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奥地利为什么没有过海外殖民地? 第1页

  

user avatar   count_pala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一条基本逻辑:近现代殖民主义有着十分漫长的历史,从跨度上来说历经数世纪。要探讨奥地利为什么没有过大规模殖民地的问题,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段上给出统一的答案。在不同时期,奥地利面对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实施的行为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个问题必须要分时期讨论。

  一般地,我们把近现代欧洲殖民史分为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出现在在工业革命前,以大西洋为中心,美洲开拓为重点,时间大约为(1450左右-1800左右)第二个时段出现在在工业革命发生,旧的美洲殖民体系崩溃后,以对亚洲和非洲的控制为重点,时间大约为(1800左右-1970左右)。其中,第一个时段又可以区分为两种具体模式,包括先出现的国家权力主导模式(以西葡为代表),和后出现的特许公司垄断模式(以英法荷为代表),后一种模式开始兴起的大致时间是1610年


1.殖民史的第一个时段(1450左右-1800左右):

  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前的数十年,葡萄牙人就在探索大西洋以及通往东方的航路了。在1492年后,西班牙(准确地说是卡斯蒂利亚)参与到了探索征服活动当中,并且在数十年后的美洲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活动的核心特点是在殖民地建立具有国家特征的机构,商行和行政系统都从属于官方体制。例如葡萄牙建立的休达、米纳、几内亚、印度等商行都由财政部管理,巴西殖民地由王室总管和委任的都督控制;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招商局有权控制整个美洲贸易,西印度委员会和王室共同构成了对美洲及菲律宾行政的最高权威。

  在1610年之前,除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外的欧洲国家在美洲都几乎没有永久定居点,菲利普三世作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主也正是在这一年重申了自己对美洲大陆完全的所有权。然而17世纪的到来标志着第一期殖民主义的一个重大转折,以英法荷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开始创办官方授予垄断权的特许公司,这些公司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但在机构上是独立于政府的,公司和市民具有更大的能动性。事实上在17世纪到来之前,英国和荷兰就已经有过一些特许公司,例如英国莫斯科公司、黎凡特公司、皇家非洲公司等等,但是17世纪才标志着特许公司的腾飞。著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600年创办,荷兰东印度公司则是在1602年,后者在数十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外掀起了创办公司的热潮。在法国,黎塞留和柯尔贝尔都曾大量创办公司。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公司的成功也引起了当权者的注意,因而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曾创办过特许公司,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蓬巴尔改革时期由蓬巴尔本人在巴西创办的几家公司,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比起英法荷的公司,难免默默无闻。

  特许公司一开始的任务是从事贸易活动,即获取生产中的剩余产品用于交换获利,但随着公司势力的扩大,它开始试图控制生产活动本身来获取更大的利润,这一过程就伴随着领土的建立、对当地人的军事征服、传教、移民以及行政管理活动的出现。在公司发展到足够的规模后,其内部复杂程度已经和殖民政府几乎无异。在18世纪之后,政府接管公司业务并把公司辖区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殖民地成为了最终趋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在印度尼西亚以及英国在印度的行动。

  纵观殖民史的第一个时段,我们需要总结出两个特征:

  1.存在两种不同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并不是完全排斥彼此的。西葡代表的国家权力主导模式也曾尝试使用特许垄断公司模式作为补充,但不如广泛使用后者的英法荷成功。不过,特许垄断公司的终点就是被国家权力吸纳。

  2.殖民活动具有明显的时期性和过程性。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不同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殖民,近代欧洲的殖民事业在其起步时,动机是模糊的,形式是复杂的。殖民不等于移民,也不等于领土扩张。葡英荷等国一开始的探索目的含混着贸易、探索、传教,并非征服异国或者大规模移民,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建立充满了机缘巧合的成分,荷兰曾经严格限制居民前往殖民地定居。如果在1650年时说英国将在未来统治整个印度,必然会被当成痴人说梦。毕竟那时的英国比起印度来说不过是个贫弱的小国,只求从贸易中分一杯羹。1680年时,一位东印度公司的经理见到大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的尊容,便毫不犹豫俯身跪拜,这岂能和一百多年后的马戛尔尼同日而语?殖民的形式从贸易、探索和传教转化为移民和统治,殖民的目的由不明确转向明确,是一个历经几百年的长期发展过程。

  介绍完殖民史第一个时段的基本情况,我们接下来来看奥地利在这一时段中的角色。

  总体来说,在这一时期,对于奥地利而言,地理和技术上的限制几乎是决定性的。奥地利的港口身处地中海内侧,面对亚得里亚海(“威尼斯的内湖”),不具备贸易的良好条件。比起港口更关键的是,奥地利缺乏船只。种种条件都让奥地利无法触及大西洋。更何况在这一时期,殖民的目的和收益都是比较模糊的,不可能对奥地利这样的地区产生吸引力。同时,奥地利也并非没有从大西洋贸易中获利,奥地利同其它欧洲国家一样都得到了许多西班牙白银,达尔马提亚的汞也是美洲银矿大量购买的原料。

  但是情况也会发生改变,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之后,奥地利君主国获得了曾经的西属尼德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比利时),当时正值特许公司大红大火的时期,有了新的地理条件的奥地利也尝试分一杯羹。1775年,在玛利亚.特蕾莎的支持下,奥地利东印度公司建立,该公司的两个基地分别是尼德兰的奥斯坦德和达尔马提亚的的里雅斯特。该公司尝试在尼科巴群岛建立殖民地,并从事东非和印度贸易。但是由于缺乏支持以及无法面对竞争,该公司在1785年倒闭。


2.殖民史的第二个时段(1800左右-1970左右)

  工业革命发生后的殖民史第二时段,和第一时段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这一时期殖民的目的是明确的(获得原料、市场、劳动力),形式也是明确的(直接或间接的政治和经济统治)。与此同时,地理上的阻碍已经被技术大大突破。在这一时期,欧洲各帝国(或许还应该算上后起的日本)掀起了瓜分亚洲和非洲的狂潮。

  在这一时期,奥地利未能取得大量殖民地的原因是什么呢?

  总得来说,这一时期的奥地利/奥匈帝国既缺乏动机,也缺乏能力。

  1885年柏林会议当中,奥匈帝国也是参与方之一,但是这只是意味着它作为欧洲主要力量有资格参与这样的重大会议,并非说明它真的将要参与非洲的殖民事业。19世纪的奥地利/奥匈帝国具有重重国内矛盾,它的主要的战略方向在于巴尔干,而且作为工业上的后进国,它的经济状况让它不值得去追求海外殖民地。此外,这一时期的殖民事业倚赖两项实力,一是海军,二是金融。海军是控制海外殖民地的关键,但奥地利海军的贫弱既是传统也是当时的现实,在拿破仑战争后,奥地利获取了威尼斯,曾进行过海军建设的努力,其中代表人物是治理达尔马提亚的马克西米利安大公(后来成为墨西哥皇帝),但是这些努力最终都没有成效。殖民事业也尤其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信贷是殖民活动的保障”,因此金融业发达的英国和法国成为了瓜分非洲和东南亚的最大赢家,金融实力的相对弱小也是工业实力强于法国的德国无法获得大量殖民地的原因。

  1878年时,一位美国商人曾经把加里曼丹岛东北部海角的权益出售给一位奥地利领事,这位领事从英国银行借钱试图建设该地,然而由于他无法从母国拿到更多投资而遭遇僵局。在尝试把这块殖民地卖给德国或意大利的企图失败后,无奈的奥地利领事在1879年离开了殖民地,把这块地交给了借钱给自己的英国人,归英属北婆罗洲公司管辖。

  我想,这个故事就是对19世纪奥地利海外殖民事业困境的一个最佳写照。


user avatar   tschen-yau-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奥匈帝国领土的大致划分是这样

内莱塔尼亚
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包括斯洛文尼亚等奥地利大公国历史领土);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等原神圣罗马帝国成员国,以及自波兰和威尼斯共和国所得之加里西亚、伊斯特利亚滨海省份及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这部分被统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与领地”。

外莱塔尼亚/圣史蒂芬王冠领
莱塔河以东的部分、即匈牙利王国;但不仅包括匈牙利本土,而且还包括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等匈牙利王国历史领土。这部分领土被统称为‘圣史蒂芬王冠领’。圣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国王,他后来被尊为圣人。

直辖区:波斯尼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新吞并的领土,是德国为奥国在普奥战争中丢失的意大利领土而做的补偿。吞并后奥匈超越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势力,间接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租界:天津奥租界
在当时中国清朝,奥匈帝国还占有它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租界—1030亩的天津奥租界(除上海公共租界)。虽然简称为“奥租界”,但实际上租界内的建筑物全是模仿匈牙利首府布达佩斯而建造的。奥匈帝国曾以此为八国联军中的奥军基地镇压义和团之乱。

海外领地:弗朗茨·约瑟夫群岛
1873年奥匈帝国探险家发现位于北冰洋的一个群岛,并以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命名,但未派人驻守。1926年苏联确认了此群岛的主权。

user avatar   er-se-nan-shi-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还是先列举一下奥地利/奥匈帝国的殖民行动吧,但是在开始之前我必须要提一个我觉得特强(也特逗)的老哥,那就是波兰裔匈牙利贵族莫里斯·贝纽夫斯基(Maurice Benyowsky)。

这哥们可以说是热情如火的天生探险家。他生于1746年,1765年的时候,因为他把他老妈的财产给占了引得他家族集体诉讼他,他就立马跑到波兰的叔叔那去了。

1768-69年间他在帮波兰巴尔联盟(Confederation of Bar)组建一支民兵的时候被俄国人抓了,沙皇送他去了古拉格,啊不,勘察加的博利舍列茨克(Bolsheretsk)挖土豆。这哥们后来带着其他犯人和当地居民一共70多个人带着西伯利亚毛皮乘船开溜,一路从勘察加到千岛群岛,到日本九州,到琉球,到南玻万岛,最后到了澳门把毛皮和船卖了,成功地搭上回欧洲的船。这段传奇经历被改编成了很多戏剧。。。

他回去之后也是到处搞事,比方说,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向华盛顿毛遂自荐要当指挥官,但是人家觉得他不靠谱给拒了;武德无处发泄的他就在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时加入了奥军;战后他申请开发阜姆(里耶卡)为商港,但没弄好背了一屁股债赶紧跑路了。。。


这哥们回欧洲后曾向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和法王路易十五提议过殖民南玻万岛,没被当回事;当然他并不是完全失败的,他的马达加斯加殖民计划得到了法国政府的支持。


言归正传,历数一下奥地利与殖民相关的行动。

1715年的奥斯坦德东印度公司我觉得其实不能算是“奥地利”的殖民行动,因为它跟“奥地利”的少数联系可能就是它们的君主都是神罗皇帝查理六世。奥斯坦德公司是挺成功的,但是它根本没多少奥地利人参与,主要是弗莱芒/比利时人(包括它的创始人),我觉得它实际上可以当成比利时的殖民先驱。后来嘛,查理六世为了女儿(玛丽亚·特蕾莎)把它当成筹码坑了,1731年倒闭。。。

当然这不是说“奥地利”没有自己的贸易公司,如果说奥斯坦德是面向西印度和东印度的弗莱芒贸易公司的话;那么经营多瑙河和亚得里亚海,总部设在的里雅斯特的帝国特许东方公司(Imperial Privileged Oriental Company)就是面向东方(i.e. 奥斯曼帝国)的奥地利贸易公司。这公司在奥地利有很多实业(因为其前身是为了满足波希米亚制造业需求而生的),从一开始就是国营氛围很重(因为对私人资本很不友好)的贸易公司,生意还可以,但是因为融资困难1740年破产了。

不过这两家公司为后来1775年的奥地利东印度公司打下了基础。


1775年的奥地利东印度公司是一个模仿奥斯坦德公司的特许贸易公司,由威廉·博尔特(William Bolts)向玛丽亚·特蕾莎请求特许权并得到首肯而建立的,总部位于安特卫普和的里雅斯特。至于缺乏启动资金的问题,博尔特找到了安特卫普银行家查尔斯·普罗利(Charles Proli)帮忙,两人成了公司合伙人。它算是一个浑水摸鱼的尝试,趁着英法荷在北美和大洋上打的不可开交,奥地利可以趁机拓展她在亚洲(印度,中国等)的贸易利益。

1776年,博尔特指挥着朱塞佩和特蕾莎号(Giuseppe e Teresa)从弗兰德斯出发向亚洲航行探索,他们在一些地区建立了殖民地和贸易点。

1778年的时候,他们在莫桑比克海岸德拉瓜湾(Delagoa Bay,现为马普托湾)与当地土著酋长洽谈后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小贸易仓库用作东非和印度西海岸间的贸易,规模最大的时候有大约155人在这工作,因为出产象牙冲击到了象牙价格把葡萄牙人惹恼了,1781年的时候疟疾和葡萄牙军队一起把他们赶了出去。

奥地利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也有一些成就,如前述,他们利用着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奥地利的中立地位使得英国不敢明面上驱逐或威胁他们。他们到印度后不久就跟反英的迈索尔纳瓦布(Nawab)海德·阿里(Hyder Ali)接上了头,海德·阿里允许他们在他掌控的马拉巴尔海岸(Malabar Coast)建了一些贸易站。

同年7月12日,从迈索尔启程的远征队和尼科巴群岛当地土著签了份协议把全部24岛的主权都转给了奥地利,奥地利人正式地开始了尼科巴殖民地的建设。但奥国政府根本就没怎么关心过尼科巴殖民地的事,于是缺乏支持的殖民地在面临物资匮乏和丹麦人威胁的情况下于1785年弃岛。

当然,他们也开拓出了去大清(广州)的航线,搞搞茶叶,瓷器和丝绸贸易。

后来公司的两个合伙人闹出矛盾了,其一是博尔特的冒险花了很多钱但收益一般,这让普罗利很不满意;其二是普罗利只关注中国贸易,但是博尔特认为对印和对华贸易同等重要。这个矛盾于1781年在约瑟夫二世的见证下,以推动公司上市并且博尔特将特许权交给公司法人告终,公司名改成的里雅斯特和安特卫普帝国公司。

因为财务问题,这个公司现在就在走钢丝:它必须确保每次对华贸易(茶叶)都要安全归来并且要保证利润率。在英法互相海上袭掠时这生意还行,但是1783年停战贸易恢复,以及英国人于1784年调低了茶叶税率导致的英荷间走私盛行,让茶叶价格彻底崩了。1785年该公司正式破产,自家银行业受牵连的普罗利自杀。

公司倒闭后的弗兰德斯还有一些私人(前员工)组织的东印度贸易,但已经没有奥地利国家级的贸易公司了,而且不久之后奥地利就要失去奥属尼德兰了。。。


然后嘛。。。我觉得拿破仑战争以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奥地利应该是不太会有想要搞殖民的想法的,因为财政实在hold不住(甚至在1811年破产了),比方说拿破仑的军费,政府战争债券以及占据半壁江山的匈牙利人的不服从都让奥地利必须处于紧缩的状态。虽然后来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于1850年在匈牙利推行税改让财政好了点,但之后没多久就奥匈妥协了,所以拿战后的奥地利/奥匈对殖民地十动然拒了很多次。。。

1857年,热心海军的马克西米利安大公(就是后来的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利安)赞助了奥匈环球科学考察船诺瓦拉号(SMS Novara),这艘船也考察过尼科巴群岛。1859年考察队回来后,他们的领队卡尔·冯·谢尔泽(Karl von Scherzer)曾建议帝国与尼科巴再续前缘,但是政府拒绝了,加之英国势力已经开始宣称尼科巴群岛的主权了,所以没了下文。

1878年奥匈观望北婆罗洲殖民地那事要提一个人。古斯塔夫·奥文贝克(Gustav Overbeck),出生在北德意志的莱姆戈,游览过不少地方,得到了英港公司宝顺洋行(Dent & Co.)的赏识在香港谋了份生计,还娶了个香港太太。之后他受到奥普两国的邀请当顾问,但在奥普战争(精奥落泪)中坚定地站队奥地利,辞去了普鲁士顾问的身份。

1876年,他从美国婆罗洲贸易公司(American Trading Company of Borneo)那里买了下了北婆罗洲的特许权,通过宝顺洋行的关系也跟当地领袖和苏禄苏丹关系处得不错,被苏丹承认为当地统治者。但是来年西班牙人就把苏禄苏丹打了一顿,把他的统治权来源打没了,于是他就回欧洲找公道+卖地。他找过意大利,奥匈和德国,但是都没啥兴趣,只有对远东有兴趣的英国人买下来了。

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西班牙人也曾找奥地利人商谈把里奥德奥罗(Rio de Oro,西撒哈拉)的贸易港卖给奥匈帝国,奥地利方面很开心,但是匈牙利拒绝了;为了让大家面子过得去,匈牙利同意了之前一直抗拒的扩充海军预算提案。

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和天津奥租界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要说在19世纪下半叶欧洲殖民狂潮的时候,奥匈帝国有没有成功建立的殖民地的话,那还是有的——波斯尼亚。


只要放松对“殖民”的定义,即把“海外(欧洲之外)”和“白人对有色人种(这条对日本也对不上号)”去掉,奥匈其实可以算是一支殖民力量的,她的殖民地就是波斯尼亚(1878年占领,1908年吞并)。

我相信大部分人应该不曾想过把“欧洲”的波斯尼亚当成一块殖民地吧,但就它的地位来说还真的可以商榷商榷。

首先就是当时欧洲人是怎么想的,欧洲的土地与“殖民地”的定义是冲突的吗?其实不是的,有个叫 Heinrich Renner 的旅行家写了本《Durch Bosnien und die Herzegovina kreuz und quer》介绍他的波斯尼亚游记,其中有一段就是:

这块土地...对大众来说仍然是完全未知的土地;波斯尼亚睡美人仍然沉溺在她那古老的睡梦之中,直到帝国军队越过边界开启了新时代,她才重新醒来。在睡美人城堡周围蔓延的灌木丛被清除了,经过不到二十年不安和艰苦的工作,波斯尼亚现在被世界所熟知和尊重。在这片土地上取得的成就所有民族和时代的殖民历史中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至于一名占领军军官更是直接将波斯尼亚土耳其人跟南非部落对比:

我们身着军服与这些可耻的食人族敌人作战,毫不夸张的说,跟这些波斯尼亚土耳其人比起来,祖鲁人,Baguru人,Niam-Niam人,Bechuan人,Hottentot人和其他南非部落对欧洲旅行者表现的都要侠义得多。我总是沮丧地想起巴尔干人民,他们已经有数世纪没能与文明开化的欧洲人交流了,因为那群土耳其人,那群“土著老爷”,统治着那里!

波斯尼亚占领区(Okkupationsgebiete)的民政主管,奥匈的财政大臣本杰明·冯·克莱(Benjamin von Kállay)在被《每日记事报》采访,评论波斯尼亚的时候也说过:

奥地利是伟大的东方帝国...身负着向东方人民传播文明的使命

有没有文明开化,白人负担那味了?


然后就是关于殖民的定义问题,欧洲殖民一般特征,除了“海外”,还有军事征服,经济剥削,“文明开化”,同时也有输入基建和如法律等殖民国的社会体系。这些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亚都可以找得到。

那么来细数一下波斯尼亚的“殖民地”特征:

  1. 波斯尼亚是君主国通过军事征服和国际列强签约确认得来的,如同许多殖民国所干的那样。
  2. 君主国由两个个体组成: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但是波斯尼亚并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它是被帝国政府共管的军事占领地区,没有自己的政治代表。虽然在1910年有过地方议会但很快就运转不灵了。
  3. 奥匈对波斯尼亚采取的是与穆斯林领主合作的统治方式,忽视了当地的农民,就像是英国与印度土邦领主合作一样。
  4. 波斯尼亚民政当局的职位没有对当地人(穆斯林和塞尔维亚人)开放,当地公务员主要是由来自奥地利的人组成的。
  5. 为了给奥匈的“文明开化使命”正名,奥匈政府有意识地将波斯尼亚人塑造成“他者”,跟欧洲人不一样的“东方人”,而非帝国领土上早就存在的南斯拉夫人(克罗地亚)领土的延伸。
  6. 就像英国廓尔喀和锡克兵以及法国塞内加尔和北非祖阿夫(Zouave)兵一样,奥匈也组织了独立的波斯尼亚团,其特点就是未开化的凶猛野性。。。
  7. 奥匈一直鼓励帝国其他地区的农民向波斯尼亚移民(或者说,来殖民)。
  8. 奥匈在波斯尼亚建设了不少基础设施,但同时也对试图进入波斯尼亚的资本限制重重,如同其他殖民帝国对待它们的殖民地那样。

英国历史学家A.J.P.泰勒也曾就这个问题尖锐地讽刺过:

这两个省份是奥匈帝国的“白人的负担”。当其他欧洲列强为了它们的负担在非洲搜刮殖民地时,哈布斯堡君主国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亚输出了其过剩的知识分子——行政人员、基建工人、考古学家、人种学家,甚至还有汇款人。这两个省份从君主国统治中得到了各种各样的好处:呆板的公众建筑;占领军的模范军营;银行,酒店和咖啡馆;为行政中心和乡村度假胜地建设的供水系统,好让官员和军官们从帝国的负担中恢复过来。奥匈帝国还有一项真正的成就没显示出来呢:在1918年帝国解体的时候,88%的波斯尼亚人仍然是文盲。

总的来说,奥地利/奥匈其实是有过不少殖民计划和机会的,但是由于孱弱的海军,虚弱的财政,由于地理位置缺乏良港和海岸线,奥匈内斗,以及奥地利/奥匈自身的地缘政治考量,她确实没法规划甚至推动一项完整的殖民扩张计划,她有过不少尝试,但是最后都失败了。不过若是放宽对“殖民”的定义的话,奥匈在波斯尼亚的殖民还是可以说道说道的。

关于波斯尼亚殖民那段主要是参考了Clemens Ruthner 的《HABSBURG’S ONLY COLONY? BOSNIA-HERZEGOVINA AND AUSTRIAHUNGARY, 1878-1918 》,这篇论文是我顺着之前看奥匈史时逐渐产生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对待波斯尼亚?)专门搜了搜,想不到真有论证这点的学者,当然,“波斯尼亚殖民地”是有争议的。

这篇算是试图补全奥地利海外殖民行动介绍加上提出“波斯尼亚”作为“殖民地”的观点,关于奥地利无力殖民的原因, @莱茵行宫伯爵 大佬讲得更好:




  

相关话题

  改变奉行数十年的核不扩散计划,英国将大幅增加核弹头储备,你怎么看? 
  在地理大发现时期(大航海时代),海盗是怎么在茫茫大海上发现锁定和攻击目标的? 
  如何评价北周文帝宇文泰? 
  如果你是1932年的德国人,你会投哪个政党? 
  意大利在二战期间的真实战绩怎么样? 
  各个省份是如何形成现在的形状的? 
  如果希特勒19岁那年考上了维也纳艺术学院,历史会怎样改变? 
  捷克总统就捷克参与 1999 年北约轰炸南联盟道歉,对此你怎么看? 
  怎么评价朱元璋和他建立的明朝? 
  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可以迅速崛起?甲午战争清朝为何一败涂地? 

前一个讨论
能够随意改变物体颜色这一能力是不是很鸡肋?
下一个讨论
唐僖宗入蜀直到昭宗迁洛这段时间,唐朝中央维持运转依靠的财源有哪些?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