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您开玩笑哪?
中国的药企,那些云南白药,红毛药酒,脑白金。。。都是过百亿的营收,在全球都是前50.
人家不仅挣钱多,你还不能说他坏话,不然,跨省追捕。
他们哪里弱小了?
其实中国的药企并没有当年那么弱小了。
药企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辉瑞,罗氏,阿斯利康这种,我们一般称之为Pharma。另一种是各种初创企业,我们称之为Biotech。
可以简单理解为,前者是BAT,后者是初创的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也类似,后者负责创新,前者负责收购杀出来的佼佼者,当然Biotech足够牛逼的话,也可能像字节跳动一样,自己晋升为Pharma。
由于药物创新的失败率过高,不可控性极强,大厂基本都采取收购路线,比如几代药王,立普妥被辉瑞收购,K药被默沙东收购,O药被百时美施贵宝收购。
在2015年之前,中国的创新药基本都是垃圾,仅有几家诸如百济神州、贝达在苦苦挣扎,由于国家药监局基本不干人事(还被枪毙过一个局长),创新药审批极难,反而中成药,仿制药审批容易,带金销售也大行其道,因此药厂基本没有创新动力,包括恒瑞在内,仿制药/中成药上市后靠回扣砸医院和医生就完事了。
巅峰期,药监局由于做事过于拖拉,积攒了2W多个药物审批,基本全是垃圾仿制药。
2015年之后,有几个决定性事件:
1.毕井泉担任药监局局长
请记住这个名字,绝对是一己之力将中国医药水平向世界顶级拉进了一大步。
简单说说他干的几件事:
①推动一致性评价。
要求仿制药必须和仿制的国外产品效果对标,直接干死了大批垃圾小药厂。
②改革药物审批流程
开通各种绿色通道给创新药/器械,举个例子,当年9价HPV获批只用了8天。
③推动临床试验规范化
当年很多临床试验都是造假(今年信达的PD1被FDA拒绝的最重要理由),现在临床试验基本非常规范,也顺带带动了以药明、泰格为首的一大批CXO企业的爆炸式发展。
毕井泉后来因为当年轰动全国的长春长生生物疫苗问题引咎辞职(说实话,他也算天降大锅),在位3年,可以说把中国药企的发展向前推动了30年。
2.药物集采的实施
药物集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传统药厂的靠回扣带动销量的策略彻底失效,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强如恒瑞,也逼得孙飘扬不得不回来重新挂帅寻求转型。
而另一边,则是不受集采影响的创新药彻底欣欣向荣。
3.大陆科创板及港股18A的出现
这两个大陆和香港股市的政策都在2018年落地,通俗的来说就是,允许不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
对于资本来说,以前最头疼的就是没有资金退出渠道,创新药企大部分都是亏损状态,上市遥遥无期,而随着退出渠道的实现,18年开始生物医药的融资爆炸式增长,到2021年,全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数已经逼近了互联网行业的融资数。
你们耳熟能详的生物领域专家教授们,全部下海创业,比如施一公的诺诚健华,饶毅的华毅乐健,王晓东的百济神州,谢晓亮的丹序生物,张辰宇的艾码生物等等,都获得了数千万上亿的融资。
基本上每个高校和研究所,你都能看到大批下海创业的科学家们。
但是,上面这些都是Biotech,想成为Pharma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欧美的Pharma成型的很重要原因是,美国畸形的医疗体制,绑架了全体国民,产出了巨额的终端利润。
因为中国的医疗体制是普惠性的,加上集采,就决定了很难通过药物拿到巨额利润,所以创新药企业必须要做的,就是出海去美国,和巨头们刚正面,抢占美国市场,比如近期信达的PD-1,传奇的CAR-T,都在尝试去进入美国市场,还有很多药企在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这样才有机会成长为Pharma。
最后不得不提,新冠肺炎对于药企尤其是体外检测IVD行业的红利。
一波新冠肺炎,直接在中国催生出了近50个IVD上市公司,在大家都同一起跑线的前提下,中国的试剂检测产品基本上横扫全球。
药企并不像芯片公司,有那么多的技术壁垒和瓶颈,我相信只要给足了政策支持,中国出现世界顶级药企,基本只是时间问题。
谢绝转载
弱在哪?
国药卖着全世界大概是最贵的疫苗(医保采购价200一支【*后文有注释,我也愿意相信集采价格压到40了,但是没有很直接的证据】,相比之下不让卖的mRNA疫苗复必泰只要50【*后文有注释,对这个表述的不严谨我表示道歉,请各位根据后文补充的说明自行判断信息是否可信】,重组蛋白疫苗什么的也都差不多),三期临床数据披露前就卖了几亿剂,三期临床只做完俩国家还drop了一堆,各种真实世界数据也不主动披露,能看到的抗体数据主要还是靠夯港堆几十个病历与别的疫苗做对照。
辉瑞跟BioNTech一起,做了多少研究,po了多少高质量数据,卖得多便宜,还授权给别的国家生产和销售。就这,还要不断地受到质疑,努力用数据证明自己,上赶着研究多价疫苗、优化序列、优化递送系统,疫苗赚够钱了还要研究核酸类似物药物来于自己的疫苗生意竞争,还又授权给别国生产,整天怕被人骂草菅人命的邪恶资本家。
所以谁弱小?我看国药比辉瑞强大多了,多自信,这种“我都不屑于证明我自己,就有那么多信众不要数据、心甘情愿地塞钱买我几十亿剂产品”的自信,哪个药企能有?
=================
200元的来源:
注释:大部分确实是2020年12月附近各地「紧急使用」的采购文件,而且我见过的文件在原网址都无法查到了,只有从当时的新闻里面能看到截图,所以我一直没有po,希望大家有能力的提供更原始的文件。另外,新浪医药2021年5月报道,灭活疫苗降价至180,但也注明了「信息未经证实,仅供参考」。同样的 2021年5月,21世纪经济报道 认为灭活疫苗的价格在160~180之间,但未注明数据出处。
非常欢迎大家提供可信的,最新的采购价格。我愿意相信经过多轮扩产能,集采价格降到40/剂了,但依然希望看到直白一点的证据。在没有可信的价格之前,我只能采信定价高度一致的红头文件,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考虑到 vero 细胞的生产工艺远比其他技术路线复杂,我认为其利润空间是不大的,即便是堆了产能,成本下降的空间也比较有限(所以从来没有说「国药往贵了卖」的意思,不知道部分留言的稻草人从哪批发的,国药控股的营业额暴增的同时利润率是降低的,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对于公开课查的定价,大家可以搜索以下关键词查看相关信息:
2020年12月,江苏省 《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关于公布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采购结果的通知》
2020年12月,安徽省《关于安徽省紧急使用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采购结果的通知》
还有一些新闻里说的四川、广东、浙江、北京等其他省市,还有部分地级市,所有数据都是统一的,200。
2020年11月到2021年1月,同期,巴西采购另一家科兴疫苗定价的新闻:巴西将购买1亿剂科兴疫苗,每剂疫苗大约70元_手机网易网 辉瑞疫苗定价,仅限美国每针129元,那我国呢?出口价每针13元
这两个同时间的数据,对比起来问题就不大了吧?
=================
50元的估算:
mRNA、LNP本身生产成本极低,而复星在本地建立生产线,冷链运输成本会大大降低,相信出厂价不会高于 BioNTech 疫苗在巴西的定价。关于辉瑞给巴西供给移苗的价格,有朋友提出因为是保密合同,所以并不能公开获得实锤的价格。有比较专业的医疗资讯网站总结如下:https://www.pharmaceutical-technology.com/wp-content/uploads/sites/24/2021/10/Asset-1@4x-1-2-768x1159.png。
该图的消息源如图中标注,是 Reuters、Bloomberg、Financial Times什么的,具体巴西、印度的定价来源是什么,我没有详细地追寻,各位可以选择相信这张图或者不相信。但根据 COVAX 的定价,BioNTech 疫苗的生产成本大概在 $2 附近、有充足的利润空间,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而这一点可以跟辉瑞披露的毛利率互相印证。
关于 mRNA 疫苗的成本,国内也有券商调研过 mRNA 疫苗的核心配料,测算认为 mRNA 每一剂的生产成本大概是 10+ 元(其中核心的LNP递送系统大概 2~4 元),和上面预测的 $2 附近非常接近。如果这个成本测算靠谱,实际上比我自己预计的要低得多得多,就看 BioNTech 抽成多少了。
另,复星2020年3月就拿下BioNTech的代理,在2021年大概是上半年,与医保进行过多轮谈判,我确实有友人参与过其过程,大概「50元」的定价不会很离谱。在谈判前,券商行研估计的售价是100元/剂,毛利分成比大概6成(此时已经有200/剂的灭活采购价,但国药在2020年5月左右“喊价”的时候可是喊过1000-1400/两剂的)。同时,复星和BioNTech有灌装线协议,想必本土生产运输,省去了巨额的跨洋冷链运输成本,外加医保集中采购砍价的能力,待复必泰获得行政批复时,成交价会远远低于这个价格。但毕竟不是采购信息,所以确实不能算是什么可以被公开和对比的信息。
ps,复星和辉瑞都是 BioNTech 的代理,辉瑞卖多少钱,价格可以给复必泰的定价区间做参考,但不能说辉瑞现在卖的价格就是复必泰的价格。而且,有本土灌装线的国家的定价,比单纯靠冷链进口疫苗的国家的定价,更有参考价值。
但毕竟不是像上面 200 那个红头文件一样可查的数据,毕竟根本没有发生上市和采购。这只是我推算和不宜公开的信息源通过非正式方式让我知晓的价格。两个数据放在一起对比不够严谨,有误导嫌疑。对此我表示歉意。大家可以自行判断信息的价值。
=================
在底下的楼里,可以看用户柴大和我的对话,我觉得在那个楼里,我把主要的观点说的更明白一些(技术路线的选择、拿了税金后交付数据的义务、得到数据后的决策迭代),有兴趣的可以翻一翻
=================
我真的非常讨厌跑题,希望新留言的同学,注意不要有曼妙的逻辑链和鬼畜的跑题,说着药企的题目,非要扯半天 IVD 什么的,真的非常头疼。
中国最大的药企,你猜猜是谁?
云南白药,销售额47亿美元,研发费用0.26亿美元,核心产品无。
就这0.26亿,还不知道真正投入制药实验室的有多少,国内企业把企业信息化建设列入R&D费用,算是老传统了。
作为对比,印度sun制药,销售额46亿美元,研发费用2.66亿美元,刚好是0.26亿的十倍
所以轮到你来回答了,为啥整合不出一个龙头企业?是因为市场太小吗?
真的是个好问题
我最近也在看微博,COVID-19口服药被附加条件上市,一群人说辉瑞不怀好意,值得警惕。
洛拉替尼等癌症很多药品都是辉瑞研发。
多年以前,默沙东亏本把乙肝疫苗授权国内生产。
肺动脉高压治疗药物安立生坦片专利拥有者是葛兰史素克。
而此刻,九价HPV疫苗被抢的疯狂,黄牛代抢,甚至有新闻报道有擅长网络技术的人使用漏洞收费代抢。九价hpv疫苗的全球唯一拥有者就是默沙东。
全球慢性乙肝、慢性丙肝、HIV抗病毒逆转录治疗的药物最多来源于吉利德,而国内所能生产hiv抗病毒逆转录的替拉依已经是落后多年,必妥维、恩曲他滨、替诺福韦,这些一线类药物都是吉利德研发。
你问我中国大陆药企为什么这么弱小,其实中国大陆药企不弱小,保密配方的片仔癀价格一路高歌。牙膏的广告深入人心,刷一刷含一含口腔问题好多了。多年以前,某药酒被质疑,质疑者却被逮捕提起诉讼。白内障,莎普爱思滴眼睛,却被315晚会点名批评。板蓝根、双黄连在疫情初期爆发时被疯抢,可是我们知道,病毒导致的肺炎,板蓝根双黄连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
生化环材四大专业被标为天坑的时候,基础研究的专业就已经被大众抛弃。芯片的缺失就证明了这一点,人才很难被留下,华人半导体工程师很多流向美国。全球的半导体代工厂主要在韩国,台湾,美国,国内也有,但制程落后。全球芯片研发大厂Intel、AMD、Qualcomm在美国。我是学化学大类的学生,我都有时候怀疑自己的专业选择。
疫情来临,众多药企股票一路高歌,可是当疫情最终趋于平稳,企业如何发展?
没有改变,就没有发展。
你可以这样认为,他们就是大号联想。
司马南抨击过,可惜影响力很小。
弱小是指能跨省派警察去把一个谭秦东抓起来虐待出创伤后应激障碍吗?这要是强大起来人民可就有福了。
都可以不通过临床实验就让药品上市,我看不出弱小在哪里。
生活大爆炸里,同为博士毕业,伯纳黛特的收入完爆搞实验物理的莱纳德、搞理论物理的谢尔顿、搞天体物理的拉杰,以及她的顶级工程师丈夫霍华德。甚至在佩妮成为一个成功的医药销售之后(收入是莱纳德的两倍),收入依旧不如伯纳黛特。
而伯纳黛特是做什么工作的?药物研发。
相比之下国内呢,各大医药企业的研发人员,收入是多少呢?不足10K?10k-20k?这个收入算高么?不低了,但对比例如其他行业的大企业例如华为的研发人员呢?恐怕是没法相提并论的。这个问题其实在传统制造业里是普遍存在的,研发人员收入无法匹配学习和工作的投入成本,也导致了所谓生化环材四大天坑。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国内市场足够大,行业壁垒相较其他行业也比较高,做做普通的药,用用国外专利过期的技术,做一些专利过期的所谓的原研药,就能有的赚。何必费劲去投入研发呢?没有优渥研发的大环境,就没有良好的就业环境,没有良好的就业环境,自然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
虽然我做的是软件开发,但因项目原因跟国内的一两家医药企业有过一定接触,这些企业不敢说是业内龙头,但也是数得着的大企业,但是其研发人员的待遇,低到令人发指。。。。
说到底,医药行业没出一个让他们痛心疾首的事件,反而用集采给他们保底。
新能源车被国家干掉补贴,现在发展非常良好
芯片被美国人搞了一下,国内厂商砸钱招人,势头远比想象中好,低端基本被替代,厂商们全力在往中端冲刺。
医药行业,emmc,你敢砸云南白药吗?你敢砸板蓝根吗?鸿茅药酒不算药企的企业,被砸一下多少人失业,说到底都是信仰赚钱,谁比谁干净?冬虫夏草,多少年了,敢砸一下吗?
企业不被锤是不会选择产学研这条路的,你只有锤他们给他们大刺激才会走这条艰难但光明的道路。
药企研发也很简单,锤他们并给他们大市场,让他们学会去找各大名校、研究所对接项目,国药审核把严,只要第一次迭代顺利,他们就会形成市场+研发迭代的良好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