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直以为科研的各种习惯是科技共同体指定的,
明显too young,科技的各种习惯完全是金主爸爸们主导的。
我来举一些例子,比如既然是这个文件:
那就不要奇怪这个城市的老师为什么要去和学生抢一作,
因为金主爸爸不认共同通讯,那很多年轻教师就只能去抢学生一作导致学生怨声载道,
你以为青椒愿意去和学生并列一作?一个职工和学生去并列?逼格都掉没了,如果不是因为钱,谁稀罕去干这事。
又比如这个规则:
金主爸爸的无知,就会导致这个学校这专业更倾向于是一些姓 安/阿(A)、白/柏(B)、陈/崔(C)的职工。
再比如这个规则:
那就会导致能少并一个是一个。即使别人真有贡献,也用自己的面子去让别人别并列。
这些水论文的并没有什么赚钱的能力,全靠金主爸爸发钱,
所以什么合作不合作的,那都看金主爸爸怎么写规则,
如果他自己能从外面拉到钱,那他十年不发文章也没谁能哔哔什么,更别提什么一作什么通讯了。
对了,金主爸爸越来越无聊了,
一拍脑袋就出了个什么「第一通讯作者」,
另一些单位以为是排最前面的那个通讯作者,
你看着土不土?气不气?没用,别人没文化还任性,
不听你什么学术圈什么最后通讯,那是啥?
这样的设定是否会削弱团队合作的气氛
我觉得并不会,毕竟都是要恰的,
现在的主流形式一般是脸上笑呵呵忍着把文章发了,
再背后捅刀子在网上拱黑料,匿名写举报信,
这些金主爸爸就管不着了,吃瓜也开心。
我觉得没什么不好。
所有有可能产生不公平竞争的路子都在被一个一个堵上。比如学术机构招聘教职:光有学历不行,怕水货;没有一作不行,怕大组内部互相方便;留校基本不行,怕近亲繁殖;没有海外经历不行,还是怕近亲繁殖。
现在只看发表在二区及以上期刊的一作论文,和海外经历,其它的都不重要了。
我猜测,等开放期刊普遍之后,发表在开放期刊的论文,不会被无视,也至少会被降级考虑。因为出的起钱的组有能力在开放期刊上更快地发表更多论文,也会导致不公平。
凡事皆有弊有利,其弊端虽然确实如题主所说,但在我看来,这样的设定依然是利大于弊的。
其实可以细想想,就我所知的自然科学范围,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一篇论文有实质性贡献的,最多不超过4个人。一个大老板+一个小老板+一个理论or模拟+一个实验。就按这个人数,共通讯+共一作也足够解决问题。
但题主有没有考虑过如果将非一作也纳入业绩考虑范围,会有什么弊端?
首先就是挂名风潮会完全无法阻挡,因为科研论文署名本来就是凭良心,编辑和审稿人难以进行判断。本来只有两个人参与的活,挂到五六个作者,也看不出什么不对,然后多了好几个白吃饭的的作者名额,对按劳分配是否真的有利?
再进一步推测,这种模式下,小课题组会几乎丧失生存空间,因为学生为了所谓的挂名机会只考虑产出多的大课题组,我一向认为一个大老板亲自带自己的博士,博士只做自己的课题,最终以两人为作者发文章是对学生最优且最舒服的科研组合之一,如此下来这样的老板会完全招不到学生。
然后这样的模式对团队合作较多的大课题组真的有利吗?我看也未必,本来只有最多4个人参与的撕X局面会变成每篇文章都全组参与的大戏,只要署名权在大老板身上,你辛辛苦苦做全部工作的一个一作可能比不过有些人组里每篇文章都能署个二作三作。最后下来到底是干活的人得利还是搞事情的人得利,尚且难讲。
我相信,对于需要参与人数较多的某些学科方向,自然有行内特事特办的规矩,但如果全学科都按题主的想法,估计局面只会更糟糕。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