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普通公知:“……大抵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吧。这是由中国的人种,文明的劣根性决定的,要全盘否定他们,拥抱伟大的西方文明……”
鲁迅:“……大抵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吧。……我们自古以来,就不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我觉得吧,如果把“鲁迅”的名字遮住,把他的文字搬到眼下,不少人也是不乐于接受。
因为,就算没遮住他的名字,很多人现在也不乐于接受。(狗头)
读鲁迅的任何文章 从没产生过 他想当个外国人 这个印象
你长期沉迷游戏无心学习,母亲狠狠地责骂你“再这样下去你就成了废物”——这不是在骂人,这是对你自甘堕落的警醒和批评;
午夜时分你困得眼皮打架,楼下却有一群人肆无忌惮地嬉笑打闹,这时候同楼一位大叔怒斥“吵什么吵!你们还有没有公德!”——这不是骂人,这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
你被上司性骚扰哭着跑出办公室,上司得意忘形,一位同事挺身而出怒怼上司“你这个垃圾!”——这不是骂人,这是不畏强权的见义勇为。
鲁迅先生的“骂人”,大抵如此——
《药》《孔乙己》《阿Q正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警醒世人;
《娜拉走后怎么办》《无声的中国》,对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秩序予以正面狙击;
《友邦惊诧论》《纪念刘和珍君》,面对强权,拍案而起,横眉怒对,鞭辟入里。
1G时代:鲁迅辛辣地讽刺了旧社会,写得好。
2G时代:鲁迅辛辣地讽刺了今社会,写得好。
3G时代:鼓励青少年多阅读弘扬时代正能量的文学作品。
简单来说因为屁股不同,鲁迅坐哪边?某些人又坐哪边?
这恐怕是题主的错觉吧。
不信把鲁迅的一些话稍微改改,按上另外一个人的名字,让大家看不出是鲁迅写的,看多少人会接受。
先会有一群人跳出来,说这人写得东西完全没证据。闰石这人存在不存在还不清楚,就摆剥削阶级的架子。不拿出证据,就是侮辱劳动人民。
接着会有一群人跳出来,说这人待遇优厚拿着国家的高薪,吃着碗里的,放下筷子就骂娘。简直就是精分。
然后会有人扒他的历史,竟然年纪轻轻就抛弃了发妻,找了个自己的女学生同居。打着恋爱自由的名义搞不伦恋。
再扒一扒更不得了,他本人就是去敌国读的书。怪不得对国人这么多的愤怒,有本事你别回来呀。一辈子都在骂自己人,你为什么不骂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
这还没说他还买了个大豪宅,一定要查一查他的钱怎么来的。豪宅最后还给了敌国女人居住,简直就是是可忍熟不可忍。
大致就是这个待遇。到这个时候,他说得所有的话都是双标、毒草。他和他的粉丝们就是大家辱骂和狂欢的对象。
嗯,没跑。
吴望走进酒吧的时候,一群人就在对着他笑:你又来做什么?吴望并不回话,只是掏出了手机。申建南拿着老丈人酿的白酒边喝边笑道:你又在上网造谣了吧?吴望听了手抖了一下,抿了抿嘴道:你并无证据证明我造谣的。申建南哈哈大笑道:我怎么敢有你的证据,你可是能随时安排警察的特权人物。吴望不理他,对酒保说道:来一杯剑南春。申建南又笑道:果然是特权人物,住着千万豪宅,喝着剑南春。吴望忍不住回道:特权是对我的构陷。申建南和众人又笑:快看呀,吴望又在给我们扣帽子了!我们不要再说这事了,你还是说一下你怎么搞到千万豪宅的事吧。围观的人嬉笑道:你肯定不承认的是不是?你又被委屈了。你的外国主子帮你摆平了吧。吴望忍住了不说话。围观的人就越发喧闹起来:吴望你终于承认了。吴望脸红一阵白一阵,说你们这是污蔑。大家就笑得更加欢乐:哟,你还是不承认。你果然很吴望。
吴望拍了一张钞票在吧台上,一扭一扭地走了。众人对申建南说道:都怪你不好,竟然把他吓跑了。我们都没笑够。申建南回道:对不住大家,下次我一定多套他一些话让大家取笑。
吴望走在街上,忽然来了一条狗,直直地对他汪汪汪了几声。吴望忍不住说道:畜生,你也大庭广众之下对我无礼吗?狗闻言转身走了。吴望这才觉得自己错了,叹息道:狗儿,回来。你比那些辱我害我的人,好多了呀。
因为鲁迅爱这个国家,爱这个民族,他的批评中,始终带着一份深沉的爱,所以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说父亲》一文中,第一次完整的阐述了“爱”的内涵。他认为,“爱”是生物的一种天性,生物的生存 、发展、延续,都需要“爱”。而“爱” 的具体含义则是一种愿意他人生存,愿意他人比自己更好的情感,与“冷漠”相对。违背了这种天性的社会,就会走向堕落,“人的能力,十分萎缩,社会的进步,也就跟着停顿” 。在这个基础上,他认为,应该如同欧美家庭一样,以幼者、弱者为本位。又因为中国在名教伦理的斧钺底下,存在了太久,老人们“中了旧习惯旧思想的毒太深” ,很难改变,只能寄希望于新人。因此先觉醒者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淳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旗新人” 。
鲁迅的“爱”,带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他一直说,他从“旧营垒中走来”,实际上也如同他所说的那些老人,“中了旧习惯旧思想的毒太深”,但是他不愿意新人这样。他为了后起的新人的发展,一直无私的奉献,毫不保留。也正是因此,他对于一切迫害幼者、弱者的现象,空前敏感。不管是隐藏的多么幽微曲折,他都能够发现。而一旦发现了这些,鲁迅就会用他的笔,予以最激烈的反抗。对“看客”现象的发掘,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点。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看客”所看的,是“病态的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 以及“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 ,他们会赏鉴这些被看的人们的苦痛,以此得到满足。鲁迅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钱理群在《鲁迅十五讲》中就总结道,鲁迅的小说当中,人们“一面‘看别人’,一面被‘被别人看’,由此而形成一个‘看和被看’的模式” 。从《示众》里面的看客,到《孔乙己》里面的孔乙己,再到《祝福》里面的祥林嫂,再到《药》里面的夏瑜,一连串看与被看的现象,都被生动的表现了出来。“看客”们的麻木与冷漠,他们造成的悲剧,都让人心惊。
鲁迅不仅是小说家,更是杂文家。小说当中,多是生动的形象,杂文里面,则是精辟的分析。对于“看客”现象,鲁迅一直予以最峻急的批判。《论‘人言可畏’》中,鲁迅讲了一件事情,明星阮玲玉因为报纸上记载的各种流言,承受不住压力,自杀了。这一件事情,给了鲁迅很大的刺激。他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及到了此事。阮玲玉在这里,就是一个被看的对象。“她颇有名,却无力” ,是社会上的弱者。报章、新闻记者、小市民,合谋在一起,赏鉴她的苦痛,不断地给她施加精神上的压力,以此得到名声、金钱、满足感。最终的结果就是她的自杀。自杀之后,还有“强毅的评论家”来呵斥。鲁迅对此简直出离了愤怒,疾言厉色地怒声道:“倘有谁以为容易么,那么,你倒试试看!” 。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也曾沉痛地说道:“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做‘流言’的种子” 。这里的“闲人”,自然指得是那些“看客” 们。在社会中,群众的数量,非常庞大,“看客”的数量,也因此变得庞大。他们存在于社会上每一个角落中,造成了非常恐怖的后果。许多弱者、幼者,都在他们的赏鉴中,变得麻木或者绝望,最终失去了生命之所以存在的意义。
不过,鲁迅从来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批判上。
在《灯下漫笔》当中,鲁迅说道,“因为古今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在“大小无数的人肉的宴席”上,人们“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人与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他们之间因为这巨大的差别,而产生了隔膜,当这种隔膜产生之后,他们就再也不能够感受到彼此的苦痛。而这巨大的差别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社会自古至今的稳定的等级体系。人们在这个等级体系中,有着渺茫的向上的希望,但是爬上去的机会非常少,几乎没有,“然而个个以为是他自己” 。因为爬的人太多了,就有了竞争,于是就会有人想出种种方法,他们在向上爬的过程中,会“把别人推开,推倒,踏在脚底下,揣着他们的肩膀和头顶,爬上去”,在这之后,他们还会“撞”,总而言之,就是激烈的残酷的竞争。在这个残酷的过程中,因为残酷的竞争,变得冷漠,因为看不到向上的希望,变得麻木,渐渐地就失去了“爱”。
也正是因此,各种各样的“看客”就出现了。他们的生活无味而无趣,为了寻找一点新的刺激,满足自己枯燥麻木的灵魂,就会去寻找他人的苦痛,尤其是“弱者”、“幼者”的苦痛,来使自己满足,欢欣。
这是鲁迅的伟大发现之一,他正是秉持着“爱”,秉持着幼者、弱者本位的思想,才会敏感的发现,中国的社会,是缺爱的。这里会有麻木不仁的“看客”,会有“瞒与骗”的“伪士”,会有“奴性”。而他从来没有停止探索,最终发现了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那就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形成的一套等级体系。这一套等级体系,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说,中国的“父子关系,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 ,这正是那庞大的等级体系的一种体现。就连父母子女的关系,在这种等级体系中,都异化了,父母们“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力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 ,到了最后,“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 ,完全失却了生物天性的 “爱”,更不用说社会上那些彼此并没有什么亲情血缘联系的人了。“看客”现象的产生,正是一种必然。而这,则需要引起极大的警惕。
鲁迅先生始终站在“看客”们的对立面。他认为,面对社会上的弱者,不能如同看戏一般,赏鉴他们的苦难。
在鲁迅生活的时代中,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种种发现,“弄清了老实而不幸的青年的脑子和弄敏了他的感觉” ,使得许多人,摆脱了旧思想的侵袭,走向了新的道路。鲁迅给自己的定位是“精神界战士”,他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而在现在,鲁迅所提出的种种问题,或许已经被解决。但是,新的问题依旧在不断产生。他独特的观照社会的方法与角度,则是能够给我们以启发。
鲁迅先生生在中国,为了中国留学东洋,为了中国弃医执笔,为了中国呐喊急呼,他生在故土,活在故土,最后,他也死在这片他笔下伟大的故土。
我不记得他哪篇文章首发于国外,亦不记得他哪部著作先在国际发行。
他穿着棉布大褂,翻译着国外著作,研习着中国的美学,教育者中国的学生
为了政治理想,他可以愤然辞职,离开名利丰厚的职位。为了国家前途,他可以放弃安稳的生活,宁可直面反动迫害
他告诉年轻人,发光发热,灼灼向上,不必等待太阳,而要自己成为曙光
他告诉世界,我的祖国起侍农耕,历经血泪,依旧坚立如钢,是伟大的
他告诉自己,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倒要用那笔墨,撕开那黑暗和沉默,让亿万同胞醒来,旧貌换新颜
他愤内而不媚外,他急呼而非谩骂,他幽怨而非逃离,他光明正大而非心怀叵测
现在中国有很多所谓的作家
这个不像鲁迅先生,那个也不像鲁迅先生
而他们似乎终究也没做什么
恨铁不成钢和恨铁不成渣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