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的方面讲,这是双向借鸡生蛋的策略。
中科院缺学生名额,需要在其他大学通过联培方式招到更多的学生来做科研;而同意联合培养项目的大学因为自身平台和导师水平的限制,为了让自身的学术产出更好看,让自己的学生去中科院打工。过去只是通过导师和导师之间的联系,或者是学生主动联系来实现的操作,现在摆在明面上制度化了,对于中科院和地方大学而言更有可操作性。这个事情是对中科院和大学各有明确的好处,但是对学生而言,好处与风险并存。
那先讲对于联培学生而言的风险。
首先中科院的导师不一定分配给联合培养的学生足够的补助支持和租房支持,尤其北四环片区房租高企,联合培养学生的补助大部分来源于自身院校,只有部分导师愿意在出房租的同时匹配与中科院的学生相应的补助。这部分只能通过协商解决。
第二中科院的导师也有可能因为联培学生产出达不到他的预期从而让学生返回本校,这样对该生而言,科研的方向面临另起炉灶,毕业压力加大。以纳米能源所而言,纳米材料领域很依赖完备良好的实验设施。不过这一点要根据具体的领域而定,有的导师的方向只要有基本的条件就可以开展科研,但是要拼Idea。
第三,联培学生的课题在发表文章的时候,中科院的导师更倾向于把重要成果的第一单位署名为中科院,而把次要的成果第一单位让渡给联培学生的大学用于完成学位,加重联培学生工作量的要求。这并不是说联培学生的工作量要超过中科院自己的学生,只是很多联培学生刚来的时候意识不到这点,会产生期待落差。
再说对于联培学生而言的好处。
具体到广西大学和中科院纳米中心(我不清楚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还是纳米能源所的,如果是王中林的话大概率是纳米能源所)的联培项目的话,我只能说,你需要在全面了解的前提下,仔细考虑选择哪位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