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网上都说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也有说很高(生活便捷度,饮食,娱乐),到底哪一个是真的? 第1页

     

user avatar   da-leng-xian-feng-mi-ru-s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来一点德国军人的所见所闻好了:

饮食

佚名(第 14 摩步师):

吃点水果或新鲜蔬菜的愿望促使我们走向一座座房屋的小菜园。穿越俄国的整个行程中,到目前为止我还没见过一棵果树,夏季没有樱桃、草莓、醋栗或黑加仑,秋季没有苹果、梨子或李子。(俄国中北部的)气候可能不适合种植这些。当地居民房屋周围的小菜园里只种植土豆、卷心菜、黄瓜和洋葱,他们仅凭这些食物过冬。我们在这里没见过其他的蔬菜或水果。

京特·舒尔策(第 18装甲师师长副官):

进军期间,部队主要是就地筹措食物:“我们从当地居民那里弄到一切。”口粮往往非常微薄(从俄国当地百姓那里弄到的鸡骨头汤味道就很寡淡)。一连三四天几乎没有任何东西可吃,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得到些食物时,你一定要特别小心,因为你的肠胃会很敏感。

奥古斯特·弗赖塔格(第6 步兵师一等兵):

一种流行性痢疾爆发开来,很可能是大量苍蝇传播的。最重要的是,第一批新鲜土豆这些天出现了。另外,我们午餐时经常食用黄色的俄国豌豆,由于其独特的品质,我们称之为“爆竹”,它们让腹泻变得更加严重

吸烟

霍斯特·帕格尔(空军辅助人员):

美国吸烟者甚至不会把这种可怕的东西视为烟草。而对当时的普通俄国人来说,这是唯一的烟草……马合烟……是一种很强悍的材料……它质地粗糙,又粗又短,看上去就像切成段的干玉米秸秆,长度可能有四分之一英寸,直径从十六分之一英寸到八分之一英寸不等,呈灰绿色……吸食这种烟草时必须把它卷成香烟的形状。

西格弗里德·克纳佩中尉(第 87 步兵师):

开枪射击时他们根本看不见俄国人,但能听见(敌人的动静),甚至能闻到对方的气味!俄国士兵身上有一股马合烟味,这是一种非常强烈而又令人不快的气味。马合烟是用烟草的茎,而不是烟叶制成的(只有俄国军官才配发用烟叶制成的卷烟)。这种可怕的气味渗入他们厚厚的军装,在很远处就能闻到。

衣着

昂德里克·C.弗尔通(武装党卫队荷兰志愿者):

你无从区分街道上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的衣着打扮一模一样,都是丑陋的灰色棉衣,用绳子或类似的东西扎住。这里没有纽扣,也没有鞋,很少见到皮鞋和毛皮靴,大多数人穿的是以帆布或酒椰叶纤维制成的“本地鞋”。最穷的人会在鞋底钉一块旧轮胎皮。

鲁道夫·克舍普夫(第45 步兵师神父):

这些男男女女穿着肮脏、原始的自制亚麻衣物;他们似乎完全不知道鞋子和袜子这些东西……

家居

佚名:

这里的人只有一间住房,屋内有一座硕大的砖炉。炉子上的空间可供4~5人睡觉。猪待在角落里的栅栏内。牛关在房子前面的牛棚里。

S 少校(第 20 装甲师的):

这些农舍都以树干建造,通常有一两个房间。农舍里都有个硕大的砖炉,用于烹煮食物和取暖……屋内一般没有床铺或简易床。一家人睡在长凳上,这些长凳夜间围拢在砖炉旁。他们以或多或少会有虱子出没的绵羊皮充当毯子。这里没有餐具或盘子,一把木勺就够了,他们直接从锅里舀着吃。至于家具,屋内有一张粗陋的桌子,仅此而已。从报纸上剪下的一些图片贴在墙上,这就是唯一的室内装饰。

马匹

海因里希·哈佩(第 6 步兵师军医):

(俄国的)这些矮种马什么都吃——屋顶上的干草、树皮、干树枝和垃圾……事实证明,在任何季节和任何情况下,这种马都非常适合充当驮马和曳马,这是俄国欧洲地区的马匹。

佚名:

矮种马体型太小,重量太轻,无法拖曳火炮。它们也不适合牵引马车。德国陆军的标准马车使用钢材制造,这对俄国矮种马来说太重了。

如厕

约阿希姆·H.少尉(第131 步兵师):

四个多月来,我们一直蹲着解决内急。还要多久才能再次使用干净的厕所,或者好好洗把澡?真希望陆军尽快引入带有淋浴设施的移动式战地厕所

奥托·威尔(第 5 装甲师):

在乡间的村庄里,我本人从未遇到过配有相应设施,可称之为厕所的单独建筑物。我在维亚济马待了一段时间,在镇内找不到任何(根据我自小就被灌输的想法)可用于解决内急的设施。相信我,这太可怕了!俄国居民如何并在何处解决他们的问题,对我来说至今仍是个谜。

——以上内容摘自《巴巴罗萨:德国入侵苏联的内幕》

另外还有两张图:

大家自己细品~


user avatar   yan-wo-6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已经观察到苏联因为人均居住面积太少,严重影响苏联生育率了。



user avatar   lao-pi-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不要数据,我提供点感性认识

从苏联末期著名的讽刺电影《两个人的车站》看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1982年上映。

80年代苏联的生活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1414286833123328

电影剧本摘录:

1.抢购进口洗发水

薇拉的女友柳达给她出主意:“售药亭来了批芬兰进口的洗发香波,买点儿去吧!”
“好使不?”
“使了它头发长得好,松软光亮。我买了十瓶。这种香波难得来一回!”

2.投机倒把卖甜瓜

普拉东尖酸地拖声拖调,“三个卢布一公斤——确实不贱!”
“这不怪我。卖了甜瓜,一公斤我才分到五十戈比,”薇拉向普拉东介绍起黑市价格的复杂计算方法:“三个卢布当中,安德烈分到一个卢布五十戈比。这合情合理,因为他在塔什干以每公斤五十戈比的价格买进的。还有一个卢布给集体农庄的二道贩子,因为集市是集体农庄的!”

3.土豪

普拉东进去的这套住房,里面的陈设和楼房的破烂外表截然相反,简直把普拉东惊得目瞪口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流社会生活所要求的各种设备,这套住房里应有尽有。南斯拉夫俗称“美女”的成套高档家具、一排排各式各样的花瓶和高脚酒杯等捷克刻花玻璃器皿、“红宝石”牌彩色电视机、日本“阿卡依”牌立体声音响装置、大幅面的土库曼壁毯——总而言之,一个趣味不高的阔人应该具备的,这里全有。进了这套住房,无论如何也猜不透这儿住的是何等人物——红极一时的牙科医生?商店经理?驻外记者?还是官运亨通的国家干部?
出来迎客的是一个睡眼惺忪的丑八怪,光脊梁披着一件巴黎晨衣,嘴里叼着一支刚点燃的美国“万宝路”牌香烟。
“这么说,集体农庄庄员就是您?”普拉东惊奇地问。
“不折不扣的庄员!”米沙大叔回答得毫不含糊。
“我才不会让你们抓到我的辫子呢,有理走遍天下!”米沙大叔有恃无恐地说。他发挥自己的看法:“我给人民提供的食品都是上等货,可店里尽是些次货!他们卖的西瓜是生的,去买还得排长队。他们卖的梨是青的,咬上去发木,吃了——原谅我用词不文雅——要拉稀,他们卖的西红柿那副难看样,瞧着都叫人恶心!穷乡僻壤、交通不便的地方他们才不去呢!要是没我,那里人民的收成就得白白烂掉。我象爱护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爱护每颗李子!而供应站呢,无论是蔬菜还是水果,都不好好保管,因为那些东西谁的都不是!”

4.小城市的车站女服务员羡慕莫斯科钢琴家的生活

“私人小汽车……女朋友坐飞机去阿尔及利亚……妻子上电视……”薇拉自言自语地说。“对我来说,这简直就象是月亮上的生活……我呢,我尽拣些饭桌上的剩菜拿回去喂小猪……拿别人赏的小费……而且每三个顾客里总有一个贼头贼脑地把手往我裙子底下伸。对女服务员本来就用不着讲礼貌,对车站餐厅的女服务员就更甭说了……”

5.餐厅

“你们点什么菜?”女服务员打开小本本,准备记菜名。
“菜该由女士来点!”说着,普拉东把价目表递给薇拉。“您看吧!”
“这玩意儿我全背下来了!”薇拉把菜单放下。“这样吧。我们喝……”说了一半,她停下来看了看普拉东。
“我无所谓,不过最好是白兰地。”
“好吧,要亚美尼亚白兰地,”薇拉开始点菜,“三星牌,比这贵的不要。四两就够了。告诉柜台上是我要的。可别让他们搀水。”
“怎么,往常都搀水?”普拉东马上插了一句。
“从来不搀!”当班的女服务员反应也很敏捷。
“嗯,要点儿什么小吃呢?……”薇拉在考虑。
她正起劲地点菜,维奥列塔当头一盆冷水:“今儿小吃只有干酪!”
“告诉掌柜的这是我要的,让他从库房里拿点灌肠来,”薇拉继续发号施令。“热菜么,要基辅肉饼。您说呢?”她用询问的眼光看着普拉东。
“行。”
“告诉厨房,”薇拉越说越来劲,对女友下起指示来,“这是给我做的,让他们用真正的油给我煎肉饼!”
“那给别人用什么油?”普拉东的求知欲永无止境。
“不该知道的事您又何苦打听呢!”薇拉毫不掩饰地叹了一口气。“喂,还要冰激淋!”
“不过要告诉厨房,这是薇拉要的,”普拉东插嘴说,“让他们除了冰激淋以外,不要再往里搀什么别的东西!”

6.那种姐们(神翻译)

普拉东忽然有了一个好主意:“让我在拘留室里过夜怎么样?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在拘留室里待过呢。”
“行倒是行,不过……”民警踌躇了一下。“拘留室里……有三个姐儿……”
“难道我们国家也有……?”这会儿普拉东踌躇起来了。
“总的说来是没有!”民警深信不疑地大声说。“不过……这种姐儿么,那可是要多少有多少!”

7.销赃

…薇拉和普拉东又回到月台,那个小流氓斯皮里多诺夫跑到他们跟前小声问道:“要不要。‘莫斯科人’牌小卧车上的汽化器?店里卖四十卢布,我只要五个!”

1974年苏联拍摄的《一个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列宁格勒(彼得堡)国营百货商场里的时装表演,那是苏联的鼎盛时期。

苏维埃的鼎盛时期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1788888049582080


user avatar   hai-kuo-tian-qing-ren-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不要陷入一种误区——苏联生活水平高于同期中国,所以还不错。

作为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比赢一个出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还挺骄傲是咋的。沙俄难道不比同期晚清强?苏联要是还比不赢同期中国,苏联领导层还不如全体自尽以谢天下算了。

苏联人比较自己的生活水平,从来都是和西欧比,不济也是和波兰比,1800年如此,1980年一样如此。

十二月党人起事的时候总没有人说——你看咱们还比隔壁大清国强多了呢,你们折腾啥。

人家是和法国比,觉得自己太落后了,才搞事的。

跑去和同期的我国比生活水平,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暴力乳苏行为,应该转送卢比扬卡接受教育。

再说苏联是和美国在争霸,不是和中国争霸是吧?

至于拿60年代以后的生活水平比沙俄,更是多少沾点那啥……

至于生活水平,其实我之前的回答里已经说得挺详细了,这里概括一下:

1.住房是分配的,免费,但苏联人均居住面积到解体也只有12平米。中产阶级(工程师、教师等)一家住房面积一般在80平米左右。

分房和工作、户口是绑定的,没有本地户口的不给分(莫斯科有很多黑工),没有工作的不给分(所以大学生没得),没和爸妈分家的不给分(所以经常出现一家五口挤60平)。

房屋质量比较差,墙体开裂漏水经常发生。

2.工作包分配,而且分配精细程度很高,要求专业必须对口。但似乎不太考虑地理位置,个人意愿更不考虑了,也没办法考虑,有脑子的都想去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个人意愿第一其他城市就没人了。

所以苏联逃分配现象很严重,逃分配方式是给学校主管行政人员递条子,条子后面附不附红包,那就看你心诚不诚了。

逃分配后可以去莫斯科或列宁格勒打黑工了,宁要莫斯科一张床,不要西伯利亚一间房+编制岗

3.1946年饥荒以后,一般人饿是饿不着了。但不代表供给充足,因为物价冻结的原因导致购买力溢出,所以排队在前面的人抢一堆囤着,后面就抢不着了。

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是计划单列,一切物资优先保障。

所以人均食肉量高,和巴拉诺维奇小镇一个月只有三天能买到牛肉不矛盾。

其他日用消费品,如剃须刀 厕纸 香皂等短缺会表现的更明显。

4.老百姓基本消费不到电子产品。

当时美国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大概能买三台电脑,苏联工程师大概3个月的工资能买一台,还不一定有货,或者说大概率没货,因为苏联电脑总产量也才二十几万台,多数用于教学等用途,仅少数投入家用。

5.汽车。买车得排队,一般需要两年以上。

6.社会治安,比现在的俄罗斯肯定是强,但比现在的中国比不了。

莫斯科黑帮一直很出名,以黑市倒卖为主要经济来源。

7.工作时长,不加班,但有星期六义务劳动,60年代后多数人是星期六去单位摸个鱼。但现在俄罗斯也不咋加班,所以别yy什么苏联解体后俄国人就996了,就俄罗斯人那个作风你觉得可能吗……

总结:

基础性消费问题不大,有时会出现供给短缺,但只要等总会有的。

发展型消费,有不少,但不如欧美。很少引领潮流,一般都是欧美发明它跟进。

享受型消费,和欧美比,苏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也许只有黑海的疗养院算一个……

苏联人抱怨也很正常

中产以上在抱怨欧美同侪生活水平完爆自己。

中产以下在抱怨自己生活在一个自称发达,但物资供给仍然时不时卡bug的国家。

此外,今天往往以苏联1979年工业产值达到美国的70%为苏联达到极盛的标志。

但1979年苏联人均收入(官方汇率2250美元,按黑市汇率请除以6)只有美国(10000美元左右)的20%-30%。

这获得感得差多少,自己想想


user avatar   lu-shang-you-liang-huang-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罗列数据探讨苏联生活水平的,都是耍流氓

与卢布无关:苏联时期的排队史

这话很多人是难以理解的,比如我看到目前我呼上还有用:苏联6几年的《苏联经济问题决议汇编》作为一手权威资料,来解读苏联生活的。老天,吓人不!我不知道什么人会信服这样的汇编(连落实情况都没有)。因为这上面只写准备做什么,至于具体如何做的、结果怎么样谁清楚?

可是在特定的时期,哪怕把阶段性的人均收入数据,物价水平都精确地计算出来,也很难体现出当时的生活水平。

因为相对于生活物资的匮乏,苏联人(城市)真的不缺卢布。

4万多人凌晨排队,只为能把卢布花出去

1939 年4月,苏共中央接到内务人民委员部安全部门(秘密警察)报告称:莫斯科市所有主要百货公司外聚集了数千人:“在 4 月 14 日凌晨,到商店开业时聚集在商店外的顾客总数30,000人。4月16-17日晚上,数字达到了43,800。”

而他(她)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把手里的卢布花出去,买到自己需求的产品。

这种抢购一直延续到1980 年代,当时附近城镇的人们乘坐所谓的“香肠”通勤列车来到莫斯科,在首都购买香肠,因为其他地方没有香肠。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是,到 1980 年代末,苏联生产了大约 2500 万种产品,但当时没有人知道如何从一个中心计划生产和分销。

这大概是工业数据和人均工资能没办法体现出来的。

回顾69年的苏联历史,排队绝对是整个时代的烙印;而产品短缺,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不知道是什么也得抢——一位女性回忆儿时购物

有一次蛋黄酱被带到我们的杂货店。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我第一次在一家商店听到这个词。我大约八岁,我来拿面包和牛奶,然后混乱开始了。很多女人从某个地方跑过来。她们看起来非常高大;她们吵闹地抓着装满白色小罐子的抽屉。我不知所措,罐子里的白色似乎很值钱,但我不确定是否应该在未经父母许可的情况下购买。钱不够,妈妈骂了怎么办?下定决心后,我拿了一个罐子。旁边的阿姨们都笑了,她们说,为什么只有一个?对于我这是很奇怪的问题。

原来是有必要买。妈妈给了我更多的钱,并把我送回了商店。但是蛋黄酱不见了。但他们带来了一种令人惊叹的肥皂 - 长条带棱纹的皂条,包装明亮。我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读到的财富女神,似乎是因为失明不小心走进了我们的商店。队伍又来了,她们又开始推搡了。可以肯定的是,我花了所有的钱都买了肥皂。原来是深绿色(奇迹!),我们把每个条切成几块,而且用了很久。我感到很自豪——我也是家里的养家糊口的人。

(我估计有人会对她父母的去向感兴趣,当然是上班去了)

排队的时间成本和消极影响

由于物资短缺,一个人往往无法指望赚到钱后,可以用卢布购买任何东西。为此,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尼古拉·彼得拉科夫甚至将苏联卢布与彩票进行了比较。社会学科学候选人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夫(Vladimir Nikolaev)说:“苏联人在日常生活中被迫排长队,经常性地、有规律地排长队,并将他的大部分个人时间,即他的个人传记,都花在了这种参与上”。在 1980 年代前半期,这些时间成本至少占男性非工作时间的 17.5-27.5%,至少占女性非工作时间的 13.4-23.5%。【1】

如果对百分比换算太模糊,那还可以对比下。

苏联国家统计委员会 1988 年的一份报告指出:

商品资源匮乏、贸易和消费服务企业经营模式不尽人意导致排队、不合理的免费成本,有时甚至是工人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工作时间……因此,在一些消费者购买消费品(糖、肉、香肠和糖果、动植物油、水果和蔬菜)的场所平均花费1小时左右;购买某些稀缺的非食品产品(尤其是进口的) - 1 到 3 小时【2】

长时间的排队,不但会产生焦虑,也不可避免地相互产生冲突、侵略、敌意。

但是,人们在排队中也很容易达成一个共识:苏联的计划经济是不可行的。

【1】V.D. 帕特鲁舍夫。苏联城市人口时间预算使用的地区差异。– 158 页。- 莫斯科:《社会学研究》杂志,1990 年,第 2 期。70-71。

【2】鲁卡维什尼科夫。队列 // 社会学研究。1989 年,第 4 期


user avatar   bei-feng-20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说苏联汇率也是个世界未解之谜。按官方标价,1卢布等于1.68美元,后来叶氏就用这个比价向当年的小弟们讨债。比如越南,按这个算法欠俄国小200亿美元。

越南说,大哥我太了解你了,这样我还个价,按1卢布按0.09美元算,我还你10亿美元怎么样?

叶氏几乎吐血。

越南还委屈呢,进入90年代苏联1卢布在黑市不到0.03美元,我给你按3倍价格算已经是干爹价了。

至于苏联人均收入也就很奇葩了,80年代苏联人均月收入200卢布,局长月收入350卢布,教授最高600卢布。按官方价算分别是年收入4000美元,7500美元,12000美元,和美国差距还不太大。

但苏联黑市价格是1卢布换0.16美元,也就是说苏联人均月收入30美元,局长月收入55美元,教授最高月收入90美元……

这个夸张的汇率我后来在朝鲜又遇到了,官方汇率1人民币换14或17朝鲜元,到大街上1人民币换1000朝元。按官方汇率算朝鲜人月收入千八百块,加上“高福利”也还能过,要按黑市算吧……

还好东亚人素性坚韧,撑到现在也没啥事。

PS:同是外汇,苏联应该是最推崇美元。作家王蒙1984年访苏,在“小白桦商店”(苏联特供商店)按坑爹的官价买磁带,花了3美元,收到找零100日元。王蒙要美元零钱,遭到店员呵斥,告诉他“想要美元去美国要”。美元进了小白桦就算进了黑洞,连零钱都不退给你。

PS2:和网上的传言不同,印度倒是按很高的汇率还俄国钱了,虽然拖拉很久,还用的是实物,还不算利息,但好歹认账还钱。不像越南 耍赖。当然论耍赖越南也是个弟弟,他有个小哥哥耗到叶氏心脏病死了都没还钱。

PS3: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人开始有机会去苏联访问、做生意。结果发现苏联日用品质量低的惊人,不过价格也便宜的惊人(在供给限额内的商品价格低廉,供给限额外的商品价格也高)。中国的裤衩背心牛仔裤本不算什么好货,只有初出茅庐的水平,但却会被苏联人哄抢。所以当年倒爷流行穿成粽子上中俄列车(穿在身上不算行李重量),一路现脱现卖,等到莫斯科就快光膀子了。当然,按统计苏联的纺织品总产量、人均占有量还是远超中国的,这个值得肯定。

PS4:其实当年的苏联很强,但是强的很诡异,和今日朝鲜更类似一些,公共交通费用极低,房租极低,医疗费用极低(住院管饭,所以长期住院比在家生活还便宜)。

文化产品(书籍、剧场演出)价格极低,供给限额以内商品(如食物)极廉价。

但工资很低,供给以外商品价格高昂。

如果是铁路迷、飞机迷、公交迷,那苏联简直是天堂。从莫斯科到长春7000公里铁路,软卧车厢,七天七夜,苏联人往返只收100卢布,火车上一顿俄餐不过三四个卢布,连中国人都惊叹价格便宜的离谱。

这种体制相当于顶配朝鲜了。

平壤5朝鲜元畅游地铁,公交据说2朝鲜元一次。按黑市汇率算等于免费,按朝鲜自己的官方汇率算也堪称便宜。

就是要排队。

平壤地铁早高峰我没机会见,平壤公交车站早高峰我可见识了,每个站台都排队100米。我这辈子没见过公交车站能排这么长的队。


user avatar   shen-le-ni-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祖父在50年代去往苏联的车里雅宾斯克工读留学,很明显就察觉到了苏联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不同。

比如在城市里吃饭就是切片的纯麦面包、白面包、罗宋汤和各种蔬菜沙拉、甜酸奶、鲜牛奶(这队留学生里最小的一个,苏联老师安排的优待)

住的是四层楼公寓,布局就是后来国内常见的那种中间是楼梯和厕所,一道走廊贯穿左右,走廊两边就是一个个宿舍,里面是上下铺的四人间。


而到了乡下厂里面,每天吃的就是酸菜、大列巴、特别特别酸的酸奶(比山西的醋还酸)、各种土豆与圆白菜的混合物。

(没有牛奶了,因为乡下的厂子没有对接的奶牛场,于是就没有现成奶制品供应,只能靠上级调拨。冬天交通不方便的时候,可能黄油、酸奶供应都跟不上。)

住是那种红砖垒成的平房,而且还是双层砖墙加厚版,里面的床是靠着暖气管道摆成一排。

到了冬天,一晚上雪能下的有半米厚,出门直接从窗户翻出去。

50年代苏联条件虽然不好(但比国内绝大多数地区强多了),但也建立了一套物资管控与调拨系统,城市、乡村各单位都有对应的物资供给系统,不存在国内那种“现地自筹”的说法。

而从领导到外国留学生大家都是享受一样的待遇,社会氛围也很不错,大家都是乐呵呵的。平时不上班就有各种集体活动、游泳、射击、唱歌、斗舞等等。

也就是从50年代开始,国内工业系统就把苏联这一套复制到中国各地区,直到大厦崩塌。


生活水平的低和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苏联的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固然是有差别的,但苏联能把这样的生活方式从北极圈贯彻到哈萨克的草原,从利沃夫到远东滨海。比起某些国家只能维持给城里人体面生活的情况来说,也是高的不知道那里去了。


最后,还是用数据量化苏联人民生活水平,可以参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综合指数(HDI)。

苏联/俄罗斯人类发展综合指数(HDI):

1970年为0.709

1975年为0.722

80年代末为0.761

1995年降低为0.715,相当于1972年水平。

2000年为0.722与1975年持平

直到2010年才上升为0.781重新超越苏联时代的人类发展综合指数。

2019年为0.824


对比其它国家:

新加坡1990年为0.721,2019年为0.938

意大利1990年为0.776,2019年为0.892

英国1990年为0.781,2019年为0.923

中国1990年为0.499,2019年为0.761

是的,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当代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才终于赶上了苏联时代的顶峰。

什么叫“先进国”啊!?(战术后仰)


user avatar   ltharrysmith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其实我看来挺喜感的,作为一个Hoi4都基本不玩红线,但是很喜欢苏俄(沙俄+苏+当代俄罗斯)很多文艺作品,也经历过90年代中期的人,我觉得我如果穿越到当时苏联那生活我是可以的(但不会喜欢,我这种道德水平不高喜欢享受的人肯定要想办法“来事”,要争取享福),不过估计他乎主流用户忍不了。

如果穿越回去我会觉得好的方面(不是讽刺,也不是打游戏又用皮肤了,就是真好):

1 我会成为一个很有文化的人,比现在有文化。我可以看很多好书,部分好电影,好电视剧,而且不用憋屈。
我喜欢军旅作品,个人的恶趣味又喜欢部分“阴森诡异”,“洪洞县里无好人”的作品,穿越回去的话我还真不用看改结局作品
我看过苏联比较假的“文宣军旅作品”,讲20世纪初红白大战台词喊口号的都看过,照样有很多很悲苦很惨的。绝对不会回避事实的残酷。相比之下改结局我真的要洗一句,就是另一个地方对“喜庆,大团圆,不能苦,不能不吉利死呀惨的”几乎病态的执念其实原因大于___

2 我不用遮掩自己的部分恶趣味爱好。苏联人在文化上没有“战争怨妇”心态,包括到现在也是这样,俄罗斯人真的可以对德军感兴趣,喜欢德国文化(就是“文化”),去玩德军服化道军品,自费采访德国老兵,写相关文章。作为一个对IJN有情怀的人我只有咸因。

3 大部分人这方面有骨气,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如果喜欢牛仔裤那就是喜欢,黑市买了也要穿,喜欢听摇滚走私磁带也要听,不会有俄罗斯圣女祈祷团跳出来小姑娘大骂三观然后召唤__,不会觉得不让自己看自己就不配看了。

4 可以锻炼alpha气质,大自然风景壮丽,地方真的大。可以学滑冰滑雪,假期去爬山,钓鱼,低配贝爷小烧烤等。

好了剩下全是不好:

1 住筒子楼,这个我能忍但不会喜欢。公共厨房(家里很可能做不了饭),厚墙小屋子(很多筒子楼居住面积其实是这么没的),转身都难的厕所,可能会出现的停水停电,分房要排队要勾心斗角。

2 几乎所有生活用品(轻工用品)的粗糙化,冰淇淋巧克力是有的,跟板砖一样,老是抛锚的小车,晃晃悠悠的班车,大量“单色几块布”的衣服,其他回答里不敢确定是真是假的黄油,掺水伏特加,味道很微妙的肉罐头,质量就是比外国的烂的啤酒,“可乐”(碳酸饮料)等等。
我可以忍,因为九十年代其实………(逃),但我肯定要去想办法活动。
另外各种排队事实存在,我很难忍受,说得好听没用就是买不着。

3 “外省”之分。苏俄对 外省 这个概念很执着,外省就是莫斯科以外的地方,象征意义的话就是我重开成几个欧洲部分大城市(莫斯科 圣彼得堡)的人,和我成了中亚 西伯利亚 乌拉尔以东xxxx地方人,那区别可是我不好说。而且大家会觉得这很正常。

4 那还是有那啥危险的啊,老大哥不是跟你闹,我一定要重开在53年以后。以下略。

总体而言我是不想重开到那的,除非直接是重开到“有本事会来事”的人家里,那我就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会享受的“姿势混子”,可以看到好处基本也就是精神生活方面(他乎主流用户很多时候你给他好的他还要恨,那你去干啥)。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听完我爸的故事你就明白了)当年家父途径莫斯科回国,一个苏联教授请他到家里吃饭。苏联教授 blah blah 的套话,中苏两国关系不应该这么僵,应该加强学术交流。我爸完全听不进去,从头到尾就在眼馋他那套莫斯科郊外的别墅。因为,当时我们家就一间房,卫生间还是公用的。

后来,我爸的外国老师到上海作报告,提出要到我家看看东方人的生活。我爸按规矩向领导申请。领导说:给你一套三室的房子接待一下吧。我爸当然明白领导的意思,但是年轻气盛,就冲了一句:搿么外国人走脱以后,搿套房子畀我勿啦?!领导:那当然要收回的。我爸:搿么我覅了。


user avatar   tai-lun-cheng-jie-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要的是数据,所以拿数据说话还是最实在的。


这是苏联人民从1960年到1979年的食品消费量,可以看得出,马铃薯和粮食制品的消耗量减少,但肉蛋奶糖等高热量食品消耗量在增加,这意味着,苏联人民的生活质量是上升的。


这是日用消费品的数据,也看得出数据是上升的。


社会消费基金,说白了就是“福利”,苏联的社会福利的投入可以说,暴涨的速度非常快,从174.4直接飞到1034.8


这是具体数字,每一项都在大幅度上涨


在增长速度上,苏联是优于美国的


当然了,苏联不是啥都没问题,例如进出口额上,苏联始终处于贸易逆差,永远是出口小于进口


消费品的进口服从于解决最重要的社会经济任务一提高苏联劳动人民的福利水平,有助于扩大居民所购买的商品品种和提高质量。皮鞋(1977年为8,050万双)和毛织品(1977年进口1,360万米)的进口量相当大。扩大了鲜果和干果的进口,还输入谷物、肉类、鱼类、干酪、蛋类以及其他重要的民用食品。

上面这段话还是表明,苏联的轻工业确实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但苏联买得起。


那么苏联的经济崩在什么地方?有两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苏联错过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同样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进入办公室和普通家庭。

比尔盖茨出生于1955年,13岁的时候(1968年)就开始接触计算机,1971年就接单子干活,比尔盖茨的经历恰好说明了美国的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同一时期的苏联呢,基辅大学用的最好的是苏制M—200M计算机,其他更好的被征用为军事部门使用。

最离谱的地方在于,你想使用基辅大学的计算机,要在周五申请下周使用;5个卡片的工作内容需要提前3小时申请;70卡片需要提前3天;200卡片需要提前几星期......

任何新式的工作任务,在美国一天完成,在苏联你都不知道啥时候能完成。

在微电子领域,苏联甚至连韩国和中国台湾都打不过。

1988年,苏联的全部计算机不过数万台,美国有2亿台。


第二个原因,沙特开发出石油来了。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C.)以石油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抗,3.01美元一桶的石油,暴涨到32美元一桶。

趁这个机会,苏联开始大力采油,从1974年到1984年,最最最保守估计,苏联也赚了1760亿卢布。

结果呢,1985年11月,沙特开采出大量石油,原油价格从每桶30美元跌至12美元,苏联外汇储蓄减少了2/3。

1986年石油天然气下跌,苏联亏损50亿卢布,而这两项出口占苏联总出口的60%。


类似禁酒令,初衷是好的,但嗜酒如命的俄罗斯人开始酿私酒,酿酒用的原材料白糖被光速消耗,苏联支付了10亿美元去购买180万吨白糖。


整体上,苏联的居民生活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且苏联政府肯花大钱去改善苏联人民的生活,在石油经济和军火的支持下也买得起

但因为错过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领域苏联全面落后,加上石油经济失败,导致苏联经济被滚雪球,后面就出现了苏联买不起国外的产品的现象,之后就越来越糟糕。

任何刻板的认为“苏联不存在排队买面包”和“苏联天天排队买面包”,都是虚假的印象。




     

相关话题

  为什么苏联阻止中共接收东北日军遗留的大量武器并极力阻拦中共进入东北各大城市? 
  苏联解体,俄罗斯为什么能占大部分领土? 
  苏联一开始连波兰和芬兰都打不过,又是怎么抗住纳粹且反推的? 
  假如苏联撑到了现在,工业化合成淀粉能不能救苏联? 
  如果现在让你和列宁在天堂谈话1天,你会说些什么呢? 
  俄乌战争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支持乌克兰,只有少数国家支持俄罗斯? 
  为什么苏联能打败强大的纳粹德国,却打不下弱小的阿富汗? 
  中途岛海战到底是美国打的还是苏联打的? 
  假设二战德军不围基辅和列宁格勒全力中央突破短期占领莫斯科,瑞典和土耳其加入轴心国,德国能翻盘吗? 
  苏德战争是不是苍天赐给罪孽深重的东斯拉夫人的惩罚?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新华社表态做空人民币将面临法律严惩?
下一个讨论
住在北京的胡同里是一种什么体验?





© 2025-0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