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古代反制骑兵的战术和欧洲有些不同。欧洲更倾向于使用大方阵依靠羊群效应维持士气与组织度硬抗敌骑兵冲击;而中国古代更喜欢用非连续阵列组成正面,削弱敌军骑兵的正面冲击企图
与欧洲动辄600人甚至3000人的超大战术单元不同,中国自6世纪开始,就喜欢50人的小战术单元。这种五十人的编制可以叫队,有时叫总旗、有时叫哨,基本队形就是一个小方阵。
战术的应用也有着清晰的记载,我们先按时间顺序来
首先是唐通典的记载
诸教战陈,每五十人为队。从营缠枪幡至教场左右厢,各依队次解幡立队。队别相去各十步,其队方十步,分布使均。其驻队塞空,去前队二十步。
简单来说,唐军的基本作战阵型就是50人小方阵,方阵宽度十步(15米)、纵深也是十步,方阵间横向距离十步,第二阵布置在第一阵的间隙后二十步。
在面对敌军骑兵冲击时,小方阵正面会布设绘有夸张图案的盾牌,盾牌后就是密集的长枪。
而明军步兵的常见作战阵型,我们可以参考纪效新书
阵图中的旗帜符号即为旗,旗为基本战术小分队,一旗三到五个杀手队(列为鸳鸯阵)共计36人到60人;哨为基本战术分队,每哨三到五个旗;每司四杀手队哨、一鸟铳手哨共五哨为一高级战术分队,约500人,即一把总;每三到五个司为一个营,约3000人
戚继光规定一队占据一丈正面,即每伍一步,与唐军基本一致;每旗正面为四队,即四丈、8步。每哨间都留有较大间隙,其后有预备队。
敌军骑兵在冲击这种阵型时,会优先冲击阵列之间缺口,并在迎上交错布置的第二阵后减速转向。在这个过程中,大斧、马扎刀、钩镰枪便可从侧面不断削弱已经减速的敌军骑兵。
如果敌军骑兵直接冲击阵列正面,则如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所述:
牌兵持必以狼筅为恃,盖此皆短器,不能当敌马,用筅拒其马,以牌出筅下砍其马足。
……
盖筅笔当锋,藤牌在下,而前行既有藩卫去一丈余矣,短器不可戳及马上,何以伤?人得长枪于筅空戳去,径刺人马喉面,则彼既不可入我阵内,又能先及彼身,故不忧细弱也。设若敌马乘群齐来冲我,前无筅牌,径用枪以当之,戳马,间有损折,必非全利。
在长枪的掩护下,刀牌手距离敌军有一丈以上的距离,故而短兵不可能单独迎战骑兵。但是在长兵器刺击敌军战马、敌骑兵停止冲击后,第一排的刀盾兵便可埋头砍马腿。
因为有这么一群送外卖的女人。
不想看图的国男们,可以看看文字,看看中国新时代女性是如何理直气壮“送外卖”的,省得以后被骗接盘。
今天我碰到了一件令我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和朋友(女)去中超买食物(当时我们都戴着口罩,),碰(未和她打招呼,她没认出来)到的那位来自西安的同学(跟波兰人谈恋爱,未婚先孕,正在备孕),她在中超里和老板娘夸夸其谈,说自己的波兰男朋友不关心他,说她怀孕如何痛苦。
这都无所谓,但是当她说"当我波兰男朋友这么冷漠对我,我都极其包容,因为我想着文化差异嘛,要是我谈了个国男,我的分分钟两耳光扇过去!”我很震惊,这凭什么,为什么穷得吊儿郎当的波兰人就可以无限被包容,中国男人就必须对她无限好,否则就是两耳光,我觉得这是对我们的侮辱。
后来出了超市,实在忍不住了,就问了问我的朋友,她居然也认同那个姑娘的,她说"这不是双标,不是区别对待,这是文化差异,她男朋友是波兰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这样,所以那样对她,情有可原。但是中国男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对女生百般呵护,要无微不至的照顾,所以一旦对女孩子冷漠了就应该被责罚。”
虽然她们这么说,但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这是一种双标,是一种侮辱。后来我见再讨论下去会很尴尬,就岔开话题了。这难道不是一种侮辱吗?凭什么对中国男人要求就必须这样那样,对波兰男友就可以无限包容?
作者PS:渣男送盘,老实人接盘,所以国男不能太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