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在早期(30年代中期以前)还算正确,但在30年代中期以后就不正确了。
在早期飞机发动机不过2、300马力的时代,4、50公斤的炸弹,甚至多1、200发机枪子弹就能让飞机的飞行性能出现明显的区别——这种性能区别在现代F1赛车中还有体现,是多装油少加油,还是少量多次,是个非常常用的战术选择。
在30年代以后,尤其是二战开始后,飞机发动机的功率开始直线增加,同时飞机的结构设计水平已经有明显提高,在不刻意追求某些战术要求的情况下,即使是不同机型的陆基和舰载机,在发动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性能差异已经相当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F8F和P-51H,两者都是大马力轻机体理念的飞机,在性能上已经相当接近,传统认为属于死重的舰载机结构并未影响F8F的发挥。
进入喷气时代后,这一说法彻底颠覆:同属北美公司制造的喷气机,F-86F和FJ-3在性能上尽管还有略微差异,但已经可以做到陆基舰载55开,到了F-110/F-4时代,舰载机第一次在性能上优势性的压倒陆基飞机。由于采用了同一机体和同一系列发动机,两者的机动性差异并不明显,到了海军更换了J型之后,在机动性上更是压过了空军使用的E型。
可以说,发动机才是决定飞机性能的关键因素,与这个飞机是舰载的还是陆基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