聊这种事,那时太小也看不出来)。放学后叫他坐上我家车,他见到宝马的车标就哇了一声,我还不明白为什么他要哇。后来在我家,我以为很愉快地玩了一会儿。当时真的太幼稚不懂事,他说「你家好大」,我也没觉出任何异样。
直到后来某次学校考试,成绩和小升初有一定关联,那个同学没考好,心情很低落。我就去安慰他,说这次考不好没关系,又不是决定小升初的唯一因素之类的。他就突然朝我发飙,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有句话我至今记得十分清楚,他很愤愤地大声讲:「你家有钱,有权,不愁上不了好学校!」
那时我整个人呆住了,因为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有钱」「有权」或说「阶层」的概念,而且是在被人指着鼻子骂的情况下。后来,我和那个同学的关系再没有从前那么好了。
这件事之后我就初步明白,为什么处于社会不同层次的人难以(不是不可能)成为至交好友。一是阶层不同带来的视野、经历、生活方式等的悬殊,会导致少有共同话题。比如我可以和一些朋友聊五星酒店住宿体验和各国学校教育差异,和另一些朋友就没法聊。二来源于我的一个观察。我和家境没我好的人交往过,也和远比我有资本的巨富二代交往过,发现:家境有一定差距的两人交友,经济条件相对差的人容易心存芥蒂。受过良好家庭教育、树立了正确财富观的富二代往往不会因有钱自觉高人一等,但经济条件没那么好的一方很容易感到自卑。
为了不至于被折叠,我还是认真答题吧。举几个身边的例子。
A,我一好友兼楷模,典型的「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和众多成功富二代相反,A的家庭教育很不严格,家长基本不会管,只是从小带A见识各行各业的精英,让A知道什么是真正优秀的人。于是A极有上进心,对自己要求很高。学习勤奋成绩好不必多说,诚实善良等常见的美德也不赘述了。A和绝大多数同龄人相比的显著优点有:一,踏实不功利。这点很难得,尤其A还年轻。当时升高中时,由于家庭关系,A早就有重点学校保底,但还是跟「傻瓜」一样特别勤奋地备战中考。问为什么,答曰「喜欢,而且想做到最好」。二,观点另辟蹊径,态度鲜明有主见。经常有很多奇思妙想,让人惊叹「这事竟然还能这么干」。对很多事有自己的个性看法,立场坚定到近乎固执。三,把出世和入世结合得很好。一半是个文艺青年,对文学、哲学、艺术等有兴趣和造诣,另一方面又继承父业,对商业有研究。我见过A处理活动事务,雷厉风行,像经验丰富的中年人。A是我见过最接近「神级」的同龄人,我相信A以后无论是当作家、音乐家,还是创业、做公益,都会做出很大成就。满足题主的窥私欲:A的日常生活像普通人一样,家里有司机,但当时上下学都坐公交车,甚至一度用的手机都是旧的。曾经我们一伙人跑出去,大冬天晚上又冷又饿,大家碰巧忘带钱,翻出一堆硬币,集资买个烤红薯分了,当时苦X,现在是幸福回忆。总之,平常大部分时间A的生活是普通穷学生党的生活。但住的是豪宅,出去旅行下榻高档酒店,会跟家长出席高大上的场合,处理各类活动时游刃有余,这种时候才让人意识到,A终究不是普通穷学生党。
B,另一同学,我目前所知的情商最高、交际最广、人缘最好的人。聪明,不用费力就能成绩逆天,即便如此也学得认真,于是成绩更加逆天。热衷于社交,且大气,心胸开阔,又风趣幽默,所以人见人爱,朋友众多。目前没发现B有任何缺点。某次包括我在内的一群人参加会议商讨事宜,旁人七嘴八舌,我说了两句话,很快也被淹没在人声里了,以为没人在意。结果会议结束后,B对我真诚地说:「谢谢,你的提议很有用。」自此明白什么叫会做人。能记得夸奖人一句已是难事,更难得是夸得诚恳。
C,巨富,精英主义情结严重,奢侈品专业户。和B相同的是,也很聪明,成绩好,爱社交,但C的社交对象局限在和自己同阶层的小圈子里,对非核心人物从来不瞟一眼。喜欢计较得失,报复心重。个人对C的评价是:很能理解的傲慢和狭隘,相比A和B,格局明显小了。当然,我不怀疑C未来会靠小圈子里的人脉成为像父辈和祖辈一样的社会精英。和C没兴趣深交(当然,C也没兴趣理我这穷人),不多讲了。
D,我一好友兼曾经同学,小官二代,和上述三位比属于正常人。所谓正常就是成绩中等,消费水平中等,诸多方面都在平均值徘徊。性格好,豪爽仗义,很爷们,路见不平一声吼类型。D的长处是很会看人(褒义),能把人的性格看得很通透,但从不会用这方法算计人。
E,父母是没受过太多教育的商人,跟随上世纪改革浪潮起来,做轻工业很成功。父母平日忙生意,无暇顾及E,E一直成绩一塌糊涂,后来被父母掏钱送到国外野鸡学校。生活是虚度时日,白天在学校混,晚上打游戏,只等混出毕业证后就回国接父母的家族企业,毕竟也不需要什么名校学历。
用手机码了这么多字,想说明一点:上述五人都是官二代/富二代,但除了家中长辈社会地位高、家境好以外,几乎没有共同点。A和B是我极敬佩的人,为人处事方式都深得我心,目测日后前途无量。C是比较典型的社会精英,能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超过这个可能无他。D是正常人,和普通中产阶级的孩子区别不大。E是目前或许比较被诟病的一类富二代,无所事事,浪费父母的钱。
优秀的二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走得更远,他们从小接触的事物和拥有的机遇都是常人难以比拟的。最高境界的二代不仅会在自己的领域做出登峰造极的成就,还有胸怀去造福更多人。普通人以为出任CEO就是登上人生巅峰,但对于二代,这是「必须」而非「愿望」,因为他们的父辈已经是CEO,他们不做到同样高度就要一辈子活在二世祖的阴影下。出任CEO后,他们可能还会去做慈善和公益,也就是采铜老师所讲的「至善之人」的境界。普通二代拥有资源但不一定善于利用,可能他们的家长并不会带他们去见那么多世面,所以他们除了有钱以外和常人分别不大。至于那些水平更差的二代,可能就是要给社会造成危害了,比如醉驾嫖娼之类的。
二代只是一个标签,无法概括所有人,就连我提的ABCDE都无法概括,更不用提还有其他成千上万的「官二代」「富二代」。只能说,他们的身份能让他们比常人飞得更高,或摔得更惨。
以上。
————————————————————————————————————————
2014.6.8
第一个赞同破千的回答。评论较多,抱歉无法一一回复,在此感谢所有表示支持和提供建设性意见的知友。
以下是部分会脱线部分,预警预警预警预警。
我刚刚又仔细地读了一遍问题描述,突然觉得有种莫名的萌感,如果全部回答一遍,会不会调戏题主调戏得太过分?
结交比自己年长很大的叔叔
相信很多人童年时都会跟着父母认识他们的朋友、同事吧,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只不过二代认识的叔叔阿姨通常比较厉害。也就是说,「结交」本身没有区别,只是「结交的对象」有区别。
对于金融事业的关注
因为不少富二代的家长都是从事金融业的,相比普通孩子,关注度的确更高一些。但真的不是所有人。比如,富二代斯蒂芬·茨威格一生唯爱文学艺术(好吧,这是个偏题的玩笑)。
有花费很高的爱好
据我所知,很多女生都有逛街购物的爱好,无论是不是二代。只不过普通女生买衣服(帽子、围巾、手套……),可能买的是几百到几千的,二代则可能买几千到几万以至于更多的,而她们不觉得贵。我认为花费高低是个模糊的主观概念,对普通人来说「花费很高」的爱好对二代来说可能一点不高。李泽楷玩飞机游艇和普通人打DotA或许一样平常,对于李泽楷,飞机游艇并不是「花费很高的爱好」。我承认以上全是没有帮助的废话。我认识的二代通常没什么太奢侈的爱好(应该是由于我层次不够,还不认识李泽楷们),只是消费水平往往更高。普通人喜欢吃饭、喜欢买东西,他们也喜欢吃饭、喜欢买东西,但吃的饭和买的东西更贵。这算花费高的爱好吗?
互相称少爷
这是真的,他们都叫我匿名少爷——豪门全都是复姓,这个题主知道吧?
很会打扮
和「关注金融」类似,看人。不过会打扮的人的确穿得很不错,因为买得起最好的衣服。
很早就有女朋友
这个真的和是不是二代关系不大吧?不少小流氓也很早就有女朋友。
很早就不是处男
同上。
很早熟
由于家人通常是从政或从商,如果常跟出去应酬的话,待人接物的确更老成一些。如果家长自身素质高,对家庭教育比较上心,基本都比较成熟,如果此处作褒义。如果家长不管的话就比较难说了。其实,不是二代也同理。
很早就打算出国或者注定出国
这是个不错的问题。答案:是。去英美上本科已经不是最早的了(现在许多普通家庭出身的中国孩子都去上本科了吧),还有高中,甚至初中(美国私立寄宿中学,通常学费一年4~5万美元,私立大学也差不多这个数,上八年或十年左右,费用不菲)。【跑题:我真的不太理解那些让孩子自己去外国从初中上起的,才十一二岁啊,就独自在异国生活——或许说生存更合适——我看了都心疼。他们不是不关心孩子,恰恰相反,往往是很关心,可能这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比少年时的家庭感情更重要吧。新版《蜘蛛侠》(那是叫《超凡蜘蛛侠》吗?)里,富二代Harry对父亲说:You sent me to boarding school when I was eleven.就和这个差不多。我知道一位极其出色的同龄人,很小时就离家去外地上学,对家依依不舍,家长就说:「为了成功,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些孩子中很多都极为优秀、独立、自强,但我依然相当不赞同。】也有不少二代从小在国内上国际学校,和ABC区别不大,英文说得比中文顺。
思维方式,爱好和个性都和其他人不一样
也是个不错的问题,但太宽泛了。我发现身边许多优秀的二代——实际上不只是二代,应该是几乎所有优秀的人,但家境好的人似乎居多——都有个共同点:有主见,观点独立,而且从小就对人生有思考,目标明确并为之不懈努力。知乎上常见大学生提问:「我人生的前十八年一直在勤勤恳恳地学习、按部就班地生活,却从没想过为什么,进入大学后感到很迷茫。」那些优秀的人们,在年少时就认真思考过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真正想要什么,得出明确答案后,就开始稳步向其迈进。
说句不好听的,我认识一些学霸,家长都是循规蹈矩的中产阶级,也就是那些工作稳定、薪水尚可,生活得不错但也没有大成就/大影响力的人。而那些学霸们呢,虽然为人和善,学习用功,成绩也好,但都是没什么特点的老好人,或者说都相当无趣,对其印象寡淡如水。谈起他们,觉得:哦,人很好(nice),德智体好像也全面发展,没准还会玩个乐器,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没有有意思的想法和经历、没有鲜明的个性、没有任何突破常规的东西,生活也是随波逐流。问他们有什么目标,答曰:「高考考高分,上个好大学。」再问:「大学之后呢?」答曰:「找个稳当的工作,组建和睦的家庭。」换句话说:像家长一样,过安稳幸福的中产阶级生活。请不要误会,我没有讽刺鄙夷的意味,这种生活很好,没有任何问题。只是我所认识的优秀的人们,他们的目标,都是超越了「平凡」「安稳」「常规」的。我认为这是不少二代和普通人的显著不同。二代有资本去冒险,失败了还有家长当后盾,所以敢于冒险,普通人没有资本和保障,所以普通人求稳妥。只是稳妥许多时候等于平庸。
——————————————————————————————————————————
2014.7.8
一觉醒来发现已破3000赞同,谢谢大家。
前几天和同学聚餐,谈到两位学长的事迹,感觉可以写在这里,为我的内容做补充(番外?)。我和他们个人接触甚少,无法确定是否算严格意义上的富二代,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家境殷实。如果各位觉得不切题,就当听故事吧。
F的父亲毕业于某顶尖高等学府,我曾见过其人,当时一股阿尔法男气息扑面而来。F的父亲对F表示:我可以让你进我的学校。却被F回绝:我想走自己的路。之后,F果真没有报父亲的大学,最终去了一所没有那么厉害,但也相当不错的学校。
G的家人经商,希望G可以子承父业,但G热爱的是表演。我看过G演的每一场学校话剧,感受只有一个:这人生来就是为了做演员。我向校外的人提起G,都干脆不提本名,以「戏骨」称呼。不过众所周知,演员是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职业,所以G的理想一直被家人极力反对。当时G和家长产生重大分歧的事,我想不是全校皆知也至少半校皆知吧。好在最后G成功抗住压力,选择了演员的路,去了某所表演专业很强的学校。这位未来演员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某天G在学校公告说,晚上自己将在图书馆前的露天区域表演小品,欢迎各位前来观看。不料当晚下雨,我就看到G站在瓢泼大雨里,浑身透湿但极度专注地演着喜剧,同时大群同学挤在图书馆屋檐下,一边勉强躲雨一边喝彩鼓掌。那个景象太过震撼,我至今记忆犹新。
这两位学长都已经毕业了,我想起来还时常唏嘘。父母早为他们铺平康庄大道,他们偏要自己开垦一条艰辛的新路。
评论区里有知友质疑我如何认识这么多优秀的人,还问是不是在推广成功学。对于第一个问题:处在优秀的环境中,周围优秀的人真的一抓一大把,其中家境好的也不在少数。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不清楚此处「成功学」的具体定义是什么。首先,如果怀疑我编故事,我会回答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可以保证,我以任何事物担保提到的所有人都真正存在(倘若不是泄露隐私和担心扰人,我甚至可以公布他们的姓名及联系方式,大家自己去查证)。如果认为我在试图总结出假大空的道理忽悠人——那请便吧。
还有很多可爱的知友认真探讨复姓的问题,其实这就是句调侃,不是真的(王健林不姓王健,宗庆后也不姓宗庆啊)。请原谅我长歪的笑点……
看了一圈,除了一两个实在的答案,写朋友的,其他答案读起来,多少都有点夸张。
中国挺大的,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定义,每个人都不同。温州小上市公司老板的孩子也被称为富二代,三四线城市处级干部的孩子也被称为官二代。
我不自报家门了,就凑数为“官二代”这个群体说几个感受,和大家分享吧。一直看到大家给这个群体强加了不少故事情节,但真正这个群体里的人,很少出来说话。
我想想,还是说一点真实面比较好。毕竟大家都是两条腿的哺乳动物,都在吸雾霾,没什么不一样,没必要剑拔弩张。
第一,真没有优越感。从小到大交往的人群中,都有更高级别,谁都有苦衷和难处,谁也都知道脚下随时可能塌方,没必要有优越感。见过别人对父母客气,也见过父母对别人客气。谁也不是老大,谁都有有求于人的时候。张扬跋扈的人,坐不到高位。越高位的人越懂得“风水轮流转”的道理。低调和谦逊(至少看起来)永远是官场上的硬道理。
第二,特权在特殊时候才能看出用处。绝大部分日子里,大家都是普通人,都过着一家三口,一日三餐的生活。人脉和特权,是要用在刀刃上的,浪费在小事情上,不值得,也没必要。一点点小事情就呼风唤雨发脾气的人,遇到了笑笑就行。能力越小,越怕被人轻视,越爱吆喝,越容易给自己搞特权。
第三,若非知根知底,肉眼看不出来。越高位的官二代和富二代,越看不出来。他们隐于人群,专注做自己想做的事,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唯一目标。咋咋唬唬表现出来,讲得所有人都知道,图什么呢?你做什么事情都在别人眼睛里,最后什么都做不成。多一双眼睛,就多一分风险。别给自己惹麻烦,别给自己家里人惹麻烦,才是这个透明时代的规则。
第四,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继承衣钵。富二代朋友们,很多会用父辈在传统行业积累的资源,开拓自己的新行业,比如TMT、私募等。官二代,有的乖孩子会留在体制内,因为从考大学起就是按照父母意志选择的。还有很多,选择离开父辈的权力范围,或者干脆离开大陆,去遥远平静的国家做学术,过生活。
一方面,从小浸染在这些资源里,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见过了就见过了,也没觉得怎么样,不必死死抓在手里。另一方面,见过的父母和亲友的起伏很多,会很早就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与意义。
第五,生活本不易。留在体制内的官二代孩子们,加班也多,工作也很尽力,比普通家庭的孩子们更加拼命,因为父母从小要求就严格,也因为有太多双眼睛看着自己。这些孩子的情商,为人处事之道,做事之谨慎,思路之清晰,我都自愧不如。今年难得一次春节回家,见到这些孩子们,有的比我小,做事和语言表达都已做到让人如感春风拂面,真的很厉害。官场上,不是只有你有靠山的。到了一个高度,每个人背后都有靠山,靠山和靠山之间渊源也微妙。所以,一座靠山有了,接下来就拼自己的能力和政绩。然而这座靠山明年还在不在位,谁也不知道;靠山出了事情,会不会牵连到你,就更难说了。做政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我爸爸知道我这种火爆自大的性格,干不了这行,而且迟早把家里人辛苦拼下的事业都搞垮,所以把我早早送出国了,我觉得他很明智。
富二代孩子们,更加努力,身上的压力也很大,不是我们能想象的。继承父母公司的,每天都在担心万一败在自己手里,如何交待。开创自己公司的,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能财务数字更好看一些,真的帮助父辈做到转型。这些孩子们很多都是藤校商院毕业,双商皆高,吃的苦、熬的夜、顶的压力、创造的价值…一点不比普通人少。
中产阶级每天讲“别人家的孩子”,官富二代也是听着“别人家的孩子”长大的。都在仰望,都在奋斗,都有压力,都有风险。
官二富二的风险,是平常家庭可能比较难理解的一种风险。也许明天,父亲就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也许下一周,现金流就断了,公司宣告破产。
都是在刀尖上跳舞的人。
都是戴着镣铐,在刀尖上跳舞的人。
生活只是外形不一样,过起来都不易。
第六,桥归桥,路归路,但终要选择共存的方法。
大家其实不可能真的完全互相理解的。
官二代和富二代之间,不能互相理解。很多富二代不理解官二代的行事低调,就像很多官二代不理解富二代的言辞直接。
在中国自古“轻商”的氛围里,就默认官场比商场高等。然而现在中国又走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商场的重要性慢慢显现。官二代和富二代之间,其实也有需要和解的心结。
官二代和官二代之间,不能互相理解。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官场不同,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官场更不可同日而语。某镇的二代可能开豪车,当众发脾气,这在重点城市二代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是会给家庭引来灾难的。
富二代和富二代之间,不能互相理解。读完藤校MBA,在各大企业里锻炼积累,加班熬夜,之后再接手父母公司的孩子,不会理解在高档会所夜夜笙歌、酒驾豪车的孩子。
不过,就像在学术领域,懂的越多,越知道知识的浩瀚,越知道自己的渺小。
在权力世界,拥有的越多,越知道人外有人,对谁都不可小觑,也越知道自己的有限。
说实在的,再怎么活也就一辈子,再怎么做也是一份工。繁华和权力没有上限,个人的能力和时间是有上限的,一生只够做好1-2件事。短暂的愉悦稍纵即逝,真正快乐才是永恒。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做到极致,这是我认为好的一生。
不同家庭之间,且不能理解;不同阶级之间,不能理解,就更加正常了。
只是,所有人都是一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共享阳光雨露,一起吸霾。不理解没关系,大家总可以共存,可以相处,可以吃饭聊天,然后各走一边。
那场文化浩劫,给中国人埋下了一颗思想的种子:迟早有一天,要把富人的财富均分,要把高官拖下马。
然后呢?
然后自己做富人,就可以夜夜笙歌。自己做高官,就可以为所欲为…
再然后,财富散个尽,权力收不回,资源重新流回有智慧有能力的人这边。
上升阶梯是要存在的,但不是以报复和毁灭的方式。
财富和权力,从来就不是恒定不变的。只有通过知识,文化,智慧,理性,自由,爱,的积累进行上升,才是永恒的阶梯。
不是因为先有阶层,于是分配了财富和资源。而是因为先有智慧和能力的差异,财富和资源发生了流动,然后才有了阶层。
不知不觉打了这么多。
今天是周日,我现在打完要去公司搬砖了。
嗯。我回国了。我爸气了好长一段时间,因为他觉得我这种简单直接的性格和奇葩的思维方式,在国内是“死路一条”(愤怒的原话)。后来发现我在国内也还能好好活着,还能在职场上加加薪,跳跳槽,也就接受了现实。
现在我在某互联网公司安心搬砖。这家公司里没有人知道我的家庭背景。我被性急的老板吼过,也替同事背过黑锅。经常工作到晚上9、10点。我爸爸说,这是你自己选的。我过得挺高兴的。有时候也会想起那些明里暗里有特殊照顾的日子,但我知道,人生有限,拥有真实和自由,才是我最想要的。
只有同类人才会知道“真实”和“自由”这两个词的分量吧。打出来看似轻飘,但你们是懂的。因为放弃过,或者坚持了,就会知道,这不容易的。
匿名了。我是用真名和头像注册的。不想惹麻烦。吼吼~
噢,还有一点要补充,我交往男朋友都不诚实交待家庭背景的。幸运的是,我一直都能遇见不在意家庭,只在意我本人的优秀男朋友。但并没有什么卵用,我距离穿婚纱依然遥遥无期。:)
但我爸爸对我说:“你找一个喜欢的人,是最重要的事。我们不给你介绍,也不接受别人的介绍。”
我问:“那x伯伯硬要我见的那个呢?”
我爸说:“x伯伯你不要有压力。我这边会处理。你做你想做的事就行。” 我知道我爸爸处理这个压力,该会多有压力。
嗯。门当户对,或者联姻,是另一个官二代/富二代会有的压力点。经历过的才会懂。感谢我爸爸。
祝大家安康喜乐,搬砖愉悦~
P.S.
我哪里说话像男生啦?明明是软妹!!!吼!!!
(是不是一个数据分析做多了、论文写多了的软妹,注定是要成为兰海纸的......
又P.S.
你们是故意的......
2016.12.01 又一次P.S.
喂!你们是不是约好的!
利益相关:第24届生竞国赛选手,银牌退役。
照这个说法我怕是被一只小龙虾挡在了北大的门外,真是呵呵哒。
媒体为了流量不要节操,寒的是热爱生命科学愿意在课业本就繁重的高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的竞赛选手们的心。我们勤勤恳恳看书刷题做实验,秉烛达旦全年无休,却被一句轻飘飘的戏谑抹杀所有努力,这TM怎么能忍?
至于那些所谓权贵二代的阴谋化言论我想说,学竞赛买书做实验集训可能确实需要一点点财力支持,但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丰俭由人,过五关斩六将的考试凸显的也是实实在在的能力,与家庭背景毫无扯上关系的可能。脑残和喷子们不过是看到了一个爆点,让他们自己高潮去吧。
PS微博用户财经太极猫在此前的南大支教事件中就发表了很多不良言论,这次又出来蹦哒,看到的朋友烦请顺手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